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优质课教案)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优质课教案)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优质课教案)

2015年月第一周九年级双语班第二节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比色卡对照,看一下有没有变化。

生:和前面的值比较,有变化。说明时间长了,pH试纸可

能会与待测液发生其他化学反应,或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

反应,酸碱性发生了变化,结果就不真实了,测定的pH

也就不准确了。

师:在测pH之前pH试纸是否要用水湿润呢?

【分析】如果pH试纸用水湿润,就等于把待测溶液稀释了,

测出的pH就不准确。这就和在待测的溶液里加入水的结果

是一样的。

【强调】1.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被测试液,否则会污染

试液; 2.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和玻璃棒,因为用水湿润测

酸的pH时,相当于把酸稀释。

【练习】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

性(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师:【投影展示】某些物质溶液的pH

师:我们学习pH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回答

【讲解】(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控制在一定pH范

围内

(2)农作物适宜在pH为7的土壤中生长【投影展示】几

种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作物生长适宜的土壤ph范围

作物最适pH范围作物最适pH范围

棉花 6.5—8 小麦 5.5—6.5

水稻 6.0—7.5 大麦 6.8—7.5

芝麻 6.0—7.0 玉米 6.5—7.0

大豆 6.5—7 花生 5.6—6.0

(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4)测定人体内或排泄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

健康情况【投影展示】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范围

讨论回答。

学生用pH

试纸测牛

奶,糖水,

肥皂水等等

物质的酸碱

观察思考。

做出猜想。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认识到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巩固练习选择题

1.某洗涤剂的pH为12,向其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的颜色呈()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2、下图表示的是身边一些物质的近似pH。有关这些物质的比较和判断正确的是(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知道pH的相关规定,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

2、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和简单测定方法;

2.溶液酸碱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溶液p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叫中和反应。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⑵盐酸与氢氧化铝反应;

⑶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⑷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变质;

二、新授

(一)pH的相关规定

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阅读p61-62

1、常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

2、pH的规定:

pH 7,酸性,pH越小,酸性越

pH 7,中性

pH 7,碱性,pH越大,碱性越

3、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

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酸碱性——酸碱度——pH——酸碱

2、关于pH的数值

(二)溶液pH的测定

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1、阅读,“活动与探究”

2、学生实验:测定一些溶液的pH,填写课本表格。

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概括pH测定操作步骤:

注意点:pH试纸不能先用水润湿,要尽快(在半分钟内)读数,取整数。

2、引导学生适当记忆图10-17一些物质的pH(水果、厕所清洁剂、肥皂)

(三)pH的应用

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阅读: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⑴化工生产中的反应要在一定pH中。pH的调节(加酸\碱\水后pH的娈化)方法。

⑵农植物生长要在适宜的pH中。根据土壤pH选择适宜种植的植物;土壤pH的调节。

⑶雨水的pH与酸雨

⑷测定人体内或排泄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情况

2、简介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三、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某洗涤剂的pH为12,向其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的颜色呈()

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2、下图表示的是身边一些物质的近似pH。有关这些物质的比较和判断正确的是()

A.醋的酸性比酱油弱B.西瓜汁显中性

C.肥皂水的碱性最强D.苹果汁显碱性

3、

编号①②③④

常用物质食醋白酒石灰水纯碱

主要成分CH3COOH C2H5OH Ca(OH)2Na2CO3

pH 3 7 11 10

..

