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工商联科技大厦工程
护坡桩及邻近星火大厦建筑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1、技术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95)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2、使用仪器
DZS3—1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及经纬仪;
钢尺、塔尺及配套设备;
3、护坡桩位移观测
3.1在护坡桩挡土墙压顶梁上设置位移观测点(ND1~21),并弹通线,在梁外侧设置位移控制点(JZ1~10),定期进行观测点位移观测。
3.2根据位移控制点,用经纬仪测出一条基准线,然后再线上依据轴线开间和进深尺寸,设定出位移观测点,并用水泥钉固定。
3.3护坡桩位移观测依据护坡桩工程位移观测点布置图进行校测。
4、星火大厦沉降位移观测
4.1星火大厦倾斜位移观测点为两处设置:一处设置在富丰路北侧汽车站下一点,针对星火大厦主楼西北角进行倾斜位
移观测;第二处设置在基地二环路西侧人行道上,针对星火大厦主楼西南角进行倾斜位移观测。
4.2星火大厦沉降观测采用±0.000标高控制点(BM1、BM2)对星火大厦西墙上测设的沉降观测点(B1、B2)进行观测。
5、沉降、位移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
后结束,由项目部放线员和质检员每周进行观测,并做
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避免不安全因素发生。
房建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十二分公司第一项目部
2003年7月9日。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主要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是指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对沉降位移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以提供工程项目的监测和控制依据。
本文将介绍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1.沉降观测原理:沉降观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地基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测量。
沉降通常是由于地基土体的固结、压实等原因引起的。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变形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位移观测原理:位移观测是指对地表或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
位移观测可以是水平位移观测或垂直位移观测,具体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会有所不同。
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测点在空间上的坐标变化,来确定位移的情况。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常用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全站仪法:通过使用全站仪进行连续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水准仪法:通过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垂直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情况。
常用的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测斜仪法:通过使用测斜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激光测距法: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四、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注意事项1.仪器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测点设置: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的需要进行合理布置。
测点的选择应尽量覆盖整个工程区域,并考虑到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观测时间:沉降位移的观测时间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1. 简介沉降位移观测是工程施工和地质环境监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地表或结构物沉降位移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工程或地质环境变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沉降位移观测方案,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2. 观测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前,需要选择适合的观测设备。
常见的观测设备有:•超声波沉降位移计:通过超声波技术测量沉降位移的变化。
适用于较小的结构物或土壤沉降观测。
•光纤传感器:基于光纤光栅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沉降位移观测。
适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监测。
•GPS测量: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地表的沉降位移,具有较高的精度。
适用于开阔地区的观测。
根据具体的观测需求和预算限制,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3.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对于沉降位移观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布设观测点的建议:•观测点应该尽可能覆盖整个工程或地质环境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间距,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形、结构物的位置和特点等因素。
