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合集下载

客家菜有什么特点?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

客家菜有什么特点?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

客家菜有什么特点?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汉族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客家菜了。

客家菜主要流行在广东,福建,广西,台湾一带。

虽然在每一个城市都说是客家菜,但是没个地方的客家菜口味却不相同。

那么客家菜的特点都有什么?跟着店铺小编一起到客家菜文化看看!【客家菜有什么特点?客家菜特点的形成缘由】客家饮食的特色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素、野、粗、杂的传统吃法。

吃素客家对吃素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吃荤,二是没油吃。

不吃荤的“荤”指肉类或动物油,没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动物油。

客家人吃素少数属于主动行为,多数属于被动行为,即艰苦的生活条件逼得你想吃素也吃不成,不想吃素也得吃。

过去,除了过年过节或有宾客临门,客家人是很少买肉或宰家禽家畜的,只有家中杀了猪或农事繁重季节到墟上买点肉,才能打打牙祭开开荤。

杀猪,一年之中不过一二回,到墟上买肉,一月之中也不过一二回或三四回,而且斤两也极有限。

这可难煞了家庭主妇,既要留一点作款待宾客用,还得留一点肥肉擦锅壁煮菜;剩下的肉,上有老,下有小,须怎么做,才能合家欢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结果,家庭主妇本人往往只能喝几口汤。

留下煮菜的那块肥肉甚至只能在烧热的锅壁上擦擦而已,使菜不至粘锅为度。

这样,貌似吃荤,其实还是吃素。

或问:为什么不用植物油呢?这是因为植物油井不比肥肉便宜。

过去客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是山茶籽油(简称茶油)和菜籽油。

主要用途:一用来平时点灯以奉祀祖宗和诸神;二用来庙会时炸米饭敬神;三用来款待宾客(包括“回篮子”);自己一般是舍不得吃的。

在无荤可吃的情况下,客家人最偏爱的素食大概莫过于豆腐了,它只需少许植物油即可,这也许是豆腐风靡客家地区的一条重要原因。

幸好吃豆腐是革命先辈所推崇的。

孙中山先生就说:“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

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

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素食,也习惯为常,而无待学者之提倡矣。

”当然,孙中山先生说的豆腐不是无油或少油的豆腐,而是“调味有方”的豆腐。

客家菜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客家菜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客家菜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客家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中的一支独特存在。

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更在于其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客家菜融合了各地民风、饮食习惯和口味,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客家菜的发展历史、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史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客家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饮食习惯。

客家人广泛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口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客家菜不断吸收各地的烹饪技巧和食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风格。

二、地域特色1. 口味独特客家菜以鲜、咸、酸、辣为主要口味,以辣味为特色。

辣椒、花椒等调味料被广泛运用,赋予了菜品浓郁的味道和香气。

客家菜的辣味并非简单的刺激口腔的辣椒味道,而是经过巧妙调配,与其他调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味觉享受。

2. 健康养生客家菜注重荤素搭配,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产品和独有的山珍野味,追求菜品的鲜美和营养均衡。

例如,客家菜中常见的乡村土菜“新疆大盘鸡”采用“木荷叶鸡”为主料,搭配上各色蔬菜和调料,既保留了鸡肉的鲜嫩,又增添了蔬菜的清爽。

这种搭配方式不仅增加了菜品的口感层次,还使得菜品更加健康营养。

3. 制作工艺独特客家菜以手艺制作为主,强调烹饪技巧和火候掌握。

蒸、煮、炖、爆等烹调方法被广泛应用,使菜品入味鲜香,保持了原料的原汁原味。

此外,客家菜还注重刀工和摆盘艺术,追求菜品的形状美感和视觉享受。

三、文化传承1. 家庭传承客家菜在每个客家家庭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传承方式。

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传统菜谱和传统烹饪方式,作为一种家庭文化代代相传。

家族中的年长者会将自己的烹饪技艺传授给后辈,使得客家菜可以通过家庭的方式流传下去。

2. 餐饮业传承客家菜在各地的餐饮业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探寻客家菜源远流长的独特美食文化

