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作者:边景珍阴强井文华杜鹏杨文龙石宝军付建强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第35期摘 ;要: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
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形意拳的产生、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首先简要介绍了形意拳的历史渊源,其次阐述了形意拳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基本特点,最后结合时代背景阐述了现阶段形意拳的发展状况、存在形式以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意拳 ;传承 ;现状 ;价值中图分类号:G852.14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225-021 ;历史渊源1.1 发展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商业十分发达,晋商遍布天下,被龚自珍称为“海内最富”。
此外,在所有晋商中,又以太谷商贾为最,因其涉及领域之多、资金之富足而被称作我国古代金融史上的“中国华尔街”。
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谷县拥有优异的地理位置,并以此成为商业与金融业发展的地缘优势。
太谷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对拳师的需求也促进了当地武术事业的发展。
为了对商业贸易活动进行良好的保护,太谷商贾大量聘请拳师进行保镖与武术教学。
在这一历史发展背景下,我国各地优秀的习武之人来到太谷,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武术交流,这也是形意拳产生的历史背景。
1.2 雏形产生形意拳的创始人李洛能出生于河北深州,他慕名戴氏心意拳许久,并于1836年至山西省祁县进行拳法的学习。
受到当时太谷县商贾孟綍邀请,李洛能于1849年前往太谷,成为太谷县孟家的护院武师。
作为四大县绅之一,孟綍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对李洛能的品德与武术能力非常欣赏,常常观察李洛能的练武过程并与其进行充分的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传统的太极拳流派,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武术形式之一。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形意拳起源于明代明成祖朱棣期间的军事演武,其创始人为传说中的宋氏兄弟和马王堆的吴祖光。
宋氏兄弟的形意拳注重“形神合一”,强调拳术中动作的外表形态和内在意义的合一,是形意拳的核心精神。
形意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运用各种武术技巧,逐渐形成了一套丰富多彩、技术高超的拳术体系。
它的特点是动作简明刚劲,冲击力强,便于实战。
形意拳讲究身势、步法、眼神、呼吸、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精神性和实战性的技击艺术。
形意拳所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聚焦技艺传承与传统文化融合形意拳注重师徒制度的传承方式,要求传承者必须先扎实基本功,熟悉拳理,才能逐步掌握高级技艺和武术奥义。
同时,形意拳的拳理和哲学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形意拳所倡导的“一念万心,万心归宗”思想与中华儒家文化中的“大同”、“仁爱”等思想相呼应,这种文化融合的背后是形意拳在技艺传承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拳手的思想修养,塑造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内涵。
二、反映生活与历史的融合形意拳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代表,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也与历史和生活紧密相连。
形意拳所注重的身手协调、行路有序的要求与传统中国的行为准则和礼俗有关;形意拳所强调的手法和发劲技巧也赋予其一种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化特质。
例如,形意拳中常用的“七星连珠”、“铁板桥”、“踏虎跳”等变幻莫测的跃起姿势和各种具有攻击性的手法,都与民间武术和军事练兵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体现形意拳多样的文化特质源于其多元性。
虽然形意拳有其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文化内涵,但同时它也在与其他流派的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差异和多样性。
例如,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形意拳不断吸收、融合和创新各种武术技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无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起源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另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误解。
起源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
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
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并且从岳飞生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

