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学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学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学案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P35~36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

????? T 胸腺B 骨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P36~38 1.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3)种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①体液免疫

②细胞免疫

(5)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三、免疫失调病P38~39

1.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过敏反应

(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种类: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缺乏T细胞或B细胞。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以AIDS为例):

a.概念: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b.原因: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攻击免疫系统,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c.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d.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4.免疫学的应用

(1)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检测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共研探究]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就无能为力了,这就需要免疫系统的作用。

1.阅读教材,试归纳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

?????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挥免疫作用???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 胸腺B 骨髓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1)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都是。抗体和淋巴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而溶菌酶不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人的唾液中含有溶菌酶。

(2)泪液、唾液和胃液等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因此属于第一道防线。唾液中的溶菌酶不属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

(3)B 细胞和T 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 细胞发育场所为骨髓,T 细胞发育场所为胸腺,淋巴细胞集中分布于淋巴器官,血浆、淋巴、组织液中也有少量。

[总结升华]

1.淋巴细胞的起源

与分化

[对点演练]

1.判断正误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

(2)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

(3)免疫细胞包括T 细胞和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

(4)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1)× (2)√ (3)× (4)×

[共研探究]

1.当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时,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结合资料分析第三道防线的重要功能。

资料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如图:

(1)图中A 、B 、C 、D 表示HIV 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四个阶段,据图回答:

A .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填“大多数”或“少数”)病毒。

B .免疫缺陷病毒(HIV)浓度升高(填“升高”或“降低”),T 细胞数量减少(填“增多”或“减少”)。

C .T 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D .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填“几乎全部”或“少部分”)丧失。

(2)据图可知,T 细胞的多少和HIV 浓度之间呈负相关。

(3)根据曲线,T 细胞大量减少会导致人体丧失免疫能力,推测T 细胞在人体内可能发

挥什么作用?

提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4)艾滋病患者常常会出现恶性肿瘤,这说明第三道防线还具有什么作用?

提示:能消灭体内的异常细胞,抑制体内肿瘤的产生。

(5)以上资料说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抗原与抗体

(1)抗原

①概念: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

②特点:a.异物性:非机体自身成分,以及自身衰老、死亡、癌变的组织细胞。

b.大分子性:抗原绝大多数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 000。

c.特异性:一种抗原有特定的化学集团(抗原决定簇)。

(2)抗体(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①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②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

③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乳汁)中。抗原与抗体在内环境中发生特异性结合。

④抗体的合成需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1)体液免疫的过程

体液免疫是针对体液中抗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请完成下图并阐明体液免疫的过程和机理。

从上述探究试分析体液免疫中淋巴细胞的作用

①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中,识别所有抗原的是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无识别作用的是浆细胞。

②如果把T细胞完全摧毁,体液免疫会保留一部分,原因是抗体的产生可以通过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或记忆B细胞产生浆细胞。

(2)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一旦侵入到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靠细胞免疫来完成。请结合教材完成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然后回答:

(图中虚线表示二次免疫的过程)

①引起细胞免疫的两种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②根据已有知识推测,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可能与溶酶体释放溶酶体酶有关。

4.问题解答

(1)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不是,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2)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接受吞噬细胞传递的抗原,同时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 细胞的迅速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下面两个过程能否彻底清除抗原并说明理由:

①体液免疫:不能彻底清除抗原,原因:体液免疫中,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只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而且抗原、抗体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需要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不能彻底消灭抗原,原因: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到体液中的抗原通过体液免疫清除。

(4)浆细胞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形成浆细胞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浆细胞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形成浆细胞的原因有:抗原直接刺激B 细胞;抗原由T细胞传递而刺激B细胞;抗原刺激记忆B细胞。

[总结升华]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规律方法] “三看”识别免疫类型

(1)看抗原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细胞呈递才能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看抗原的种类。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而病毒类(如HIV)进入人体,清除它们的过程主要是细胞免疫,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也主要是细胞免疫。

[对点演练]

2.禽流感是由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细胞免疫的是________,属于体液免疫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