选择不同类型的观测点,如地表观测点和结构物观测点,以获取不同类型的数据。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工程或地质环境的复杂性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需要增加观测点数量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稳定的地质环境中,避免位于可能发生沉降的区域,如地基不稳定或土壤松软的地区。
4. 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是沉降位移观测中不可忽视的一步。
以下是观测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数据收集:通过观测设备获取实时的沉降位移数据,并记录下来。
•数据校正:将数据进行校正,去除任何可能的测量误差。
可以通过对比多个观测点的数据,或者与已知数据进行对比。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位移值和变化趋势,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和图表。
•数据存储和备份: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可靠的媒体中,并进行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可视化:将观测数据可视化展示,以便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沉降位移的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提纲和范例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提纲和范例一、基准点的布设。
主要是依据施工控制网、基线和施工环境布设三个或三个以上稳固点作为基准点。
二、观测点的布设与观测1、码头施工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设。
(1)、沉箱上位移观测点设在位于码头前沿的前墙上,每个沉箱设两个标志点,用红油漆标记。
(2)、沉降观测点设在沉箱四角上并用红油漆作标志。
(3)、观测频次或周期。
一般情下沉箱每次加载后(沉箱内填料)、沉箱背后每次回填后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过后进行观测。
也可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确定观测频次或周期。
(4)、胸墙上布设观测点(沉降观测点和位移观测点同用一个标志点)。
要根据码头基础的地质情况和码头主体结构形式和特点布设具有代表的观测点,作为码头永久性观测点,永久观测点标志采用铜质标志或不锈钢标志。
在观测点布设平面图上要注明观测点的数量、编号和位置。
(5)、永久点的观测。
在胸墙施工时,将原沉箱上的观测点准确的传递到胸墙顶面的永久观测点上(可利用模板尺寸,或将沉箱上的观测点移测到附近无施工干扰的稳定的区域),胸墙施工完成后将临时点及时移到面层永久观测点上,继续观测。
观测周期可根据码头上部是否加荷载,码头后方是否加侧压力以及施工工序和施工进度而定。
2、抛石堤观测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制作,采用什么形式,如沉降盘,附沉降盘的加工图(2)、观测点的位置、数量要根据堤主体结构和地质资料来确定(3)、观测点的加固和保护措施。
(4)、确定沉降位移观测周期和频次。
(5)、沉降位移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沉降观测一般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
三、附图、表、记录(见附表)1、基准点、观测点的平面图2、沉降、位移观测记录表3、沉降、位移观测变化图六、沉降、位移观测结果分析(主要是指根据观测结果统计、分析来确定码头结构是否稳定、安全,施工工序、进度是否合理,并指导后序施工。
附;XXX工程码头水工结构工程沉箱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XXX工程码头水工结构工程岸线总长度700m,7#泊位、8#泊位均为350m;共需安装方形沉箱44个,沉箱外形尺寸为17.84m×15m(含前趾1m)×18.9m(长×宽×高);沉箱基础采用10~100kg 抛石基床,基床厚度为6~17m,采用水下爆破夯实;沉箱内设计回填砂,并做C30混凝土封顶;沉箱前舱位置拟现浇混凝土胸墙;为掌握沉箱安装完成后各不同施工阶段墙身结构的变化情况,为上部结构施工提供原始参考数据,最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特制定本沉箱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沉降、位移观测的重要性。
进行沉降、位移观测不仅能够操纵填土速度(《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JTJ033-95)规定:垂直沉降不大于日夜,水平位移不大于日夜),仍是确信何时施工路面的重要依据,应引发足够重视。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要求。
点位布设、观测频率及方式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JTJ017-96)中“沉降与稳固观测”的要求及《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93)的要求执行。
考虑到匝道路基宽度不大,取消路肩及坡趾处的观测点,改在相应中线周围加密观测点的布点方案。
外业每次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尽可能作到:1.采纳相同的图形(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
2.利用同一仪器和设置,要有DS1或DS3型水准仪一台,英瓦尺两把。
3.固定观测人员,由王精灵负责。
4.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5.水准测量时,视距不得超过40米。
外业观测完后,要及时整理内业,内业计算取值精度的要求:资料要求:要长期保留沉降和位移观测记录,记录必需真实靠得住。
要绘制沉降和加荷曲线,预压期终止后,报业主和设计单位。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实施步骤。
1.依照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及JTJ017-96的要求,结合本标段的实际情形,综合考虑了填土高度、软基处置方法、桥头增设观测点、桥梁长度及施工工艺五方面的因素,选定沉降、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具体位置见附图一、附图二、附图三及路基段沉降、位移一览表、桥梁段沉降、位移一览表。