探寻客家菜源远流长的独特美食文化

探寻客家菜源远流长的独特美食文化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在中国烹饪界,客家菜以其独特的调味方法、烹饪技巧和食材搭配,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本文将探寻客家菜背后的源远流长的独特美食文化,从其历史渊源、口味特色、食材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渊源客家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系,他们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迁徙、辗转不居的状态。

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客家人在不同的地域中吸纳、借鉴了各地的烹饪技艺,逐渐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烹饪风格,即客家菜。

客家菜融合了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烹饪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口味。

二、口味特色1. 突出原汁保鲜客家菜以原汁保鲜为特色,追求口感的原始自然,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烹调过程中,一般不添加太多调料,尽量保持食材的本真。

这种烹调方法使得菜品的口感更为清新,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鲜美。

2. 清淡少油与川菜、粤菜相比,客家菜的油腻度较低,口味相对清淡。

客家菜偏爱以蒸、炖、烩等简单烹煮技法,能够使食材更好地保持自然滋味,更利于消化吸收。

3. 精选本地食材客家人对食材十分重视,追求本地食材的新鲜和品质。

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绿色蔬果,客家菜都以本地食材为主,注重食材的自然健康,营养丰富。

4. 注重刀功客家菜注重刀工技巧,尤其是切丝、切片、切细丁等刀工,能够更好地掌握火候和口感,使客家菜的菜品质地更加细腻,口感更佳。

三、食材运用1. 食材丰富多样客家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食材资源,如猪肉、鱼虾、野味、山珍海味等。

这些食材作为客家菜的主要材料之一,赋予了客家菜丰富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2. 独特配料调味客家菜以姜蒜为底调,注重米酒、黄酒、细盐等调料的运用。

姜蒜的辛香和米酒、黄酒的微甜,使得客家菜在独特的调味中散发出浓郁的风味。

3. 食材创新运用在客家菜的烹调过程中,厨师们不断探索食材的新用法,使得传统的客家菜菜品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红糖制作糖醋鲢鱼,口感酸甜适中,让人回味无穷。

客家菜的独特口味与地域特色

客家菜的独特口味与地域特色

客家菜的独特口味与地域特色客家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

它代表了客家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受到了众多食客的喜爱。

本文将从客家菜的起源与发展、独特口味的形成原因以及地域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客家菜的起源与发展客家菜起源于中国南方广东省的客家地区,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的发展离不开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客家人居住在丘陵地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因此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劳耕种出了丰富的食材。

为了适应艰苦的生活条件,客家人创造性地利用当地的食材,并通过烹饪技巧将其变得美味可口。

这就是客家菜诞生的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菜逐渐发展壮大,并吸收了其它地方的烹饪技巧和食材。

客家人移居到各地,他们将自己的烹饪技艺传承下来,并与当地的饮食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菜系。

二、客家菜的独特口味客家菜以其鲜美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它的烹饪技巧突出了“淡”和“鲜”的特点。

客家人注重保留原材料的原汁原味,讲究用火候、水分等方式将食材的鲜味完美地展现出来。

尤其是对于蔬菜和海鲜的处理,客家菜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原汁原味,让人能够充分品味到食材本身的鲜爽口感。

此外,客家菜烹饪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调味料也是其独特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善于将各种香料和调味品进行巧妙的搭配,使得菜肴能够融合各种不同的味道。

例如,客家菜中常用的豆豉、蒜苗、蚝油等独特调味品,为菜品赋予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三、客家菜的地域特色客家菜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其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上。

客家菜常用的食材以山区独特的蔬菜和鱼类为主,如茄子、豆腐、冬瓜等;烹饪方法以清蒸、滚煮和炖煮为主,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鲜美和营养。

此外,客家菜也注重菜品的颜色搭配和菜品的造型设计。

客家人善于运用各种调料和技巧,使得菜品色香味俱佳,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菜品的视觉盛宴。

四、客家菜的影响与传承客家菜不仅在中国各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了世界。

客家菜的民俗背景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

客家菜的民俗背景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

客家菜的民俗背景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客家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式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代表了客家人民的风味和烹饪技艺,还承载了丰富的民俗背景和文化象征。

本文将探讨客家菜的民俗背景,以及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

一、客家人民的独特民俗背景客家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民族,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长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客家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背景。

