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仁”-方尔加

(一)孔子眼中的“仁”-方尔加






(一)孔子眼中的“仁”-方尔加

主讲人简介: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荀子新论》等专著多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孔孟哲学,多年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内容简介:

今天我给大家讲孔子“仁”的思想。那么“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的人说占有最高的地位,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部分就是“仁”。

那么“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
“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像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内心。那么“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

那么什么叫人格呢?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孔子认为,人格应该高于身份,孔子当然很强调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证明,君臣上下这种等级是要讲的,但是这种等级不能概括人格,人格高于等级。那么人格的基础是什么呢?人格的基础在孔子那里是自我,人格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尽管人格是培养出来的,尽管现实中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什么“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但是人格的培养仍然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人们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别人怎么不对,不要老是想客观,一切先看自己的主观。另外孔子的伟大还在于他能够从人类的角度来看问题。

比如说在教学生时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各个诸侯国的学生我都教。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的道德意识是人类的意识,不是某一个家族的意识,所以这里反映出孔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那么“仁”的第三个意识是人为贵意识。

人为贵这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儒家的一部书《礼记》里头就有这种说法,“人为天下之贵,”说人是什么?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人是天下最精华的部分。“仁”的第四个观念是人和意识,和,和合,人和,这就是孔子提出的中庸。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倒觉得,中庸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和,就是和睦。也就是我们现在党中央所提倡的叫什么?和谐地向前发展,所以和谐地向前发展,

那么一方面每个人尽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找出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就是在这个发展中,你觉得最恰当的位置是什么?一方面怎么样还要向前发展,和谐地向前发展。

所以我们说,这个中庸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高层次的道德,所以我们说要做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

全文:
(孔子,一位被称为“圣人”的老者,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仁”则是它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所占有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中国政法大方尔加学教授将带领你走进孔子的视野,讲述他眼中的“仁”)

今天我给大家讲孔子“仁”的思想,那么“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的人说占有最高的地位,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部分就是“仁”。那么“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

那么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仁是怎么回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论语.颜渊》

仁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那么“仁”确实非常难,但是“仁”做起来也非常容易,怎么容易呢?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也很简单,你只要想“仁”,“仁”就到了,你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那么从这话里可以看出,“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象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自己内心。

(在孔子眼中,“仁”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的培养,大到国家治理的理念,处处都体现出了。孔子“仁”的思想。那么孔子的“仁”。具体是怎样体现的呢?)

那么“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如果你能达到这样几种意识,那么你也就达到了“仁”。“仁”里头包含了哪些意识呢?第一:人格意识。第二:人类意识。第三:人为贵意识,第四:人和意识。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当然,我们说“仁”很难,为什么?因为这四种意识很难具备。这四种意识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那么我来一项一项来讲。


第一:人格意识,什么叫人格呢?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说这个人有人格,有道德。没道德那就没人格。那这个人道德很高尚,高尚就是人格高,这个人道德低下那就是人格低下。所以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那么人格又包含着这样几个内容:人格与身份,人格与财富,人格的培养,人格的基础。

那么首先是人格与身份,那么孔子认为人格应该高于身份,孔子当然很强调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证明君臣上下这种等级是要讲的。但是这种等级不能概括人格。人格高于等级。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帅就是身份。帅是高等级的,但是帅可以被别人夺走。敌人可以把你的帅给俘获,给夺走,但是人格是夺不走的。匹夫,普通的老百姓,不可夺志也,志是人格。你即使把我的帅给夺走了,或者把我给俘虏了,但你夺不走我的志,我的人格,我的自由可以被你剥夺,我可以被你捆起来,我可以被你关起来,但我的想法,我的思想,我的高尚的道德,你夺不走,“所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匹夫之志”和“三军之帅”的比较,反映出孔子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人格高于等级,你虽然等级比我高,但是,等级高并不代表你人格高,并不代表你道德高。我的道德可以超过你,鲁国的国君,曾经问过孔子,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论语.八介》