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③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④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⑤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禽流感病毒

解析:体液免疫最后的阶段是抗体发挥作用的阶段,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再经过吞噬细胞消化或抑制病毒的活性,使病毒失去对人体细胞的感染能力。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答案:③⑤①②④

3.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④为细胞免疫,A为淋巴因子;⑤为体液免疫,B为抗体

B.与B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HIV侵入人体后,只对⑤免疫有抑制作用

D.病毒侵入人体时往往先通过⑤免疫,再通过④免疫,才能将其消灭

解析:选C 由④免疫产生“作用”可知④为细胞免疫(⑤为体液免疫),在该过程中,由受刺激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抗体为分泌蛋白,与其形成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HIV侵入人体后,会攻击人体的T细胞,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所以最终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的,因此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将其彻底消灭。

[共研探究]

(一)免疫调节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抗原,维持人体生理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引发一些疾病。阅读教材,结合提供的材料完成下面的思考:1.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作用机理为自身健康细胞(物质)具有与抗原类似的结构特点,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细胞(物质)。

2.过敏反应

(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3)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

从发生机理判断,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中的二次免疫。

(4)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和少数外分泌液中。过敏反应与正常免疫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抗体的分布位置不同。

(5)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二)免疫学的应用

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免疫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1.疫苗

(1)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类物质,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或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从而使人获得免疫力。

(2)接种H1N1甲型流感疫苗后,还有可能患甲流。原因是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寿命较短;H1N1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上述两个原因均可使接种的疫苗失去作用。

2.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从而诊断疾病,这利用了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

(1)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填“T细胞”或“抗体”)会对其进行攻击,这是早期器官移植失败的原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为了减轻器官移植后所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病人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处于免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总结升华]

1.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人的免疫力,如接种卡介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

(2)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点演练]

4.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病

④过敏反应

A.②③①④③B.④③②②①

C.②①④①③ D.④③②①①

解析:选B (1)为过敏反应;(2)为免疫缺陷病;(3)与(4)机理相同,当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在攻击病原体时,误将自身成分当作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引起某些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5)为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后的正常免疫。

1.人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的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等

B.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可以识别抗原

解析:选B 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2.(2013·全国卷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选A 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故A项错误,C项正确。B细胞和T细胞分化形成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中,B项正确。抗体为蛋白质,由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D项正确。

3.(2013·重庆高考)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选B 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A项错误;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机体免疫反应中分泌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浆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分泌抗体,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发生的是过敏反应,D项错误。

4.下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选B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垂体细胞的代谢,但是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

5.根据人体免疫的相关概念图回答问题: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的是[ ]________。

(3)概念图内以下所列细胞中,具有分化能力的是(多选)( )

A.记忆细胞B.b C.c D.d

(4)形成[c]________的途径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免疫细胞间的关系可确定a、b、c、d分别代表吞噬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1)各种免疫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吞噬和消灭抗原的作用;又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具有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3)[c]浆细胞和[d]效应T细胞不再具有分化能力;而记忆细胞、B细胞和T细胞受抗原刺激时可增殖分化。

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2)[a]吞噬细胞(3)AB (4)浆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而产生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产生

【基础题组】

1.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和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B.胃液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和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C.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

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

解析:选D “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服用小儿麻痹糖丸、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均属于特异性免疫;胃液抑制并杀死细菌、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属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则是第二道防线。

2.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B.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C.与艾滋病人热情拥抱

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

解析:选B 艾滋病可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传播。

3.疫苗作为抗原性物质首次进入人体时引起的反应是( )

A.浆细胞增殖分化B.淋巴因子与其结合

C.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D.B细胞增殖分化

解析:选D 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A错误;淋巴因子不能与抗原结合,B错误;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发生在二次免疫过程中,C错误;疫苗作为抗原性物质首次进入人体时,会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D正确。

4.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胸腺和骨髓为免疫器官,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

