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照顾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1.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长期在外务工,无法陪伴孩子成长,导致孩子长时间处于缺乏亲子关系的状态。

父母的缺席给孩子带来了孤独感,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

2.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缺席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受到较大影响。

在老人的照料下,留守儿童可能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缺乏自律性、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观。

3. 缺少社交圈子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的情况下,一般没有接触到外界的多样化社交圈子,缺乏朋友或同龄人的交往。

这种情况容易引发孩子的孤独与自闭,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对策措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引导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等方式,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情感疏导等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3. 创设社交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儿童夏令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方式,为留守儿童创设社交平台,帮助他们与同龄人交流互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4. 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尽管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父母的心理健康。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务工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关爱,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从根源上减轻孩子的孤独感。

5. 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机构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中来,共同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多角度施策,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行动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行动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行动研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打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由亲戚或外婆外公照顾的儿童。

随着城市化与农村转型的加快,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面临着众多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从教育对策行动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1. 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上感到孤独无助。

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较差,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自我认知不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

缺乏父母的引导,对自我价值和未来规划的认知能力有所欠缺。

3. 人际关系困难留守儿童长期在家乡独处,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与沟通,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困难。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以上种种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行动对于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二、教育对策行动研究1. 家庭教育政府应鼓励父母返乡务农或就近打工,减少长期在外地工作,增加与留守儿童共同生活的时间,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我认知。

2. 社区关爱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引导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志愿活动,提供心理辅导和关爱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教育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引导留守儿童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健康成长。

4. 社会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搭建留守儿童发展的平台和渠道,加强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执行。

三、对策建议3.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辅导师数量,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4 】 。 孤 独是 一种 封 闭心 理 的反 映 ,是感 到 自身 和外 影 响到 儿童 的心理 健康 [ 界 隔绝或 受 到 外界 排 斥所 产 生 出来 的孤 伶 苦 闷 的情 农 村 留守 儿童 是 指在 被调 查 时 由于父 母双 方或
感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 , 而 隔膜与 疏 离又 会 强化 人 的孤 独 感 ,久 之势 必 导致 疏 离 的个人 体格 失 常 。We i s s 认 为孤 独感 是 当个体感 觉到缺 乏 令 人满 意 的人 际关 系 、 自己对 交往 的渴望 与 实 际 的交 往水 平产 生差 距 时 的一种 主 观 心理 感受 或 体 验 …。l 9 5 4 年 ,美 国 的一 项 心理 学 实验 研 究 表
方每年在 外务工时 间累计达到6 个月及 以上 ,而 被 留在 农村 地 区交 由父母 单 方 、祖 辈 、他 人照 顾或 无人 照 顾 的农 村儿 童 ,本 次 调查 地 点位 于贵 州 省金 沙县 东部 官 田乡 ,偏 岩河 下游 ,面 积9 4 平 方公 里 , 人 口1 . 5 8 万 ,与 中 国大 多数 农 村一 样 ,该 乡大 的 青壮 年 外 出务 工 ,只 留下 老 人 照看 小孩 ,很少 有人 明 ,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 去 关注 孩子 们 的 心理 健康 。 因此 ,在研 究对 官 田乡 得 新 的刺 激 ,也 就是 说 ,人 需要 打 破 孤 。然 而 官 田小 学 的4 、5 、6 年级 以及 官 田 中学 7 年 级 的一 百 儿 童 时期 是形 成 人 际关 系 的重要 时期 ,童 年 期 的人 多名 留守 儿童 进 行孤 独 感调 查 ,以 了解官 田乡 留守 际 需要 是 否得 到 满足 以及 由此 形成 的行为 方 式 ,对 儿 童 的孤 独 感情 况 ,并 为之 提 供切 实 可行 的心理 健 个 体成 年 后 的 人 际关 系 也 有 决定 性 的影 响 [ 3 】 。但 是 康 教育措 施和意 见 。 随着城镇化 的发展 ,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父母 1 研究 方法 . 1 调查对 象 采用 分层 随机 抽样 方法 对金 沙县 官 的离开让留在农村儿童 的数量与 日俱增 ,留守儿童 1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在农村家乡留守的儿童。

他们由于父母无法陪伴和照顾,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焦虑和孤独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在生活和学习中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将焦虑和孤独感减至最低。

2.定期电话或视频通话:父母可以通过定期电话或视频通话,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和爱。

二、情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常常因为长期孤独感和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情绪问题,如易怒、抑郁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开展社交活动:组织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帮助他们建立友谊,缓解孤独感。

2.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三、自卑感和压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承受过大的学业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进展:老师和家长可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情况,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增加课后辅导和学习资源:提供充足的课后辅导和学习资源,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四、依赖性和责任感缺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依赖他人照顾,容易形成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责任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参加生活技能培训,如独立清洁、购物、烹饪等,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

2.加强责任感培养: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适当的责任,如班级文化活动组织、值日等,帮助他们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