那么按照国君的观念,统治者的观念,君是有最高身份的,臣的身份不如君,既然臣的身份不如君,那么臣子应该绝对服从君,但是孔子提出了一个前提,前提是什么呢?双方之间先要讲人格,双方之间不光是上下级的关系,不光是高等级,低等级的关系,还有一个人格关系。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主他当然可以驱使臣子,指挥臣子,调动臣子,但是你要尊重臣子的人格,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这是首先的。然后臣子才能够对君主尽忠。才能够为君主所驱使,你要是不尊重我的人格,那我也没有法对你尽忠。我也没
必要对你尽忠了,因为你不尊重我的人格,人格比身份更重要。

(在孔子看来,道德是人生最高境界,但是一个人仅仅追求道德是不够的。他还应具有一定的财富,当财富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而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有钱与做人绝无关系。那么孔子是任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那么有关人格意识的饿第二点,人格与财富,那么我们说人们讲道德,讲人格

,和谋取财富是不是截然对立呢。在孔子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讲道德就不要财富,讲财富就不要道德,所以为“仁”不富,为富不“仁”,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在孔子这里讲道德和讲财富,并不是根本对立的。那么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所以孔子并不反对谋取财富。

这个《论语》第十章乡党篇里头记载了孔子的一些生活,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日子过得也是不错的,物质享受也是不错的,有肉有酒,有皮袍子穿,所以说追求财富和追求道德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但是孔子强调这一点,“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我求富贵,我想富贵,但是我不能违反道德,我不能为了富贵而抛弃道德,而抛弃人格,如果现在财富和人格冲突了怎么办。那我要人格,我宁可过贫困的生活,所以孔子说,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迷而》。什么叫如不可求,就是我不违反原则,不违反道德,如果在不违反原则,不违反道德的前提下,我能得到富贵。那我就干,哪怕给人赶车,执鞭,给人家赶车我也干,你让我违反道德,去取得富贵,那我不干,那我还是干那些我愿意干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人格和财富,人格和富贵,在孔子那里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孔子有一个学生非常有名——子贡,那么子贡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大商人,经商,赚钱,他很富有,赚取财富,但是赚取财富,经商赚钱和他追求道德,向孔子学习道德,学习文明并不矛盾,所以说在子贡身上可以体现出财富的追求和道德的追求,两者并不矛盾,虽然孔子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那么君子是要追求正义,追求道德,小人就知道追求财富,追求好处。就知道这个,但是我们不能由这一句话,由此而认为在孔子那里,追求财富,和追求道德是截然对立的。他所说的小人喻于利,实际上是说小人为了利为了财富,竟然违反道德,放弃道德,那么实际上只要不违反道德不违反原则,财富可以追求,越富越好。所以我们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你可以爱财,也不妨碍几当君子,所以我们说人格与财富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依孔子的观点来看,追逐财富,盼望发家,这是人之常情的,但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能违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就是

孔子的“仁道”,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就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所以孔子的“仁”充分体现出人格应该高于一切,那么孔子所说的人格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第三:人格的取得,人格是怎么(培养)的,那么人格也不是人天生所具备的,也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学习,那么在《论语》当中,孔子也说过这种话,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把人分为这样四类,那么他这里也讲到“有生而知之者”,仿佛有的人天生不用学习,天生脑子里就具备了,一切知识,具备了一切道德,有人由此批判孔子是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其实如果我们把《论语》整个好好读一读,具体地来分析孔子,我们会发现,孔子的所谓的:“生而知之者”其实都是虚设,是一种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他表面上讲有“生而知之者”其实他又否定了,“生而知之者”因为你问他谁是“生而知之者”,他给你举的例子都是什么人呢,尧舜禹。古代的这些大圣人都死了,没有了,你问他眼前谁是“生而知之者”,眼前没有一个真正的“生而知之者”。连孔子都说,“吾非生而知之者”,他本人也不是“生而知之者”。所以我们说其实“生而知之者”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存在,只是一种虚设,只是为了教育学生的时候,他的一种教育方法,为了教育学生,他设定出这么一个东西,其实是并不存在的,就象我们说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百分之百的饿圆吗?其实没有,圆只是在几何当中存在,是人们从具体的圆中提炼出来,抽象出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在具体的事物中有绝对的圆吗?绝对的圆是没有的,百分之百的黄金是没有的,百分之百的氧气是没有的,所以他的“生而知之者”就是一种百分之百的氧气,百分之百的黄金,孔子真正重视的还是后面的“学而知之者”和“困而知之者”,所以人格从哪来呢,人格是从学习得来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问,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多学习,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复习,那么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看看孔子是怎么样学习的,孔子这种学习就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性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人格性的学习,人格性的培养,真正是“学而时习之”,真正是贯通全身的学习,那么据说孔子大概是二十九岁的时候,跟鲁国著名的演奏家师襄子弹琴,弹的特别好,那么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旋律,孔子