2.依照观测点的位置,实地布置好沉降观测网和水平位移观测网(见附图四)。
沉降观测网按四等水准的要求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网按四等导线的要求布设。
水准基点采纳无缝钢管,埋置时打入深度大于10m,周边顶部50cm采纳现浇砼加以固定,并在地面上浇筑××的观测平台,桩顶露出平台15cm,在顶部固定好基点测头,若是周围有高压塔架,尽可能把基点布置在塔架的基础上。
3.实地布置沉降及位移观测点。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e embankment settlement observed displacement and measures.Keywords: subgrade;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Observe scheme.1、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1、沉降推算。
指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利用数学方法对后期沉降速率、总沉降量、以及工后沉降值进行计算分析,是确保高填路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的必须环节(工序)。
2、预测施工期沉降,合理预留沉降量。
3、过程控制。
根据沉降观测资料控制填土速率,及时评价地基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4、路基施工监测工作包括了地基沉降观测和边坡稳定性观测等内容。
综上所述,观测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工期间观测数据分析、判定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价路基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2、路基变形观测方案2.1 沉降位移观测内容(1)高填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高填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深挖路基高边坡稳定性观测2.2 沉降位移观测点的设置沉降位移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置和观测内容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路堑边坡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位移预测方法和施工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点的布置原则①高填路基20m以上路堤,埋设沉降观测桩,测量各监测点的沉降值。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安阳供水配套工程02标(合同编号:NSBD-AYPT/SG-02)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葛洲坝集团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南水北调安阳供水配套工程02标项目部二〇一四年五月编写:审核:批准:目录一、引言 (1)二、工程概况 (1)三、编制依据 (2)四、沉降位移观测的技术要求 (2)五、沉降位移观测的资源配置 (3)六、沉降位移观测的工作流程 (4)6.1、观测点的埋设 (4)6.2、沉降位移的观测方法 (6)6.3、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资料整理 (9)七、沉降位移观测的周期 (10)八、沉降位移观测的注意事项 (10)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由于沉井在下沉施工过程中对原状土的扰动,沉井周边土体受力结构发生改变,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沉井及周边建筑物(房屋、线杆)等设施在沉井下沉过程中会可能会发生水平位移和垂直方向的倾斜变形。
为了保证沉井下沉过程中施工安全,特制订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本方案主要从观测点的布设、观测精度要求、观测方法、数据处理、影响分析几个方面对沉井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沉降位移变形做出说明。
二、工程概况本标段位于安阳市境内,输水管道起点位于37号输水管线汤阴县城内中华路与新横一路交叉处西南角,终点位于 37 号输水管线穿越石武高铁工程西侧,桩号 5+200~11+526.140,全长为 6326.140m,管材为PCCP 管,其中桩号 5+200~5+308 之间的管径为 DN1600,桩号 5+308~11+526.140 之间的管径为 DN1400;另外还包括汤阴二水厂支管线,桩号 B0+000~B3+151.464,全长为3151.464m,管径为 DN800,管材为 PCCP 管。
原设计的汤阴二水厂支线管道紧沿G107京深线汤阴县东环段(中华路)东侧布置,设计采用明挖沟槽直埋的方式进行施工。
施工进场后发现由于中华路拓宽,原设计的汤河倒虹吸工程已位于汤河桥下。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年,我在工程一线奋斗的日子。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重要的高速公路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路基沉降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激光位移测量法进行观测。
二、观测目的1.实时掌握路基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道路安全。
三、观测方法1.激光位移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路基表面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路基沉降位移数据。
2.观测点布置:在路基表面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且避开障碍物。
3.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发展趋势,确定观测周期。
初期可加密观测,待沉降稳定后,逐渐延长观测周期。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激光测距仪、三脚架等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设立观测点:在路基表面布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立一根标尺,用于测量沉降位移。