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非常重要。

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分析

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分析

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分析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伦理观和人生观,在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人本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和关爱弱势群体,体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来理解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本主义的视角下分析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探讨该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工作等各种原因,长时间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由亲属或其他人照顾的儿童。

他们成长的环境与父母分离,长期处于独自生活或与老人相伴的状态下,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之一。

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来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与其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关爱和陪伴。

父母外出工作,长期不在身边照顾孩子,导致孩子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孤独感愈发浓重。

其次是情感交流不足。

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怀和教导,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被中断,导致孩子渴望关注和理解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沉重的孤独感。

再次是社交经验匮乏。

长期独自留在家中或与老人相伴,留守儿童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社交经验,更加加重了他们的孤独感。

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应当重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提供适当的关爱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困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需要引导和帮助父母更好地关爱和照顾孩子,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爱和温暖。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和辅导。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感、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缓解孤独感。

也可以组织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共同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交经验积累,减轻孤独感。

社会各界还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更好地融入社会。

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支持服务,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打工、迁徙等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生活的儿童群体。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这些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怀,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和误解,需要更多关注和帮助。

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对其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实施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教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干预和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中国农村教育的重点对象,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不能与子女在一起生活,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儿童。

这些孩子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料。

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常常在孤独中成长,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种孤独感可能导致他们变得内向、自闭,甚至抑郁和焦虑。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教育,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例如暴力、虐待等,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时间不在家与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有200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了我们的调查。

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孤独感和社交隔离的现象,其中有50%的儿童表示他们很少与同伴一起玩耍或进行交流。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亲密的友谊关系和家庭环境中缺乏充分的社交支持。

此外,调查还显示,约有40%的留守儿童存在睡眠问题,其中有20%的儿童经常出现噩梦和夜惊现象。

这表明他们对家庭的依赖和恐惧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

其次,我们进行了心理测试来评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测试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有20%的儿童存在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其中有10%的儿童达到了较严重的程度。

这表明他们在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加重。

另外,在自尊心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较低,约有30%的儿童表现出较低的自尊心。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所抛弃,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肯定。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深度访谈,与1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对话。

通过这些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首先,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对家庭的强烈思念和对父母的渴望。

他们表示无论如何都希望父母能够回家陪伴自己,因为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次,留守儿童普遍对于父母不在家的原因缺乏了解,这使他们对父母的离开感到困惑和生气。

最后,一些儿童表示他们对父母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担忧,担心他们是否会感到疲惫或孤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教育,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候,孩子们会幻想自己的父母是在外打工赚钱给他们买礼物,这种幻想让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的陪伴。

2. 自卑感较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较大。

这使得他们在与城市孩子交往时,容易产生自卑感。

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

3. 情绪波动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且,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极大的伤害。

4. 学习成绩下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督,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

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触到的信息有限,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最终可能导致辍学。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家长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儿童孤独感研究以湖北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结论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多数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总体情况令人堪忧(王东宇、王丽芬,2005;郑楚亮,2007;徐为民,2007;袭开国,2008;赵时,2010等),但也有不少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周宗奎,2005;岳慧兰,2006;刘鹏,2007;张若男,张丽锦等)。

本文主要从儿童孤独感方面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选取蕲春、黄陂、黄石地区的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男生838名、女生593人;留守儿童1016人、非留守儿童415人。

调查年级选取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初中七八年级,为调查对象。

表1-1儿童心理调查分布(单位:N)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纪八年级合计性别男57152123304202838女6110466214148593类别非留守儿童236658165103415留守儿童951901313532471016二、儿童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儿童孤独感是由AShier等人1984年编制的3-6年级儿童孤独量表改编而成的(Asher,SR,Hymel,s,renshaw,pd.Lonelines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1464);儿童孤独感有效测试1354份,均值37.80,众值38,极小值18,极大值80。

在儿童孤独感方面,正常的占32.3%,有点孤独的占43.9%,很孤独的占20.3%,特别孤独的占3.3%,严重孤独的占0.2%(图2-1)。

图2-1儿童孤独感分类直方图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一)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AShier等人的研究为标志(Asher,SR,Hymel,s, renshaw,pd.Lonelines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 1984,55:1456-1464),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及与之相联系的交友问题成为国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研究发现,在小学儿童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孤独感(cassidy,j,asher,sr.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1992,63:350-365),还有研究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margalit,m,ben-dov,i.Leaming disabiliti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kibbutz versus city comparison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5,18(3):519-563)。

我国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国外有关研究的结论(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59),但从总体上看,对留守儿童进行的有关研究数量并不多,关于友谊关系和情绪适应、学业和社交适应等问题的研究还主要限于初中以上的青少年群体。

而且,有关研究主要采取横断设计,旨在考察儿童友谊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还较少。

另外,针对儿童对自身同伴交往或交友状况的认知和感受对其实际的交友状况的影响的研究也并不多见。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其自身发展的主体,他们通常能够根据社会评价及自我认识和评价,进行主动而有效的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

关于孤独感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界尚无公认的统一界定。

对孤独感可作以下定义,孤独感是指个体感觉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期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之间产生差异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消极的情绪体验。

