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合集下载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高中《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1.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6.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7.万里:指远离故乡。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杜甫《登高》全诗译文鉴赏《登高》鉴赏答案

杜甫《登高》全诗译文鉴赏《登高》鉴赏答案

杜甫《登高》全诗译文鉴赏《登高》鉴赏答案《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注解】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韵译】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登高》【写作背景】杜甫的《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登高的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的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登上高山,可以壮观天地之间,大江浩浩荡荡永远向前,不再回还。

万里黄云翻动,连风也带有颜色,长江激起九道白浪,犹如雪山耸立。

(我)喜欢作庐山的歌谣,兴致是因为庐山而起。

闲暇时对着石镜来净化我的心灵,谢公游历之处长满了青苔。

早已经服用了还丹,看破了世间之情,弹奏着琴心三叠,修道之事已经初成。

遥望仙人居住在彩云之中,手把荷花直奔玉京。

先期在九垓之上等待,愿意接引卢敖游历太清。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修道的向往。

诗的开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人站在高山之巅,远眺天地,感受大江的浩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着“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描绘了天空中的黄云和长江的白浪,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诗的第三句“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诗人表示自己喜欢作庐山的歌谣,兴致来源于庐山。

这里的庐山,既是诗人所登之山,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诗人通过对石镜的观赏,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想起了谢公的行踪。

这里的石镜,既是诗人自省的象征,也是对谢公的敬仰之情。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诗人表示自己已经服用了还丹,看破了世间之情,修道之事已经初成。

这里的还丹,象征着修道的成果,表达了诗人对修道的向往。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诗人遥望仙人,手把荷花,直奔玉京。

这里的仙人,既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表示自己愿意在九垓之上等待,接引卢敖游历太清。

这里的九垓,象征着极乐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杜甫《登高》解释赏析大全

杜甫《登高》解释赏析大全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二、注释1.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3.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5.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故乡。

7.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8.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9.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0.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1.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12.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3.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作品原文登高⑴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⑵ , 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无边落木萧萧下⑷ ,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⑸ ,百年多病独登台⑹;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⑺, 潦倒新停浊酒杯⑻;1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⑵啸哀:指的叫声凄厉;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2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译文风急天高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存诗1400多首,有传世;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着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评解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的《登高》诗意

杜甫的《登高》诗意

杜甫的《登高》诗意
1、《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

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

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

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

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

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

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

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

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

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作品原文
《登高》⑴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1]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2]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
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

新,指初次出现。

“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

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