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歌曲《月光光》解读-文档资料
客家童谣

客家童谣赏析月光光(一)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头一口塘,放条鲤嫲八尺长。
鲤嫲背上承灯盏①,鲤嫲肚里做学堂②。
做个学堂四四方,兜③张凳子写文章。
写得文章马又走,赶得马来天大光。
注:①承灯盏:放灯火。
②学堂:学校。
③兜:端、拿。
释:这首童谣,其核心是宣扬客家人崇文重教。
(二)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吂打花,先生喊你摘东瓜①。
东瓜吂打籽②,先生喊你钓公式子③。
公式子跳落窿④,先生喊你捉禾虫。
禾虫嗒嗒跌⑤,先生喊你去打铁。
打铁矛(无)铁锤,先生叫你去公式⑥肥。
公式肥矛担竿⑦,先生喊你去打砖。
打砖矛砖斗⑧,先生喊你赶快走。
注:①东瓜:客家话指南瓜。
②打籽:结果实。
③钓公式子:钓青蛙。
④跳落窿:钻入窿穴。
⑤嗒嗒跌:纷纷落下。
⑥公式:此为俗字,本字为荷,意指肩挑。
⑦矛担竿:没扁担。
矛,无也。
⑧砖斗:打土砖的砖模。
释:这一首,就从只讲读书,转到教人学会各种生产劳动技能(三)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嫲①八尺长。
长个拿来炒酒食,短个拿来娶姑娘②。
娶个姑娘矮秃秃③,朝朝匟起打矢忽④。
打去矢忽腍不不⑤,畀鸡公鸡嫲嘴到两只忽⑥。
注:①鲤嫲:鲤鱼。
②娶姑娘:又曰娶晡娘,即娶媳妇。
③矮秃秃:很矮的意思。
④匟起:起床、起来;矢忽:屁股。
⑤腍(读作ném)不不:绵烂。
⑥嘴到两只忽:啄到两只窟。
释:这首童谣,借秀才娶妻为话题,贬低矮姑娘。
其实,姑娘不论高矮,应以勤俭为好,矮的不一定不好,高的也不一定好。
(四)月光光,秀才娘①。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嫲八尺长。
长个拿来较②酒食,短个拿来较姑娘。
较个姑娘矮秃秃,朝朝匟起来打矢忽。
打去矢忽腍噃噃(bóbó),拿畀鸡嫲食欸咯咯咯。
(后面有省略)注:①秀才娘,即是指秀才的妻子。
②较,读作告,意指交换。
月光光客家话童谣教案

月光光客家话童谣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客家话的基本发音和语调特点;2.学习并掌握一首客家话童谣;3.培养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客家话的基本发音和语调;2.学习并掌握一首客家话童谣。
三、教学准备。
1.课本《客家话童谣》;2.录音设备;3.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客家话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和语调。
然后向学生介绍客家话的地理分布和文化特点,引起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兴趣。
2.学习发音。
教师向学生介绍客家话的基本发音,重点讲解客家话中的特殊音和声调。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客家话的基本发音。
3.学习童谣。
教师播放《月光光》客家话童谣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然后逐句解释童谣的意思,并让学生反复跟读,掌握童谣的语音和语调。
4.分组朗诵。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互相练习朗诵《月光光》客家话童谣。
每个小组在朗诵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发音和语调。
5.表演展示。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月光光》客家话童谣的表演展示。
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加入动作和表情,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
6.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客家话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
鼓励学生多了解客家文化,多学习客家话。
五、课后作业。
1.复习客家话的基本发音和语调;2.背诵《月光光》客家话童谣;3.了解客家文化相关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习一首客家话童谣,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话的基本发音和语调,增加了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更多功夫。
同时,要注重巩固学生的发音和语调,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学习和练习。
客家歌曲《月光光》解读-最新文档资料

客家歌曲《月光光》解读客家歌曲《月光光》,曾龙城词曲。
歌曲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90年代初开始传唱,至今仍在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行。
深受海内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的喜爱,台湾合唱团曾将其改编为合唱曲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合唱节展演:台湾客家卫星电视台曾反复播放此曲:香港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大陆影视剧《客家女》、《月光光》等分别采用此曲:还有多个文艺团体采用此曲到过许多国家展演。
为岭南文化百花园增添了一朵朵艳丽的奇葩,光彩夺目。