1. 客家人的团结与勤劳客家人历来以勤劳和团结而闻名。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客家人民发展出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模式,他们努力开垦土地,耕种农田,勤劳致富。

同时,客家人普遍倡导家族观念,重视家庭的纽带和互助关系,通过家族组织的形式维持着强大的团结力量。

2. 崇尚节俭与质朴客家人民崇尚节俭和质朴的生活方式。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客家人注重节约资源,尤其是在饮食上。

他们善于利用农产品和山区的自然资源,将其加工制作成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

二、客家菜的特色与独特风味客家菜是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烹饪风格。

与其他地方的菜系相比,客家菜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1. 注重原料的选用和烹饪技巧客家菜注重选用新鲜、健康的农产品作为菜肴的主要原料,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并且客家菜在烹饪过程中尤其重视火候的掌握,注重火候的闷煮和炖煮技巧,以确保食材更加入味,口感更加鲜美。

2. 强调口味的醇厚和多样性客家菜以其浓郁的口味而著称,注重调味品的搭配和使用。

客家菜通常采用蒸、炖、煮等烹饪方式,以辅料和调料的炒、炸等手法调配出丰富的口味变化,从而使得客家菜在风味上更加多样化和醇厚。

三、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客家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它融合了客家人民的团结、勤劳、节俭和质朴的精神,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1. 团结合作的象征客家菜中常见的大锅菜就是以其团结合作的象征。

大锅菜是客家人民在家庭团聚、节庆喜庆时的必备食物。

解读客家菜的独特风味

解读客家菜的独特风味

解读客家菜的独特风味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而闻名于世。

客家菜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交流而形成的。

它融合了客家人民的饮食习惯、地方特色和创新创造,以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方法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喜爱。

一、客家菜的历史渊源客家菜起源于中国广东省,主要流派有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起初是客家人移居南方时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食材而逐渐形成的独特菜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菜逐渐演变,结合了不同地区的食材和烹饪技巧,形成了多样化的菜品。

二、客家菜的特色与风味客家菜以口味鲜美、独特而闻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汁原味:客家菜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不添加过多的调料和添加剂。

菜品的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掌握,以保持食材的鲜嫩口感和自然风味。

2. 鲜香浓郁:客家菜注重独特的炖煮技巧,以鲜炖鲜煮的方法制作菜品。

在营养液汁中熬制食材,使菜品的味道更加浓郁。

3. 清淡不腻:客家菜注重口味的平衡和健康。

在烹调过程中,注重油盐酱醋等调料的比例,使菜品的口感清淡而不腻。

4. 造型精美:客家菜注重菜品的造型和色彩的搭配,追求菜品的美观和艺术性。

通过巧妙的刀工和烹饪技巧,使菜品更加诱人和有质感。

三、经典客家菜品赏析1. 梅菜扣肉:梅菜扣肉是客家菜的经典名菜之一,选用猪肉和梅菜为主要食材,经过腌制和炖煮制作而成。

肉质鲜嫩,口感酥软,梅菜的酸甜味道与猪肉的鲜美融合在一起,口感丰富。

2. 龙虾红烧茄子:这是一道融合了客家菜和粤菜的美食,选用新鲜的龙虾和茄子为主要食材,通过红烧和煮的方式制作而成。

茄子软糯香甜,和鲜嫩多汁的龙虾相得益彰,口感丰富。

3. 老火汤:老火汤是客家菜的特色之一,以炖煮的方式制作而成。

选用鸡骨、猪骨等炖煮多小时,使汤汁鲜美浓郁,具有滋补健康的功效。

四、客家菜的影响和发展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不仅深受广东地区的人民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第一篇: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饮食文化与经济、政治、历史、语言、文字、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汉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其光辉灿烂客家文化中,饮食文化尤其鲜艳夺目。

我国有关饮食、养生、烹调、菜品等论著不少,但对客家饮食文化一直没有得到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宣传和弘扬,以至于客家菜系在很长时期里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未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地位。

在人们心目中,客家菜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

过去,客家菜只能是附属于所在省区菜系中的子菜系,如广东客家菜是粤菜中的“东江菜”,福建西部地区客家菜叫闽菜中的“闽西菜”,江西南部的客家菜谓之赣菜中的“赣南菜”。

