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

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

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

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

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

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0

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0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2007-08-21 17:08:29)转载分类:论文类标签:文学/原创在成果斐然的19世纪西方文学中,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主要的思想武器,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使命、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

广义而言,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人有权过正常的人的生活,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和歧视迫害,使人在各方面得到自由的全面发展。

这也就是当年马克思所设想的人道主义的涵义。

然而在十九世纪的整个作家群中,雨果可以说是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一个作家。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他的一生几乎漫步了整个19世纪,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政变斗过了漫长曲折的生活道路。

人道主义思想是他创作的主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

尤其是他的小说,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小说中丰富的想象,浓烈的色彩,宏大的画面,雄浑的气势显示出了某种空前绝后的独创性与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他无疑是世界上怀着最澎湃的激情、最炽热的理想、最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去写小说的小说家,因而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灿烂的光辉与巨大的感染力。

雨果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始终关怀着人类的命运,他有一种责任感。

他说:“如果诗人不献身,那么谁去献身呢?”①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呼唤真正的人道主义而奋斗着、探索着。

他在开始创作时就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

如早期发表的长篇小说《冰岛的汉》,1827年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雨果从保守思想转到共和立场,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论著《‘克伦威尔’序言》,表达了他对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的一系列独特的见解。

《序言》后来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远动的纲领和宣言。

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彻底推翻可封建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雨果对革命欣欣鼓舞,热烈欢迎新时代的到来,但是革命后的境况令他担忧与失望。

七月革命换来的是七月王朝,执政者是金融贵族,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

浅析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法国作家雨果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以洋溢着人道主义的激情著称。

本文从雨果的作品出发,对历史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后,分析雨果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和内涵,并对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最终对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予肯定。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悲惨世界;理想;革命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一、雨果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一)雨果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是人道主义者,始终关怀着人类的命运,对人民对社会深刻的责任感。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革命后执政者是金融贵族,在此期间雨果发表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这部作品是雨果前期的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小说中表现了雨果对教会、对封建政府的强烈憎恨,也反映了他对下层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

在小说中,雨果塑造的下层人民是爱斯梅拉达,她是善和美的化身。

在遭受到了一系列的迫害之后,她仍然对人生充满着向往。

她是雨果心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完美体现。

然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却是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

他在追求爱斯梅拉达的过程中,种种行为都是可恶的。

最后因为遭到拒绝而将爱斯梅拉达送上绞刑架,也是他内心中恶的本质体现。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雨果充满了对中世纪巴黎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对热爱自由的手工业者、对当时进行暴动的城市资产阶级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同时,他对贵族阶级和僧侣阶级的感情却是一种无比的憎恨。

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的形象深刻体现了雨果对于中世纪封建礼教“禁欲”的强烈批判。

这是雨果初期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雨果号召人们来推翻这个社会,用小说里的人道精神去战胜他们。

(二)继《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的又一部作品《悲惨世界》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飞跃,深刻体现了其人道主义的精髓。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法国历史上的悲惨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探索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复杂性。

在这个巨大的故事中,人道主义精神是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雨果借助小说讨论了人的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良善和邪恶等主题。

本文将从角色塞夫尔·让·瓦尔简、济慈主教以及主人公瓦尔真·欧费尔三个方面分析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人道主义精神的手法。

首先,在《悲惨世界》中,角色塞夫尔·让·瓦尔简被塑造为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

他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对困境中的人们感同身受。

例如,年幼的科赛特被卡尔弗尔先生殴打而受伤,被他及时地发现并及时治疗。

此外,他也在“泰妇和凯西侯爵”的案件中,帮助年轻的马里乌斯寻找有关泰妇的资料,以便主人公能够与之重逢。

他的行为让人们感同身受,觉得他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

通过这个角色,雨果想告诉读者什么是人道主义,也可以看出雨果对人性善良的态度。

其次,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于济慈主教的描写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济慈主教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慈悲心和襟怀大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不仅把主角瓦尔真·欧费尔安排在自己的住处,还把那些被主角盗窃的银器作为自己的礼物送给了他。

在这里,济慈主教不仅表现出他的大度,也揭示了人类应该与他人和平共处、互相关心和帮助的精神。

以这个人物为例子,雨果通过对他的描写来塑造人道主义精神。

济慈主教的行为不仅让主角的性格得到转化,同时也对社会的态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主人公瓦尔真·欧费尔的经历也是小说中展示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篇章。

他是这个故事中的中心人物,通过他的经历,雨果探讨了人性、正义、恶的概念。

他被描写成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通常与社会上的骗子、罪犯、贫困和不幸的人在一起,通过他的角色,小说擅长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

