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反馈、处置表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4、分组护理: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9、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三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对于收治多重耐药菌患者和定植患者的房间,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每日1次;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因根据细菌微生物的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当医院感染为质粒暴发时,应根据细菌耐药性,严格控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六医疗废物的管理锐器置锐器盒中,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其余医疗垃圾放置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集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三、监督、处罚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到科室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该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对MDRO 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科室不执行MDRO控制措施的,由院感科按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进行处罚,没有认真落实MDRO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月份全院使用抗生素及细菌耐药监测调查结果与反馈

六月份全院使用抗生素及细菌耐药监测调查结果与反馈

六月份全院使用抗生素及细菌耐药监测调查结果与反馈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和临床用药安全,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积极履行法律责任,自觉承担应尽义务,做到依法执法。

严格遵守基本药物制度,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我省规定的基本药物品种,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用药。

正确使用“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本月重点是抗生素及细菌耐监测,院感科协同医务科、检验科、药械科流调如下:本组6月11日~13日对入院病人1114人进入主课流调,现场查看病历1001份,占抽查病例90%,使用抗生素共423人,占抽查病历42%,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患者送检人数48人,占使用抗生素11%。

现将各科使用抗生素及送检情况汇总如下:科室总人数使用抗生素人占% 送检人数占% 抗生素名送检名次心内 34 5 14 0 0 4内三 53 14 28 5 33 9骨科 48 36 75 0 0 20脑外 32 37 37 0 0 11妇科 8 5 62.5 0 0 15普外 43 23 53.4 0 0 13胸一 55 29 51 0 0 12胸二 42 30 71.4 1 2.3 19胸三 114 61 53.5 0 0 14ICU 12 10 83 8 80 22传染 25 4 15 0 0 5产科 51 36 71 0 0 18儿一 49 34 69 20 43.4 17儿二 31 24 78 10 37.2 21神一 62 1 7.6 0 0 2神二 60 4 6.6 0 0 1神三 46 5 11 3 6.5 3化疗 47 10 23 1 2.7 7法医 17 11 64.7 0 0 16五官 3 1 33 0 0 8放一 99 28 20 0 0 6放二 123 43 34.1 4 0.8 10严格执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行为,一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须使用时严格按制度使用,在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看而延长至48小时。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1. 引言多重耐药菌是指在不同类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其耐药性对临床治疗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总结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目标性监测方案2.1 监测对象本次目标性监测主要以与医院感染相关的细菌为研究对象,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2.2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并采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

同时,统计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和流行趋势。

3. 目标性监测结果3.1 菌株分布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株。

3.2 耐药性分析针对不同菌株,我们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呈多重耐药。

3.3 流行趋势分析通过对多个时间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这意味着多重耐药菌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和感染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4. 目标性监测分析4.1 主要问题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不严格等。

4.2 风险评估通过对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数据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多重耐药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挑战越来越大。

这不仅会导致治疗方案受限,还可能增加临床感染的风险和死亡率。

4.3 建议和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4.3.1 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内涵培训,明确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减少滥用和误用抗生素的现象。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

2016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报告XXX在2016年上半年进行了细菌耐药监测统计分析。

由于就诊病人不断增加,疾病谱不断扩大,细菌耐药现象逐渐加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挑战。

为了满足医院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检验科大力加强了业务能力提升,着重加强微生物室新技术的引入,新设备的投入,持续派出科室骨干人员参与微生物研究班、上级医院进修等一系列业务提升方式,使得微生物的业务范围和检验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根据医院统计数据,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大幅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也不断提升。

在2016年上半年,微生物及药敏实验送检率、阳性标本检出率均大幅提升。

由于致病菌检出数量及检出率的不断持续提升的趋势,我院主要感染致病菌的种类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的大幅增加,其中以重症医学科尤为严重,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占全院检出已超过70%。

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分离率上半年也在增加,并出现了多重耐药,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考验。

为了提高临床初期经验用药的成功率,全面的抗生素使用规范提供一份有科学价值的参考依据,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传播,有效帮助耐药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检验科对2016年上半年(1-6月)细菌药敏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比2015年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出了此报告。

监测范围为所有来我院就诊的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身上分离到的细菌(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即当同一患者连续多次从同一部位分离到相同的细菌时,只将其第一次分离到的那株细菌纳入监测范围)。

判断标准为抗微生物药物敏感实验的执行标准,根据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标准文件M02-A12,M07-A10和M11-A8 [2016年1月更新版本]。

在临床总分离菌菌种分布情况中,共分离到831株细菌,非重复分离6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6.39%(226/621),格兰阳性菌占63.61%(395/621)。

医院一季度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医院一季度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医院一季度细菌耐药监测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省肿瘤医院进行了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发布了监测报告。