(1)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2)黄蜂毒刺呈碱性,若某人被黄蜂蜇了,可用上述____________物质涂在皮肤上。

1、叫中和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⑵盐酸与氢氧化铝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⑷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变质

化学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时2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墨玉县奎雅镇第一中学

玛依拉.木提拉

2015年3月23日

集合的表示方法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已知集合A={a﹣2,2a2+5a,12},﹣3∈A,则a的值为() A.﹣1 B.C.D. 2. 集合{x∈N*|x﹣3<2}的另一种表示法是() A.{0,1,2,3,4} B.{1,2,3,4} C.{0,1,2,3,4,5} D.{1,2,3,4,5} 3. 集合{x∈N|x<5}的另一种表示法是() A.{1,2,3,4} B.{0,1,2,3,4} C.{1,2,3,4,5} D.{0,1,2,3,4,5} 4. 下列集合中表示空集的是() A.{x∈R|x+5=5} B.{x∈R|x+5>5} C.{x∈R|x2=0} D.{x∈R|x2+x+1=0} 5. 下列各组对象中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A.高一数学课本中较难的题 B.高二(2)班学生家长全体 C.高三年级开设的所有课程 D.高一(12)班个子高于的学生 6.设,集合,则() A .1B. C.2D.答案: C 7. 方程组的解集是() A.(2,1)B.{2,1} C.{(2,1)} D.{﹣1,2} 8.集合{x∈N|x﹣3<2},用列举法表示是() A.{0,1,2,3,4} B.{1,2,3,4} C.{0,1,2,3,4,5} D.{1,2,3,4,5} 9.设不等式3﹣2x<0的解集为M,下列正确的是() A.0∈M,2∈M B.0?M,2∈M C.0∈M,2?M D.0?M,2?M 10.已知集合A={1,2,3},则B={x﹣y|x∈A,y∈A}中的元素个数为()

A.9 B.5 C.3 D.1 11.若1∈{2+x,x2},则x=() A.﹣1 B.1 C.﹣1或1 D.0 12.已知x∈{1,2,x2},则有() A.x=1 B.x=1或x=2 C.x=0或x=2 D.x=0或x=1或x=2 13. 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A.{?} B.{0} C.{x|x>8或x<4} D.{x∈R|x2+2=0} 14.已知A={x|3﹣3x>0},则有() A.3∈A B.1∈A C.0∈A D.﹣1?A 15.已知集合A={x|x2﹣1=0},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A.{1} B.{﹣1} C.(﹣1,1) D.{﹣1,1} 16.已知集合A={1,a,a﹣1},若﹣2∈A,则实数a的值为( ) A.﹣2 B.﹣1 C.﹣1或﹣2 D.﹣2或﹣3 17.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Q B.{(a,b)}={(b,a)} C.2∈{1,2} D.?=0 18.已知集合A={x∈N|x<6},则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 A.0∈A B.?A C.﹣1?A D.6∈A 19.设A={x∈Z||x|≤2},B={y|y=x2+1,x∈A},则B的元素个数是( ) A.5 B.4 C.3 D.2 20.下面四个命题正确的是() A.10以内的质数集合是{0,2,3,5,7} B.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1,2} C.方程x2﹣2x+1=0的解集是{1,1} D.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 21.下面给出的四类对象中,构成集合的是() A.某班个子较高的同学B.长寿的人 C.的近似值D.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B.集合{y|y=x2﹣1}与集合{(x,y)|y=x2﹣1}是同一个集合 C.自然数集N中最小的数是1 D.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3.下面各组对象中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溶液pH计算方法

