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饮食
梅州客家菜肴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区,梅州的客家菜以口味醇重、火候老到著称,与潮州菜、广州菜一起,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
梅州的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
一、客家菜肴梅州的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及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大有很大关系。
客家先民大多数从中原地区在历尽艰难险阻后成片聚居于粤东山区,由于中原地区和粤东山区都属内陆腹地,因此梅州客家菜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口味偏重“肥、咸、熟”。
传统梅州客家菜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乡村特色,以家常菜见长,贵在朴实大方,营养合理。
梅州客家菜肴选料时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
梅州的客家菜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等调味,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盐焗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被称为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三大菜肴。
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目前,客家菜除有这些“老三篇”外,比较具特色的有:1、全猪套餐: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煲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
2、全牛套餐:则是吃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和牛栓肉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这里吃的牛柏叶没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据说主要是为了健胃。
3、豆腐套餐: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
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4、鸡鸭套餐:客家盐焗鸡、盐焗鸡爪(翅)、客家娘酒鸡、客家猪肚包鸡、水蒸鸡、白斩鸡(鸭)、客家盐卤鸭掌、腊盐鸡、姜葱鸡等。
5、狗肉系列:红焖狗肉、狗肉煮艾、狗肉煮粉、狗肉边炉、狗肉煲等。
6、肉丸系列:客家鱼丸、客家牛(猪)肉丸、牛筋丸、开锅肉丸等。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国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之一。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除了以其口味独特、风味鲜美而闻名于世外,还强调品质、讲究营养、追求健康。
在本文中,我将着重探讨客家饮食文化的由来、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千年的历史。
客家民系源自中原地区,通过迁徙来到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客家人不得不通过独特的饮食习惯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客家饮食文化因此融合了中原和南方的饮食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客家菜”,如梅菜扣肉、酿豆腐、回锅肉等,这些菜肴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客家菜谙熟烹饪技艺,以独特的烹调方法和丰富的调味品让食材更加美味,例如红烧扣肉的烹制过程需要非常考究。
其次,注重对食材的选择和处理。
客家人崇尚自然食物,善于发现食材的本质,因此他们喜欢使用新鲜的蔬菜、肉类和海鲜来制作美食。
此外,客家饮食健康可口,崇尚天然健康的饮食理念,追求适度的清淡口味。
另外,客家饮食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成为了客家人的身份与归属感的象征,他们通过坚守自己的饮食习惯,弘扬百年传统,守护着自己的文化传承。
其次,客家饮食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品尝正宗的客家菜,体验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为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不仅有许多传统菜肴得到保留和发扬,还有许多创新菜品在现代社会中崭露头角。
总体来说,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其历史悠久,独具特色,透过饮食文化可以看到客家人的智慧和坚持。
在当代社会中,客家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同时,客家饮食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保护和发扬客家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美食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传承。
客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客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
那么,客家地区的饮食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店铺整理了客家的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客家的饮食文化特色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
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
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
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
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
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
”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
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
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的饮食文化知识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客家人饮食民俗

客家饮食特点
客家饮食传统文化观念 客家菜
客家饮食的特点
素、野、粗杂
老鼠耳
红星蕨菜
客家饮食传统文化观念
一俭朴好客。 二尊老知礼。 三追求吉祥。
八仙方桌
客家菜
又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 菜。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 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 而东江菜一脉相承。客家菜有“无鸡不清, 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 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 注重火功; 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地胆头煲鸡
盐局鸡
酿豆腐
酿豆腐
把瘦肉剁成肉泥。
将调料放进肉泥里,并腌制五分钟
将肉泥酿进豆腐
煎
用中焖烧
起锅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一般而言,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
咸:指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饮食文化特征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客家菜特征的形成,一方面与客家人的生活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时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一、二两重。
