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与心理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与心理学哲学3〔英〕G1L1哈德卡索/文 王姝彦/译提 要:逻辑经验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的关注并非只是由于其结果的作用或其态度上的相似性,而且由于(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对澄清其概念的共同需要。
逻辑经验主义对物理概念的分析是一种哲学成就的范式,而他们在心理学中同样的分析工作也被看做是规范科学的疑难解决方案。
在这种范式的背后隐藏着统一科学的哲学理想。
围绕经验问题,逻辑经验主义与心理学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大量互动;正是根据这个问题,以及在逻辑经验主义对统一科学的强调的关联中,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以卡尔纳普、费格尔和托曼为最初代表,他们提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把心理学看做经验科学,就可以得到其他科学同样具有的主体间性,因此,这就使得逻辑经验主义获得了它希望得到的地位。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哲学;科学统一;经验知识的客观性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逻辑经验主义与物理学和逻辑学密切相关。
卡尔纳普、弗兰克、韩恩、赖兴巴赫、石里克、魏斯曼以及后来的费格尔和亨普尔等人,都致力于主要由相对论物理学的成就所激发的研究纲领,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逻辑学成就的鼓舞,比如弗雷格对数学知识的论述、希尔伯特的公理化和隐含定义的纲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罗素的类型论、哥德尔的不完全性结果、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
这些思想家通常并非只受到相对论和数理逻辑成果的激励,而且(特别是石3本文受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ZX016)、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7JA720015)、全国第44批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里克和赖兴巴赫)作为他们的哲学核心计划,他们还提出了对他们在这些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成就中所得到的有效性和客观性的论述。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逻辑经验主义的历史反映了,甚至并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和逻辑学的历史。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叶闯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奎因从两个方向进攻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一是从分析性概念定义的逻辑的或其他方面的困难,一是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经验的确证面前不能区分。
本文考察奎因的批评和逻辑经验主义分析性概念两种典型描述,即艾耶尔(A. J. Ayer)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分析性概念,试图说明奎因的哪些批评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效力的。
我们的结论是:奎因在第一个方向上的进攻在限制的条件下是有效的;而如果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更全面地理解的话,他在第二个方向上的进攻是无效的。
§1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及其哲学含义逻辑经验主义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区分包含着明显的认识论目的,即为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在经验中的确证提供认识论的辩护和说明。
就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理解来看,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认识论的功能及结果上有实质的不同。
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分析性的标准说明相合于休谟最初的说法,或者说,它的基本精神与休谟是一致的。
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第一版序言中一开始就说:“在这篇论著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自于贝特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后者本身是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的逻辑结果。
像休谟一样,我把所有真命题分为两类:依休谟的术语,一类涉及‘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涉及事实。
前一类包含逻辑和纯数学的先天命题,我承认那些命题是必然的,并且是确定的,仅仅因为它们是分析的。
也就是说,我坚持这些命题不可能被经验拒绝的理由是,它们并没有对经验世界作任何断定,而只是简单地记录我们以某种风格使用符号的决定。
”1这个通常认为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有承接关系的分析性的说明,确实是分析哲学中一般地被接受的关于分析性的概括。
这个概括中有两点要旨,第一,分析性、先天性与必然性三者至少在外延意义上等同;第二,分析性就是对于事实或经验的独立性,且是以语言为真的(“语言”在这里是广义的,包括逻辑与语义)。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背景:–实证主义:•科学主义(scientism):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最可靠的方法•认识论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依据•反形而上学:反对任何对超越感觉经验的东西的探究•科学统一性:科学具有统一的方法和经验基础–数学基础和数理逻辑的发展:•弗雷格(G. Frege, 1848-1925)•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主张:数学可以还原为逻辑。