很聪明,这个旋律很快就会弹了。那么师襄子也认为他弹的不错,弹的不错可以往下学了,但是孔子认为自己没有真正的学会,师襄子就问他说你怎么没学会啊,这个旋律你都会弹了,你怎么能说你没学会呢,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这个旋律的数,数是什么呢,相当于节奏,就是旋律我虽然会弹了,但是旋律的背后所隐藏的那种节奏,内在的节奏我还没有真正的掌握,那么师襄子就觉得这个学琴的年轻人了不起。就是他对这个音乐的学习,对旋律的学习,不是一种表层的掌握,不仅仅是知道而已,他要求深层的掌握,那么他就让孔子继续练习,那么孔子又练了很长时间,练到后来怎么样,弹的就相当棒了,跟刚开始光掌握旋律就不一样了,那么一旦掌握节奏,那就会怎么样,拨动人的心弦,师襄子后来听孔子弹这个旋律的时候,他的心弦就被拨动了。他感到很感动,这说明什么,孔子对这个旋律的掌握已经不是浅层次的掌握,不是一般性的掌握了,深层地掌握了,掌握了它的数,那么师襄子就跟孔子说现在你学的相当好了,弹的相当好了,可以往下学了,但是孔子怎么样,孔子说还是不行,我掌握的还是太浅,当你掌握的怎么浅呢,他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旋律的志,这个志是什么?主题思想,当初做这首旋律的人他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他的想法是什么,那就相当深了,比数还深,比节奏还深,大家注意要想掌握前人的主题思想,掌握最深层的思想,需要什么,需要弹琴的人,同时你的人格,你的思想道德也得跟着一步一步地向上升华,如果你不能升华到一定的境界,你根本不可能体会出,前人的主题思想,你根本不可能掌握前人的灵魂,所以孔子又进一步的练,最后练练练怎么样,终于体会出,这首旋律的主题思想,我通过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呢?说明人格的培养不是一般性的培养,人格的学习不是一般性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认识的学习,而是一种熏陶,一种体会,是一种品位,需要非常深刻地理解。

(孔子用“学而时习之”来强调求知的重要性,显然,一个人如果缺乏知识,那他就会在事业上缺乏一定的成就。所以孔子以好学著称,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被后世学者视为座右铭,所以我们说人格是靠培养的,那么人格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那么往下我要讲到人格的基础,人格的基础是什么呢?人格的基础在孔子那里是自我,人格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尽管人格是培养出来的,尽管现实中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学而时知之者,困而之知者”但是人格的培养仍然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

上,并不是说建立在天生的基础上,说天生我就有人格,我生而知之,并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自我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自觉
自愿,就是人格的培养纯粹是一种自觉,纯粹是一种自愿。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什么意思呢?古人其实就是说圣人,古人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而学习。为了完善自身,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为什么快乐,通过学习,我完善了自身。我纯粹是为完善自身而学习。所以人个要求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人格要求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那么既然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那么人们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立足于自己,在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不要老想着别人怎么不对,不要老是想客观。一切先看自己的主观,孟子说过这样一个话,这个话反映出一个有人格的人,首先立足于自己的主观,首先立足于自我。孟子说什么呢?说今天有人对我态度非常专横,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那么孟子说,做为一个君子,一个有人格的君子,如果人家对你不好,以非常专横的态度,蛮横的态度对待你,你应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君子首先应该想到,肯定是我不好。由于我不好人家才对我这样,我要是好的话,人家为什么对我这样呢。所以你看,他首先立足于自己。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孟子说了,如果他对我不好,那我应该调整自己,他还对我不好,那我应该怎么办?孟子说我还应该进一步地反省自己。肯定是我有问题,所以既然人格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所以讲人格的人他在对人,对待别人的时候都是出自什么?真心。所以我前面讲了,“仁”是什么呀?孔子的学生问,“仁”是什么呀,那么“仁者”爱人,我是真心地爱别人,完全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我不是让别人说我好,我才爱人。我真正是出自我的内心,我是真心地爱人。这是我内心信念,内心秉性的一种体现,就象我们说孝顺父母也是这样,那孝顺父母是为了让父母说我好,让周围的邻居,让我的乡亲说我好。并不是这样,孝顺父母确实出自我的秉性,我以孝顺为乐。给父母穿好,精神上尊重父母。让父母高兴,我以此为乐,所以我们说呢,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都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那么要想达到仁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有他人来推动。所以孔子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那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为仁”的呢?)