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摘要:《九三年》中的戈万是为了实现完美人性精神的牺牲者,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借助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所表现的人性与革命的对立,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他本人的理想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法国传统民族方式中大陆理性主义哲学观。

关键词:牺牲者人道主义大陆理性主义雨果的《九三年》是以1789年到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在概括理解这场革命的时候雨果看到了革命波澜壮阔背后的悲剧,他通过故事主人公戈万在面对生死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换出被俘虏的侯爵,威严而安静地接受刑罚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倡导一种纯粹人性化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善良、温厚、有道德、富于同情心。

《九三年》中的戈万,刚一出场,作者便对他进行了如下的描述:“戈万三十岁,高大魁梧,眼神像先知一样深沉,笑起来像小孩。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咒发誓。

”他像是一个完人的形象,也就如同作品中所说的“先知”,“他爱沉思,善哲理,是位年轻的贤人。

他的容貌像阿尔西比阿德,谈吐像苏格拉底。

”当然,戈万的这种完美还表现在他在战场上的勇敢而坚强,睿智而从容,在战争中他更是一个成功的指挥官,在与叛军朗特纳克的搏斗中,他几乎一直占据着上风,最后,也是戈万将朗特纳克赶到了图尔格城堡之中。

故事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戈万也许就真的如他的老师西穆尔登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像丹东、圣茹斯特、罗伯斯比尔那样的革命中的年轻巨人了。

但一次极偶然的意外改变了一切,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为了救农妇的三个孩子,放弃了惟一可以成功逃跑的机会。

面对着英雄一样的战俘,戈万这个像奥什、马尔索一样的理想青年陷入了深不可测的遐想:“他最坚定的决心、最认真的许诺、最不可改变的决定,这一切都在他意志的深处动摇了。

”于是,他用自己换出了被关在牢房中的朗特纳克。

这里戈万的牺牲是为了成全一种更广博的爱——人道主义。

他的牺牲并非是为了成全朗特纳克这个单纯的个人(作为共和军的指挥官,他对朗特纳克的告示是:“戈万通知朗特纳克,一旦抓住他将立即枪决。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人道主义思想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人道主义思想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摘要: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长篇叙事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研究贫困和贫困生活的社会学作品。

雨果的这一传世之作,可谓是一轴辉煌的画卷,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精神史诗。

关键词:人道主义、精神史诗、仁爱、善良正文:雨果作为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运动的首领,法国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创作活动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而《悲惨世界》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艺术作风的作品,曾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悲惨世界》可谓是一轴辉煌的社会画卷。

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法国一七九三年大反动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与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

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都逐个展示了出来。

高尔基给予了雨果高度地赞扬:“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就像暴风雨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仁爱生活、美和真理”。

这正是雨果对人间真善美的渴求与呼唤,是其人道主义的真切流露。

接下来将就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阐明的人道主义思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真、善、美在《悲惨世界》中的写照(从正面阐释)《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这部120万字的巨著,是雨果构思长达40余年之久而写成的一部创世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首先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是卞福汝主教米里哀先生,他是作者虔诚膜拜的浑身沐浴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基督教神明,也是作者心目中最高的法律准则,他遵循人道主义伦理原则行善终生,他用道德感化凶恶,宽恕战胜敌人,用仁慈穷苦。

卞福汝主教在他的信心之外(不妨这样说)和信心之上,还存在着一种过分的仁爱。

正是在那上面,“由于多爱”,他才被那些“端庄”、“严肃”和“通达”的人认为是有缺点的;“端庄”、“严肃”、“通达”这些字眼也正是我们这个凄惨世界里那些全凭贬抑别人来夸耀自己的人所喜闻乐见的。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浅析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的人性。

人道主义本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 ),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一词引伸而来,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意志自由,要求恢复人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才智的发展和世俗的幸福生活。

一、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便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

”,他强调“人类之爱”,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

狄更斯作为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了贯穿其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几乎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看到了资产阶级世界里金钱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并没有将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出路,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道德教育上。

他希望通过资产者的良心发现从而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来调和阶级矛盾,以此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

狄更斯在作品中关注和同情下层人物的生活状况。

例如《雾都孤儿》这个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就是从一个儿童的悲惨身世开始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与不幸的遭遇后,在善良之人的大力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狄更斯就是想借助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黑暗进行揭露和批判,并且通过对黑暗社会的描述更加凸显了主人公奥利弗的弱小,而奥利弗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最底层阶级的小人物形象。

而对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首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删19《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删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

同时,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歧视与迫害,使人们能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荣、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制造的痛苦,也19没有冷酷与伪善……雨果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从复辟王朝时期始,中间经历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并踏入第三共和国,可以说这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层群众的疾苦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厌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也深感不满;同时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为其淳朴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所以,他的作品在阐述事件情节和描写人物形象时,无不充溢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感情,还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爱”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

