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
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
第七讲 逻辑实证主义

第七讲逻辑实证主义第七讲逻辑实证主义一、逻辑实证主义概述逻辑实证主义,亦称逻辑经验主义,从广义上说,包括逻辑原了主义,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华沙学派和逻辑实用主义等;从狭义上讲,专指维也纳学派,形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叶的奥地利。
它的产生,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的成熟。
确切地说,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一场哲学运动,而不是一个学派,其理论先驱是来源于孔德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的逻辑原子主义,其创始人为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实证性,主张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认为哲学不是知识系统,而是一种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命题系统有无意义和真伪的活动。
1、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渊源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史上十七世纪美国哲学家培根的归纳主义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近的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哲学和马赫主义,仍强调知识的实证性,坚持实证主义立场,故又称“新实证主义”,属于实证主义第三代。
逻辑实证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原因是二十世纪初欧洲反对新黑格尔主义思辩哲学统治,罗素和摩尔首先发起了反判,批判绝对唯心主义体系,他们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分析问题,追求思想及其表述的清淅性和确定性,以知识的绝对精确性代替绝对的知识体系,把实证原则与逻辑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展了。
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是以二十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和数理逻辑的诞生为前提的。
2、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及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先驱是逻辑原子主义,其创始人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罗素(1872——1970)美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生著述甚丰,1914年《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逻辑原子主义代表作。
维特根斯坦(1889——1951)奥地利著名哲学家,被西方誉为“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是维也纳学派,其领袖是石里克(1882——1936)主要成员有卡尔纳普(1891——1970)、魏斯曼(1896——1959)、纽拉特(1882——1945)、费格尔(1902——)、考夫曼等哲学家。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认识及其局限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认识及其局限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从可观察的经验出发,通过中立的观察、实验,并经过逻辑推导,排除了任何人为的主观因素,因此获得的科学知识是与自然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是客观真实的。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这种实证主义主要体现在其根本原则上,即“经验证实原则”之中。
此原则规定: 知识必须依据经验。
任何命题必须表述为经验并且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按照石里克的话来说,“作为合理的、不可辩驳的实证论的哲学方向的内核,……就是每个命题的意义完全依存于给与的证实,是以此来决定的。
”他认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必须固守在给与的范围之内,超出了这个给与的范围,是不可能的,或者毫无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精神实质也非常符合孔德提出的实证精神。
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色彩比传统的实证色彩强得多。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是一种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这种科学主义的特征是非常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其重要性的; 他们不仅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而且用这种完全的观点来审视整个文化。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视野里,科学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他们认为,科学以认识世界为对象,试图通过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的方法,建立起各种世界秩序的体系; 而一切诗歌、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则以体验世界为目的,采用的则是丰富的想象与兴奋的情绪,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境界。
构建“科学的哲学”,拒斥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
于是,逻辑实证主义发起的那场举世瞩目的“科学的哲学”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哲学科学化,就是要消除形而上学。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认为哲学命题的真正意义和最后内容可以再用陈述来表述,也就是说用知识来阐明。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文化的基础工具。
在哲学领域,一些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本质、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语言观主要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语言哲学等。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这些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一、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一种基于逻辑和实证科学方法的哲学流派。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莫里斯·施利克和鲁道夫·卡尔纳普等人。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逻辑形式和实际应用,认为语言的真实性在于其与实际经验相符合。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中的语言应该是严格、精确、可验证的。
在科学领域,语言应该遵循逻辑原则,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来验证。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问题可以通过语言分析和逻辑推导来解决。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强调语言与现实的连结性,认为语言是人类认识现实的手段。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认识和描述事实、真理以及逻辑上的关系。
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理论语言和经验语言的区别。
理论语言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哲学论述的语言,它应该避免含糊和不明确的表达。
经验语言是指描述经验和实际事实的语言,它应该正确、准确地反映现实。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和实证性,他们过于强调了语言与经验的关系,而忽略了人类语言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被批评为“语言工具论”。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一种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广泛流行的思潮。
它反对现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主张对多元性、差异性和后现代状态的尊重。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符号和权力的交织。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语言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一种符号系统,其中包含许多暗示、意象和隐喻。
语言是受到文化、历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的。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语言中包含着权力关系,语言是权力的表达和运用。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流派之一,它认为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最高形式的理解方式。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的语言必须是精确、形式化、明确的,我们必须积极地运用逻辑和数学来分析和推导科学理论,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真理。
