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西入秦。

3.拜送书于庭。

4.召有司案图。

5.设九宾礼于廷。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二、一词多义。

1、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2、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3、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4、幸①大王亦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则幸得脱矣三、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5、请指示王6、于是相如前进缶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8、布衣之交9、左右欲刃相如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1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13、明年复攻赵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15、窃计欲亡走燕16、不如因而厚遇之四、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舍2、左右欲刃相如3、乃使从者衣褐4、怀其璧5、蔺相如前曰6、臣乃敢上璧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8、臣语曰10、赵王鼓瑟11、而相如庭斥之1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13、奉璧西入秦14、怒发上冲冠15、卒廷见相如16、完璧归赵17、秦王恐其破璧18、宁许以负秦曲19、毕礼而归之20、归璧与赵21、且庸人尚羞之2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5、大王必欲急臣26、而绝秦赵之欢27、宁许以负秦曲28、为刎颈之交五、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3、蔺相如者,赵人也4、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9、而君幸于赵王10、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使不辱于诸侯13、何以知之14、君何以知燕王15、求人可使报秦者16、拜送书于庭17、以勇气闻于诸侯18、故燕王欲结于君19、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20、设九宾于廷21、会于西河外渑池22、君幸于赵王。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四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知识。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1、通假字“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2、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3、古今异义“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4、词类活用“完璧归赵”:“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宁许以负秦曲”:“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被动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宾语前置句:“何以知之?”二、《苏武传》1、通假字“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2、一词多义“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

“因”:①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凭借)。

3、古今异义“丈人”:古义指长辈;今义指岳父。

“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4、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欲因此时降武”:“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天雨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5、特殊句式省略句:“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状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

”三、《张衡传》1、通假字“员径八尺”:“员”通“圆”。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有着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你知道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有哪些知识点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课文要点1、本单元选编的是三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的《张衡传》。

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

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2、《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它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

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或负荆请罪) 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期间229年的历史。

《苏武传》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

“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4、《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

课文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他于公元132年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精密准确的测量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科学家创造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名句1、“出师表”中的“八斗之才”:是将太公望、闻仲勋、苏秦等八位称之为“八斗之才”。

2、《陋室铭》中“舍且珍重”:是谓勿以金银之物财为珍重,而以学识、孝心、仁厚、慈权之德为宝贵。

3、《赤壁赋》中“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形容群雄奋勇进入征战之地,而不能活着回来的悲痛心情。

4、《离骚》中“逍遥游”:是指抛却俗世之苦,身披新衣,欢乐自在、无拘无束地漫步游荡。

5、《九辩》中“文丑之交”:是指文雅叙说使人钦敬,丑陋顽劣之举言使人鄙弃,此乃正常人世社会中比喻所用之词语。

二、标题1、《赤壁赋》:表题法即用题记在藏书之上以示备忘,此诗为纪念长江之会战而写。

2、《陋室铭》:其特点为语言清新淡雅,有流行的节奏感,是以山水间穷酸的生活为背景,表达自己渴望志向实现的家族,重视勤学深思无益的态度。

3、《九辩》:以辩驳与辩明之原则,仔细分析中宋史籍中不同事例,解析信仰之真理。

4、《离骚》:注重运用博弈论的思维,反映唐朝社会特色及当时的价值观,并使抖落的韵致,蕴含文人的梦想。

5、《梦溪笔谈》:由梦溪回忆集,记载梦溪旧事,以及梦溪关於诗词文章的观点,是一部具有古风的集子。

三、故事1、《出师表》:讲述了项羽望远驾到了洛阳,出师表准备思念自己的父亲,把自己不必多求前线,赞美那些勇猛善战的英雄,也暗示群臣绝不可败坏这支非常优秀的部队。

2、《桃花源记》:讲述钱钟书调查研究而发现了几百年前失踪的乡人,以及古时候特殊的政治制度,始终不变的对幸福的向往。

3、《史记》:讲述了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贤臣以及杰出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的事迹,以及范围广泛的历史知识。