B.细胞一必须在抗原和物质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增殖分化成细胞三和细胞四

C.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D.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二和细胞三,但这两类细胞在初次免疫中不起作用解析:选C 分析图示可知:细胞一为B细胞,细胞二为记忆T细胞,细胞三为记忆B 细胞,细胞四为浆细胞。图中胸腺和骨髓为免疫器官,物质①为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物质②为浆细胞分泌的抗体,A项正确;细胞一即B细胞,必须在抗原和物质①(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增殖分化成细胞四(浆细胞)和细胞三(记忆B细胞),B项正确;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自身免疫病,C项错误;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细胞二和细胞三),但记忆细胞在初次免疫中不起作用,在二次免疫

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缺乏胸腺的人而言,一方面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较正常人更易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输入胸腺素可进行免疫治疗,增强其免疫能力

B.2015年12月1日是全世界第28个“艾滋病日”。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到目前为止治疗艾滋病仍无特效药,科学家应从控制HIV逆转录入手开发治疗艾滋病的特异性药物

C.在医学上对于癌症患者通常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然后再进行“化疗”。“化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的间期,抑制癌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病情恶化的目的。“化疗”和人体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主要不同是前者未将细胞杀死,只是抑制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并且不具有特异性

D.室内尘土、花粉、病原菌、牛奶都属于过敏原

解析:选D 过敏原存在个体差异性。

6.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的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整个过程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解析:选A 用抗原刺激机体,机体能产生抗体,同时机体还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则体内所贮存的相应的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7.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DC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解析:选D DC细胞激发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各种淋巴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故D错误。

8.下列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是大分子或者具有细胞结构,过敏原也是这样

B.抗原都是大分子,过敏原都是小分子

C.过敏原只是对部分人起作用

D.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是相同的

解析:选C 抗原是大分子,过敏原可能是大分子,如鱼肉蛋白,也可能为小分子,如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并不相同,如过敏原可来自一些正常外来物质,如花粉、鱼、虾等,而抗原则往往具有特异性即有特殊的抗原决定簇。

【能力题组】

9.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选C 在体液免疫中,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分裂分化成效应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注射抗原能使动物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

1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

C.过敏体质的人第一次接触抗原即可引发过敏反应

D.毒蛇咬伤后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中和蛇毒的相应抗原

解析:选B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B正确;过敏体质的人再次接触抗原即可引发过敏反应,C错误;毒蛇咬伤后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中和蛇毒的相应抗体,D错误。

11.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解析:选D 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甲和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细胞丙为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

C错误;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D正确。

12.下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⑥中不需要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B.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

C.图乙d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

解析:选A 图甲中不需要抗原刺激就能进行①②③过程,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A正确;图甲②过程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并不会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B错误;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机体的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1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免疫,图中b细胞可以来自________细胞。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免疫过程主要为⑤⑥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研究SARS疫苗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由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a为B淋巴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 为抗体,其中a、c、d能识别抗原。(3)当免疫过程主要为⑤⑥过程时,表明人体内产生二次免疫反应,此时免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4)SARS病毒是RNA病毒,单链的RNA结构不稳定,变异频率高。

答案:(1)体液B细胞或记忆(B) (2)a、c、d (3)数量多、速度快(4)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单链的RNA结构不稳定,变异频率高

14.下图表示人体中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免疫过程。

(2)b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c细胞为________。

(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则能被图中______细胞特异性识别。(填图中代号)

(4)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作用于心脏瓣膜细胞则会患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病。如果抗原为过敏原,则d分布在人体的____________。

(5)器官移植会产生排异反应,这是由________细胞引起的。

解析:(1)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可以判断,这是一个由抗体发挥作用的体液免疫过程,因为最终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后的细胞(浆细胞)产生的。(2)B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之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可以保持对抗原的长期记忆,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体内时,可迅速作出识别,激发二次免疫,快速消灭抗原。(4)如果因为特殊原因而使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则属于自身免疫病。与过敏反应有关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5)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因为T细胞将移植的器官作为抗原攻击。

答案:(1)体液(2)浆细胞记忆细胞(3)c (4)自身免疫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5)T

15.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两个)。如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2)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