尽管各省区客家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使各地客家菜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客家民系的起源及其文化本质的同一性,使得客家饮食文化总体上是一致的,与其他菜系相比较,客家菜及客家饮食文化又有自己的独持性。

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先人经历几次大迁徙之后,在承传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畲、瑶等民族、部落的食文化相影响、相融合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客家文化。

可以说,客家菜肴大都还保留了中原菜肴的习俗,只是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经过客家人的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在概述了客家饮食文化形成原因基础上,着重对客家饮食文化的显性和隐性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意义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客家饮食文化是随着客家文化或者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的。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它是因战乱或王朝更替等原因约在公元前200年以来陆续从中原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的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汉族民系。

现在主要分布在赣、闽、粤、桂、川、湘、鄂、台等省区。

在海外,东南亚、澳、美、加,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现在,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亿2千万左右,其中在海外约500万人。

探索客家菜的文化背景

探索客家菜的文化背景

探索客家菜的文化背景客家菜被誉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广受欢迎。

然而,除了美食本身,客家菜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

本文将探索客家菜的文化背景,并介绍其特点和影响。

一、客家人的源流和文化传承客家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起源于中原地区,后迁徙至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地。

由于南方地区多山,客家人被迫长期居住在丘陵地带,为生存和发展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方式。

二、典型的客家菜特点1. 烹饪技巧客家菜注重烹饪技巧,强调刀工和火工的精细掌握。

刀工娴熟的厨师能将食材切割得非常精细,以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火工的运用也非常重要,火候的掌握能够影响菜品的口感和风味。

2. 味道清淡相较于其他菜系,客家菜的味道偏向清淡。

这是因为客家人长期居住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常年使用的调料有限。

因此,客家菜偏好清淡的口味,注重原汁原味的保留,突出食材本身的鲜美。

3. 以土特产品为主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南方山区,饮食依赖于当地的土特产品。

槟榔、木耳、竹笋、猪肉、鹅肉等成为客家菜中常见的食材,也使菜品独具地方特色。

三、客家菜的文化影响1. 功夫茶文化客家菜和功夫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客家人喜欢在饭前或饭后品茶,享受茶道所带来的静谧和舒适。

客家菜餐馆中常常提供优质、精致的功夫茶,与菜品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餐饮文化氛围。

2. 客家文化传承客家人注重家族和家庭观念,尊重传统文化和社会关系。

在客家菜的制作过程中,强调家族式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这也使得客家菜成为了客家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3. 全球影响力随着旅游业和全球化的发展,客家菜开始走向全球,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受到欢迎。

客家人的移民和社区建设使得客家菜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味道"的重要代表之一。

结语:客家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方式,吸引了无数食客的眼球和味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饮食文化与经济、政治、历史、语言、文字、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汉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其光辉灿烂客家文化中,饮食文化尤其鲜艳夺目。

我国有关饮食、养生、烹调、菜品等论著不少,但对客家饮食文化一直没有得到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宣传和弘扬,以至于客家菜系在很长时期里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未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地位。

在人们心目中,客家菜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

过去,客家菜只能是附属于所在省区菜系中的子菜系,如广东客家菜是粤菜中的“东江菜”,福建西部地区客家菜叫闽菜中的“闽西菜”,江西南部的客家菜谓之赣菜中的“赣南菜”。

尽管各省区客家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使各地客家菜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客家民系的起源及其文化本质的同一性,使得客家饮食文化总体上是一致的,与其他菜系相比较,客家菜及客家饮食文化又有自己的独持性。

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先人经历几次大迁徙之后,在承传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畲、瑶等民族、部落的食文化相影响、相融合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客家文化。

可以说,客家菜肴大都还保留了中原菜肴的习俗,只是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经过客家人的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在概述了客家饮食文化形成原因基础上,着重对客家饮食文化的显性和隐性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意义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客家饮食文化是随着客家文化或者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的。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它是因战乱或王朝更替等原因约在公元前200年以来陆续从中原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的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汉族民系。

现在主要分布在赣、闽、粤、桂、川、湘、鄂、台等省区。

在海外,东南亚、澳、美、加,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现在,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亿2千万左右,其中在海外约500万人。