4、《论语》:以孔子的教导为主线,讲述着儒家思想,以及政治、哲学、政府管理等实用的方面,为古代礼仪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

5、《搜神记》:主要内容是鰕贾之子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宫殿,以及它里面隐藏的精彩世界,故事有许多神话、奇闻轶事,清晰地反映了古代传说中的神灵观念。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导语:文言文对有些同学来说可能很难,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多看多读多记多些理解就会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 若合一契(一起)⑵ 其致一也(一样)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 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3、悟言(于)一室之内4、放浪(于)形骸之外【古今异义】1.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汇总.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汇总.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汇总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课内文言知识汇总苏武传【重点语句整理】1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名词活用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2.惠等哭,舆归营①名车子。

《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名轿子。

《晋书王导传》:乘肩舆,具威仪。

③动抬。

《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3.而收系张胜。

①动挂。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②动拴。

《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下命吏。

③动关押。

《谭嗣同》:君既系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④动连接。

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汉绪。

⑤名带子。

《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⑥名系统。

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

⑦动关联。

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⑧动是。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

⑨动随着。

《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①动议论。

《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动评定赏罚;判定。

《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动说。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动辩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

⑤动研讨。

《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⑥名主张;学说。

《甘藷疏序》:余不侫,独持迂论。

⑦名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

《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

5.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①名米仓。

《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名官府供应的粮食。

《送东阳马生序》: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一、通假字⑴可予不:⑵臣愿奉璧西入秦:⑶拜送书于庭:⑷召有司案图: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⑺设九宾于廷⑻肉袒伏斧质⑼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

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三、一词多义1.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2.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3.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4.幸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则幸得脱5.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6.徒①徒见欺②徒以口舌为劳7.于①君幸于赵王②故燕王欲结于君8.见①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9.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0.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③顾野有麦场④念父母,顾妻子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③相如奉璧西入秦④肉袒负荆2.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④乃前曰⑤怒发上冲冠⑥赵王鼓瑟⑦臣乃敢上璧3.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归璧于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臣舍人相如止之曰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归赵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大王必欲急臣③秦王善为秦声五、文言句式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必修四这本书中,我们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它们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古拙、遣词造句讲究工整、注重表达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2.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以主谓宾结构为主,兼顾主谓补、主谓状、各类状语的修饰。

二、文言文的常用句式和词语1. 常用句式: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 常用词语:文言文中使用的词语多为古汉语,如"吾"代表"我"、"尔"代表"你"、"之"代表"的"等。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格式化的句子。

2. 夸张:用夸大的语言形容事物,以达到表达情感或强调的目的。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同样的结构,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4. 反问: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思。

5. 对偶:通过对比两个相对或互补的事物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6. 修辞疑问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四、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1. 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指另一种事物,以减少重复,提高修辞的效果。

2. 头韵和押韵:通过同音字或相似音的字来增强韵味,增加文言文的美感。

3. 修辞格: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4. 修辞手法:如描写、着力、适当地运用比兴手法等,使文章更加优美、有力和精准。

五、常见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细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注意理解生词和熟词的意思,掌握词语的用法和词义的转换。

3.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四)——《语文④》第四单元单元说明:高中《语文④》第四单元为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3篇古文。

一、成语1.完璧归赵:泛指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本人。

2.负荆请罪:向人认错赔礼。

3.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4.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也说刎颈交。