这些都充分体现他“坚信人性本善,以‘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雨果是19世纪欧洲作家中人道主义思想比较突出的一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创作的始终。

雨果对仁爱的阐述,从宗教、人性出发,最终回归到社会、人生。

他确信,仁爱是提高个人道德和医治社会疾苦的最好的药方。

雨果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有一个逐步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他从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仁爱;人性;道德
西方人道主义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后来又经过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德国哲学理论对其发展和深化,它的含义得到扩充、适应范围有所扩大及其表现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

在19世纪,许多浪漫派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又拿起了人道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在此时众多人道主义作家中,雨果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

他对仁爱的阐述、从宗教、人性出发,最终回归到社会、人生。

雨果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可以说是他小说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我们把雨果的这三部作品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雨果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有一个逐步深入和发展的过程,对人道主义的理解,阐释的逐步深入,也正是雨果世纪观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人性的光辉
早期的雨果显然是一个人性论者,他从宗教感情出发,把人类的情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对化、两极化,真、善、美和假、丑、恶截然对立,互不相容,整个世界就是下一个善与恶的角斗场,历史也是这两种原则的斗争史,是善不断战胜恶的过程。

而善与恶的斗争中,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是通往善的唯一途径,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弃恶扬善,爱可以使人性失而复得。

他早期创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曲爱的颂歌。

达部小说中,雨果把爱看作是人类感情中的至善至美而大加歌颂。

爱丝美哈尔达是雨果笔下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典型,她聪明、活泼、美丽、善良,而在她诸多美好的品质中,雨果大加渲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品质就是她的爱心。

从她的两次行动中,我们可看出,爱是爱丝美哈尔达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在这部小说中,和爱丝美哈尔达相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如果说爱丝美哈尔达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成长,人类所有美好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拓展的话,克洛德却是在压抑的环境中扭曲了他的天性。

雨果把这看作是人类情感中至善至美,大力歌颂,大加推崇,并且通过爱丝美哈尔达和克洛德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歌颂了出乎天然的人类的仁爱之心,肯定了爱的基础是自由,是人性的自然发展,从而对天主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束缚提出了批判。

二、道德的感化
如果说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所推崇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完美的人性,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那么到了《悲惨世界》中,雨果所描写的人道主义则是代表了一种阶级合作,一种社会理想,一种处世准则。

谈《悲惨世界》里的人道主义,我们不得不提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米里哀主教与冉阿让。

在雨果笔下,米里哀主教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虔信上帝的圣徒,是济贫救苦的慈善家,更是一个以拯救人的灵魂为己责、以普及仁爱为义务的道德感化论者。

冉阿让,是雨果在小说中着重塑造的主角,它的命运变迁及性格转化,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社会理想。

我们不难看出在此作品中,作者坚信道德感化的力量,坚信用“爱”、“道德完善”、“办慈善事业”能改造社会。

这种“善良”和“仁爱”万能的思想在作品中占了主导地位。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民众的起义,描写巴黎的巷战,塑造一系列的共和主义者的形象,此时,雨果已经认识到,有压迫就有反抗,有不幸就要变革,要推翻、改变这样一个无爱的世界,革命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他曾借共和主义者安若尔拉斯之口宣称:“我们所生活的时刻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但是我们是为未来付出这个可怕的代价的,革命----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必须交纳的通行税。

三、至高的人道
雨果希望人与人之间要宽容、友爱、和谐。

18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境界达到了极至。

《九三年》一书正是以法兰西革命史上这一重要阶级为背景,从两方面去反映历史:一是从外部世界去描写激烈的阶级斗争,描写革命与复辟这两种势力之间疾风暴雨式的对抗。

另一方面则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大革命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动和影响,描写人们面对革命的原则和人道的原则,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爱的信念和现实的处境所做出的种种抉择。

作者所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朗特纳克、郭文、西穆尔登都面临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两种原则的选择,在人格都呈分裂状态。

《九三年》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

《九三年》里,它通过退而马克、佛莱莎母等形象,愤怒的控诉了封建统治的惨无人道。

雨果的人道主义建立在革命基础上,是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和革命意义的升华,是革命彻底胜利、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

这就使雨果远远高于当时那些狂热迷信暴力的革命家和反对任何暴力的人道主义者。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可以作为解读雨果思想的一把钥匙,他成了其后不断壮大的西方左翼思想的先驱。

雨果推动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赞赏一切社会进步,他的理想是结束以恶制恶,他看到战争给百姓无尽痛苦,因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个欧洲联邦。

雨果的真正作用,是他通过文学作品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推动和影响。

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的人道主义思
考,起自卢梭,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二百年来,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没有消亡,西方社会的社会发展史的的确确是循着雨果理想的道路一步步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