A.溶酶体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⑧和⑨分别表示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5)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2)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3)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4)②可以分化出⑥⑦,⑥可以产生⑧抗体,由此可以判断②为B 细胞;③可以分化出④,④可以进一步分化,由此判断④为记忆T细胞,⑤为效应T细胞,⑨为淋巴因子。(5)当相应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人体会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

答案:(1)胸腺、脾、骨髓、淋巴结(答出两个即可) (2)A (3)非特异性(4)B细胞记忆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5)初次免疫后,人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

阶段质量检测(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B.葡萄糖

C.CO2 D.氨基酸

解析:选A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氨基酸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抗原与抗体结合

B.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C.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D.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过程

解析:选A 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2、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以降低机体的体温

解析:选C 糖原位于肝细胞和肌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错误;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C正确;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只能通过增加散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D错误。

4.下列与图示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表示传入神经

B.图1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2中a内的神经递质释放至b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2中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解析:选B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图1中的①②③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图1中②表示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即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正确;图2中a内的神经递质释放至b中主要通过胞吐方式完成,C错误;兴奋在图2中传递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错误。

5.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①~④表示的物质依次是白细胞、组织液、水、红细胞,其中错误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选D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不能离开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

6.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

解析:选B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神经系统→胰岛→胰岛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降低,A正确;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外刺激直接通过神经系统到达效应器,使手缩回,B错误;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神经系统→肾上腺→肾上腺素”,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正确;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及垂体,下丘脑属于神经系统,D正确。

7.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解析:选C 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分解,均失去活性,避免活动的持续,A 正确;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B正确;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不经过血液的运输,C错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8.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血糖的来源、去向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解析:选D 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血糖,故在肌肉细胞中不能发生②过程,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抑制②③过程,B错误,D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C错误。

9.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选C 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A)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B),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另一方面,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C)产生渴觉,促进饮水,以调节体内水的平衡。

10.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C.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以成为过敏原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析:选B 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说明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A正确;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错误;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能成为过敏原,C正确;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11.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细胞膜发生电位变化

B.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C.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解析:选B 由图可知Ach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细胞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不需要经过膜结构,B错误;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属于细胞分泌物,而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形成,C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由蛋白质组成,D正确。

12.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解析:选B 细胞2和细胞3是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细胞,A正确;人体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物质a的基因只在细胞4中进行表达,B错误;②和③是细胞之间的识别和传递,和糖蛋白有关,C正确;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13.(2016·泰州高二期中)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B.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C.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D.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

解析:选B 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中只有抗体而没有抗原,因此将它们混合后不会出现免疫反应,A错误;任何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中只有一种抗体,因此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B正确;大鼠的血清中含有2种抗体,再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会产生两种免疫反应,C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不能与后者含有的抗体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14.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 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三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教学设计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网络构建 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解析: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完成反射活动需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A正确;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而刺激①处,效应器不

能产生反应,B错误;图中②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兴奋可沿神经纤维传导,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而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D正确。 答案: B 2.下图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参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 C.④兴奋时,其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 解析: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肌细胞膜的面积增大有利于更好地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息,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化是外负内正,C 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答案: D 3.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解析:①为突触小泡,其内容物——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A、D错误。②为突触间隙,其间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为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B错误。 答案: C 4.右图为动物的生理过程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激素X是促性腺激素,激素Y为雌性激素 B.激素Y到达靶细胞后,其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三节“生态系统功能”打下基础。 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教育价值就在于“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恰好是这一价值的最佳实践。这也是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均有所接触,知识上的学习难点容易处理。所以本节课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格外重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确定为:让学生从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保护其它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方面,本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部分包含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这两部分内容在初中都有所学习,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生态系统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在预习学案中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由于教材中的池塘图关于各个成分已标示的很明确,所以,在课上我选用了另外一幅更复杂一点、更漂亮一点的池塘图。整节课以该图为主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对该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内容。 具体处理细节见课堂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重点)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能力目标: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3.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 三、教学设计 音乐图片导入——预习反馈——实例进行概念检查——探究一,自主学习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自我检测,知识升华,构建议模型——探究二:自主学 习,教师点拨——学以致用——展示目标,小结——随堂检测——布置作业——点题下课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优质教案

