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

雨果许多小说探索人和人的命运,尤其侧重于探索第三等级的个人同封建宗教势力的对立和冲突, 揭露封建贵族和教会的不人道,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 为小人物要求人的权利, 同时通过作品里仁慈博爱的主人公来表现他强烈的人道主义理想。

将目光投向底层,歌颂真善美

伟大作家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雨果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

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把自己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寄托在加西莫多身上, 把自己对于人的美学理想凝聚在加西莫多身上。加西莫多受封建蒙昧主义毒害, 原本粗野、蒙昧、凶恶, 是在仁爱的感化之下心灵复苏, 成为人道主义典型的。他是一个丑八怪: 独眼、驼背、聋、哑、跛足, 却有着一颗金玉之心, 懂得真正的爱。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爱斯美哈尔达从法场抢救出来, 带到圣母院避难。在精心照科、保护爱斯美拉达过程中, 他才平生第一次燃起爱情的火焰。为了爱, 他勇敢无私, 不怕牺牲。“他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见她痛苦, 他把一切痛苦藏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灵是美的, 是善的, 对女郎的爱是真的。他最初是克罗德使唤的工具, 一旦明白了真相, 愤怒地把他从教堂顶楼断然推下摔死, 然后永远躺在爱斯美哈尔达尸体旁死去。在这里, 人性的真善美再次得到升华。

揭露封建教会,渗透人道主义

雨果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来揭露教会,同时也通过,突出宗教势力的黑暗、虚伪、阴险, 揭露了教士的淫欲、残忍, 控诉了宗教对人类精神的压抑,进而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巴黎圣母院》里的克洛德曾是一个具有优秀素质的青年,他勤奋好学,追求科学,对人充满了同情,独自抚养弟弟,又在人们的唾弃声中收养了奇丑无比的枷席莫多。然而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使他变成一个虚伪、刻毒的教士。他道貌岸然,表面上过着清苦、刻板的生活,标榜高尚的德性,摒弃世俗的生活,甚至对节日的狂欢也表示反感和厌恶,内心却贪求女色,贪图享受,对世人满怀恶意。他本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然而他的道路并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早在幼年,就由父母决定终生从事神职”,“依靠弥撒和辞典经文,长大成人”。父母为他选择这一人生道路也是用心良苦。中世纪封建神权的统治地位,促使他们为他选择了这条道路。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也是宗教的牺牲品。雨果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对这个被中世人物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使我们看到中世纪教会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抨击了宗教对人的毒化,捍卫着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促使人们去维护自己的本质,也促使社会在越来越接近人的本质道路上前进。

幻想以仁爱、自我牺牲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从雨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雨果试图以仁爱感化和慈善来解决社会问题。他确信,仁爱是提高个人道德和医治社会疾苦的最好药方。其笔下,人道主义不仅可以使遭受不幸的穷人变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理想人物,而且还可以感化穷凶极恶的敌人。如《悲惨世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他在受尽痛苦后遇到卞福汝主教,被其热情和宽容所感化。后来出现在海滨蒙特猗城,改名马德兰,当上了企业主和市长。在成了富翁之后,他的善举不仅使小城繁荣富足;穷人的生活有了保证和改善,社会风气也日益淳化,而且他的怜悯同情消除了

芳汀的误解。他的舍身相助使割风老汉由仇恨而变成感恩。再如沙威如影子一般追踪着冉・阿让,又像恶魔似的威胁着他的生命,但当起义战士把枪决沙威的任务交给冉・阿让执行时,他却以德报怨把他放跑了。他之所以让沙威死里逃生,是企图用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把那个冷酷无情的刽子手从罪恶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作者通过冉・阿让的转变,力图说明仁慈博爱的精神感化之伟大。《巴黎圣母院》中仁爱使得爱斯美拉达以德报怨, 得到乞丐王国和加西莫多的敬爱; 仁爱改变了加西莫多的愚顽, 使自然形体的丑转化为不可企及的心灵美;《悲惨世界》中仁爱使冉阿让由以恶与社会抗争转变为以善向社会赎罪……

雨果作品中流露出的这种高于一切的仁慈博爱的精神感化法显然带有浪漫主义的虚幻、不切实际的主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