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饮食文化
挖掘客家菜的文化底蕴

挖掘客家菜的文化底蕴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从菜品的制作到食用过程,都透露着客家文化独有的精髓和价值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客家菜的历史渊源、特色菜品、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对客家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一、历史渊源客家人,是指居住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饮食文化。
客家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广东地区的孔氏一族就是客家人的代表。
在长期的迁徙和演变过程中,客家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风格和口味特色。
二、特色菜品1. 梅菜扣肉梅菜扣肉是客家菜中的经典之作。
它选用新鲜的五花肉与腌制的梅菜搭配而成,梅菜酸香的味道与肥美的肉质相得益彰。
2. 客家凉粉客家凉粉是一种冷食,以爽滑的凉粉为主食,搭配花生、黄瓜、豆腐皮等配料,调以特制酱汁,清爽可口,是夏日餐桌上的佳品。
3. 客家酿豆腐客家酿豆腐是客家菜中的经典豆腐菜品之一。
将豆腐用粉蒸透,再加入碎肉、虾仁等配料,用特制的酱汁蒸熟,口感鲜嫩,香气四溢。
三、传承与创新客家菜的传承与创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客家人将自己的烹饪技艺代代相传,保持了菜品的经典特色和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客家人也不断进行创新,将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融入到客家菜中,使菜品更具时代气息。
传统的客家菜强调本味,做工精细,注重烹饪技巧和火候掌握。
现代客家菜则更加注重菜品的营养均衡和口感创新,开创了“快炖”、“快煮”等新烹饪方式,保留了传统菜品的原汁原味,又贴近了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四、对客家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客家菜作为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之一,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客家菜成为客家人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必备美食,承载着人们对亲情、友情和团圆的美好寄托。
其次,客家菜也为客家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适应了客家人繁重的劳动生活。
最后,客家菜作为独特的风味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推动着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国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之一。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除了以其口味独特、风味鲜美而闻名于世外,还强调品质、讲究营养、追求健康。
在本文中,我将着重探讨客家饮食文化的由来、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千年的历史。
客家民系源自中原地区,通过迁徙来到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客家人不得不通过独特的饮食习惯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客家饮食文化因此融合了中原和南方的饮食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客家菜”,如梅菜扣肉、酿豆腐、回锅肉等,这些菜肴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客家菜谙熟烹饪技艺,以独特的烹调方法和丰富的调味品让食材更加美味,例如红烧扣肉的烹制过程需要非常考究。
其次,注重对食材的选择和处理。
客家人崇尚自然食物,善于发现食材的本质,因此他们喜欢使用新鲜的蔬菜、肉类和海鲜来制作美食。
此外,客家饮食健康可口,崇尚天然健康的饮食理念,追求适度的清淡口味。
另外,客家饮食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成为了客家人的身份与归属感的象征,他们通过坚守自己的饮食习惯,弘扬百年传统,守护着自己的文化传承。
其次,客家饮食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品尝正宗的客家菜,体验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为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不仅有许多传统菜肴得到保留和发扬,还有许多创新菜品在现代社会中崭露头角。
总体来说,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其历史悠久,独具特色,透过饮食文化可以看到客家人的智慧和坚持。
在当代社会中,客家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同时,客家饮食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保护和发扬客家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美食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传承。
客家菜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客家菜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客家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中的一支独特存在。
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更在于其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客家菜融合了各地民风、饮食习惯和口味,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客家菜的发展历史、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史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客家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饮食习惯。
