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论文

合集下载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

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120例,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利巴韦林,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加热毒宁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总体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利巴韦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常见病例,常规治疗予抗病毒为主。

病原体绝大部分为病毒,可占90%以上。

我们将8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用炎琥宁和利巴韦林进行了治疗,对比了两组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4例均为2007年12月至2009年4月在本院门诊部就诊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有患者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2版的标准,取起病在2 d以内、有发热、部分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查体咽部充血、部分患者双扁桃体肿大但双肺听诊均无哕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不高于12×109/L,分类淋巴细胞比例增多者。

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22例,女30例;年龄2~70岁,平均45.2岁;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7个月~66岁,平均4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点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37~38℃20例,38~39℃40例,39℃以上24例。

84例中有不同程度的咽喉肿痛40例,鼻塞流涕12例,头痛6例,呕吐腹痛4例,大便干燥3例;按常规给84例患者进行血常规和胸部听诊检查,血中自细胞正常或偏低70例,白细胞增高者14例,胸部听诊正常,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应用阿奇霉素0.5 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1次/d静脉滴注。

观察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0.5 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3~5 d。

四季抗病毒合剂和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比较

四季抗病毒合剂和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比较

四季抗病毒合剂和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四季抗病毒合剂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1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38例,给予四季抗病毒合剂5ml/次-10ml/次。

对照组76例,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d),两组均加苯唑西林钠50mg/kg·d,静滴。

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5.14±1.50d,对照组5.55±1.46d。

两组平均治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问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10×10°/L21例,其余均<10×109/1。

随机分成丽组,治疗组138例,对照组7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分布、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方法治疗组138例给予四季抗病毒合剂5岁以下5ml/次,5岁以上10ml/次,每日3次口服。

对照组71例,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加入到10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每日1次。

两组均另用苯唑西林钠50mg&g,加入到1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中,静滴,每日2次。

每天观察体温、流涕、咳嗽及咽部情况。

体温恢复正常,流涕、咳嗽症状消失,咽部红肿消退为治愈。

2、结果2.1疗效比较两组平均治愈时间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WBC下降(<4×10°/I。

)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3、讨论1)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原多样,病毒占68.6%-87.7%,其余为细菌或细菌病毒二重感染,临床治疗以抗病毒为主。

四季抗病毒合剂和利巴韦林均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四季抗病毒合剂为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份鱼腥草、桔梗、桑叶、连翘、荆芥、薄荷、紫苏叶、苦杏仁、芦根、菊花、甘草,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细菌,消炎退热,止咳化痰四重功效;可干扰病毒复制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使病毒不能正常复制,最终达到抑制和杀灭病毒的效果,而且克服了传统抗病毒中药一味苦寒清热的短见,在清热解毒中加用辛温透邪宣肺之品是其独到特征。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对 照 组 短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O.05),见 表 1。 表 1 两 组 患 者 呼 吸 道 感 染 症 状 消 失 时 间 与 治 疗 总 时 间 比较
2.3两 组 患者 药 物 不 良反 应 与 病 情 复 发 率 比较 对 照组 不 良反 应 与 病 情 复 发 率 均 高 于 观 察 组 (P> O.05),差 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见 表 2。
1.1一 般 资 料 选 取 我 院 2016年 1月 一2016年 12月 收 治 的 6O例 急 性 上 呼 吸 道感 染 患 者 为 研 究 对 象 ,随机 将 其 分 为 对 照 组 (30例 )与 观 察 组 (3O例 )。对 照 组 中男 16例 ,女 14例 ;年 龄 4— 57岁 ,平 均
目前 在 急 性 病 毒 性 上 呼 吸道 感 染 疾 病 中 得 到 了 广 泛 使 用 。本 次 研 究 选 择 了我 院 2016年 1月 一 2016年 l2月 收 治 的 6O例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患 者 为 研 究 对 象 ,对 利 巴 韦 林 治 疗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临 床 疗 效 展 开 了分 析 探 讨 ,现 将 结 果 报 道 如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年 龄 (17.4X 士 5.8)岁 ;病 程 3—15d,平 均 病 程 (5.1土 1.3)d;观 察 组 中 男 13例 ,女 17例 ;年 龄 3— 58岁 ,平 均 年龄 (17.5土 5.7)岁 , 病 程 2— 13d,平 均 病 程 (4.8土 1.2)d。 比较 两 组 患 者 的 一 般 资 料 无 显 著 差 异 (P> 0.05),具 有 可 比性 。
【摘 要 】目 的 :就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施 以利 巴 韦 林 治 疗 的 临床 效 果 进 行 观 察 分析 。 方 法 ;选 取 我 院 2016年 1月 一 2016年 12月 收 治的 6O例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患者 为研 究 对 象 ,随机 将 其 分 为 对 照 组 (30例 )与观 察 组 (3O例 ),分 另 接 受 常 规 抗 感 染 治 疗 与 利 巴 韦 林 治疗 ,对 两 组 患 者 的 治疗 效 果 进 行 比较 。 结 果 :观 察 组 患者 治 疗 效 果 明显 对 照 组 好 ,且 症 状 消 失 时 间 与 治 疗 总 时 间 也 均 比 对 照 组 短 ,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和 上 呼 吸 道 感 染复 发 率也 比 对 照 组低 (P< 0.05),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结 论 :针 对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患者 施 以 利 巴 韦林 治 疗 ,疗 效 显 著 ,值 得 临 床 进 一 步 推 广 使 用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分析作者:谢友玲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1日~12月31日行利巴韦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并另选取同一时间我院行维生素C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以及咳嗽、咽痛、咽部充血等消失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96.0%vs78.0%),且P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利巴韦林;疗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即俗称的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70%~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包括柯萨奇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因此可给予患者抗病毒治疗,本文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2岁,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以及咽部充血等症状,病程均≤2d,且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等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并选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一时间收治的行维生素C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生产厂家: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175)治疗,用法及用量: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