芳香四溢。
《月光光》有着跨越时空的博爱与真情。
《月光光》非常朴实,非常直白,唱的是:“八月十五月光光,阿妈同我拜月光,阿妈她问我一声:故乡在哪个地方?月光光呵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告诉我呵,哪里是我的故乡?八月十五月光光,阿妈同我拜月光,阿妈就讲我知呵;故乡就在唐山呵,月光光呵月光光。
你照呀照四方,阿妈就讲我知呵:故乡就在唐山呵……”。
它如此之简朴,却能够长期的流行,原因全在一个“情”字,因为它具有博大纯真的爱情。
《月光光》之情可以概括为三化:抒情形式大众化、抒情语言个性化、抒情境界理性化。
第一、抒情形式大众化,《月光光》是在吸取大量的贺州客家民歌精华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它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力求曲高不寡,雅俗共赏,正因为它高雅而健康,通俗且易唱,所以才能够深受大众喜爱,在贺州家喻户晓,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行。
成为一首专家和群众均能接受并且喜爱的客家精品歌曲。
第二、抒情语言个性化,《月光光》在追求艺术大众化的同时,还追求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它创造的艺术语言可亲可近极具个性,这种个性是作者修养、客家风格、贺州特色的综合体,是一种别人喜爱而没有,我亦喜爱却独有的东西,因此它展现在听众心目中的音乐形象才显得既熟悉又清新,因此它才能在民间常听不厌,传唱久远。
第三、抒情境界理性化,《月光光》追求艺术境界理性化,既是对客家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客家文化符号的创新。
客家人唱山歌的时候,喜欢用寓意双关、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或者用谐音、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从客家童谣《月光光》看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

从客家童谣《月光光》看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1. 引言1.1 客家童谣《月光光》客家童谣《月光光》是一首经典的客家儿歌,流传于贺州等客家聚居地。
这首童谣简单易记,旋律轻快悦耳,寓意深远,传承了客家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月光光》歌词朴实而真挚,歌颂了勤俭节约的美德,赞美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情感。
通过这首童谣,我们可以窥见贺州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传统价值观的深厚影响。
在《月光光》中,描述了月光下的贺州客家人家家户户都在勤劳劳作、俭省节约。
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贯穿了客家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从小懂得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歌词中还体现了家庭团结和亲情关怀的重要性,客家人视家庭教育为首要任务,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月光光》的歌词虽简单,却寓意深远,反映了贺州客家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这首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启蒙教材,更是贺州客家人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传承。
1.2 贺州客家人教育理念贺州客家人注重家庭教育,将教育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他们相信,家庭是最早的学校,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
在贺州客家人的家庭中,父母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同时也会严格要求孩子遵守规矩、尊敬长辈。
贺州客家人非常注重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
他们认为师长是孩子学习道德、知识的重要来源,应该得到孝敬和尊重。
在贺州客家人的看来,尊重师长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础,也是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
除了家庭教育和尊师重道,贺州客家人还非常重视传统礼仪教育。
他们认为传统礼仪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纽带,是培养孩子谦虚、有礼貌的重要途径。
在贺州客家人的生活中,尊敬长辈、懂得感恩、讲究礼仪成为了一种习惯。
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以传统价值观为基础,注重家庭教育、尊师重道、传统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培养。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教育方式,培养出勤俭节约、谦逊有礼的优秀下一代,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精神。
2. 正文2.1 客家文化中的教育价值客家文化秉承着“孝敬、尊重、传统、团结”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教育领域,成为客家人教育孩子的重要理念。