那么下面我讲“仁”的第二个意识:人类

意识。大家注意,孔子他的伟大还在于什么呢,他能够从人类的角度,来看问题,突破家族,突破种族,甚至突破我与别人。在《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孔子有一个学生,说过这样的话,说别人都有兄弟,而我没有兄弟,感到心里很难受,那么孔子有一个学生子夏就对他说,你怕什么没兄弟啊,“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人都是你的兄弟。那么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宗法观念非常浓厚,家族意识,血缘关系,群体的意识非常浓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突破家族的饿局限,宗法观念的局限,具有人类的意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么孔子在他一生的作为当中,一生的奔波当中,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这种人类的意识。比如说孔子的学生,孔子教的学生,并不都是鲁国人,孔子在教学时候,已经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各个诸侯国的学生我都教。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的道德意识是人类的意识,不是某一个家族的意识,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意识,不是某一个人的意识,是人类的意识。都一样,所以孔子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什么思想呢,就是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呢,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叫做“推己及人”。什么叫做“推己及人”呢?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为其他人着想,当你想到其他人的时候。你也应该想一想你自己处于这种情况的时候你自己如何,你自己怎么想的。所以孔子说出这种话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欲立而立人”什么意思呢?你自己想立得住,你也应该好好想想,人家也想立得住。你“推己及人”,你设身处地,你想立得住,别人也想立得住,你不能说我想立得住我不让别人立得住,或者说我想立得住,别人不会想立得住。不!你想立得住,你也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人家也想立得住。“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想通达,你也得让别人通达,别人也想通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厌恶的东西,你注意,人家也厌恶。人家也不愿意,你不能去损害别人。把你所不愿意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这是不行的。所以这里反映出,孔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具有一种人类意识。那么这种人类意识非常重要的是不光突破家族,不光突破血缘关系群体,突破诸侯国,而且突破人和我



(从《论语》中仁的观点看,其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仁的情感,它教会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所以“仁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那么在孔子的行为当中是如何来体现这种“仁爱”呢?)

那么“仁”的第三个重要的意识是什么呢?人为贵意识。人为贵,天地之间人为贵,这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礼念,《论语》乡党篇里头记载说孔子上朝,上朝回来以后,有人告诉他马棚失火了,结果孔子马上就问,“伤人乎”。不问马,什么意思?失火了,人伤着没有。这反映出什么?人为天下之贵。当时这个社会,那些奴隶主贵族,那些有钱人,他们恐怕最重视的是这种自己的财富。马棚一失火,他肯定想到我的,有很多高贵的马。那么这种观念在我们当今社会不能说完全被消灭了。不能说一点没有。那么在古代,在孔子那个时代,那么这种观念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举个例子,比如晋国,晋平公。有一次出去干嘛,狩猎。见到一只鸟,他拿箭射那个鸟,鸟也射中了,但是射的可能是擦了一点边,那个鸟没有射死。只是鸟伤着了,大概伤得也不是很厉害,晋平公马上让自己的奴隶赶紧过去把鸟给我抓回来,刚一抓,这个鸟蹭一下飞起来。又飞跑了,结果晋平公大怒,就指责这个奴隶,你的动作太慢了,鸟跑了。晋平公大怒,怎么样,就杀死这个奴隶。那么晋平公这个行为,是什么行为?人的生命比不上你的猎物,财富更重要。猎物更重要,人并不重要。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当时还有一个坏的风气,殉葬,野蛮,落后的风气。拿人当财物给那些贵族,给统治者殉葬。墨子的书里面与这种记载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拿这些人来殉葬,拿人当物质,当财富来殉葬,这是非常残忍的。那么孔子对这些做法,是非常愤恨的。有的人说,我不用活人来殉葬,我用佣来殉葬,行不行呢?孔子也反对,用这个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你弄的这些东西样子还是人,你用佣来殉葬,反映出在你的观念里头,在你的理念里头,还是想用人来殉葬,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孔子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粱惠王》就是谁要用佣者来殉葬,这样的人让他断子绝孙,就是用佣来殉葬都不行,别说用活人了,为什么?因为人是最珍贵的。人是最重要的。在儒家的一部书《礼记》里头,就有这种说法,人为天下之贵。“人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礼记》。人是天下最精华