这个观点在哲学史上有过一定的争议,既有支持者,也有质疑者。
逻辑实证主义是追求科学“客观、精确、可验证”的哲学思想,认为所有真正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经验的检验得到确认。
因此,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数据的收集、证明和推理。
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科学方法,采用实证的方式确定科学事实,去除主观性和个人意见的影响,以此建立可检验的科学理论和定律。
只有这样,科学才能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精确的逻辑结构,必须具备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必须与实际经验相符合。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才能说一个科学理论是有效的,才能说这个理论达到了真正的知识水平。
同时,他们还认为,所有不能被科学方法证实的主观性质都是无意义的,这些主观性质不具备实证价值。
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框架同样引起了质疑的声音。
质疑者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是一种完全客观的理性方法,它的结果受到研究者主观的选择和思考的影响,而且科学理论也有可能出现错误或改变。
此外,逻辑实证主义过于崇尚逻辑推理和形式化的思维方式,忽略了非形式逻辑和生活经验的重要性,无法全面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
总体来说,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在推动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透析现实世界提供了方法、思想的严密性和科学的可靠性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但是逻辑实证主义也有限制和缺陷,其过分强调逻辑思维和形式化的表述方式,可能会等闲忽视现象背后的个体和情感等因素,这也需要哲学界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哲学的贡献
• 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哲学观念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哲学观念
• 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 主张语言哲学研究应该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和语言规则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逻辑实证主义:基本原理与应用 DOCS
逻01辑实证主义概述及其发展历 程
什么是逻辑实证主义及其基本主张
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
• 强调逻辑和实证的重要性 • 主张哲学研究应该遵循科学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
• 可证实性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它能否被经验证实 • 意义标准:一个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它能否被逻辑分析 • 拒斥形而上学:主张哲学研究应该关注经验问题和逻辑问题,避免陷入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
逻辑实证主义的起源
• 受到逻辑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 • 旨在克服两者各自的局限性,实现两者的融合
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发展
• 20世纪初,石里克和维特根斯坦等人提出逻辑实证主义 的基本观点 • 逻辑实证主义在维也纳学派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逻辑实证主义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04
逻辑实证主义的应用及其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哲学中的应用及其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哲学中的应用
• 强调科学理论的经验基础和逻辑结构 • 主张科学哲学研究应该关注科学语言的分析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 批评逻辑实证主义过于强调逻辑和实证的重要性,忽视了创造性和非理性因素在科 学研究中的作用 • 批评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过于绝对,忽视了形而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 要性
以下属于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模式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模式有着重要的贡献,它强调科学知识应该建立在经验观察和实证验证的基础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探讨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模式的影响,并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 实证主义和科学发展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感观经验和实证验证的方式,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在科学领域,实证主义对于科学发展的模式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验证。
这意味着科学研究应该建立在客观性和经验性的基础上,而非主观臆测。
2. 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的模式。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知识应该具有逻辑上的严谨性和经验上的验证性。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模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清晰、一致且可验证。
3. 经典案例分析以牛顿力学为例,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模式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力学的公式和定律经过了长期的实验验证和逻辑推导,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这说明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模式所倡导的严谨性和验证性,是科学理论长期有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理解中,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模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提示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注重实证验证和逻辑严谨,避免过度的主观猜测和臆断。
只有建立在实证验证和逻辑推导的基础上,科学理论才能够真正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总结回顾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模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科学知识应该建立在经验观察和逻辑推导的基础上。
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模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遵循逻辑实证主义所提出的要求,科学理论才能够真正成为可靠、有效的知识。
5.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不仅限于指导科学理论本身的建立,它还对科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哲学(Logical Empiricism)是一种20世纪初的哲学学派。
其主要意义在于探讨客观存在的科学方法。
它将数学及逻辑学等理论结合起来,以构造科学真理的一致认证框架,将经验性准则与判断性决定联系起来,以达致一种架构完整及被证实的科学系统认识。
首先,它将客观现象分离,强调由实证科学获得的经验准则,并否定哲学空谈。
它重视逻辑原则,认为所有真理必须有逻辑发展,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科学系统。
另外,它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价值,以追求科学洞察,形成科学的框架,让科学家可以在意义上作出有道义的决定。
此外,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坚持像正规调查方法那样重视科学家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理解。
虽然它强调有规律的经验证据是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却也承认科学理论的复杂性决定了理解客观事实的难度。
它将归结为,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假设,该假设可以通过按照客观证据的逻辑结论来验证。
此外,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特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也承认了知识是由感性经验及谈判经验而获得的过程。
它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均受到现实情况的影响,而经验也是人类意识及语言等方式把这种经历反映出来的过程。
它强调认知及表达感性经验的有效性,并推崇一种可以使感性经验、谈判经验以及科学证据有机统一的思想工具:即解释学的理论框架。
通过这种框架,它承认和强调科学家以及其他解释者可以使用谈判经验来理解客观现象,从而构建客观真理的一致解释。