从客家童谣《月光光》看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

从客家童谣《月光光》看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1. 引言1.1 介绍《月光光》童谣《月光光》童谣是一首源自客家传统文化的经典儿歌,歌词简单而朗朗上口,是贺州客家人童年时代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这首童谣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夜晚在月光下的美好景象,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憧憬。
在童谣中,作者借助月光这一自然现象,抒发了对家乡、家庭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贺州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中,童谣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童谣的传唱和传承,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还能够传达家庭、乡土情感,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月光光》童谣作为其中一首代表作品,更是贺州客家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和解读《月光光》童谣,可以深入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教育理念。
这首童谣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扇窥视贺州客家人内心世界和价值观的窗口。
【内容结束】1.2 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是贯穿在他们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部分,反映了客家文化传统和家庭观念的特点。
客家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相信传统文化是孩子们塑造品格、培养道德的重要渠道。
通过教育孩子们学习客家方言、歌谣和传统习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使孩子们在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贺州客家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他们认为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贺州客家人注重家庭的温馨和和睦氛围,倡导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爱心和独立性。
在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素质方面,贺州客家人也十分注重。
他们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注重慎终追远,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品德道德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孩子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才。
中秋节的民谣与民歌

中秋节的民谣与民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民谣和民歌来表达他们对中秋节的热烈情感和美好祝愿。
本文将探讨中秋节的民谣和民歌,并通过这些传统音乐作品,展现中秋节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中秋节的民谣民谣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朗诵性的歌词形式存在,传承着民间的智慧和情感。
中秋节的民谣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小时候我们经常在祖辈的口头传承中听到这些歌曲。
1.《月光光》《月光光》是中秋节最著名的民谣之一,歌词简洁明快,歌颂了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和团圆的美好。
这首歌曲旋律舒缓优美,让人们在欢庆中秋时倍感温馨。
2.《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一个关于中秋节传说的民谣。
歌曲描述了嫦娥嫁给了后羿,并最终变成了仙女,奔向月亮的故事。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充满了浓厚的神话故事色彩。
二、中秋节的民歌民歌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它通常是由普通百姓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
中秋节的民歌以朴实自然的特点为主,歌词常常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寓意紧密相连。
1.《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文歌曲,歌词中有一句“你可知道,我的爱就像这月亮一样,又圆又亮”,深情地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曲不仅在中秋节时常被演唱,也成为了代表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2.《中秋舞曲》《中秋舞曲》是一首热情欢快的舞曲,它以活泼的旋律和充满节日气氛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中秋节团圆欢聚的喜悦之情。