第三讲 有关pH 的计算方法 根据pH =-lgc(H +),因此计算溶液的pH 的实质是计算溶液中H + 的浓度。 一、单一溶液pH 的计算 1.强酸溶液的pH 计算方法是:根据酸的浓度先求出强酸溶液中的c(H +),然后对其取负对数,就可求 得pH 。 2.强碱溶液的pH 计算方法是:根据碱的浓度先求出强碱溶液中的c(OH -),然后利用该温度下的Kw 求 出c(H +),然后求pH 。 3.其它溶液的pH 计算方法是:想办法求出溶液中的c(H +)然后取负对数 二、稀释型(指单一溶质加水稀释或相当于水的稀释作用) 实质:稀释前后酸或碱的物质的量不变。一般计算公式:C 1V 1=C 2V 2,据此求出稀释后酸或碱的物质 的量的浓度。 特殊结论: ⒈若为酸:强酸,PH =a,稀释10n 倍,PH =a+n ;若为弱酸,PH =a,稀释10n 倍,a < PH <a+n ; 若酸的溶液无限稀释,则无论酸的强弱,PH 一律接近于7 ⒉若为碱:强碱,PH =a,稀释10n 倍, PH =a -n ;弱碱,PH =a,稀释10n 倍, a -n. < PH <a ; 若碱的溶液无限稀释,则无论碱的强弱,PH 一律接近于7。 三、混合型(多种溶液混合) (1)强酸混合后溶液的pH 求算的方法是:先求出混合后的c(H+)混, 即:()()()121212c H V c H V c H V V +++ +混+=,再根据公式pH=-lgc(H +)求pH 。 (2)强碱混合后溶液的pH 求算的方法是:先求出混合后的c(OH -)混 即:()()()121212c OH V c OH V c OH V V ---+混+=,再通过KW求出c(H +),最后求pH 。 (3)强酸和强碱溶液混合 这里的混合,实为中和,要发生反应:H ++OH -=H 2O,中和后溶液的pH 有三种情况: ①若恰好中和,pH =7 ②若酸有剩,根据中和后剩余的c(H +),即()()1212 12 c H V c OH V c(H )V V +-+=+(过)-,再求pH 。 ③若碱有剩,根据中和后剩余的c(OH -),即()()1212()12c OH V c H V c(OH )V V -+-= +过-,然后通过KW求出 c(H +),最后求pH 。 【课后练习】 1. 下列各种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pH=0的溶液中:Fe 2+、NO 3-、SO 42-、I -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溶液得形成 【教材分析】 教材所编位置与作用: 溶液就是九年级第九单元所学习得内容,在继空气等得又一类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对溶液已经有一些了解。教材最后两个单元得学习中又将大量涉及到溶液与溶液中得有关反应。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得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得形成,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就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得均一体系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得概念,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得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得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得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得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探究实验得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总结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现象与生活; 2、通过科学得实验探究方法掌握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得问题 2、通过实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习化学得乐趣与体验科学探究得过程;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宗旨。 【教学重点】 溶液得形成,溶质与溶剂得判断,溶解时得吸热放热,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溶质与溶剂得判断,对溶液形成得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就是关于溶液得一些初步知识,在前面得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已接触到溶液,本课就是将学生对溶液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

认识溶液形成得过程,理解溶液得概念。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比较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得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本课主要得指导思想就是将探究得全过程贯穿于实验得始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得结合起来,即完成了知识点教学,又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科学得探究能力。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得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与阅读教材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得自学能力。在生活中得溶液得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得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得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认识到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溶液得世界中。 【教学环节】

溶液PH的计算方法.