的部分,所以人是最珍贵,人是最宝贵的。所以马棚失火,孔子首先想到是什么,人伤到没有,他根本不问马,不问财物。所以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眼中所谓的“仁爱”,体现了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儒家的一部经典书《礼记》里就有这样说法:人为天下之贵,人是天下最精华的部分。所以我们要把他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就体现出孔子的思想。但是在朋友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贫富差别的关系。孔子就主张用“仁爱”的原则,来协调这种人际关系。儒家的思想叫做“中庸”。那么什么是“中庸”?它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呢?)

那么“仁”的第四个重要的观念是什么?是人和意识。和,和合,人和。那么我这里就要讲得稍微远一点。这个孔子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中庸。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没有进一步地做出解释。在他的《论语》当中,只有一个地方提到过中庸。他是这么说的:“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就是中庸这个道德是最高的。用今天的话说是极品道德。“中庸”到底是什么呢?他没有进一步做出解释。这恐怕是孔子晚年提出来的,没有来得及把中庸做具体地阐释,具体地这种发挥。所以给我们后人留下很大的困惑。但是我倒觉得中庸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和,就是和睦。那么《论语》里,这个孔子讲到中庸,就讲到一次。那么在孔子的所作所为中,在孔子的事迹中,有没有一些中庸的影子呢?就是做事恰当,做事合适,不影响事情的继续发展。有没有这个影子呢?有这么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合适不合适,就是看每个同志,你自己的看法了。反正我的理解,这里大概能体现出一些中庸。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公西华,《论语》里记载也叫公西侍,公西华,子华都是这个人。他干嘛?要到齐国出差,到齐国出差,那么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就帮助公西华来找孔子。干嘛?说想要给点补贴。那么孔子可能不大愿意给,但是既然来要给他一点。这个冉有说,给得太少了,能不能再加点。孔子又给他加了一小点,表现得非常抠。可是孔子有另一个学生,叫原思。这个原思,他到一个地方去当长官,也是要出去了,
出去做事情了。这个原思他也没有跟孔子要补贴。但是孔子主动给他补贴,给了他很多。原思说,我用不了这么多,说你不用再给了。孔子说:没关系,你用不了,可以给你的穷亲戚。就一个劲儿给他。那么这件事能不能反映出中庸呢?孔子这么做,有没有他的道理呢?后来孔子是这么解释的。孔子的解

释是这样的,公西华生活水平相当高,出门坐马车,身上还穿着裘皮大衣。这么富有的生活用不着补贴了。而那个原思家里比较贫困。所以这样的人需要补贴。所以孔子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叫“君子周急不继富”。周急什么意思啊?就是对穷人急需救济的人,君子要救济。对那些很富有的人,就用不着给他加钱了。这就有点我们平常说的什么,应该怎么样,雪中送炭。而不要什么,锦上添花。公西华的生活已经很滋润了,出门有马车坐,有高级的裘皮大衣穿,这么富裕的生活用不着补贴了。而这边这个呢,吃不上,喝不上,这么贫困,是需要补贴的。表面上看,孔子是两种极端的对待,对公西华不好,不愿意给他补贴。对原思就拼命地给他补贴,表面上看,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表面上不符和中庸。其实怎么样,这最符合中庸。所以真正的中庸,就是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他在中庸里面所说的,万物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天地位焉”,万物都能够得到更好的继续发展,“万物育焉”,也就是我们现在党中央,所提倡的要什么,和谐地向前发展。所以和谐地向前发展,那么一方面每个人,尽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找出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就是在这个发展中,你觉得最恰当的位置是什么?一方面,还要继续向前发展,和谐地向前发展。所以我们说,这个中庸是高层次的道德。所以我们说,要做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一)孔子眼中的“仁”-方尔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