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形意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形意拳也叫”心意拳“,”行意拳“,”六合拳“,至今一些地区仍称为”心意拳“。
有人说,由于他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高度统一,所以称为“形意拳”。
还有的解释说,这种拳法象形取意,表现了很多动物的特长,故名“形意拳”。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形意拳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隆丰,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在所著《拳论质疑序》中有如下记述:武艺类不同也,他端亦不知创于何人,惟此六合之拳传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而先师犹有虞焉。
以为......若太平之日,刀兵销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哉。
于是将枪法为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之谓六合。
晚清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记载:查此拳出于姬氏二人,一名姬龙,一名姬凤,系山西蒲州人也,家居均村,习艺有年。
姬际可(1602年-1683年),字龙峰,山西永济县张营乡尊村人,明末武将,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
姬际可精通大枪,人称“神枪”,并创出六合枪法。
因清朝禁止人民私藏武器,他将枪法改编成六合拳法,成为形意拳的始祖。
姬际可曾担任明军武将,有强烈反清复明思想。
他听说反清志士云集少林,于是前往少林,后参照少林寺龙、虎、豹、蛇、鹤五拳创出心意六合拳,闻名世界。
他去世后,葬于祖茔之内。
姬际可年少时,在家塾里学文习武。
他刻苦用功,聪明过人,深得家长和教师的喜爱。
后来姬际可在终南山访得名师,并得到岳武穆拳谱(岳武穆王拳经)〔未有佐证,疑为后人相传〕。
姬际可精通大枪,据说他练“点椽功”时骑战马,手握大枪,每次就在乘马疾驰瞬间,总能刺中屋檐下椽头。
又闻“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
传出六合枪法。
后来因为清朝禁止人民私藏兵器,相传姬际可依照六合枪法创出六合拳法,成为后世形意拳的始祖。
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的简介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于心意六合拳。
心意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说是她衍生出的形意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形意拳为宋代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永济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
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意拳的主要特点形意拳具有以下特点: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
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
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又称形意门拳术,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拳术技法和深厚的武术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
形意拳不仅具有强大的实战能力,还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内外养生。
形意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形意拳起源于中国明朝末期,由明朝末年的拳师张三丰所创。
据传,张三丰学习《易经》和《道德经》,在修炼内功后创立了形意拳。
形意拳注重以意导气,以气驱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达到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攻防效果的目的。
形意拳有五行八卦的理论基础,讲究以意导器,以形得意,强调手法的精准和用力的狠辣。
形意拳强调快速、灵活的技法,注重以少胜多、速胜慢,攻守兼备,注重攻击要害部位。
形意拳的训练分为太极、形、意三个层次。
太极是指身体的动作和力量的控制,形是指动作和招式的外表,意则是内功的修炼和运用。
形意拳讲究身体的内外协调,手足的配合,内外力的协同作用。
在实战中,形意拳注重攻守兼备,擅长以化解对方的力量,并快速进行反击,以迅猛的攻击力量压制对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武术形式。
形意拳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形意拳凭借其独特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亮丽名片。
形意拳远播海外,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认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形意拳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形意拳的传统技法和理论体系,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形意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武术技法和理论体系上,还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上。