溶 液 PH 的 计 算 方 法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中学024045白广福 众所周知,溶液的酸碱度可用c(H +)或c(OH -)表示,但当我们遇到较稀的溶液时,这时再用 C(H +)或C(OH -)表示是很不方便的,为此丹麦化学家索伦森提出了PH 。它的定义为氢离子浓 度的负常用对数.PH=-lgc(H +)。在高中阶段,以水的电离和溶液PH 计算为考查内容的试题 能有效的测试考生的判断、推理、运算等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是屡见不鲜。 下面介绍几种关于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单一溶液PH 的计算 (1)强酸溶液:如H n A,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则c(H +)=ncmoL/L, PH=-lgc(H +)= - lgnc 例1、求0.1 mo1/L 盐酸溶液的pH ? 解析:盐酸是强酸,所以 0.1moL/L 盐酸的c(H +)为0.1moL/L ,带入PH=-lgc(H +)即得PH=1 (2)强碱溶液,如B(OH)n,设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则c(H +)=14 10nc -moL/L,PH=-lgc(H +)=14+lgnc 2、两两混合溶液的PH 计算 (1)强酸与强酸混合 由C(H + )混=112212()()c H V c H V V V ++++先求出混合后的C(H +)混,再根据公式求出PH. 技巧一:若两强酸等体积混合,可用速算法:混合后的PH 等于混合前溶液PH 小的加0.3如: (2)强碱与强碱混合 由c(OH - )混=112212()()c OH V c OH V V V --++先求出混合后C(OH -),再通过K w 求出(H +). 技巧二:若两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可采用速算法:混合扣溶液的PH 等于混合前溶液PH 大的减去0.3. 例2、(93年高考题)25mLPH=10的氢氧化钾溶液跟50mLPH=10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混合液的PH 是( ) A、9.7 B 、10 C 、10.3 D 、10.7 解析:根据技巧二、可得出答案为B (3)强酸与强碱混合 强酸与强碱混合实质为中和反应,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若恰好中和,PH=7。 例3、(04年全国新老课程11题)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 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 等于( ) A 。9.0 B 。9.5 C 。10.5 D 。11.0 解析:因为是恰好中和,则中和后溶液的PH=7,设碱的PH=X,则有 2.5141101010X --?=?,解得X=10.5,答案为C。 ②若酸剩余,先求出中和后剩余的c(H +),再求出PH ③若碱剩余,先求出中和后剩余的c(OH -), 再通过K w 求出c(H +),最后求PH。 3、溶液稀释后的PH求法

知识讲解_集合及集合的表示_基础

集合及集合的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会使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的特征性质,会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一些集合,如常用数集、解集和一些基本图形的集合等. 【要点梳理】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要点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要点诠释: (1)对于集合一定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它.例如由“我们班的同学”组成的一个集合A,则它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班集体. (2)要注意组成集合的“对象”的广泛性:一方面,任何一个确定的对象都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如人、动物、数、方程、不等式等都可以作为组成集合的对象;另一方面,就是集合本身也可以作为集合的对象,如上面所提到的集合A,可以作为以“我们高一年级各班”组成的集合B的元素.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x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的次序无先后之分.如:由1,2,3组成的集合,也可以写成由1,3,2组成一个集合,它们都表示同一个集合. 要点诠释: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具备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反过来,一组对象若不具备这三性,则这组对象也就不能构成集合,集合中元素的这三大特性是我们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构成集合的依据.解决与集合有关的问题时,要充分利用集合元素的“三性”来分析解决,也就是,一方面,我们要利用集合元素的“三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另一方面,问题被解决之时,应注意检验元素是否满足它的“三性”.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5.集合的分类 (1)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2)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6.常用数集及其表示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要点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的方法.如: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8的偶数构成的集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 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 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 结论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将理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及pH的范围。 2、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实验、观察等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 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大胆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善于合作的精 神,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锤炼基础 阅读教材P60——P62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表示,pH的范围是, 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 2、常温下pH =7的溶液呈性, 当 pH 时溶液呈酸性,pH 越小,其酸性越 当pH 时溶液呈碱性,pH 越大,其碱性越 3、通常把pH < 的雨水称为酸雨, 农作物一般在pH为或的土壤中适宜生长。 4、pH的测定方法是将pH 试纸放在上,将被测液 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二)实践探究铸就能力 ★2、据P62资料人体内一些物质的pH 指出胃液呈性,如某人胃酸过多,可以服用一些含有的药物,如氢氧化铝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洛阳牡丹适宜在pH<7 的土壤中生长,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在该地区栽 种牡丹施肥时最好选用()