首先,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食器的过程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两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和。

在客家民系形成以前,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即创造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当时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就闻名遐迩,举世无双,是我国文明历史篇章中引人注目的灿烂一页。

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人类的烹饪是在距今约7.8万年前由北京猿人创造的。

中华饮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彩陶的出现,在中华母文化孕育下的饮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等反映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

建立在中华文化基础上的饮食文化,其意识核心与传统儒、道家一脉相承,表现为求和、养生、变化,并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本质属性。

因此养生成为中华饮食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是人类饮食之终极目标。

客家先民自中原来到南方扎根后,他们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知识为荣。

客家人的南迁,使中原文化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维系和发扬,其中的中原饮食文化也得到传承。

如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汉代,由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域交流、民族交流,以及当时国土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使得其饮食文化比先秦有了很大的发展:食品种类更加丰富;食品加工方法更为精细;储藏和保鲜办法更加科学;对外饮食文化交流更加活跃;食品的作用有所增加。

今天盛行的“擂茶”、“鱼生”和“酒娘”是最能体现中原遗风,堪称食品中的“出土文物”。

博白客家人现在吃的“梭饵”(也叫“浮水拐”),在先秦时也就叫“饵”,以米粉蒸制而成。

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释饮食》曰:饵,而也,相粘而也。

该书还讲到捞水饭,在汉代前就已存在了,现在客家人如博白陆川客家人都天天在吃这种爽口的捞饭。

其次,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据考证,受地理环境影响,在人类活动早期的新石器时期,我国南北区域南稻北粟的主食差异就开始出现;夏商周时期除南北主食差异传统继续加强外,南北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清晰,这在人们的食物种类、食物结构、烹饪方法、烹饪器具、饮食风味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客家人从北方平原迁徙到南方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很大,导致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无疑,其饮食文化也就发生变化。

从食源开拓看,粮食作物从过去主要种植小麦转变为主要种植稻米、番薯、木薯、芋头等;相应地,食品、食器的制造、饮食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在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基础之上的变化。

再次,迁入地区的饮食文化影响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因素。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不同民族或民系间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双向互动的。

来自北方的客家先民们,一方面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入这一地区,使这一地区得到较快的开发,迅速改变着以前那种“人烟稀少,林菁深蜜,野兽横行,瘴疠肆虐”的局面。

另一方面,汉民们与畲瑶等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势必以自己的优势文化对他们发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土著居民也势必以自己的固有文化去对应这种外来文化,双方便在这种不断撞击中激荡和交融,最终孕育出客家饮食文化。

根据民族学研究成果认为,赣闵粤三角地的土著居民即是古越族的后裔或畲瑶等少数民族。

因此,客家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古越族或畲瑶等民族文化的强烈影响。

如客家人有吃蛇的习俗,然这一习俗是受古越族食文化影响形成的。

《淮南子〃精神训》里有越人得蛇以为上肴之说。

可见,早在汉代,越人就把蛇当作美味佳肴了。

而汉人一般是不吃蛇的。

汉〃应劭《风俗通义〃九〃鬼怪》记载:杜宣饮酒时见杯中有蛇影,酒后就觉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来知道是墙上赤弩照在杯里,影子有些象蛇,他的病就好了。

这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反映了汉人对吃蛇的恐惧心理,故吃蛇习俗与中原饮食文化无关。

二、客家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客家人饮食习惯独特,既保留有中原饮食传统,又融合了当地山区饮食保有对原生材料原汁原味的加工习惯,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饮食文化。

从饮食文化的几个层面看,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首先,食材使用广泛而多样。

客家食品原料以稻米、畜禽、河鲜、山珍、果蔬为主。

客家地区主要是南方山区,以生产稻米为主,旱作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木薯、黄豆、黄粟,畜禽为猪牛羊鸡鹅鸭,水产有河鲜、塘鲜,还有种类繁多的山中飞禽走兽蛇虫瓜果菌藻,根茎花叶实。

由此,客家名菜如赣南小炒鱼、酿豆腐,闽南八大干、闽西涮九品,香菇焖猪肉,东江盐局鸡,酸菜扣肉,九龙姜丝鹅、博白白斩鸭,博白蕹菜,等等,都是客家人利用上述原料所创作的佳品。