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代表形式,不仅在武术实战中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在身心养生、健身锻炼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又称形意门,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术,它的流派很多,最主要的有洪门形意拳、马氏形意拳、吴氏形意拳等等。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家传统拳法中声望颇高,被称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形意拳的练习既包括基本功、套路,也包括武器操演、拳搏技巧等内容。
形意拳以模仿动物的特点和动作为基础,它追求的是刚柔相济、外形与内意的结合。
形意拳的练习注重内外兼修,讲究气贯长虹,力透纸背。
练习形意拳需要注重身体的力量、灵活度和控制力,同时也要注重呼吸和内功的修炼。
形意拳的特点之一是结合了拳术与哲学思想,它融合了太极、八卦以及易经的理念,以及对气的运用和控制。
形意拳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内功修炼,通过操练形意拳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抗击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我修养和心灵的安定。
形意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门传统文化的载体,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
形意拳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弘扬了国粹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形意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当前,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度降低,对形意拳这种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有所减少。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人们对传统武术的需求和接触减少。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强形意拳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形意拳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中。
还可以通过举办形意拳比赛、展演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培养更多的形意拳爱好者。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加强对形意拳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济南市形意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征

济南市形意拳与现代健身文化的融合
融入全民健身计划
济南市形意拳积极融入全民健身计划,成为 推广武术健身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与现代健身理念结合
济南市形意拳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积 极与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如强调呼吸与动 作的协调配合、注重内功修养等,使形意拳 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需求。
05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济南市形意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通过与学术界 的合作,形意拳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也将得到更广泛的 认可。
推动济南市形意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建立专业机构
建立专业的济南市形意拳管理机 构,负责推广和发展形意拳,提
高形意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培养人才
合和统一。
02
济南市形意拳的发展历 程
济南市形意拳的起源
起源背景
济南市形意拳起源于清朝中叶,当时武术文化盛行,形意拳作为中国四大名拳 之一,开始在济南传播。
起源地点
形意拳最早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一带传播,后来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
济南市形意拳的发展壮大
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济南市形意拳逐渐 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 。
形意拳是由岳飞所创,他在战斗中融合了枪、刀、剑等各家武术的精华,形成了独 特的形意拳。
形意拳早期被称为“心意六合拳”,后由戴龙邦传入民间,成为广泛传播的武术拳 种。
形意拳的早期发展
形意拳早期主要在军队中流传 ,用于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
清朝中后期,形意拳开始逐渐 传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成为民间武术的重 要代表之一。
04
济南市形意拳的传承与 创新