★ )A、pH =0和pH =7 B、pH =5 和pH =6 C、pH =8和pH =10 D、pH =4和pH =13 ★★5、对稀硫酸而言,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常温下,10%的稀硫酸的pH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的稀硫酸的pH 。 如果要使稀硫酸的pH 升高,你采用的方法有: ①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是 ②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是 (三)智能升级链接中考 1、黄蜂刺中的毒液是碱性的,若被黄蜂蛰了,家中的物品可暂时涂在皮 肤上缓解疼痛的是() A、食盐水(pH =7) B、中华牙膏(pH =9) C、洗衣粉(pH =10) D、食醋(pH =3) 2、有A、B、C三种溶液,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能使无色酚酞试 液变红, C与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均无变化,则三种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的顺 序为() A、A>C>B B、C>B>A C、B>A>C D、B>C>A 3、现有适量二十二中校园内的土样,请你完成其pH 的测定。 (1)把适量土样放入烧杯,并。 (2)用蘸取少许土壤浸出液滴在上。 (3)将其与对照,即可测得该土壤的酸碱度。 ★4、根据P63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及你的探究结果和下面所给信息完成填空。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某些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 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搜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min (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1)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均一的混合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系统且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1)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1)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课前先预习新知,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用双色笔标识出来并填入表 格中,以便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 一、课前预习新知 (一)、预习目标: 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填空: 1 、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或)。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或)。 2、集合与元素的表示:集合通常用来表示,它们的元素通常用来表示。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记作,读作。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记作,读作。 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号: (1)自然数集:,记作。 (2)正整数集:,记作。 (3)整数集:,记作。 (4)有理数集:,记作。 (5)实数集:,记作。 (三)、提出疑惑:

(课堂探究案) 二、课内探究新知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学习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学习过程 1、 核对预习学案中的答案 2、 思考下列问题 ①请我们班的全体女生起立!接下来问:“咱班的所有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②下面请班上身高在1.75以上的男生起立!他们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比如新华字典里所有的汉字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等等.那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请你给出集合的含义. ④如果用A 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 (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看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⑥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⑦问题⑥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⑧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⑨问题⑧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⑩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3、集合元素的三要素是 、 、 。 4、例题 例题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x 1图象上所有的点 变式训练1 1.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 ) 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 B.爱好足球的人 C.中国的富翁 D.某公司的全体员工 例题2.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 ∈N ,则-a N B.若a ∈Z ,则a 2∈Z

(完整版)溶液的酸碱性及pH的计算

溶液的酸碱性及pH的计算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c(H+)=c(OH-)=10-8 mol·L-1,该溶液呈中性 B.溶液中若c(H+)>10-7 mol·L-1,则c(H+)>c(OH-),溶液显酸性 C.c(H+)越大,则p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D.pH为0的溶液,其中只有H+,无OH- 2.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为1.0×10-12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酸的溶液B.一定是碱的溶液 C.一定是碱性溶液D.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碱性溶液 3.室温时,pH=6的H2SO4加水稀释1 000倍,溶液中() A.pH=9 B.pH≈7 C.c(OH-)=1×10-11 mol·L-1 D.c(H+)=2×10-9 mol·L-1 4.常温下等体积混合0.1 mol·L-1的盐酸和0.06 mol·L-1的Ba(OH)2溶液后,溶液的pH等于() A.2.0B.12.3 C.1.7 D.12.0 5.常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稀释pH=3的醋酸,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B.等体积pH均为3的H2SO4和醋酸溶液,完全反应时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不同 C.pH均为11的NaOH和NH3·H2O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相同 D.分别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硫酸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 6.室温下,pH=4的盐酸和pH=10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值()A.一定大于7 B.一定等于7 C.一定小于7 D.可能大于7 7.25 ℃时,等体积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若溶液呈现中性,则混合前硫酸的pH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A.pHH2SO4+pH NaOH>14 B.pHH2SO4+pH NaOH<14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它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延伸.首先通过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加深对集合与集合元素的理解,最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本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法,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集合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化归、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已在小学、初中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主要根据实例引出概念.介绍集合的概念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在引出概念时,从实例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再通过实例理解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也是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 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3.“集合”一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词语的意义相近? 学生讨论得出: “全体”、“一类”、“一群”、“所有”、“整体”,…… 4.请写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 0,1,2,3,4,5,6,7,8,9.这些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5.什么是集合? 二、建立模型 1.集合的概念(先具体举例,然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例:设B={1,2,3},则1∈B,4B. 2.集合中的元素具备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如上例,给出集合B,4不是集合的元素是可以确定的.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例:若集合A={a,b},则a与b是不同的两个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一、溶液 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