–新的哲学观:哲学作为语言分析•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哲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语言的误用,所以哲学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语言分析–物理学危机与革命•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庞加莱(Henri Poincaré, 1854-1912),迪昂(Pierre Duhem, 1861-1916)等对物理学概念基础的批判和分析•相对论;量子力学弗雷格(G. Frege,1848-1925)•1879: 《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1884: 《算术基础》(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1893,1903: 《算术基本定律》(Grundgesetze der Arithmetik,两卷)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1910-13: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3 vols.,与怀特海合著)•1912:《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1914: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1921:《心的分析》•1927:《物的分析》•1945:《西方哲学史》•1948:《人类知识:其范围与界限》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192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1953:《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只有两种类型的有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的命题:分析的和综合的–分析的命题: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validity)只依赖于语词的意义;–综合的命题:语词的意义不足以决定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的命题。
第五讲 逻辑经验主义

(1)主要成员: • 维也纳学派:石里克(Moritz Schlick),卡
•
•
•
尔纳普(Rudolf Carnap),弗兰克(Philip Frank ) , 汉 恩 ( Hans Hahn ) , 纽 拉 特 ( Otto Neurath ) , 费 格 尔 ( Herbert Feig),魏斯曼(Friedrick Weismann), 克拉夫特(Victor Kraft) 柏林学派:莱辛巴哈(Hans Reichbach), 亨普尔(Carl Hemple) 华沙学派:塔斯基( Alfred Tarski ),卢卡 西维茨(I. Lukasiewicz) 伦敦:艾耶尔(Alfred Ayer)
• 维特根斯坦: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 •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虽然形而上学没有传达
•
实际知识的意义,但是具有激动情感的意义,就 像诗歌、艺术和音乐那样。 总之,他们对形而上学的结论是“它可以充实我 们的生活,但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它只能作为 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真理来评价。”
• 2.意义标准:经验证实原则 • 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那么什么认识才是有意义的呢?他 • •
2)实证主义 第一代:孔德 • 拒斥形而上学 • 实证主义只研究真实、有用、肯定和精确的知识,
•
• •
•
即关于完全可由经验加以实证的现象的知识 这种知识是相对的,事实彼此前后相继或相类似 的关系,即规律 现象的规律是我们关于现象所知道的一切,追求 关于本质及原因的知识,就是形而上学 知识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 证阶段 科学分类: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理和社 会学依次发展和完善
• • •
2) 发展时期(1930—37年) 1929年,维也纳学派首次作为一个独立团队参加 了在布拉格举行的关于精密科学认识论问题的国际 会议,取得极大成功。 1930—31年,《认识》杂志创刊,发表了石里克 “哲学的转变”。 1935年,在法国索邦召开的国际科学统一大会是 维也纳学派活动的顶点。
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

第三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奥裔英籍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在其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直接从“我”的视角出发,说明弗雷格客观的“真”对思想的引导直接就是真命题P的存在,罗素对个体事物分层次的描述直接就是命题P对自身的描述。
真命题P的意义就是存在着命题P,这个命题P是独一无二的,先行存在的,它代表了思想的一个火花,由这个火花漫延开整个思想;真命题P的指称直接是对“真”的假定,假定P的真,立即产生对“-P”的肯定与言说,这就是肯定了或认识到了P这个命题的存在,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命题P对自身的描述。
一、维特根斯坦的生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
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个,他排行老小。
他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
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
维特根斯坦的母亲经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高朋满座,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著名的音乐家,例如勃拉姆斯(Brahms)。
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维特根斯坦接受教育的经历也很普通。
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
他在14岁时才开始到异国他乡求学。
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
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拜访数学大师弗雷格。
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
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肯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一二年中,罗素与维特根斯坦探讨了许多有关数学、逻辑、哲学的基础问题。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关于逻辑经验主义之述评

p i s h eerh。np e h oo h a rsac f er etr. o ee,h  ̄ a e pr i c a- pdo oe h o p y rs c i i dp isp i e rho a y cnuy H w vrte o c m ic m a a”l n u or v- lo a sr l c l e n la l l is s e m
me t i ehso yo e tr h o p y h se d , u f e c n l o e in r di ed v l p n f h ls p ya d n ” n t tr f h i W sen p i s h a n e b t t il n e a dr e i n t ob o e t e eo me t i o h n lo d i nu s o s t g nh op o
A e i w 1t R v e 01 he Log c lEm p r c s i a ii im
ZENG bo. M匝 NG u-q n Xi i
(h uo o ain l n e h i l olg , h u o H n n 4 6 o Chn ) Z o k u c t a dT c n a C l e Z o k u, e a , 6 o o。 ia V o a c e ’ Abt c:nt r i f 如 n aio a p isp yadrj t gte t h s a tel c m ic m w i ae 0 — sr tI epe s o a h m e grdtnl h oo h n e i R yi l h  ̄ a e pr i h hw vd” c t i l e c n h me p e , o l i s c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摘要:逻辑经验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实现了“哲学的伟大转变”。