这首歌曲在中秋节欢庆活动中常常被演奏,极具欢乐气氛。
三、中秋节音乐的意义中秋节的民谣和民歌不仅具有娱乐性和传承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们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秋节的民谣和民歌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们对团圆、亲情的思念和渴望,唤起了人们内心最纯真的感受。
其次,这些民间音乐作品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寓意相契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它们是人们对中秋节的理解和表达,使中秋节成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13首客家民谣

13首客家民谣- 《月光光》:月光光照四方,骑白马,过莲堂,莲堂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养个鲤嘛八尺长,短个拿来煮酒食,长个拿来讨新娘。
- 《羞羞羞》:羞,羞,羞,猫子打胡鳅。
胡鳅钻入泥,阿公揩黄泥。
揩到坳子圩,捻欢烂蓑衣。
揩到大窿前,同人打两拳。
- 《火焰虫》:火焰虫,蝍蝍虫,翻转屁股吊灯笼。
火焰虫,蝍蝍虫,半夜下来吊灯笼。
- 《火萤虫》:火萤虫,唧唧虫。
桃树下,吊灯笼。
吊呀吊,蛇吊。
蛇呀蛇,白蛇。
白呀白,雪白。
雪呀雪,落雪。
落呀落,长乐。
长呀长,猪肠。
猪呀猪,野猪。
- 《蟾蜍罗》: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
山鹁鸪,咕咕咕,唔读书,大蕃薯。
- 《排排坐》:排排坐,唱山歌。
爷打鼓子涯打锣,心舅灶背炒田螺。
田螺谷,刺到家官脚,家官呀呀呀,心舅笑哈哈。
- 《癞痢头》:癞痢头,看黄牛。
黄牛唔食草,癞痢学剃脑。
剃头剃出血,癞痢学打铁。
打铁难牵炉,癞痢学钉砻。
打砻难破篾,癞痢学做贼。
做贼难打洞,癞痢学打铳。
- 《先生教我人之初》: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山猪。
山猪漂过河,跌得先生背驼驼。
- 《砻谷》:砻谷窸嗦,大婆踏粄。
无粄分,分个烂衫巾。
塘哩洗,井哩荡,荡得一条大鱼王。
头仔拿来食,尾子拿来讨婆娘。
- 《鸭嫲咖咖》:鸭嫲咖咖,嫁得邻舍;邻舍唔学,嫁得瓠杓;瓠杓舀水,嫁得酒鬼;酒鬼罗唆,嫁得猴哥;猴哥上桌,嫁得桌脚;桌脚落地,嫁得王阿二。
- 《当梨》:七月七,当梨乌一滴。
七月半,当梨乌一半。
八月八,当梨拨啊煞。
九月九,当梨香过酒。
十月朝,当梨甜过酒酿糟。
- 《点点碓》:阿二妹点点碓,入涯园摘涯菜。
摘一皮留一皮,踩死鸡嘛怨老妹。
- 《阿妹妹,睡目目》:阿妹妹,睡目目,阿爸上圩割猪肉。
行到半路遇倒只黄阿叔,狗一局,爬上屋。
《月光光》教案:唱响经典,传承民谣文化

《月光光》教案:唱响经典,传承民谣文化。
教案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准备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具、课件等,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工具。
本文以《月光光》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教案的方式,唱响经典,传承民谣文化。
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月光光》这首经典民谣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民间艺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以及养成爱好音乐的习惯和情感态度。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感恩之心。
我们需要准备教材和教具。
教师可以从教材和网络资源中选取相关资料,包括歌曲歌词、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介绍等进行教学展示;教具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进行音乐欣赏、音乐创作、课堂互动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流程。
教师可以制定一系列教学方案,包括歌曲导入、歌曲演唱、歌曲分析、文化解读、故事讲述、音乐创作等项目。
通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作者,为歌曲演唱做好铺垫;进行歌曲演唱,让学生动情地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引导学生互相合唱,增加团队合作和情感交流;解读歌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民谣音乐的特点和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素材和工具进行音乐创作,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要注重评估和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收集学生的灵感和体会,制定合适的考查方式和评价标准,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调整,逐步完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通过《月光光》这首经典民谣歌曲教学案例的设计,我们可以唱响经典,传承民谣文化。