色的吗?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完整版)初中化学专题训练--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有答案)

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学习要点] 1.知道溶液的酸碱性、pH值和酸碱指示剂。 2.知道pH值与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知道石蕊和酚酞的变色范围。 4.了解pH值的几种测定方法。 [家教点窍] 1.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2.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一种方法。 3.溶液的酸碱度与pH值的关系: 常温下:当pH<7时,溶液呈酸性, 当pH>7时,溶液呈碱性 当pH=7时,溶液呈中性。 pH试纸或酸碱指示剂常被用来测定溶液的pH值。 4.指示剂在溶液里的显色和pH值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某溶液的pH=7,要使这种溶液的pH值降低到2,应加入的溶液的pH值是 ( ) (A)1 (B)5 (C)7 (D)13 解析 pH=7的溶液是中性溶液,pH=9的溶液显弱碱性,当这两种溶液相混合时,混合溶液仍显碱性,其pH>7.pH=13的溶液是碱性较强的溶液,和pH=9的溶液相混合,混合液仍呈碱性,其pH>7。pH=5的溶液呈弱酸性,当和pH=9的弱碱性溶液混合时,酸碱两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后,混合液的酸性不可能继续增强,其pH值不可能降到2,pH=1的溶液酸性较强,当和pH=9的弱碱性溶液混合时,酸碱中和、体积增大后混合液仍有可能达到pH=2。 答案(A)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酸碱指示剂指示溶液的 ( ) (A)酸碱度 (B)酸碱性 (C)pH值 (D)是酸、是碱,还是盐

2.向碱性溶液中滴加酸,pH值的变化情况是 ( ) (A)不变 (B)增加 (C)减小 (D)无法判断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pH值大于7的是 ( ) (A)生石灰 (B)干冰 (C)氯化钠 (D)氯化氢 4.下列溶液中pH值最小的是 ( ) (A)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 (B)滴入石蕊试液呈紫色的溶液 (C)滴入石蕊试液呈蓝色的溶液 (D)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 5.下列溶液中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又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 ) (A)食盐水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石灰水 6.要使pH值是5的稀盐酸溶液pH值升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NaOH溶液 (B)加浓盐酸 (C)加浓H 2SO 4 (D)加NaCl溶液 7.下列物质投入水中:①CaO;②Na 2O;③CuO;④Fe(OH) 3 ,所得溶液使酚酞显红色的是 ( ) (A)③ (B)④ (C)①② (D)②④ 8.下列溶液的pH值:SO 2溶于水;Na 2 O溶于水;NaCl溶于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二、填空题 1.A溶液的pH=5,B溶液的pH=3,C溶液的pH=8,则这三种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2.浓度是10%的硫酸溶液98克,pH值 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色。浓度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40克,其pH值 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色。这两种溶液充分混合后,其pH值 7,溶液显色,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3.在m克n%的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呈色,加入m克n%的盐酸后,试液变为色,溶液的pH值 7(填“>”或“<”)。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A) 5.(D) 6.(A) 7.(C) 8.(D) 二、1.B>A>C 2.小于,红,大于,紫,等于,紫色,10.3% 3.蓝,红,<

实验溶液的pH值测定(精)