最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强调介入及改变现实的科学行动的有效性,鼓励科学家思考,试图研究出更加贴近实际的科学解释框架。
它通过不断发现新的客观方法,以及认知新的科学发现和证据,使科学更加可靠而客观。
而这些理念对当今科学的发展同样重要。
总而言之,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质疑传统哲学框架内容,以及强调客观存在的科学活动性,并倡导结合逻辑学及数学等理论构建客观科学体系,以达致客观真理的一致认证框架。
通过融合实证经验,谈判感性经验及科学洞察,它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并且为当代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又叫逻辑经验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它作为的一个哲学运动,形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本世纪上半叶盛行于西方哲学界,在科学界和知识界也有较大影响,其成员不少是兼有科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学者。
他们打着“科学的哲学”的旗号,企图以数理逻辑和自然科学为装器,否认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传统哲学(他们称之为“形而上学”),并提出自己的哲学观:“哲学的唯一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分析”。
1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在整个逻辑实证主义中影响最大,一般把这一学派的形成当作逻辑实证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正式产生的标志,其代表人物的观点也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哲学上,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大部分流派,例如逻辑实用主义、波普尔学派、历史学派、科学实在论等,都是在批判或修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存在一种理论能完全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同样逻辑实证主义也是如此,我们既要对该思想在哲学上所带来的积极贡献做出肯定,也要在进行肯定的同时看到其中的一些局限性。
以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从哲学的性质问题上看
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的性质问题上,认为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活动。
哲学的目的在于为科学命题提供清楚的意义,它是一种授意活动。
2哲学的授意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这种哲学观所强调的是哲学与科学的密切联系,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它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局限于逻辑分析,把哲学看成是一种分析活动,这是根本错误的。
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的任务是研究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
如果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归结为逻辑分析,那就否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也否定了哲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形式,从而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哲学本身。
1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M].p.17
2唐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研究》.[C].2012.12
二、从哲学的对象上看
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的对象上,认为哲学应该研究我们关于感觉的陈述和关于物理对象的陈述之间的关系,它的任务就是通过逻辑分析,使两种陈述达到一致。
可见,他们是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对象。
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的产生是由于适用了语言造成的结果,而一切哲学和科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语言问题。
因此,无论是为了反对形而上学还是为了澄清有意义的命题,都必须把语言作为研究的对象。
诚然,逻辑实证主义采用的语言是物理主义语言,用物理主义语言来表述一切科学命题既可以达到解决科学命题的意义、标准问题、知识的基础问题,又可以解决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达到不同科学之间的统一。
然而,这种还原思想无法解释普遍的科学命题的真理性,最终仍然不能摆脱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
实际上,任何一种具体的科学的语言都不可能充当统一的科学的语言。
3因为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特殊的运动方式,它们之间尽管是统一的,但却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可能完全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如果要将它们归结为一种具体形式,势必抹煞了多样性,从而取消了各门特殊的科学。
所以物理主义仅仅是良好的愿望,却不是行得通的现实办法。
此外,他们从事的逻辑分析,无论是对句法的分析或者对语义的分析,基本上都是从静态的和纯粹形式的方面研究语言,而没有从动态、发展的方面进行研究,特别是没有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密切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然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4因此,研究语言时既要研究语言的形式,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即语言所反应的社会实践。
如果完全撇开语言的内容只研究语言的形式,就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
三、从哲学研究方法上看
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中心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抛弃了传统经验论的心、理分析,而采用了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方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使我们在分析和澄清命题的意义时,不必去考虑社会、历史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地表述命题的意义和真假,使同一命题
3胡军.分析哲学在中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82-18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8卷.P.525
对使用者都能作出相同的理解,这就避免了心理分析带来的混淆。
应当指出,逻辑实证主义所提出的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逻辑研究方法,但是,它把这种逻辑分析的方法,不仅看成是哲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是当作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这就犯了以偏盖全的形而上学错误。
他们认为通过逻辑分析,可以澄清哲学混乱,解决哲学中的疑难问题,清除唯物与唯心之争等无意义的纠纷。
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而且错误的想法,因为,尽管有些哲学混乱是由于概念模糊或推理混乱所引起的,可是,在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所以陷入迷途,许多荒谬的哲学命题之所以被提出,都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原因和社会政治原因。
语言的误用只是一个次要问题,认识论原因和社会政治原因才是主要问题。
仅仅依靠逻辑分析,决不能认清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由以产生的根源,更谈不上澄清哲学混乱和解决疑难问题了。
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发现各种荒谬的哲学命题得以产生的根源,揭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实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逻辑实证主义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彻底改造传统哲学的计划但它并没有得到它想得到的一切。
尽管逻辑实证主义的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英语国家对哲学的看法,特别是在50年代之前,形而上学曾在那里被看作无意义的胡说;但是,哲学仍然以它自己的方式在进步,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它。
相反,倒是逻辑实证主义本身发生了分裂以至于最终解体;它的主要论点在今天很少有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的。
而形而上学也已不再是一个耻辱的字眼。
逻辑实证主义对哲学的真正贡献是,它把一种新的精神引入了哲学,这就是树立起了一种具有逻辑的严肃性和理智上的责任感的标准。
具体来说,它重新调整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发展了一套逻辑技术,坚持了对意义的澄清原则。
虽然逻辑实证主义企图彻底改变哲学性质的努力是失败的,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清算了自古以来哲学中那种夸夸其谈,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这种贡献是不应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