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维特根斯坦简介

维特根斯坦简介

维特根斯坦简介维特根斯坦简介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逻辑实证主义和晚期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后来的哲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两部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探讨》,将哲学从传统的哲学问题转向语言问题,提出语言游戏理论和追溯语言使用方式的哲学方法。

生平经历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是维也纳最富有和有影响力家庭之一的成员。

他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先后就读于维也纳工业大学、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

1908年,他开始对哲学展开研究,并发表了《逻辑哲学论》一书以及其他一些重要著作。

为了逃避一战,他辞掉了教职,并在匈牙利的一个农场工作。

之后,在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多年之后,他于1951年逝世于剑桥。

思想体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包括:1.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奠基人之一,认为哲学应该像科学一样严谨。

他提出,如果一个命题不能被实验证明,那么它就是毫无意义的。

2.语言游戏理论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探讨》一书中提出了语言游戏理论,这是一种将语言看作一种游戏或交流工具的哲学方法。

他主张,一种语言只有在实践中被使用时才能有实际的意义。

3.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辩证维特根斯坦试图辩证地解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对立,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使用方式不单是因为经验而被形成的,而且也受到语言的形式限制。

影响维特根斯坦在哲学、语言学和逻辑学领域的影响深远。

他的语言游戏理论和哲学探讨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晚期语言哲学的发展。

他被认为是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这种哲学流派在逻辑学和语言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对语言的思考和对语言使用方式的反思也对人文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产生了启迪作用。

结论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对20世纪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贯穿了他的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探讨》,将哲学从传统的哲学问题转向语言问题,提出了语言游戏理论和追溯语言使用方式的哲学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

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逻辑实用主义

逻辑实用主义

哲学的真理观
他强调系统的、结构式的哲学分析,主张把一般哲学问题置于一个系统的语言框架内进行研究。本体论问题 与任何科学理论一样,也是为科学选择一种方便的语言形式和概念框架的问题,因此它不应以是否与客观实在相 符合作为取舍的标准,而应以是否方便有用为标准。这是一种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观点。
对此,蒯因作了如下分析。首先,人们通常依据定义来确定两个词的同义性,如把单身汉定义为未婚的男子。 蒯因指出,但是我怎么知道单身汉被定义为未婚的男子呢?谁这样下定义?在什么时候?实际上我们依据的是词典, 而词典编纂人是一位经验科学家,他的任务是把以前的事实记录下来。既然定义是词典编纂人对观察到的同义性 的报道,当然不能作为同义性的根据。
蒯因的本体论标准
在《论何物存》(1948年)一文中,蒯因首先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即关于存在什么种类实体的各种 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他的本体论的承诺理论。
蒯因指出,在传统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我们使用一个单独语词或名称时,就是假定或承诺了这个名称 所指称的对象的存在。例如,其中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如果飞马不存在,那么我们使用这个词时就没有谈到任何 东西;因此,即使说飞马不存在,那也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这样就已证明,否认飞马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于是便作出结论:飞马是存在的。有些思想更为精细的哲学家以同样的信条为出发点,主张飞马是作为未现实化 的可能事物而存在。蒯因认为,上述观点的错误根源于意义与命名的混淆,即把所谓被命名的对象飞马和飞马这 个词的意义混淆起来,因此得出结论说,为了使这个词有意义,飞马必定存在。针对这种谬见,蒯因认为,只要 根据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把飞马改写成一个摹状短语就可将其消解。据此,蒯因论证了,我们能够有意义地在语 句中使用单独语词而无需预先假设有这些语词所要命名的对象。

论青年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

论青年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

论青年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青年黑格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著名哲学家之一,他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众多哲学家的影响,例如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实证主义者莫里斯·施利克等。

青年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源于他对现代科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思考。

在传统哲学中,人们往往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来探究真理,而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更加看重实验与观察,通过实证来证明某个命题或理论是否成立。

因此,青年黑格尔提出了“实证性原则”,即只有那些能够被实证的理论才能成为科学上的真理。

他认为,一个理论被认为是科学上的真理并不是因为它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它尚未被反驳。

在青年黑格尔的观点中,科学理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才能被视为“实证性”的:1.可观察性: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观察和测量的,并且可以被人们用肉眼或仪器进行实证。

2.可验证性: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过实验和观测进行验证,并能够被证实或证伪。