教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风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充分挖掘歌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修养为目标,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用音乐的方式铭记时代,唱出爱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歌曲《月光光》解读
客家歌曲《月光光》,曾龙城词曲。
歌曲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90年代初开始传唱,至今仍在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行。
深受海内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的喜爱,台湾合唱团曾将其改编为合唱曲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合唱节展演:台湾客家卫星电视台曾反复播放此曲:香港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大陆影视剧《客家女》、《月光光》等分别采用此曲:还有多个文艺团体采用此曲到过许多国家展演。
为岭南文化百花园增添了一朵朵艳丽的奇葩,光彩夺目。
芳香四溢。
《月光光》有着跨越时空的博爱与真情。
《月光光》非常朴实,非常直白,唱的是:“八月十五月光光,阿妈同我拜月光,阿妈她问我一声:故乡在哪个地方月光光呵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告诉我呵,哪里是我的故乡八月十五月光光,阿妈同我拜月光,阿妈就讲我知呵;故乡就在唐山呵,月光光呵月光光。
你照呀照四方,阿妈就讲我知呵:故乡就在唐山呵……”。
它如此之简朴,却能够长期的流行,原因全在一个“情”字,因为它具有博大纯真的爱情。
《月光光》之情可以概括为三化:抒情形式大众化、抒情语言个性化、抒情境界理性化。
第一、抒情形式大众化,《月光光》是在吸取大量的贺州客家民歌精华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它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力求曲高不寡,雅俗共赏,正因为它高雅而健康,通俗且易唱,所以才能够深受大众喜爱,
在贺州家喻户晓,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行。
成为一首专家和群众均能接受并且喜爱的客家精品歌曲。
第二、抒情语言个性化,《月光光》在追求艺术大众化的同时,还追求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它创造的艺术语言可亲可近极具个性,这种个性是作者修养、客家风格、贺州特色的综合体,是一种别人喜爱而没有,我亦喜爱却独有的东西,因此它展现在听众心目中的音乐形象才显得既熟悉又清新,因此它才能在民间常听不厌,传唱久远。
第三、抒情境界理性化,《月光光》追求艺术境界理性化,既是对客家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客家文化符号的创新。
客家人唱山歌的时候,喜欢用寓意双关、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或者用谐音、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月光光》传承了这种艺术风格,而且去粗存精,有所创新,在大境界上体现理性化。
使这首歌曲具有广博的象征意义。
不管你是在唱还是在听,只要你接近了《月光光》,你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一首古诗:“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
”勾起思乡之情;客家人接近了《月光光》,很自然还会联想到一首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
过莲塘……”勾起童年思绪:你接近了《月光光》,你很自然还会联想到一幅在家乡过中秋节时的乡情民俗画卷:“八月十五月光光。
阿妈同我拜月光……”勾起思母之情等等。
这众多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催生了一个新的文化情感符号,这时的《月光光》已经不单单是一首歌了,它很自然便成了“博大圣洁的母爱,天真无邪的童趣,纯洁朴实的乡情、亲情、友情、爱
情”的化身,因此它具有了超越族群超越时空的亲和力,因此它常常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月光光》的旋律随时都会给听众带来深情的爱,在你我他的内心世界里洒满银色的月光。
《月光光》贺州客家歌具有浓郁芳香的宗族印记、清新幽默的地方特色、鲜活明快的时代气息。
1、从母语中孕育的文化根系
广西贺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客家人便是贺州诸多民族(族群)中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汉族民系。
客家先民源出古代中原地区,经过千百年的迁徙,形成客家族群后,其支系日渐繁茂,到了明代末年,客家人中的一支被贺州大地所吸纳,与本土先民和睦相处。
繁衍生息。
形成了独具贺州特色的客家族群。
贺州客家人的根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区,由中原古汉语和前期迁徙地方言融合产生的“客家话”,就是他们的“祖宗言”,客家人历来以“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为家训,代代相传,至今不变,这就是他们继承中原汉人血脉的宗族印记与文化根系。
尽管贺州客家人历经迁徙,他们定居以后,仍然能牢记祖训,基本保持“祖宗言”,很少受族外语系的混化。