客家人广泛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口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客家菜不断吸收各地的烹饪技巧和食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风格。
二、地域特色1. 口味独特客家菜以鲜、咸、酸、辣为主要口味,以辣味为特色。
辣椒、花椒等调味料被广泛运用,赋予了菜品浓郁的味道和香气。
客家菜的辣味并非简单的刺激口腔的辣椒味道,而是经过巧妙调配,与其他调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味觉享受。
2. 健康养生客家菜注重荤素搭配,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产品和独有的山珍野味,追求菜品的鲜美和营养均衡。
例如,客家菜中常见的乡村土菜“新疆大盘鸡”采用“木荷叶鸡”为主料,搭配上各色蔬菜和调料,既保留了鸡肉的鲜嫩,又增添了蔬菜的清爽。
这种搭配方式不仅增加了菜品的口感层次,还使得菜品更加健康营养。
3. 制作工艺独特客家菜以手艺制作为主,强调烹饪技巧和火候掌握。
蒸、煮、炖、爆等烹调方法被广泛应用,使菜品入味鲜香,保持了原料的原汁原味。
此外,客家菜还注重刀工和摆盘艺术,追求菜品的形状美感和视觉享受。
三、文化传承1. 家庭传承客家菜在每个客家家庭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传承方式。
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传统菜谱和传统烹饪方式,作为一种家庭文化代代相传。
家族中的年长者会将自己的烹饪技艺传授给后辈,使得客家菜可以通过家庭的方式流传下去。
2. 餐饮业传承客家菜在各地的餐饮业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客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客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
那么,客家地区的饮食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店铺整理了客家的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客家的饮食文化特色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
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
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
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
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
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
”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
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
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的饮食文化知识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客家菜文化】客家菜的由来与传说

【客家菜文化】客家菜的由来与传说客家菜也就是东江菜,它的形成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其风味也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客家菜较完整的保留了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很多经典名菜也得到了全国各地食客的认可。
接下来跟着我一起走进客家菜文化,去看看客家菜的由来和传说。
【客家菜文化】客家菜的由来与传说客家菜由来客家菜(又称东江菜)发祥地为粤北东江、兴梅地区,在广东境内操北方方言的地方都属客家菜肴文化区。
所谓“客家”,是相对于岭南土着居民而言,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的粤北山区后,成片居住,“反客为主”,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区大都是远离海洋的内陆,与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相似,故客家菜肴保留中原菜肴风味,以油重味浓、多高热量高蛋白菜肴为特点。
客家菜的用料,大都以家禽与野味为主,不是“无海鲜不成宴”,而是“无肉不成宴”,有所谓“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突出主料而不太注重配料,讲求原汁原味。
继承北方菜肴的烹调方法,以炖、烧、焗、煲为主,沙锅菜最为见长。
客家菜的口味,异于广州菜和潮州菜,不求清淡而求浓郁、酥香,原因是客家地区,气候相对于岭南其他地区寒冷,人体需要吸收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而食水多带有微量元素,又有助于人体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吸收,岭南人所说的“水土寒凉”,决定了客家菜的口味。
名菜“东江盐焗鸡”,由民间的盐腌鸡演化而来,是客家菜系的一大传统菜肴,集中体现了客家菜的特色。
岭南人习惯用盐腌制食物,以便保存,潮州人喜欢腌咸菜,客家人则爱腌肉、腌鸡,厨师借鉴民间腌鸡用盐把鸡整个覆盖起来的办法,用炒至高温的盐把鸡覆盖在可以保温的沙锅中,直至将鸡焗熟,盐焗鸡比起腌鸡自然味道更佳,味浓、酥香、肉滑。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焗鸡的做法有种种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追求的风味始终一样。
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因岭南少产麦,思乡的中原移民便以豆腐代面粉,把肉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一般而言,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
咸:指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饮食文化特征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客家菜特征的形成,一方面与客家人的生活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时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一、二两重。
酒宴菜肴数量讲究“六碗八盆十样”,盛器多用大碗、盆、钵。
这些与一向节俭的客家日常生活形成极大反差。
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来考察客家妇女的地位,可以看到客家妇女的地位呈现为一种奇特的矛盾状态。
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思想及社会普遍对女性生理的误解,使客家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