3.可重复性:科学理论应该是可以被其他人重复实验的,这样可以验证该理论是否普遍适用。

4.可解释性: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解释观测到的现象,包括已知事实和以前不为人所知的事实。

除了提出“实证性原则”以外,青年黑格尔还批评了传统哲学的不足之处,他认为传统哲学的主张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证依据,并且无法被有效地应用于实践。

对于青年黑格尔来说,科学不是绝对真理,因为所有科学理论都是暂时的,科学上的真理只是当前被认为是正确的。

通过不断实验和观测的实践,科学的真理将不断被更新和改进。

在实证主义的背景下,青年黑格尔提出的实证性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中,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实证性概念也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在现实中,很多问题并不适合或者不能通过实验和观测来解决。

同时,即使某个理论被证实,也并不意味着这个理论就是绝对真理,它只是当前的最佳解释。

因此,实证性概念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它需要与其他哲学思想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逻辑学家关敏简介

逻辑学家关敏简介

逻辑学家关敏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逻辑学家关敏(Susan Haack)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逻辑学家之一,她的研究领域涵盖逻辑学、哲学、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学术造诣而著称于世。

关敏出生于英国,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关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学领域,她对逻辑学的基础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

她在知识获取和推理过程中的逻辑规律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敏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她的著作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她在逻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当代逻辑学界的泰斗之一。

在哲学领域,关敏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成就。

她对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等哲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她试图解决现代哲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启发性的影响。

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关敏还致力于推广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她提倡人们要用逻辑和理性来思考问题,避免盲从和迷信。

她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许多学生受益于她的教导和指导。

关敏是一位多才多艺、成就斐然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她对逻辑学和哲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声誉为她赢得了世界各地学术界的尊重和赞誉。

第二篇示例:逻辑学家关敏,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逻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于逻辑学的研究贡献卓著,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敏,字子珏,祖籍浙江台州,1916年生于上海。

早年曾就读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后转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数理逻辑专业,师从逻辑学泰斗维特根斯坦。

在美国留学期间,关敏接触到了西方现代逻辑学的最前沿理论和方法,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返回中国后,关敏在北京大学担任逻辑学教授,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学课程。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恩、笛卡尔等。

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

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

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

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

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儿1612年到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获博士学位。

1616年笛卡儿结束学业后,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

他投笔从戎,想借机游历欧洲,开阔眼界。

这期间有几次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次,笛卡儿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

两天后,笛卡儿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引起了著名学者伊萨克·皮克曼的注意。

皮克曼向笛卡儿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给了他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

与皮克曼的交往,使笛卡儿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

据说,笛卡儿曾在一个晚上做了三个奇特的梦。

第一个梦是,笛卡儿被风暴吹到一个风力吹不到的地方;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道路。

这三个奇特的梦增强了他创立新学说的信心。

这一天是笛卡儿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学者也把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

然而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笛卡儿感到疲惫,他于1621年回国,时值法国内乱,于是他去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

1625年返回巴黎,1628年移居荷兰。

在荷兰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现代哲学流派

现代哲学流派

现代哲学流派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旨在通过科学方法对现象和事实进行观察和实证。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可观察性,认为只有经过科学实证的观点才是有意义的。

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像科学一样严谨和具体,避免纯粹的推理和抽象的概念。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波普尔等。

二、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人的存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应当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的痛苦和困境,强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尼采、萨特等。

三、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旨在通过逻辑和语言分析来理解和解决哲学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借助于逻辑和语言的工具来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论证。

它强调科学和逻辑的严谨性,认为只有经过逻辑合理和语言准确的表达才能获得真理。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卡尔·波普尔等。

四、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解放。

批判理论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主张对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并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解放和公正。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福柯等。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现代理性和真理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多元性和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和权力的关系,认为现实是由语言和符号构建的。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等。

六、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重视实际应用和实用效果的哲学思潮。

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验才能获得真知。

实用主义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强调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等。

七、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认知和思维过程的哲学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恩、笛卡尔等。

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

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

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

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

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儿1612年到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获博士学位。

1616年笛卡儿结束学业后,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

他投笔从戎,想借机游历欧洲,开阔眼界。

这期间有几次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次,笛卡儿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

两天后,笛卡儿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引起了著名学者伊萨克·皮克曼的注意。

皮克曼向笛卡儿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给了他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