成人0.5g/次,2次/d,每次滴注≥20min;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行静脉点滴。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7d。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以及咽部充血消失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发表时间:2016-04-25T15:59:56.6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7期作者:张新合[导读] 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沟镇街卫生院将利巴韦林注射液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的治疗,起效快,总有效率高,产生的副作用少。

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沟镇街卫生院 430044【摘要】目的:将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的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100例,治疗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的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热毒宁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产生的总有效率达到98.0%,对照组产生的总有效率仅为81.0%,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将利巴韦林注射液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的治疗,起效快,总有效率高,产生的副作用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值得推广。

【关键词】利巴韦林注射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因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其中病因为病毒感染的更为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流涕、咳嗽、鼻塞。

利巴韦林,一种强的单磷酸次黄膘吟核普脱氢酶抑制剂,它的显著功效是抑制单磷酸次黄膘吟核普,继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它能抑制多种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性能[1]。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100例,对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的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被分为100例,治疗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为22岁~70岁,平均年龄为38.2岁,血常规的检查结果为:4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偏高,20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10 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偏低。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 的影响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 的影响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中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选择60例做对比研究。

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做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方案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6.67%,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利巴韦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在人体鼻部到喉部的炎症的总称。

狭义的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指普通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当时最主要的治疗思路还是以抗感染,抗病毒,缓解患者症状为主[1]。

由于上呼吸道病毒传播途径广,因此需要尽快的将对患者进行治疗。

我院为了研究更好的治疗方案,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患者共60例进行研究。

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

其中对照组共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7-26岁,平均(22.45±2.19)岁,患者最低气温37度,最高39.5度,平均(39.15±0.23)度。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7-25岁,平均(22.36±1.84)岁,体温最低37.4度,最高39.5度,平均(39.12±0.19)度。

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排除过敏性鼻炎患者,排除并发症患者。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2)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2)

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病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5.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行利巴韦林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无严重的药副作用,有效性与安全性明显优于其它常规治疗方法,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利巴韦林;疗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作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多伴有喉部干痒、咳嗽及鼻塞等病症,因90%左右的感染患者由病毒感染所致[1],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中多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药物于其中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利巴韦林药物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体温达37.8℃-40℃,平均温度为(38.8±1.0)℃,发病1-5天,平均发病时间为(3.5±0.2)天,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内科学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心血管疾病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它呼吸道疾病患者等,患者住院前均未进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或其它抗生素药物治疗。

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15-65岁,平均年龄为(45.6±5.2)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为16-66岁,平均年龄为(46.7±5.0)岁。

探讨并比较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

探讨并比较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

探讨并比较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分别选择炎琥宁注射液以及利巴韦林对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5月~2016年05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53例作为实验过程中的对比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组依据为选择不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方法;观察组7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接受的治疗药物为炎琥宁注射液;对照组7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接受的治疗药物为利巴韦林药物;通过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发热症状以及咳嗽症状消失时间等以确定最佳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药物。

结果观察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8.70%)高于对照组(80.26%)极为显著(P<0.05);观察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发热症状以及咳嗽症状消失时间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

结论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药物选择炎琥宁注射液,同选择利巴韦林进行比较,其可以将患儿的咳嗽以及发热等系列临床症状成功改善,将患儿的疾病病程显著缩短,显著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生活质量。

标签:炎琥宁注射液;利巴韦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同病毒入侵具有密切的关系,此种疾病于春季以及秋季表现为多发,并且发展速度尤为迅速,疾病自身表现出传染性的特点,从而对患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治疗方面,主要选择抗病毒药物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将患者体内病毒有效控制,防止表现出病毒复制的情况,进而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1]。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鼻塞症状、发热症状、咳嗽症状以及流涕等系列症状。

患儿自身白细胞水平会表现出程度有所不同的下降的情况[2]。

为了探讨分别选择炎琥宁注射液以及利巴韦林药物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对于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别采用上述两种药物进行疾病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

方法:收治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病毒唑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注射治疗。

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成,对照组为8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15mg/kg/日,分3次服用。

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2~3次/日。

两组治疗均以3天为1
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及主要临床表现变化情况等。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②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③无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9.0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各项参数做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退热时间:经过观察,治疗组在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两组退热时间比较(小时)
组别例数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治疗组400.71±
0.41*23.25±1.26*对照组401.25±2.1448.32±4.2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可占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

病毒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病毒感染后,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细菌感染[3]。

最为严重的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表面抗原易发生变异,因此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

目前,临床上由于不易获得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故治疗时加用抗生素与常规病毒唑治疗,往往存在疗效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在有关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已有大量实验及临床证据证
实上呼吸道感染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由免疫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
反应[4]。

利巴韦林为一种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具有广谱抗病毒性能,对多种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单剂量口服三氮唑核苷1200mg后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用二室模型拟合,峰时间和峰浓度分别为1.94小时和1.46mg/l,吸收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65小时和16.40小时。

利巴韦林有两条代谢通路,主要经肾脏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利巴韦林在红细胞中的蓄积可达数周在应用该药时
需尽早用药,在临床上多采用注射治疗,因为所导致的并发症更少[5]。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同时治疗组在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利巴韦林作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抗病毒药物,疗效好,起效快,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9—129.
2谢林,刘晓东.人体内三氮唑核苷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6):325—327.
3董琳,周晓聪,黄志英.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思维[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43—144.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上呼吸道感染学组.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5(9):453—460.
5杨晓春,张涛.阿奇零素、红霉素、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1):3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