孤独感与独处、独居有其不同之处。

孤独感反映了个体对其社交关系网络不完善的主观知觉,因而与独处不同,后者反映了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主观上的不完善可以进行定量(如,社交网络规模偏小)或定性(如,与他人缺乏亲密感)的评估。

独居与孤独感也不同,它是主观故意选择的独处。

独居的动机可能来自于沉思冥想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进行某种有目的的活动(如学习、养兴趣爱好),与孤独感总是和负性的情绪体验相联系有所不同,独居可以被视为愉快的、积极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向往的,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为个体提供解脱现实生活中沉重的工作压力的机会(池丽萍等:《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第2页)。

本文主要从而儿童的性别、留守状况、年级分类、父母教育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来描述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以及对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的原因,做简单的探索性分析。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是,儿童孤独感问卷。

该问卷是由AShier等人1984年编制的3-6年级儿童孤独量表改编而成的(Asher,SR,Hymel,s, renshaw,pd.Lonelines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 1984,55:1456-1464),改编后的问卷剔除了原有的补充项目。

为了使问卷的结构更为合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三个主因素,分别命名为(纯)孤独感、对交友的自我评价、社会适应感,其中(纯)孤独感包括9项,即“我和别的同学和不来”、“当我需要帮助时,没人会帮我”、“我总是单独一个人”、“我没有任何朋友”、“我感到别人不愿和我一起玩”、“没有什么人和我一起玩”、“我很难让别的同学喜欢我”、“我感到孤独”、“我找不到人谈话”;对交友的自我评价包括5项,即“我有很多朋友”、“我在学校容易交上朋友”、“当我需要朋友,我可以找到一个”、“我与别的同学相处很好”、“我不容易交上朋友”。

社会适应感包括4项,即“我喜欢学校”、“我善于和别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我对我目前的情况很满意”、“班里同学都喜欢我”。

Kaiser-Meyer-Olkin系数为0.906,适合因素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分布为6148.182,自由度为153,显著性概率值为p=0.000<0.05,达到显著水平。

表3-1儿童孤独感主成因素分析对问卷中的一些项目,如“我在学校容易交上新朋友”,“我喜欢学校”等,进行负向记分。

然后,分别将各维度及总量表所包含的项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维度分和总分。

被试在各维度及总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他们的孤独感越强,对自身交友状况的满意感或社会适应感越低。

表3-2儿童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分的pearson相关在儿童孤独感上我们分为纯孤独感、交友自我评价、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通过相关分析,各维度与儿童总体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各维度之间显著相关。

(二)年级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四到六年级,七年级及八年级儿童孤独体验较强烈,尤以八年级儿童孤独感体验最为强烈。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秦楚(《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21卷第2期,第2页)、石庆馨(:《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儿童心理卫生》2005年第19卷第6期,第1页)、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第19卷第4期,第3页)等人研究发现,3-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

但也取得相关研究的支持,小学生孤独感存在年级间的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孤独感呈下降趋势。

(张顺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3~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第1卷第11期,第3页)换句话说,小学儿童的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加,所体验到的孤独感逐渐减弱。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所期望看到的,也愿意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这预示着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池丽萍(池丽萍等:《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第2页)等人研究表明,4-5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孤独感比五年级儿童孤独感体验强烈。

蒋艳君(蒋艳君:《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2页)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比较相近,其研究表明儿童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且4年级与5年级、4年级与6年级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

小学四年级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地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可以说是处于一个重要蜕变期。

三年级以前,在低年级儿童的眼里教师及父母是权威的象征,这与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为权威阶段相符。

这一时期的儿童特别在意父母及老师这些权威人士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不断向成熟发展,儿童的判断能力、认知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儿童不再无条件的信任、服从于教师及父母,他们质疑权威,开始重新判断、审视教师及父母,这时的儿童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教师及父母对自己的肯定与支持,可在父母及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小孩子,他们这种需要他人理解与不被理解,期望获得尊重与不被尊重的矛盾使得儿童心理产生一种无助感与孤独感,从而陷入孤独感。

四年级的儿童(9-10)正处于童年中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情感由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可以说,四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能力的关键,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可以使得孩子的情感调控能力有较大地提高。

但父母及教师往往忽略儿童情绪情感上的变化,以及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在学校及家庭教育中引导的缺失,使得儿童的情绪发展不能得到有效地指引,这就给孤独感这种不良的消极情绪以可乘之机。

另外,随着儿童情感生活地不断丰富,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友谊感、责任感、审美感、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儿童社会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情绪情感的逐渐稳定,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同伴及朋友的认可与肯定,孤独感体验便呈下降趋势。

但到了初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变高,儿童逐渐面临升学、父母以及老师所施加的多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儿童友谊退居二线,学习任务成为重中之重。

儿童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与父母、老师及同伴谈论的也是学习,儿童的真实情感及情绪都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这就使得儿童产生焦虑、孤独等不良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便陷入孤独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