3.测量沉降位移:将激光测距仪对准观测点,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沉降位移曲线。
5.分析沉降趋势:根据沉降位移曲线,分析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五、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晃动导致数据不准确。
2.观测时要避开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观测数据要及时记录,避免因遗漏导致观测结果失真。
4.观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项目成果1.完成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等。
2.根据观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3.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4月27日电话:0755-/ 传真:0755- 联系人:赵中良一、工程概况洪桥头好利万、米诺厂边坡位于。
该人工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岩坡坡面裂隙发育。
边坡所在区地形地貌为丘陵斜坡,自然斜坡坡度15~200,原始植被发育茂密。
边坡底边周长约190m,为折线形展布,整体呈南北走向。
原有边坡分为2级,上级边坡及下级边坡,边坡中部有一宽平台。
坡底标高11.50~15.0m,中间大平台标高23.0~35.4m,坡顶标高33.0~66.9m,下级边坡坡度500~700,上级边坡坡度600~800。
边坡高度22m~52m。
边坡坡面岩土裸露,局部发育有少量的爬藤类植物,覆盖率极低;坡面没有进行任何的支护处理,坡顶坡脚没有任何截排水措施,边坡坡底分布有好利万、米诺厂以及1栋在建厂房。
1.1工程地质条件根据钻探揭露及地质调查资料,边坡周围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及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Jq)。
现将各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⑴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杂填土:褐黄色、褐灰色,主要由粘性土及少量块石组成,并含少量建筑垃圾,松散,湿,可塑,合金钻进易,主要分布在坡脚建筑场地。
(2)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Jq)场地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黏土矿物及少量暗色矿物等。
按其风化程度划分为全、强、中、微风化四个风化带,本次勘查仅揭露其强、中、微风化带:强风化石英砂岩:褐黄、褐灰,棕红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等,风化裂隙发育,局部夹杂中风化岩,岩石呈砾砂状、碎块状,岩块可折断,合金钻进易。
主要分布在坡体的上部,揭露层厚2.60~22.30m。
中风化石英砂岩:青灰、褐灰色,风化裂隙较发育,上部夹杂薄层强风化石英砂岩,岩芯较破碎,呈短柱、长柱状,局部呈碎块状,岩块坚硬,锤击反弹,合金钻进较易。
主要分布在坡体的中、下部,揭露层厚3.30~49.30m。
微风化石英砂岩:青灰色,岩芯较完整,呈长柱状,岩块坚硬,锤击反弹,合金钻进困难,需金刚石钻进。
揭露层厚2.80~5.70m。
1.2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场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雨季有大气降水形成的临时性地面片流,对坡上岩土体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地内强风化及下伏岩层的风化裂隙中,主要含水层属弱含水、弱透水地层,水量贫乏。
二、沉降、位移观测技术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4、《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5、《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洪桥头好利万、米诺厂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02月。
三、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1、沉降观测的点位布设(1)沉降观测点:根据甲方提供并确认的监测布置图进行沉降观测点布设,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边坡周边沉降特征的地面上,共布设沉降观测点约26点。
沉降观测点标志埋设离边坡顶约35cm处。
采用长度为20cm,直径12mm 的螺纹钢筋(刻划有十字丝),并用水泥加固。
标志头离地面的净空高度小于10cm。
确保观测点与边坡的连接结实稳固。
具体的埋设方法如附图3。
详细布设位置见“边坡支护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2)沉降观测基准点沉降观测工作点拟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分组设立,在距观测对象200米以外、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3个沉降观测工作点,编号为BM1、BM2、BM3。
具体埋设的规格如附图1。
2、沉降观测方法:A、待点位稳固后,根据甲方的要求开始第一次观测,首次观测联测全部的基准点,采用往返观测,形成水准闭合环线,整条线路闭合差不得大于±1.0n mm (n为测站数),经平差计算求得各观测点的高程。
并在开工前三天内平均观测2~3次,取其均值作为初始值。
B、沉降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精度要求进行,须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前应进行i角检查,具体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a、测站视线长度(仪器至标尺距离)、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规定执行。
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高度(下丝读数)一级DSZ-2≤30 m≤0.7m≤1.0 m≥0.3 mb、测站观测限差应不得超过下表规定:项目等级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一级0.3mm 0.5mmC.使用仪器拟采用DSZ-2型精密水准仪,FS-1型测微器,2米铟瓦水准尺。
由PC-E500计算机野外记录,计算机内业处理。