与皮克曼的交往,使笛卡儿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

据说,笛卡儿曾在一个晚上做了三个奇特的梦。

第一个梦是,笛卡儿被风暴吹到一个风力吹不到的地方;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道路。

这三个奇特的梦增强了他创立新学说的信心。

这一天是笛卡儿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学者也把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

然而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笛卡儿感到疲惫,他于1621年回国,时值法国内乱,于是他去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

1625年返回巴黎,1628年移居荷兰。

在荷兰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是在荷兰完成的。

1628年,笛卡尔写出《指导哲理之原则》,1634年完成了以哥白尼学说为基础的《论世界》。

书中总结了他在哲学、数学和许多自然科学问题上的一些看法。

1637年,笛卡儿用法文写成三篇论文《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并为此写了一篇序言《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6月8日在莱顿匿名出版。

164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重要著作。

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笛卡儿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

从这个绝对的怀疑,笛卡儿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

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

1、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

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

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

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

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那就是我。

因此,我是存在的。

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

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

“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

2、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

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

3、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反对者。

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

他同意将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

但是,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

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有:罗素、伯特兰·罗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Third Earl Russell) ,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世家。

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祖父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

罗素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祖母照管和教育下长大的。

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罗素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罗素的童年很孤寂,他经常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

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

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

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

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1897年)、《莱布尼茨的哲学》 (1900年) 、《数学原则》(1903年)、《数学原理》(3卷,与怀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间完成)、《哲学问题》(1917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年)、《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至1919年)、《数理哲学导论》(1919年)、《心的分析》(1921年)、《物的分析》(1927年)、《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1940年)、《西方哲学史》(1945年)、《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1948年)、《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哲学大纲》(1927年)历史主义历史主义代表人物:康德康德生平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出生于普鲁士东部城市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由于家境贫寒,没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就毕业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四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41年之久,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

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

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康德并非书呆子,年轻时期甚至长于社交,尤其是颇得女性的青睐。

康德一生未婚,这同当时的一些新派大师(如笛卡尔、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等人)惊人地一致。

但也有几次有成家的意愿。

终因考虑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而放弃。

康德传记作者古留加说“康德外表生活秩序井然,千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显得更为单调刻板。

”剑桥大学出版,库恩写的《康德传》,对于康德的生活细节有很多细致描绘,而最令人关注的便是1770年—1780年这一段。

这十年中康德没有一部著作,一直到1781年,他才发表《纯粹理性批判》)———那部震惊世界的伟大作品。

这部作品问世前,还有些趣闻故事。

康德当时(1770年3月)虽已是哥尼斯堡大学的正教授,但在一般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而已。

连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也认为康德获得此教授头衔只因为他是这样一位普通教师和作者而变得黯然失色。

因而在1770年———1780年期间,康德的学生克芳斯到柏林旅行时,偶然参加一些由教授们举行的园会,当他提到康德案头有一部肯定会让哲学家们焦躁不安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时,被教授们大大讥笑了一番。

在发表《批判》前的这“沉默的十年里”,《康德传》以极为翔实的材料写道:当时康德的生活,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他的业余生活倒十分活跃。

他不断被邀参加城里主要家庭的宴会和聚会。

他常去拜访凯泽林克伯爵一家,“连续多年,毫不间断”。

伯爵一家也很尊敬他,因为康德懂得“高贵的生活方式”,而且他每次都坐在贵宾席,正好在伯爵夫人身旁。

有一位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1778年访问哥尼斯堡时写道:“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哥尼斯堡大学最伟大成员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

这位著名教授在社交中是如此活泼有礼的人物。

他拥有这样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身上会有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

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一种大智大慧,这与达朗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

……康德先生已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

而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发表一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当然是指《批判》了。

可当时,康德还对这本书的篇幅会有多长还没有概念呢。

跟当时十八世纪的习惯一样,康德午餐都到饭馆里去吃,而且很讲究美食佳肴。

酒的选择对康德来说也很重要,早年中意于红酒,而晚年更喜爱白酒。

他喜欢不慌不忙地悠然用餐,如果他喜欢某一道特别的菜,他会询问烹饪法以及它是如何预备的,也会随口评判一番。

希佩尔后来开玩笑说:“迟早他会写成一部《烹饪术批判》。

”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

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