《免疫调节》优质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 课前研究性学习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搜集资料,形成本组的发言稿,并推选发言代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疫苗的资料 回顾与思考 阅读、分析、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5.①在免疫反应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6.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梳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2)、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3)、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4)、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 ________________。(5)、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水 90、7卵磷脂0、2血清白蛋白 4、4胆固醇0、22血清球蛋白0、4Na+0、38纤维蛋白原0、005K+0、02氨基酸氮0、012Ca2+0、01尿素氮0、025Mg2+0、

0005其他非蛋白氮0、38Fe3+0、0001葡萄糖0、08Cl_0、36乳酸0、025HPO42_0、01各种脂肪酸0、38SO42_0、0001脂肪0、 14HCO3_0、17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无机物包括和无机盐(如Na+、K+、Ca2+、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 __________。(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和三方面。(2)、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__________的___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主要来源于和两种离子。人细胞血浆的渗透压约为_____kPa。(3)、正常人的血浆pH为。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左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两部分。其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内容在初中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详细介绍,但时隔较长,应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理清反射、反射弧、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将其列为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目标之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容是全新知识,兴奋的产生以及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离子水平的认知上较难,因此将其列为本节难点,而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综上所述,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择以点带面的方式,从一个反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容,教材采取了简化处理,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学必须对教材内容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设计上借助多媒体动画,从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再到离子水平上的现代理论解释,层层深入,并以严谨的逻辑分析,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兴奋的概念及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最后以烽火传信原理作为对比,以求对整个兴奋传导过程有更形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信号形式;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2.能力目标 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够双向传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烽火传信在原理上的共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及兴奋的概念;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2.教学难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 共188页 附答案)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共188页附答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目标导航 学习要求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知识网络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课时(共1课时)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获得 ,排出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大多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些细胞是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2.体液包括和 ,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 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4.细胞外液的成分:⑴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⑵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较少。 ⑶细胞外液在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

于。 5.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值为 。温度一般维持在。 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破疑解难 一、细胞外液的内涵 l.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两者的关系如下: 细胞内液(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1/3) 组织液 淋巴 2.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因为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液体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液 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0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人教版2019-2020年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免疫调节(含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江苏四校联考)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剖腹产的小鼠幼崽只拥有较低数量的用于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此细胞类型在防止反应性免疫细胞对来自机体本身、饮食分子和无害肠道细菌的响应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淋巴细胞产生也可以由吞噬细胞产生 B.吞噬细胞、记忆细胞起作用时均具有特异性 C.无害肠道细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D.自然分娩婴儿可能比剖腹产婴儿出生时遇到更多的抗原刺激 2.(2019·南通一模)为预防甲肝的发生,我国目前接种的是自主研发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不会发生() A.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抗原 B.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T细胞特异性识别疫苗后直接攻击靶细胞 D.疫苗在人体细胞内增殖,维持较长的免疫时间 3.(2019·海南卷,14)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4.登革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产生的主要免疫反应如图所示,患者初次感染14天后可在体内检测到G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浆细胞受到登革病毒的直接刺激后,可产生能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受病毒刺激产生的M抗体对患者的康复是不利的 C.若再次感染登革病毒,患者机体内大量产生G抗体的时间应少于14天 D.据图可知登革热患者康复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5.(2019·江苏七市三模)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B.细胞乙、己是记忆细胞,细胞中DNA、RNA种类相同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6.(2019·盐城三模)(多选)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5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HIV可能通过与CCR5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5蛋白的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导学案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盐代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为构建有效(高效)生物教学课堂,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此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准则,践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目标三个维度课程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好重点难点,了解本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愿望和发展需求,结合本地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的内容,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模块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应用性强,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上通过详讲、精炼来完成本模块的学习。 三、具体措施 1、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精心上好每节课。课堂教学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难点,突破重点,澄清疑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好反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学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生物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特点。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构建知识网络,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迁移,培养学科能力,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