酒宴菜肴数量讲究“六碗八盆十样”,盛器多用大碗、盆、钵。
这些与一向节俭的客家日常生活形成极大反差。
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来考察客家妇女的地位,可以看到客家妇女的地位呈现为一种奇特的矛盾状态。
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思想及社会普遍对女性生理的误解,使客家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
客家女性在吃饭时,通常是不能出现在餐桌上的,特别是未婚女性或未生育的小媳妇更是无权上桌。
盛了饭,夹了菜,她们的一日三餐只能在厨房灶台旁完成。
客家女性一般也不参加公共宴会,即使是小范围的家族餐会,女性也不能与男性同桌而食。
由此可见,在客家传统中,陈旧的社会性别话语权依然根深蒂固,客家妇女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未改变,在社会总体价值体系下,客家女性依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尊崇的仍然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客家三宝的典故

客家三宝的典故客家三宝,通常指的是客家人的三样传统美食:梅菜扣肉、盐焗鸡和酿豆腐。
这些美食不仅是客家人的传统佳肴,也代表了客家人的饮食文化和精神。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客家三宝的典故。
首先是梅菜扣肉。
相传在客家人南迁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食物难以携带,所以客家人发明了一种将梅菜和猪肉一起蒸煮的方法,既方便携带又能保持食物的新鲜和美味。
梅菜扣肉由此而来,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食之一。
其次是盐焗鸡。
据传客家人为了在狩猎和迁徙过程中保存食物,发明了将鸡肉用盐腌制后进行烤制的做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还能让鸡肉更加鲜嫩可口。
盐焗鸡由此成为客家人的另一道传统美食。
最后是酿豆腐。
相传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粮食和蔬菜,发明了酿豆腐这道菜。
酿豆腐是将猪肉、虾米、香菇等食材塞入豆腐中,然后蒸煮而成。
这道菜不仅口感丰富,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
除了以上三道菜肴外,客家人的饮食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特色美食,比如客家炒饭、客家红烧肉等等。
这些美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代表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客家三宝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们代表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反映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如今,客家三宝已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品尝和了解客家人的美食文化。
总之,客家三宝是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客家饮食文化简介

四炆四炒
四炆
◦排骨炆菜头 ◦酸菜炆猪肚 ◦炆爌肉 ◦肥汤炆笋干
四炒
◦客家小炒 ◦鸭血炒韭菜 ◦猪肺黄梨炒木耳 ◦猪肠炒姜丝
干腌腊制品
干腌腊制品在客家菜中地位突出,相当普遍,成为重要 的风味食品
客家饮食文化简介
「逢山必有客」,客家族群过去因迁徙及山居生活的艰辛,不得不自行生 产或向大地寻找各种食物,并加以变化,或晒干或腌渍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因而研发出各种特殊食材、酱料及菜色,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特 色,表现在:
一、选料方面以当地土产为主,尤其注重山珍野味、家禽家畜以及大米、 蕃薯等土产材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丰俭并存的饮食习惯
强调平时俭约,而至年节则较丰盛,又平民与富人之间 饮食亦有阶级性。平时三餐早晚吃粥,中午吃干饭,蕃 薯、芋头是主要杂粮,家常菜多吃刈菜干、咸菜干、萝 卜干、时令青菜、豆腐、豆豉等。重视过年春节,腊月 开始办年货,下旬蒸年糕、打禬粑、磨豆腐、杀鸡、宰 鸭做腊味等,几乎每个地区都热闹非凡。
腐饺等等,无不采用这种烹制方法。
◦ 客家菜大都是比较粗犷,例如著名的「盐焗鸡」,据说在 一般人家中往往只是撕成几个大块,长汀「白斩河田鸡」 是一道名菜,但一盘鸡重约一斤多,也只用刀切成十几块 而已。
口味方面
在口味方面,客家菜注重鲜香,讲究原味,但各地的口味略有 不同
◦ 台湾客家则较重咸,因劳动多出汗,需补充盐份,且咸易于下 饭,足以温饱。
◦ 客家妇女常有一句话:「炒菜时,油多放一点才好吃。」这大 概是由于生活条件清苦而反过来的一种追求。
客家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
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饮食风俗古风浓密。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觉,非论是其烹饪身手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秉承和演变,仍是日常习俗外诸多礼仪礼规,都证了然客家人将古代外本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底流近流长;印证了客家平易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化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手艺是客家人勤恳、聪慧的结晶。
糊口的动荡,情况的不竭变化,使客家人正在取天然斗让外,考验出了顽强的保寄望志和创制夸姣糊口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取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奥外穷其食物之甘旨。
“平易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沉烹饪之术,反是其保留不雅观的表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密的保守文化不雅观念。
其一简朴好客。
客家人平昔饮食俭仆,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风雅,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脚,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无古平易近遗风;其二卑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未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逃求吉利。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无“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世吉利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方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方”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风俗外的摄生客家饮食文化保健认识尤为较着。
客家菜用料讲究新颖,讲究野生、家养、粗类;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养分取纤维;烹饪讲究本汁本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伙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度阳阳,清降补泻,并按照时令删减食物品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饮食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
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
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
在这样一个相对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
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
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