它的产生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
通过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把握其实质,通过探讨其主要思想旨在寻求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逻辑经验主义;形而上学;确定性一、逻辑经验主义的演化阶段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经过马赫主义演化而来的。
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看,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逻辑经验主义就是秉承存在论中的经验论的路径并且以拒斥和清除形而上学为己任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维。
它是西方哲学存在论传统寻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形而上学传统发生涅槃式革命的结果。
逻辑经验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衰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
1922年,石里克被邀请到维也纳大学任“归纳科学哲学讲座” 主持人,以他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维也纳学派。
1926年,卡尔纳普来到维也纳,成为这一学派的另一领袖。
1929年,他们发表了名为《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的宣言,标志着维也纳学派正式问世。
第二,逻辑经验主义的鼎盛时期。
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在西方各国引起了普遍的反响,以致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二十年间,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最时髦的哲学之一。
第三,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以后,逐步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合流。
由于自身理论上的困难和内外的批判,特别是由于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学派的相继兴起,原来意义上的逻辑经验主义便日益衰落了。
60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内容、观点、方法,至今在西方哲学界仍然有很大影响⑴。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内核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马赫的观点,不仅重视经验的作用,而且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摘要:逻辑经验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实现了“哲学的伟大转变”。
它的产生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
通过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把握其实质,通过探讨其主要思想旨在寻求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逻辑经验主义;形而上学;确定性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演化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经过马赫主义演化而来的。
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看,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逻辑经验主义就是秉承存在论中的经验论的路径并且以拒斥和清除形而上学为己任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维。
它是西方哲学存在论传统寻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形而上学传统发生涅槃式革命的结果。
逻辑经验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衰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
1922 年,石里克被邀请到维也纳大学任“归纳科学哲学讲座”主持人,以他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维也纳学派。
1926 年,卡尔纳普来到维也纳,成为这一学派的另一领袖。
1929 年,他们发表了名为《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的宣言,标志着维也纳学派正式问世。
第二,逻辑经验主义的鼎盛时期。
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在西方各国引起了普遍的反响,以致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二十年间,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最时髦的哲学之一。
第三,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以后,逐步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合流。
由于自身理论上的困难和内外的批判,特别是由于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学派的相继兴起,原来意义上的逻辑经验主义便日益衰落了。
60 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内容、观点、方法,至今在西方哲学界仍然有很大影响[1]。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内核
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马赫的观点,不仅重视经验的作用,而且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
逻辑经验主义用数理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拒斥在哲学之外,并且完成了哲学的转变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哲学
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
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
哲学的授义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
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
哲学的转变剥夺了形而上学给出命题的任务,对世界的断言今天是交给科学的,而形而上学依然想做这件事情,必然结果就是同不确定性连在一起,对世界作陈述是科学家来做的。
在哲学的这个伟大转变之后哲学更清楚地显示出它的决断性,只有凭着这种决断性才能结束哲学体系间的争执[2]。
逻辑经验主义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不仅清除了无意义的词、无意义的假陈述,清除了形而上学,而且它还澄清了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为实施科学和数学奠定了逻辑基础,逻辑分析的明确任务就是探讨逻辑基础。