因此,贺州客家话和世界各地客家话仍然一脉相通。
客家话与其它方言不同,它不以地域划分,也不以地域命名,它属于汉语言中的一个支系,它仍然还部分保留有远古的语音,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世界罕见的语言现象。
有专家把这种具有鲜
明个性的客家语言,称为古汉语中的“活化石”。
客家人在艰苦迁徙的过程中,还养成了唱山歌的传统,贺州客家人秉承了其祖先的血脉与传统,也酷爱唱山歌。
贺州客家歌的音律由其母语衍生,具有鲜明的宗族印记。
可以说,客家母语便是贺州客家歌及其衍生艺术最原始的文化根系。
2、从生活中喷发的文化源流
贺州客家人大都住在山区,唱山歌是他们最初始的原生态的娱乐身心的活动,后来,山歌不断演化,发展成各种类型的客家歌。
在古朴自然的年代。
客家歌是客家人的生命。
似乎伴其终生;劳动耕作,以歌协力;喜庆节日,以歌助乐;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好事名言,以歌传颂;丑事劣行,以歌训劝。
客家歌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可以涵盖民间生活的全部。
贺州客家歌风格多样,以演唱形式分:有山歌、鸡歌、竹板歌、问答歌等;以演唱内容分:有情歌、叙事歌、谐趣歌、教化歌、叠字歌、拆字歌等。
在长期的民间文艺生活中,大量的客家山歌仍然保持其自由高亢的风格,部分客家情歌自成体系发展威清新优雅的抒情艺术,促进了贺州客家风情歌曲及大型客家风情歌舞集的产生与发展。
而一些叙述性的山歌,如:传颂人物故事的“叙事长歌”,启发智力的“测字歌”,道情寓理的“竹板歌”。
灵活善变的“鸡歌”,幽默搞笑的“扯冬扯”“棒冬棒”等,则逐渐演变为由一人或两人或多人,手拿小铜锣或竹板边唱边演的演唱艺术,加上各种热情、风趣,有说有唱,生动活泼,略带戏剧性的民间艺术,促进
了贺州客家山歌剧及其音乐唱腔的产生与发展。
原生态客家歌,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在贺州衍生了丰富多彩的多种客家艺术。
3、南北交融创新的文化符号
贺州客家歌音乐曲调优美,演唱语言生动。
真挚淳朴,自然流畅,溢满泥土芳香。
在文学风格上,它继承了我国中原文化的传统精华,其造句精美凝练,纯正整洁:其语言文雅风趣,简朴含蓄,可借物传情,能转益多思,既新鲜浓郁,又生动活泼。
在表现手法上,它承袭了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千锤百炼,形象生动,优雅和美,情真意切。
贺州客家歌风格的形成。
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贺州客家人秉承其祖先的血脉与传统。
带来了山歌文化习俗和中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贺州这方胸怀博大能容纳多元文化的水土,又赋予他们性情开朗,语言幽默的地域个性,使他们的歌唱既具有中原文化传统又兼具百越文化特色。
因此,贺州客家歌在传播他们的宗族情愫、思想情感与生活情趣时,自然带动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4、客家歌曲《月光光》民族文化的载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延伸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着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
形成民族风习和民族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和风格,每一代人也都需
要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作为自己的文化象征。
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和不同的道德观念。
而具有浓郁芳香的宗族印记、清新幽默的地方特色、鲜活明快的时代气息的《月光光》。
已成为本地儿童学习客家歌曲启蒙教材,《月光光》不仅为本地听众所接受,至今仍在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行,深受海内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的喜爱,台湾合唱团曾将其改编为合唱曲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合唱节展演;台湾客家卫星电视台曾反复播放此曲;香港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大陆影视剧《客家女》、《月光光》等分别采用此曲:还有多个文艺团体采用此曲到过许多国家展演。
作为客家文化载体的《月光光》以它富有客家韵味的旋律,歌词,跨越时空的博爱与真情。
推动了客家歌曲的传唱,弘扬了客家音乐文化。
结语
广西贺州客家歌之衍生艺术丰富多彩。
情歌是贺州客家歌的主体,由此衍生的一批清新优雅独具贺州特色的抒情歌曲,近年来享誉客家艺坛,曾龙城先生作词作曲的《月光光》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①贺州客家歌及其衍生艺术,是在贺州多元文化沃土中孕育出来的客家族群文化之精髓,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相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文化符号:②贺州客家歌及其衍生艺术,具有浓郁芳香的宗族印记、清新幽默的地方特色。
鲜活明快的时代气息,因此它拥有极其强盛的生命活力,在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光彩,芳香四溢:③以贺州客家歌及其衍生艺术为代表
的贺州客家文化的崛起,是客家人对岭南文化建设作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作为客家文化载体的《月光光》使客家文化传统远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