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播手段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形意拳(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和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又与八卦掌、太极拳并属三大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所著《拳论质疑序》一书、清晚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中和清乾隆15年(1750年)出版的“六合拳序”中等,均记述形意拳史上四个重要人物。
(1)宋朝民族英雄岳飞(2)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字龙峰(3)戴隆邦(4)清朝中叶的李洛能(老能)。
据古拳谱、史料记载和民间先辈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故后被封为岳武穆王。
据载,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
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脱枪为拳,以传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
形意拳先辈及古拳谱多冠以“相传”形意拳源自岳飞或始创于岳飞,今人考证者,以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增重,以立世之精神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
但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把用于实战的真功夫变为军事格斗技术传教将士,以杀敌破阵,确实造就了一只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其军事格斗技术,就来源于武术的创新和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的影响,在形意拳相传中,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形意拳流传中的重要人物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
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
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
姬龙峰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传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
李洛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在深入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理论上吸取道家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认为人之整体形态与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更符合拳理拳法,遂定名为“形意拳”。
他一改墨守成规、教人唯亲的保守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广传门徒,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门人又积极完善拳术理论及内涵,并加强对外广泛交流研究。
因此,形意拳名家竞出,群星璀璨,在武林中声誉大振,深受敬慕。
当时,名噪遐迩的李洛能入室弟子有: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等。
此后形意拳不断发展壮大,遍布全国各地,并形成各地区练拳风格。
从1990年至2006年在北京、山西、深州等各地举办的全国及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上看,李洛能所传的形意拳,形成各地区不同的风格流派。
而戴隆(龙)邦所传,名为“戴氏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拳架、风格也不一样。
马学礼所传的河南派,名为“心意拳”,其拳架、风格与形意拳的拳架、风格亦不一样。
溯本追源,从姬际可的“心意六合拳”到戴隆邦、马学礼的“心意拳”,再到李洛能的形意拳,虽是同源但又各具特点,说明了拳术在不断发展创新。
郭云深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郭圆(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老率、王芗斋等。
李魁元传孙禄堂、李汉章、马耀南等,孙禄堂传陈微明、李玉琳、孙存周(子)、孙剑云(女)、万良等,李玉琳传李天骥(子),李天骥传牛胜先等;万良传黄万祯等,黄万祯传朱从贵、朱天册等;马耀南传张祥麟、袁老一、何洪滨、韩宝树等,张祥麟传单吉刚等。
许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
刘纬祥传马礼堂、马青藻,马礼堂传尚济等。
李振山传郭子昆、麻胜、张学等,郭子昆传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
刘奇兰传李存义、张占魁、耿继善、周明泰、田静杰、王福元、刘老馨、刘德宽、刘风春、刘殿琛(子)等。
李存义传郝恩光、尚云祥、黄柏年、李彬堂(子)、周玉祥、诸桂亭、李云山、马玉堂、李文豹、傅剑秋、郭永禄、郭汉之、李文亭、程有信等;尚云祥传孙梦之、许笑羽、那越臣、靳云亭、辛健候、尚芝容、刘化甫、王凤章、李文彬、韩伯言等,许笑羽传鲍玉藻等,鲍玉藻传袁宝海等;辛健候传崔国贵、张国良等,张国良传张世杰等;李文彬传李宏(子)等;尚芝容传刘俊峰等;刘化甫传马锡惠、赵忠等,赵忠传邸国勇等;王凤章传骆大成等;韩伯言传任怀珠、郭玉信、孙署光、梅殿修等;黄柏年传邓万春、扈慕侠、韩辅桐等,韩辅桐传晁景水;李彬堂传陈盛甫等;傅剑秋传王乃发、傅少侠、崔占国等,王乃发传崔云峰、陈文俊、于沛寰等;李文亭传唐凤亭;程有信传钱文章等。
张占魁传韩慕侠、王俊臣、姜容樵、韩云亭、钱树桥、刘锦卿、王占恒、刘朝海、白学海、马登云等;韩慕侠传马玉林等;王俊臣传田际成等;姜容樵传沙国政等,沙国政传张尚民等,张尚民传刘龙昌;钱树桥传熊守年、潘小杰等。
耿继善传耿霞光(子)、刘彩臣、张秀、邓云峰、董秀升等;耿霞光传陈尚毅等,陈尚毅传杨淑华(女)、王胜超等;邓云峰传吴子珍、杨沫、高子英;吴子珍传王玉坤、牛宝贵、李清泉、戴玉斌等;牛宝贵传周宝昆、孙长芙等;王玉坤传曹金榜,曹金榜传周树斌等;高子英传高继武、张用富、董俊雄。
