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近目的地设置,以提高效率和方便使用。 4) 应特别注意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人、儿童及残障 人士出行。 3.1.4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舒适性原则。 1) 在道路新建、改造和其他相关建设项目过程中,应保证步行和自行车通 行空间和环境品质,保障系统舒适性,增强吸引力。 2) 除满足基本通行需求外, 应结合不同城市分区特点, 结合周围建筑景观, 建设完善的林荫绿化、照明排水、街道家具、易于识别的标志及无障碍 等配套设施,尽量提供遮阳遮雨设施,提高舒适程度和服务水平。 3) 应与城市景观、绿地、旅游系统相结合,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城市景 观廊道、绿色生态廊道、休闲旅游热线合并设置,尽可能串联城市重要 景观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4) 在兼顾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应考虑地面铺装、植物配植、照明、标识及 城市家具的美观性,力求体现当地环境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特质。 3.1.5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应着重处理好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优化换乘 环境,密切车站与目的地的联系,形成贯通一体的出行链,拓展公共交 通覆盖范围,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2) 市政设施、管线应结合绿化带、设施带布置,并考虑与周边环境的适应 和协调,不得影响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3) 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沿线区域的需求进行设置,并考虑与周边建筑已有 服务设施整合,避免重复,不得影响行人通行的安全与顺畅。 4) 核心商业区、活动聚集区、广场等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应适当提高步 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标准,满足行人通行和休憩要求。 3.1.6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并参照各地相关规范标准: 1) 城市绿道应结合城市水体、山体布置,并尽可能延伸到城市中心,与城 市公园、绿地、公共空间相互贯通,连线成网,丰富和补充自行车交通 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和休闲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2) 城市绿道除休憩健身功能外,在中心城区应同时考虑交通功能,如设置 最短路径的自行车道,并与城市道路相连通,使城市绿道系统与城市步 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效衔接。 3) 城市绿道应在铺装、街道家具、绿化景观、指示标识等方面满足步行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4.06.10•【文号】建办城函[2014]343号•【施行日期】2014.0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14]343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规划局: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建城〔2013〕181号)要求,我部组织专家对各地上报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进行了评审,确定北京市西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等94个项目为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其中安徽省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示范省。
现将示范项目名单印发你们,请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一、示范项目所在城市(区、县)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确定牵头部门,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制定保障措施,确保示范项目顺利完成。
二、按照《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
规划的编制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为依据,并与城市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其它规划相衔接;设施要素的设计要在以《导则》为依据的基础上提炼适合自身区域环境特点的技术要点,在示范项目上应用,并为城市其他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三、结合示范项目研究制定促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探索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示范项目多种形式的支持。
四、示范项目所在城市(区、县)要制定实施方案,于7月中旬报我部备案。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示范项目的监督指导,每半年向我部报送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版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4年3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53号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1 总则1.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三章第十二条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与准则。
1.0.2 本标准与准则以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 在深圳市行政区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 深圳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本标准与准则解释权属深圳市人民政府。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2.1.3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1大类、53中类、80小类。
2.1.4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1.5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各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2.1的规定。
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2.2 城市建设用地标准2.2.1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政府社团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十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他非城市建设用地。
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应控制在105~120平方米。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自行车绿道规划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自行车绿道规划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摘要: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文以深圳南山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
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关键词:城市型绿道;自行车绿道;大数据分析;最低成本路径1 研究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绿道研究和实践的快速发展阶段。
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发展正在由高速扩张向精细化更新转型,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也将产生新的变化。
目前,中国绿道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区域型绿道。
选线方法也主要集中在基于土地多元价值的适宜性评价。
如严军等选取水域、道路、植被群落、坡度、坡向、文物古迹、建筑用地7个因素作为绿道选线适宜性的评价因子。
张春英等研究了通过景观连接度的方法对福州市绿地景观绿道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就景观连接性问题对绿道规划提出建议。
而对于城市型绿道的选线研究目前较少。
2 共享单车大数据共享单车的爆炸式发展,使其背后的大数据具有广泛的研究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大数据的使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规划研究,尤其是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优势。
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合理解译,可以有效地反映公共社会行为的日常规律,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而且,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提取、分析和可视化解译技术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提升分析的准确性。
3 基于共享单车大数据的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技术框架本次研究运用共享单车大数据,分析城市的自行车高频率使用空间,并结合绿地价值和利用潜力分析,开展将社会大数据分析和空间适宜性分析相结合应用于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方法的探索。
大梅沙步行系统规划