报告中列出了各种标本类型的样本数、阳性数和阳性率。

其中,痰液、血液、分泌物、清洁尿、导尿和引流液是送检标本量最多的类型,而咽拭子、穿刺液、脓液、胆汁、创伤分泌物、外科手术伤口、溃疡和鼻拭子的送检量相对较少。

报告还列出了各科室送检标本量和阳性率。

前五位科室分别是重症医学科(ICU)、妇科肿瘤中心二病区、妇科肿瘤中心一病区、胸外科中心三病区和综合内科。

阳性率最高的科室是腹部放疗一病区,达到了29%。

为了更好地控制细菌耐药性,省肿瘤医院需要加强标本送检的管理和监测,同时也需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排名前五位病原菌检出科室(样本数大于10)依次为乳二、腹部放疗一病区、头颈外科一病区、腹部肿瘤内科病区和泌尿外科病区。

2020年第一季度,共检出269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7%(80株),革兰阴性菌占70.3%(189株),且98.9%(266株)的菌株来源于住院患者,1.1%(3株)来源于门诊患者。

排名前五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2016年第四季度,主要革兰阴性菌构成比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2%)、肺炎克雷伯菌(20%)、铜绿假单胞菌(11%)、鲍曼不动杆菌(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卡他莫拉菌、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肠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洛菲不动杆菌和聚团肠杆菌。

对于主要革兰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和敏感率如下:本文介绍了2016年第四季度临床标本中主要革兰阳性细菌分离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细菌类型,占总株数的88.2%。

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也有所介绍。

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药物的敏感率较高,而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则不尽相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 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 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流程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流程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流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MDRO)指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酸耐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耐碳青霉烯肠道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等。

对于这些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菌株,在其监测报告出现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置措施,以防止其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和感染。

下面是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的处置流程,该流程适用于医疗机构中的感染控制和感染预防工作。

1.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接收当医疗机构收到MDRO监测报告时,应立即核实报告的准确性,并确保接收相关信息的工作人员和监测人员交流清晰明确。

2.报告评估医疗机构应组织感染控制团队对监测报告进行评估,包括确认是否为MDRO菌株、细菌的抗药谱、感染和暴露情况的严重程度等。

3.确认感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控制团队应深入调查和研究相关病例,确认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包括采集相应的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

4.制定传染控制策略一旦确定MDRO菌株的传播途径,医疗机构应制定传染控制策略,包括改进手卫生措施、密切监测患者和员工的健康状况、加强清洁和消毒等。

5.通知和沟通医疗机构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和患者,告知MDRO菌株的情况和相应的传染控制措施,并与患者和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

6.隔离和感染控制将MDRO患者隔离,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如单独病房或病区、穿戴适当的防护设备等,以阻断MDRO菌株的传播。

7.监测和追踪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MDRO菌株的监测,并追踪MDRO菌株的传播和感染情况,以评估和调整传染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8.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确保所有人员能够遵守感染控制措施。

耐药监测表2010,1-3(1)

耐药监测表2010,1-3(1)

R%
63 60 61 65 61 55 64 32 40 1 61 61 61 63 64 76 30 69 8 61
铜绿假单胞菌
抗生素
氨苄西林/舒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PYO 替卡西林PYO 哌拉西林PYO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YO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亚胺培南 美洛培南 多粘菌素E 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 环丙沙星 复方新诺明 克贝宁 米诺环素 舒普深 莫西沙星 特治星
日期 2010.1-3
肺克(ESBL) 阳性 阴性 62.00% 38.00%
阴沟肠杆菌
抗生素
阿莫西林/A群青霉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哌拉西林 哌拉西林/他佐巴坦 头孢噻吩/一代头孢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头孢噻肟/三代头孢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亚胺培南 美洛培南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 阿米卡星 环丙沙星 克贝宁 米诺环素 莫西沙星 复方新诺明 舒普深 特治星
株数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222
R%
100 27 96 60 68 18 75 72 38 62 62 62 0 0 51 32 23 20 31 51 5 0 69 54 18
R%
32 60 84 34 38 44 0 63 0 80 38 40 22 83 72 46 0 0
屎肠球菌
抗生素
氨苄西林 肠球菌 四环素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高浓度 青霉素 肠球菌 喹奴普汀-达福普汀 替考拉宁/他格适 左氧氟沙星 万古霉素 红霉素 氯霉素 莫西沙星 呋喃妥因 夫西地酸 利福平 去甲万古霉素 链霉素(高浓度) 利奈唑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反馈、处置表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特殊耐药菌或新发病原体)结果:
备注:检验科及时上报院内感染细菌名称MRSA+ MRSCSA+ VRE+ VRSA+ ESBL-S+ PRSP+ 金葡菌
凝固酶-葡萄球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奇异变形杆菌
肠球菌
肺炎链球菌
*其他新发病原体或不明病原体
办公室
报告人:
报告日期:
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核对填写
存在科室:
病人姓名:
床号:
住院号:
病原体名称:
科室反馈情况:
科室是否采取消毒隔离防护措施:是□否□
感染管理科意见:
科室签字:
感染管理科签字: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