王福元传穆修易、彭廷隽、齐振麟、刘士荣、王继武等;穆修易传胡宝年、张安泰、商长锁等,商长锁传曹志清等。
刘殿琛传齐经堂、刘亦琨、张长发,张长发传李金波等。
李镜斋传李应勋、于殿奎、侯星五等;李应勋传于永汉、李海峰、高医俗、李静轩、张锡贵、罗本祺、朱蕴山、鄢海峰、阎焕卿、李建塘、刘兴泉、任润生、焦念丙、曹竹亭、怀金章、许墨林、许桂林、吴祝三、陶向泉、师吉珍、吴祥贵、侯殿荣、岳可武、李桐芳等;高医俗传杨遵利、李鸧、陈心耿等;李静轩传杨遵利、李鸧、赖志军、师庆荣、于德水、张红新、郭克红,等等;朱蕴山传孙绪生、刘业生、于成银、单卫东、吕素猛、杨学宽、张宝森、陈建春,等。
杨遵利传冯成龙、轩庆龙、汪峰、刘向阳、臧忠鲁、庞志勇、杨冰舸、颜艳、陈光明、窦波、徐勇、冷冰、亓玉顺、张会立、郭荣秀、吕国元、刘峰、黄真、董国庆、王健、秦绪旺、李斌、刘文骁、陈岩、李红涛、云霄鹏、谢德宽、李长新、赵希杰、逄波、陈德玉、周然、齐庆勇、韩进、宋吉重、孙忠伟、邱凌越、文永琴、严防震,等等。
李鸧传…;陈心耿传…。
车毅斋传李复祯、布学宽、郭玉山、樊永庆、李发春、刘俭、许承麟、侯孝贤等。
李复祯传陈际德、武承烈、乔锦堂、乔锦章、段振奎;陈际德传张书田、郭风山等。
布学宽传张永义、孙德宜、苏登瀛、布华轩、吕家麟等;张永义传梁焕章,梁焕章传程登华;吕家麟传李三元等。
刘俭传吴殿科、吴治泰等,吴治泰传高宝东。
侯孝贤传战开运、王秀娥等。
宋世荣传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等。
宋虎臣传董秀升、李旭洲;董秀升传李桂昌、李锦文等;李旭洲传许繁曾,许繁曾传王万友等。
宋铁麟传吴立孝、赵永昌、宋光华等;吴立孝传田进忠等,田进忠传张增记等。
李太和传李文喜(子)、李喜顺(子)、薛振纲、范彬等。
李文喜传王振东、孙增瑞等;王振东传张玉林等。
李喜顺传李存柱(子)。
薛振纲传薛颠等。
贺永恒传董德茂、贺兆太等,董德茂传郭维城、郝霖瑞等;郝霖瑞传杨葆居等;郭维城传左德伟,左德伟传马振贵,马振贵传杨秋等。
以上师承传人,因受篇幅所限,只述所知少数人物。
济南形意拳的发展形意拳在山东济南传衍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它的初期可追溯在1930年左右,当时山东国术馆始办于山东济南。
在国术馆内先有教务主任李玉琳兼教形意拳。
到1932年后,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先生到河北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聘请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之一李镜斋先生的高徒李应壎(勋)(又名李向左)来济南任形意拳教员。
在国术馆内有开工资的练习班和派教员授课的民众班,后来练习班经费困难改为自费的师范班。
李应勋先生同时传授两班形意拳,为形意拳在济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除李应壎先生在国术馆教授形意拳外,民间的马耀南先生、从南京来的马方侯先生也传授形意拳。
这时期李应壎先生传授的学生有:李海峰、高医俗、于永汉、李静轩、怀金章、李剑塘、刘兴泉、吴祝三、罗本祺、朱蕴山,等。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黄河北岸,国术馆成立武士队(国民军义勇队)参加抗战,李应壎先生也加入武士队。
此武士队虽有抗战的热情,也个个身怀绝技,但缺乏英明领导和军事知识,所以几经战斗伤亡惨重,最后被打散。
李应壎先生在队伍被打散后又辗转回到济南,继续传授形意拳,并在济南中山公园(后改为人民公园)等三处场地,以授拳为生,直到1966年去世,终年76岁。
第二时期是1980年左右。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挖掘发展中华武术文化,李应壎先生的徒弟高医俗率先在济南英雄山下成立济南英雄山形意拳第一辅导站,随后其师弟李静轩、罗本祺、朱蕴山进入辅导站,朱蕴山设立了工人文化宫形意拳第二辅导站,传授形意拳。
形意拳名家高医俗向国家贡献出了拳经拳谱,获国家雄狮奖。
高医俗先生积极筹备成立济南形意拳研究会,但因病去世未能实现夙愿。
1985年济南形意拳研究会成立,晁景水成为第一任会长,后又改选杨遵利任会长。
高医俗先生去世后,李静轩先生、罗本祺先生在济南英雄山形意拳第一辅导站教授形意拳,杨遵利先生成为辅导站教练(辅导站上级管理部门发证),协助两位老师教拳和管理内外事务,并负责联系上级部门等,朱蕴山先生在工人文化宫形意拳第二辅导站教授形意拳。
这时期济南形意拳研究会有:晁景水、杨遵利、康庄、李鸧、陈心耿、孙绪生、韩世山、梁玉成、沈风刚、刘阴忠、张年升、张宏纲、李万温、刘业胜、杨敬臣、于成银、于得水、赖志军、师庆荣、郭庆忠、董林、张文忠、李朝阳、何向达,等。
济南形意拳界有名人士有:周永祥、周永福、周子和、韩伯言、辛学儒、孙业民、韩宝树、姜周存、陶向泉、李同芳、梁洪玉、柳辉成、李培义、刘监塘等。
第三时期(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形意拳的发展)是以济南形意拳研究会杨遵利会长为代表的济南形意拳,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运动,弘扬武术文化,使济南形意拳队伍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并密切同各地形意拳组织进行广泛交流,形成了济南地区的风格特点。
并且济南形意拳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
济南形意拳研究会也成为全国形意拳中一支影响较大的社会团体组织。
“济南形意拳”在杨遵利先生的努力下,2009年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遵利先生成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对传播弘扬进而光大济南形意拳,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是济南武术方面目前唯一的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济南武术和济南形意拳的一项历史荣耀,它标志着济南形意拳作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化品牌,将载入史册。
杨遵利先生作为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形意拳”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