客家女性在吃饭时,通常是不能出现在餐桌上的,特别是未婚女性或未生育的小媳妇更是无权上桌。
盛了饭,夹了菜,她们的一日三餐只能在厨房灶台旁完成。
客家女性一般也不参加公共宴会,即使是小范围的家族餐会,女性也不能与男性同桌而食。
由此可见,在客家传统中,陈旧的社会性别话语权依然根深蒂固,客家妇女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未改变,在社会总体价值体系下,客家女性依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尊崇的仍然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客家三宝的典故

客家三宝的典故客家三宝,通常指的是客家人的三样传统美食:梅菜扣肉、盐焗鸡和酿豆腐。
这些美食不仅是客家人的传统佳肴,也代表了客家人的饮食文化和精神。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客家三宝的典故。
首先是梅菜扣肉。
相传在客家人南迁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食物难以携带,所以客家人发明了一种将梅菜和猪肉一起蒸煮的方法,既方便携带又能保持食物的新鲜和美味。
梅菜扣肉由此而来,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食之一。
其次是盐焗鸡。
据传客家人为了在狩猎和迁徙过程中保存食物,发明了将鸡肉用盐腌制后进行烤制的做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还能让鸡肉更加鲜嫩可口。
盐焗鸡由此成为客家人的另一道传统美食。
最后是酿豆腐。
相传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粮食和蔬菜,发明了酿豆腐这道菜。
酿豆腐是将猪肉、虾米、香菇等食材塞入豆腐中,然后蒸煮而成。
这道菜不仅口感丰富,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
除了以上三道菜肴外,客家人的饮食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特色美食,比如客家炒饭、客家红烧肉等等。
这些美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代表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客家三宝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们代表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反映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如今,客家三宝已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品尝和了解客家人的美食文化。
总之,客家三宝是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客家饮食文化简介

四炆四炒
四炆
◦排骨炆菜头 ◦酸菜炆猪肚 ◦炆爌肉 ◦肥汤炆笋干
四炒
◦客家小炒 ◦鸭血炒韭菜 ◦猪肺黄梨炒木耳 ◦猪肠炒姜丝
干腌腊制品
干腌腊制品在客家菜中地位突出,相当普遍,成为重要 的风味食品
客家饮食文化简介
「逢山必有客」,客家族群过去因迁徙及山居生活的艰辛,不得不自行生 产或向大地寻找各种食物,并加以变化,或晒干或腌渍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因而研发出各种特殊食材、酱料及菜色,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特 色,表现在:
一、选料方面以当地土产为主,尤其注重山珍野味、家禽家畜以及大米、 蕃薯等土产材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丰俭并存的饮食习惯
强调平时俭约,而至年节则较丰盛,又平民与富人之间 饮食亦有阶级性。平时三餐早晚吃粥,中午吃干饭,蕃 薯、芋头是主要杂粮,家常菜多吃刈菜干、咸菜干、萝 卜干、时令青菜、豆腐、豆豉等。重视过年春节,腊月 开始办年货,下旬蒸年糕、打禬粑、磨豆腐、杀鸡、宰 鸭做腊味等,几乎每个地区都热闹非凡。
腐饺等等,无不采用这种烹制方法。
◦ 客家菜大都是比较粗犷,例如著名的「盐焗鸡」,据说在 一般人家中往往只是撕成几个大块,长汀「白斩河田鸡」 是一道名菜,但一盘鸡重约一斤多,也只用刀切成十几块 而已。
口味方面
在口味方面,客家菜注重鲜香,讲究原味,但各地的口味略有 不同
◦ 台湾客家则较重咸,因劳动多出汗,需补充盐份,且咸易于下 饭,足以温饱。
◦ 客家妇女常有一句话:「炒菜时,油多放一点才好吃。」这大 概是由于生活条件清苦而反过来的一种追求。
客家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的饮食文化客家菜肴风味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客家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客家的饮食文化知识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
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
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
在这样一个相对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
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
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
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的饮食文化特色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
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
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
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
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
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
”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
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
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的饮食文化习俗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
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
“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
其一俭朴好客。
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