大梅沙步行系统规划大梅沙步行系统规划1绪论1.1 项目背景大梅沙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东海岸,是深圳市最为重要的海滨旅游度假区,以其一流的海岸线和沙滩及良性的开发年吸引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为了结合在建的深圳东部沿海高速公路为大梅沙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以及大梅沙片区发展蓝图,形成“以人为本”创造相对独立的人车分离路网系统,制定片区地块步行交通设计方案,为大梅沙海滨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受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盐田分局编制“大梅沙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1.2 目的1.2.1以旅游交通需求预测为基础,结合片区城市用地开发,自然环境景观规划要求以及主要游客吸引源的分布,形成安全、舒适、便捷的步行系统,以促进片区旅游的整体开发和旅游业良性发展。
1.2.2加强对重点地区步行交通组织、行人设施的规划,引入城市设计概念,创造道路与环境、景观及城市布局结构的有机结合、宜人的空间。
1.2.3编制重点地区地块步行设计指引,制定有效的相关管理措施,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片区步行系统的整体性和持续性。
1.3 设计范围依据“大梅沙地区法定图则”的用地范围。
1.4 设计依据a)《深圳市总体规划》b)《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c)《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d)大梅沙片区法定图则参考技术成果:a)深圳市大梅沙片区详细规划b)深圳市大梅沙市政详规。
2现状调查与分析2.1 区域环境关系大梅沙地处盐田港东港区和小梅沙之间,四周为崎头邻海岬,上坪水库集水区,菠萝山和正角嘴海岬所环抱。
盐梅路南为2公里长的高质量海滩,大梅沙作为深圳东部的黄金海岸,现已成为深圳极好的旅游渡假胜地。
2.2 现状调查2.2.1现状交通调查●现状客流量:作为深圳最重要的海滨旅游渡假村,年吸引客流量200万人次以上。
●现状交通量:因为大梅沙是以沙滩海景为主,所以受季节性影响,在旅游旺季,盐坝高速公路与盐梅路车流总量为12000多辆,盐坝高速公路分担了65%以上的车流,盐梅路(沿海三级公路)则负担了35%以下的车流;在旅游淡季,日均车流总量比旅游旺季下降42%,其中盐梅路只下降了17%,而盐坝高速公路的日均车流量下降幅度达57%。
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目录
1 总则 ..........................................................................................................................1 2 基本规定 ..................................................................................................................2 3 步行交通网络 ..........................................................................................................3
10 公共自行车系统 ....................................................................................................54
10.1 租赁点的布局及密度.....................................................................................................54 10.2 租赁点及车辆数规模.....................................................................................................55 10.3 租赁点选址.....................................................................................................................56 10.4 租赁点设置形式.............................................................................................................56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10-15章)-杭州20190401

• 新版规范编制时,自行车作为独立的交通方式、其交通出行量已急剧下降,全球正兴起 自行车交通复兴的浪潮。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来的“问题制 造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新版规范删除了控制城市自行车出行量的相 关条款,强调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的资源分配。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中国大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演《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3
10. 步行与非机动车0.1 本章总体说明
• 大背景对本章影响:职住平衡模式打破,城市出行距离扩张,非机动交 通工具助力化、多样化
滑板
旱冰鞋
助动车
电平衡车
独轮车
电动自行车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 树立行人优先理念,倡导绿色出行,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
〔2013〕36号)
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4年)
二、标准条文 的解读
• 10.1 本章的总体说明
• 与95规范的差异:7、步行交通从注重环境设计转变为注重网络整体与系统 综合
95规范着重对步行交通的交通环境设计进行了规定,关键指标包括:人行道宽度、 通行能力、过街间距,并专门给出了商业步行区的交通设计要求。
新标准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道路上人行道的设置、步行设施网络密 度、步行道宽度等方面给出设施规划控制指标/要求。更加注重服务便利性
2017年最新全国两会提案

2017年最新全国两会提案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分别于2017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最新全国两会提案,欢迎参考~2017年最新全国两会提案北京两会:多位政协委员带“治霾”提案上会大气污染究竟是怎么造成的需要科学的解释,政府治理大气污染要科学,不能只用行政手段,不能影响大家生活。
对于治理措施,减排不能只考虑车,还要考虑综合的因素。
大气污染治理也不是哪个行政手段能解决的。
政府也要传递一个信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污染是长时间积累的,也不是一日能治好的。
要有一种信心,不能光去埋怨。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北京冬季大气污染比其他季节都要严重,主要在于冬季的取暖。
建议冬季取暖能否尽快推行各家各户安装热力计量表。
因为现在是按平米收取集中供暖费用,这种形式热量浪费比较大,比如长期不住、天气变暖也不会关闭闸门。
这边有热量消耗,另一边就要消耗能源,产生污染,所以应该大力推行让每户都安装热力计量表。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此次市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大气污染治理是不少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部分委员还将就此提交相关提案。
市政协委员朱良今年带来了7个提案,其中有两个都与大气污染治理有关,分别是对高排放车加强监管和红色预警时监测并公布组分含量;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强斌提交提案建议调动政府之外其他主体参与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完全依靠政府来治理是要打折扣的。
朱良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红警时应公布组分含量近年来北京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时有发生,虽然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起到了相当的效果,的年均浓度在逐年下降,但正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所言,“最大的问题是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
北京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大多在采暖季,排放情况肯定不同于其他季节,此时的主要很有可能不同于全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