逻辑经验主义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科学的哲学”[3]。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存在论传统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中,直到当代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充分。
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一直到今日的哲学,不论哲学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他们并没有脱离哲学寻求存在之确定性的思想主线。
”[4]总的来讲,逻辑经验主义理解的科学是归纳的、证实的。
逻辑经验主义是对从古希腊开始的“存在论”传统的一种承续,用逻辑的和经验的方法来证明命题的意义,来追问世界的确定性,通过证明来确定命题有无意义。
三、逻辑经验主义的价值
对于一种哲学观点来说,它受到的批评与产生的影响通常是成正比的。
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人之一卡尔纳普倡导的对科学理论的理想化的理解方式和强的可证实原则,虽然后来经过赖欣巴赫等人的不断修正,已经明显地由强变弱。
但是,由于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语言的意义范围,强化了经验事实的无错性地位,夸大了科学方法的作用,受到了许多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家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的批评。
这些批评与尔后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反而体现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的价值与影响所在。
首先,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第一次明确与突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对象域。
在此之前,关于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通常是很零散的,主要集中在科学方法论层面,还谈不上形成一门学科。
逻辑经验主义者拒斥形而上学和崇尚
经验证实的作法,以及卡尔纳普详尽地阐述的由理论命题、对应规则和经验命题构成的夹心蛋糕式的理论结构观,虽然现在看来是很有局限性的,也是最容易受到批判的。
但是,在当时,他们的研究工作第一次系统地突出了从哲学视角反思科学理论的结构与逻辑的重要性,是科学哲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甚至可以说,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起来的。
其次,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观为科学哲学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批判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
历史地看,科学哲学家正是在批判与超越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的过程中,演绎了科学哲学今后的发展轨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重新揭示“形而上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有地位;第二,重新思考卡尔纳普提供的理论结构的可能性与实现性;第三,超越把科学理论理解为命题集合,并把科学命题划分为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的狭隘性、片面性及其不可能性;第四,基于科学史上典型的个案分析,对理论变化、科学进步、科学目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手段作出重新评价;第五,基于对科学家实践活动的跟踪研究与具体考察,重新阐述科学知识的内在本性,以求更客观地体现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活动的本来面貌;第六,基于对科学争论的研究以及对科学主义与极端理性主义的批评,揭示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渗透的非理性因素,强调科学研究进程中所蕴含的跳跃性、非逻辑性以及个体性成分。
最后,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观所蕴含的二值逻辑的思维模式,并没有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而消失。
当科学哲学家试图从科学实践的、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政治的等视角,重新审视与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理论观的局限性时,虽然他们深刻地阐述了“观察渗透理论”、“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以及“科学规则的社会性与不确定性”等论题,揭示了科学家在解释实验事实、达成科学共识、形成科学信念等方面存在的意向性,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并不是科学理论的“污染源”,而是科学知识产生、保持、扩展与变化的必要前提或基本要素[5]。
但是,当他们在论证,作为一个维度和一种影响的“社会”因素与经验证据因素相并列,在知识选择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的观点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得出的非理性主义的科学观与理论观,导致了旷日持久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6]。
这种由此即彼的结论或两极对的观点,显然
源于同样的二值逻辑的思维模式。
实际上,从卡尔纳普强调以经验命题为基础解析理论命题和赖欣巴赫强调“辩护语境”而排斥“发现语境”的科学哲学,到以库恩和拉卡托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者将两者整合起来的整体论的科学哲学;从基于科学史上成熟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而复兴的对科学的实在论辩护,到各种形式的反实在论的诞生,再到科学知识社会家的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其思维方式都是相同的。
这也是科学哲学界把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广泛地誉为传统观点以及在传统思维框架内无法克服非理性主义的科学观和理论观的原因所在。
因此,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在重新反思逻辑经验主义遗产和批判各种形式的纯主观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维框架,才能超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这些二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更适当地理解当代科学的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总结可知,虽然逻辑经验主义把哲学限制在逻辑和语言范围内,把哲学的任务限于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仍被分析哲学各个流派,尤其是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有选择、有侧重地继承下来。
逻辑经验主义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