D、内业计算沉降观测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进行(平差前应进行各项改正、验算各项限差、列表计算往返高差较差、限差并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以便检查),E 、资料成果整理观测成果表按附表1整理。
(1)、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根据设计要求提交沉降观测成果表;(见附表1)(2)、根据施工进度请况,提交沉降观测“沉降量-时间曲线图”。
(见下图) 施工降水可按栋各观测点分颜色表示1沉降量(mm)65423基坑深度(m)10025461520 1083525304045下雨时间(天)C2观测点C3观测点C1观测点施工阶段情况(3)、沉降观测技术总结;(4)、边坡支护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在每次观测结束后,及时将当次沉降观测资料提交甲方,以便甲方使用。
(二)、位移观测1、位移观测的点位布设(1)位移观测点:根据甲方提供并确认的监测布置图进行位移观测点布设,拟在能真正反映边坡位移和变化的边坡顶布设位移观测点约26点。
观测点埋设要结实稳固、并进行保护。
详细布设位置及编号见“边坡支护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具体的埋设方法同附图3,采用长度为20cm,直径12mm 的螺纹钢筋(刻划有十字丝),并用水泥加固。
(2)位移观测基准网点位移观测基准网点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设立,一般在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按坐标法可只布设三点,编号分别为BM1、BM2、BM3。
此三点要按城市四等三角点精度进行单三角形观测并整体平差,求得三点的坐标。
具体埋设的规格如附图1或附图2,并加护栏其它保护。
2、位移观测方法: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Topcon GTS-332N(日本))边角坐标法,观测时以外部不少于两个固定方向定向及检查,水平角观测的精度和测回数如下表,距离采用全站仪测距,读数取至0.1mm,测距精度为≥1/20000。
位移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二级精度要求进行,其坐标中误差≤±3mm。
位移观测中水平角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的方向观测法限差的要求进行。
具体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方向观测法限差(″)等级仪器类型测回数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一级TopconGTS-332N(日本)2 6 8 13 8待点位稳固后,根据甲方的要求开始连续观测2天,取其2次观测平均值作为各位移观测点的初始值。
位移变化量以边坡边线为标准,向边坡位移,其值取“+”,反之,为“-”。
3、使用仪器:仪器拟采用GTS-332N型精密全站仪、微型棱镜。
苏光DSZ-2自动安平水准仪,FS-1型测微器。
计算机内业处理。
4、内业计算位移观测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进行(提供固定角较差及累计较差表,以便检查和发现问题),观测成果表按附表2整理。
5、资料成果整理(1)、每次位移观测结束后尽快提交位移观测成果表;(见附表2)(2)、根据施工进度请况,提交位移观测“位移量-时间曲线图”。
(类似沉降图)(3)、位移观测技术总结;(4)、边坡支护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三)、观测周期边坡的变形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它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本次变形观测将按照甲方的要求开始观测,沉降位移观测在施工期间每周2次,可根据变形情况适当调整监测频率。
降雨或监测点位移、沉降量变化较大时应加密到每天1次或数次;边坡施工完毕后每1月观测一次,竣工一年后1次/2个月。
监测期限:从工程开工至工程竣工之日后两年。
施工期间暂按5个月计,监测次数暂定60次。
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动态设计的过程,而与边坡相关的监测是动态设计的基础。
监测工作是保障边坡安全、施工顺利的重要环节。
有关方面应提高对边坡监测的重视程度,各方面大力配合,将本工程安全顺利的完成。
(四)、变形观测预警值最大位移允许值为0.25%H(H为每级边坡高度),预警值为允许的80%,且不大于2mm/d,另根据现场情况作相应的裂缝监测。
最大沉降允许值为30mm,预警值允许值的80%,且不大于2mm/d。
四、锚(杆)索的应力监测1、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锚杆的应力监测:数目为锚杆数目的5%,且不少于3根,锚杆应力应少于锚杆拉力设计值80%。
本次锚杆应力监测对象为直径32 mm,长度为9、12、15 m的三种锚杆,每条锚杆各安装一个应力计。
数量为三种锚杆总数的5%。
预应力锚杆(索)的应力监测按照5%的比例监测;本次监测边坡A5~A6段的锚杆数量是69根、B1~B2段为206根、B2~B3段为176根、C1~C2段为171根,该边坡锚索数量共622根,根据上述规范要求该边坡暂定锚索监测31根。
1)部位:锚杆(索)头部2)测点埋设:将锚杆测力计安装在预应力锚杆(索)锁口。
3)测量方法:开挖前先测出应力计的频率,作为初始频率;4)测量仪器:频率读数仪。
2、边坡锚杆(索)的应力监测频率:(同上三)。
3、使用仪器及人员配备本测量项目投入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后勤人员共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测工3人,后勤1人,组成2个作业组进行作业。
投入全站仪Topcon GTS-332N(日本))1台,DSZ-2型精密水准仪,FS-1型测微器,2米铟瓦水准尺,计算机1台、汽车1台等设备。
五、安全生产本工程作业处于施工区域,现场作业人员应带安全帽,以保护人身和仪器安全。
六、质量保证体系6.1 质量目标及承诺坚持“技术先进,科学管理,产品求精,顾客满意”的质量宗旨和方向,以先进的技术手段,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的各环节符合质量方针要求,向业主提供高质量的测绘产品和服务。
项目的质量目标如下:1)提交的各项技术成果保证客观、真实、准确,各类成果必须满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业主的要求,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
2)按GB/T19001-2000标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创“优质工程”作为本项目追求的最高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