5.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用来表示牺牲生命。

6.人生如朝露:喻指生命的短暂。

7.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又辱没了使命。

8.啮雪吞毡: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9.吉凶倚伏:祸福相因。

二、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堂,朝廷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句末疑问语气词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8.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10.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11.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体现,表现12.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1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14.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15.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16.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17.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18.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尊”通“樽”,古代盛酒器1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员”通“圆”,圆周20.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捉拿21.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三、古今异义1.拜为上卿古义:授予官职今义:下跪叩头,表示敬意的礼节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古义:忧虑,担心今义:祸害,灾难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今义:长命,年岁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内外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5.请指示王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指令6.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7.宣言曰:“吾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宣告、声明8.布衣之交古义:平民今义:麻布衣服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10.臣所以去亲戚二事君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1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以前12.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差不多13.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栽培今义:业绩14.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15.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16.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17.以货物与常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18.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19.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20.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21.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22.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的特点的征象、标志等23.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24.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今义:激动昂扬25.寻其方面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26.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27.中有都柱古义:dū,大今义:都市或表范围的副词 (dōu)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3.乃使其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4.而相如庭斥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5.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名词作状语,走上前7.倚柱,怒发上冲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8.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9.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10.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拄着11.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作动词,抬12.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1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目”名词作动词,给……递眼色(二)动词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动词使动用法,使……承担2.毕礼而归之“毕”“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完毕,使……回去3.欲因此时降武“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4.反欲斗两主“斗”动词使动用法,使……争斗5.单于愈益欲降之“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6.王必欲降武“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归(三)形容词活用1.臣请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整2.秦王恐其破璧“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4.且庸人尚羞之“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耻5.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着急,逼迫6.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壮,钦佩7.空以身膏草野“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肥沃8.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9.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10.屈节辱命“屈”“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屈身,使……受辱1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12.妙尽璇机之正“尽”动词,研究透了;“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1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五、一词多义【负】1.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依仗,凭借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辜负,对不起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违背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承担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廉颇蔺相如列传》)背着【使】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派遣,命令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使3.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命令4.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臣,使者5.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支使,使唤【引】1.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拉弓2.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见,延请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引申为捉拿4.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牵引,拉,引申为掉转5.虞常果引张胜(《苏武传》)牵攀,召供6.引佩刀自刺(《苏武传》)抽出,拔出7.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拿过来,持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率领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用10.引以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引导11.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退12.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序【及】1.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和2.此必及我(《苏武传》)牵连,连累3.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等到4.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够得上,比得上5.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荆轲刺秦王》)来得及【发】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苏武传》)起事2.恐前语发(《苏武传》)泄露,败露3.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苏武传》)拨动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粮仓),发放5.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6.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7.百发百中发射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9.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兴起,产生【当】1.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相抵,抵押2.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传》)应当3.当侍东宫(《陈情表》)任,充当4.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当乎(《鸿门宴》)阻挡,挡住5.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遮挡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占着,把守7.于是子罕当国。

(《左传·襄公二年》)主持,执掌8.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廉颇蔺相如列传》)dāng,判决,判罪【观】1.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察看,考察2.观太学(《张衡传》)观摩学习,游学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4.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guàn,殿堂5.玄都观里桃千树(《玄都观桃花》)guàn,道士的庙宇【施】1.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张衡传》)设置,安放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施行,实行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施加,强加4.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动词作名词,给予的东西5.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用,使用【雅】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副词,平素,向来2.察纳雅言(《出师表》)正确的3.明经义谙雅故(《祭妹文》)旧时的,“雅故”即“以往,向来”4.闻弦歌而知雅意(《群英会蒋干中计》)美好的,高尚不俗5.附庸风雅(《《官场现形记》》)《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征】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送友人》)远行2.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召,征召3.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应验,验证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征伐,讨伐5.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促织》)征收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鱼我所欲也》)表现,显露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表判断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也”表判断3.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表判断4.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者,……也”表判断5.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也”表判断7.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也”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被动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4.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表被动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留”,被扣留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夷灭”,被杀7.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8.举孝廉不行“举”,被……举荐9.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三)省略句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介词“于”,译为“在”2.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宾语“之”,代玉3.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引进动作处所4.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译为“在”5.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省略宾语“之”,代蔺相如6.赵王以(之)为贤大夫省略宾语“之”,代蔺相如7.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省略介词于“于”,译为“在”8.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宾语“之”,代指虞常等暴乱的人9.使(之)牧羝省略宾语“之”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省略介词“于”,译为“在”11.且单于信汝,使(汝)决人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