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客家美食的分布梅江区:盐焗系列(鸡、鸡翅、鸡爪、鸭爪等);肉丸系列(猪肉丸、牛肉丸);炸芋丝、炸南瓜丝、仙人粄、酿豆腐梅县区:沙田柚(金柚)及系列产品、菜干、客家娘酒、松源麦芽糖、丙村开锅蒸丸长汀:汀州酒娘、冬瓜甑、白斩河田鸡、芋子饺、泡猪腰、汀州珍丸、汀州炸肉丸、煎薯粄、长汀米粉兴宁:单丛茶、桂圆(干)、酿豆腐、酿苦瓜、鸡炒酒、酿板、姜糖、侯荣记牛肉干、红焖猪肉、挥丸平远:柿饼、萝卜苗茶蕉岭:绿茶、白渡思乡牛肉干大埔:香豆干、腐竹、笋粄、老鼠版、捞面丰顺:姜糖、捆粄、浮油豆干五华:长乐烧酒肉丸酿豆腐古竹:酿豆腐焖鱼干永定:芋子包、下洋牛肉丸、泡鸭爪连城红心地瓜干:是著名的“闽西八大干”之一,已有二三百年历史,清朝时,作为贡品进贡皇宫,是宫廷宴席上的珍贵小点,美名“金薯片”,连城也成为中外闻名的“红心地瓜干之乡”。
连城乡村土质松软,酸碱适中,气候适宜,很适合这种红心地瓜生长。
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营养丰富,远销东南亚和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连城白鹜鸭:连城白鹜鸭出产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嘴黑、脚乌、全身羽毛洁白。
清代《十药神书》记载,连城白鹜鸭治咯血、虚痨等病症,是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食品,中医和民间对鸭均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祛痰开窍、宁心安神、开胃健脾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小儿麻疹、肝火、无名低热高烧和血痢,对癌症患者具有缓解病痛、辅助治疗作用。
清朝道光年间被列为"珍品、贡品"。
经厦门大学生物系和省农科院中心室试验测定:连城白鹜鸭含有17种氨基酸和10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胆固醇含量极低。
1999年11月,中国家禽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的《连城白鹜鸭产业发展研讨会》一致认为"白鹜鸭是我国优秀的稀有种质资源,是鸭类中的国粹"。
连城白鹜鸭是连城县农业的龙头产业。
被农林部列为全国禽畜优良品种之一的“连城白骛鸭”,又名:“连城白鸭”,是“全国唯一药用鸭”。
连城是中国白鹜鸭之乡。
捆板:亦称米粉板、卷板,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北风南味,别具特色。
连城南部地区,几乎家家会做,人人爱吃,街头小吃摊上也时有出售。
涮九品:连城传统火锅名菜,源于连南朋口溪流域一带,俗称“涮九门头”系选用牛身上最精华的九个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叶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经过严格选料,精细刀功,辅以佐料、米酒和数味中草药制成。
此菜鲜嫩脆爽,汤味馨香,有健胃补肾、祛寒去湿的功效,是药膳兼济的佳肴。
由于食用的是牛身上九个部位的肉,几乎包括了牛身上主要精华,故又有“一餐吃了一头牛”之说。
永定芋子包: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它还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呢。
“无山不客客住山”、“番薯芋子半年粮”,客家人多居住山区,芋子是主要杂粮。
所以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芋于包,芋子饺,芋子肉丸等种种食品便应运而生。
芋仔包就是用芋子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制做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置锅内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子皮,置簸箕内捣(烂)成芋泥后,加入适量番薯粉和精盐,用擀面杖擀成包子皮。
而内馅是瘦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箩卜丝、葱白等料,并将其剁碎,放入精盐、味精下锅翻炒,滤去汤汁即成馅心。
芋子包包好后,摆入垫有纱布的蒸笼中,下锅用猛火蒸15分钟后便香气如蝶满屋翩跹,令人垂涎。
此时出锅摆盘,放入麻油、猪油等调料,一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
趁热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馅香香的、美美的。
芋子包除蒸着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种烹调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永定下洋牛肉丸:著名侨乡永定下洋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看初溪土楼,观虎豹别墅,洗侨乡温泉,尝下洋肉丸。
)下洋的美食真多,如老鼠粄、马头圈、焖狗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下洋牛肉丸。
闻名遐迩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韧、松爽、味香的独特风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可谓闽西一绝!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如今,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福州、厦门、深圳及临近县乡。
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风味却大相径庭。
制作过程: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泡鸭爪:下洋泡鸭爪选用上等肉质的鸭爪,配上老店独特的腌制秘方,成品的鸭爪个个颜色诱人,浓浓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配方里加一些大蒜和香醋,这两种东西即是调味剂又是天然的防腐剂,确保了正宗下洋泡鸭爪的风味!吃一口,有点酸,带点甘甜,还有一点点辣,独一无二的味道让你越吃越不想停口,此产品色泽鲜艳,口感香脆,酸辣可口, 产品色泽金黄诱人,香辣纯正,略带香甜的酸味,鸭肉无比鲜香脆爽。
口感微酸,有点辣,香脆爽口,酸辣回味,又脆有香又爽滑的美食,开盖香气四溢,很适合大众休闲聚餐。
尝一尝,好味道实在忘不了。
下洋泡鸭爪以其独特绝佳的美味征服了所有吃过的人,目前已成为一些大城市宾馆、酒店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是一种娱乐、休闲、酒宴、居家旅游必备的好食品!当然,现在永定县湖雷镇的泡鸭爪也相当出名,别有风味!芋子饺:芋子饺皮呈玉色,形如半月,内包猪肉、香菇、大葱等原料调制的馅心,食之皮嫩馅香,润滑适口,是连城城乡群众逢年过节必制的传统名食,在连城已有数百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