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
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
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
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
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
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
”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
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
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饮食的文化内蕴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
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
“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
其一俭朴好客。
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
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客家文化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
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
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
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 旧社会的客家妇女较少缠足,客家妇女承担田间和家庭的一切重活,富家女子也照样参加劳作。
这与潮汕地区的妇女负责在家烹饪、做针线,男人干重活成为鲜明对比。
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受到中外研究者所赞扬,英国人欧德里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中赞扬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但在旧社会客家妇女在家族中地位卑微,这种状况在建国后才得到改变。
客家人豪放、乐天,有多姿多彩的山歌,有尚武的风气,尚武的风气在当代渐演变为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梅县就有“足球之乡”的誉称。
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县、兴宁、五华、紫金、博罗等客家人聚居地。
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通俗,讲究押韵。
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而且因为在山地唱歌,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汉剧是客家地区流传较广的地方剧种,有源于湖北汉剧、徽班、秦戏班底,湖南祁阳戏各说。
客家汉剧传统剧目据称有800多个,完整剧本有300多个,唱、做、念、打(舞)表演艺术丰富,武打戏还把南派武功融于其中。
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唱腔音乐有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成为广东地方一大剧种。
客家地方戏剧还有采茶戏和花朝戏,都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
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
客家菜称“东江菜”。
口味偏于“浓重”,主料突出用肉类而少用水产,其特色是“咸、肥、香”,重实惠,多吃熟食,喜吃干腌菜。
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
客家菜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保留较多的古代中原烹调法。
传统菜式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酒鸡、肉圆以及各色酿菜,特爱吃狗肉。
客家风味小食以土产的大米、豆类、地瓜、芋等加工制成,将大米碾成粉或磨成浆后,或搅或蒸或煮或烤或炸等不同方法制作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尤具特色。
[客家娶亲]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
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
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此时,新娘放声恸哭。
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
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
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迎春]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
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
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客家文化”概念文化是以文字符号把握物质精神互变的过程和规律(信息);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种社会文明(文明);文化是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反映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上层建筑现象(除经济外的政治文化);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除经济政治外的文化);文化是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精神意识的文化)。
二:从精神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客家文化,主要特点在这几方面。
1、迁徙精神。
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
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
由于迁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家地区,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汉族民间文化在封闭的客居环境中延续,保存至今的文化。
2、团结精神。
这是指内外两方面的团结互助精神。
客家人无论是安处家园,还是身处异国,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现出声应气求,互相提携的义举。
客家人无论迁徙到海内外任何一个新地方,都要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
首先要尊重当地人,尊敬他们为开发当地,世代作出不懈的努力,才有客家人立足安身之地。
3、崇文精神。
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南方来之后,客家华侨又把客家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国内仕途和文化事业找岗位,而更多是出国经商。
男子往往读完小学、中学便离家到南洋谋生,因此毕业后必须学会打算盘,会记账写信,略懂一些外文。
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及颁发奖学金,迄今不断。
这是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4、尚武精神。
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
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区,山区打游击闹革命是廿世纪的主旋律,客家人为此做出过贡献。
廿一世纪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纪,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
上山下海扩大活动空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崇正精神: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正统的祖宗、正统的语言、正统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