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性贫苦生活中造就了顽强的求生欲望和可歌可泣的探索精神,客家人开发的食材之多,是中国各民族民系中罕见的。

其次,食品味型以肥咸香辣见长,清淡味重兼具。

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尤其突出。

菜肴口味明快自然,同中有异味是中国菜的灵魂,“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中国菜肴最大的特色,也是中国成为烹饪王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味”之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饮食的最高追求。

“味道好坏”、“好吃不好吃”是中国人评价食品好坏的第一标准。

客家人在山区劳动强度大,需要油多的饮食;流汗多,也要多补充更多的盐;客家菜起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与湘菜、川菜一样都重辣味。

但是客家菜的辣与川菜、湘菜的辣有所不同,川菜的麻辣与其善用辣椒、花椒有关,湘菜的酸辣与其善用辣椒、醋、腌制品有关,而客家菜醇厚的咸鲜辣,则是客家人会用辣椒、姜、蒜、糯米酒和酱油的结果。

不过,这是就客家菜形成地域的整体而言,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居住区位的地理环境差别,会导致饮食口味上的有所不同,从赣南、粤北、闽西、粤东、桂南的客家来看,其辣的程度依次递减的。

再次,烹饪技艺复杂而精妙。

以中原饮食文化为代表的8000多年中国饮食文化史表明,早在汉代,烹饪技术就出现了两大分工:炉、案分工,红案、白案分工。

烹饪技术出现了杂烩、涮。

唐代发明了冰制、冷淘,南北朝时期增加了消、糟、囊、酱等,尤其是南北朝发明的炒,引起了烹制技术的大飞跃。

客家人烹制菜肴既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烹饪技术,又吸取了南方古老的技法精华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除了运用其他菜系常用的水烹、油烹、汔烹、火烹外,还精于古老的石烹、竹烹,并首创了盐烹(盐煨鸡即是)。

据统计,烹制客家菜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有50种以上,而且方法独到,象耍杂技变魔术一样精彩。

第四,社会功能十分突出。

饮食除了其自然属性外,还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属性。

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而且融入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教育的等精神财富。

饮食对于人们来说,已不再是简单地满足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乐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方面,客家饮食文化尤其突出。

中国各大传统菜系的审美评判标准可概括为色、香、味、形、器、名六个字,在饮食活动中,要求良辰、美景、可人、韵事、美食,即“五美俱”,讲究饮食活动中的时间美、环境美、亲情美、言行美和食品美的和谐统一。

客家菜的审美评判标准自然兼具上述要素,且尤其讲究菜肴的人文内涵,讲求物质与精神的有机联系与和谐之美,这突出表现在客家菜谱中的大部分菜都有其渊源和特殊的人文内涵。

酿豆腐蕴涵着客家人的思祖情节;赣南小炒鱼反映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客家菜的喜好和客家人的创新理念;炒东坡寓意为人处世要有度、恰到好处;状元菜则寄语世人要勤奋好学,敢拼才会赢;文山鸡丁教育年轻人要尊老、敬老;“四星望月”这款客家美食是毛泽东取名的。

元宵节吃汤圆,中秋尝月饼,除夕年夜饭等习俗蕴含着合家团圆、人事和谐的良好祝愿,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团结的文化特点;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则把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浓重的乡土感情结合起来,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文化意义非常深远。

第五,思想底蕴深厚。

客家饮食文化传承了中华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其意识核心与传统儒、道家的主张一脉相承,,表现为“求和”、“养生”、“变化”,并构成了中国饮食的本质文化属性。

它概括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宗旨和生命力所在,规范了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由这一本质所决定的,在漫长的饮食文化成长过程中不断凝练的“医食同源的辩证观”“奇正互变的创造性思维”“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孔子食道”成为中国四大理论体系,是中国饮食能够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石。

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养”“变”源于中华民族创立的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家中庸学说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

儒家的“仁”、“和”的哲学思想及对饮食的积极、肯定的基本态度,道家为实现长生不老所做的不懈努力,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饮食文化。

以追求“食与人之和”“食与自然之和”,“食与社会之和”为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