实验溶液的pH值测定 1.实验目的 (1)学习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2)学习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 比较精确的pH测量用电位法,根据能斯特公式,用酸度计测量电池电动势。这种方法常用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接酸度计的负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接酸度计的正极)与备测溶液组成电池,则25度时 E电池=K’+ 0.0592pH 式中,K’在一定条件下虽有定值,但不能准确测定或计算得到,在实际测量中要按pH实用定义用标准缓冲溶液来校正酸度计(即进行定位)后,才可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溶液pH。为适应不同温度下的测量,在用标准缓冲溶液定位前首先要进行温度补偿(将温度补偿旋钮调至溶液的温度处)。在进行温度补偿和校正后将电极插入待测试液中,仪器就可以直接显示被测溶液的pH。PH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决定于标准缓冲溶液pHs的准确度,两电极的性能及酸度计的精度和质量。 3.仪器与试剂 (1)仪器 pHS-3F酸度计 231型pH玻璃电极和222型饱和甘汞电极,温度计 (2)试剂 ①两种不同pH未知液A和B ② 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 ③ pH=6.86的标准缓冲溶液 ④ pH=9.18的标准缓冲溶液 ⑤ pH试纸 4.实验内容与步骤 (1)配制pH分别为4.00,6.86,9.18的标准缓冲溶液各250毫升. (2)酸度计使用前准备 ①接通电源,预热20分钟 ②置选择开关于“mv”位置,若仪器显示不为“0.00”,可调节“调零”电位器, 使其显示为正或负“0.00”,然后锁紧电位器。 (3)电极选择,处理及安装 ①选择处理和安装pH玻璃电极根据被测溶液大致pH范围(可用pH试纸试验 测定),选择合适型号的pH玻璃电极,在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将处理好的pH玻璃电极用蒸馏水冲洗,用滤纸吸干外壁水分后,固定在电极夹上,球泡略高于甘汞电极下端。 ②检查处理和安装甘汞电极取下电极下端和上端小胶帽。检查甘汞电极内液 位,晶体,气泡和微孔砂芯渗漏情况并作适当处理后,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外部用滤纸吸干外壁水分后,固定在电极夹上,电极下端略低于玻璃电极球泡下端。将电极导线接在仪器后右角甘汞电极接线柱上,玻璃电极引线柱插入仪器后右角玻璃电极输入座。 (4)校正酸度计(两点校正法) ①将选择按键开关置“pH”位置。取一洁净的烧杯,用H=6.86的标准缓冲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优质课教案)

2015年月第一周九年级双语班第二节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比色卡对照,看一下有没有变化。 生:和前面的值比较,有变化。说明时间长了,pH试纸可 能会与待测液发生其他化学反应,或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 反应,酸碱性发生了变化,结果就不真实了,测定的pH 也就不准确了。 师:在测pH之前pH试纸是否要用水湿润呢? 【分析】如果pH试纸用水湿润,就等于把待测溶液稀释了, 测出的pH就不准确。这就和在待测的溶液里加入水的结果 是一样的。 【强调】1.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被测试液,否则会污染 试液; 2.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和玻璃棒,因为用水湿润测 酸的pH时,相当于把酸稀释。 【练习】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 性(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师:【投影展示】某些物质溶液的pH 师:我们学习pH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回答 【讲解】(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控制在一定pH范 围内 (2)农作物适宜在pH为7的土壤中生长【投影展示】几 种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作物生长适宜的土壤ph范围 作物最适pH范围作物最适pH范围 棉花 6.5—8 小麦 5.5—6.5 水稻 6.0—7.5 大麦 6.8—7.5 芝麻 6.0—7.0 玉米 6.5—7.0 大豆 6.5—7 花生 5.6—6.0 (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4)测定人体内或排泄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 健康情况【投影展示】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范围 讨论回答。 学生用pH 试纸测牛 奶,糖水, 肥皂水等等 物质的酸碱 性 观察思考。 做出猜想。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认识到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巩固练习选择题 1.某洗涤剂的pH为12,向其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的颜色呈()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2、下图表示的是身边一些物质的近似pH。有关这些物质的比较和判断正确的是(

集合的表示(附答案)

集合的表示 [学习目标] 1.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2.能够运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知识点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2.描述法:(1)定义: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2)写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思考(1)由方程(x-1)(x+2)=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怎样表示较好? (2)集合{x|4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本章的章图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