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镜消毒规范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指对软式内镜在临床上使用前以及在循环使用中应按照标准进行清洗、消毒性能可控的一系列技术流程进行指导,包括它们的清洗前准备、清洗步骤、消毒步骤以及消毒完毕后的置放处理等步骤。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清洗前准备:在软式内镜的清洗之前需要对内镜进行检查,确认内镜的使用状态是否良好.然后须将内镜放入清洗剂中清洗,为进行消毒做准备;
2. 清洗步骤:清洗时需将内镜用清洗剂浸泡15分钟,清洗剂应选择代表性细菌小于1000/ml或代表性细菌1000~10000/ml的清洗剂;
3. 消毒步骤:消毒前需要对内镜的表面进行清洗,保证表面的洁净,内镜放入适当消毒剂中消毒,消毒时间一般为15分钟,消毒剂应选择代表性细菌小于1000/ml的消毒剂;
4. 处理完毕:消毒完毕后需要在消毒液中漂洗内镜2-3次,将内镜用纯净水冲洗干净,再用滤膜包装前摆放到摆放处,以待下一次使用。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是医疗机构重要的医疗设备管理环节,合理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就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内镜清洗。
内镜的清洗过程应当高效且彻底。
在清洗内镜前,应先将内镜的部件和附件分离,如光纤束、镜头和外部设备等,以便清洗时能彻底清洗到每个部位。
清洗器械前,工作人员应先洗手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对内镜进行清洗时,应选择适宜的清洗剂,并按照清洗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清洗器械时应先使用水冲洗,然后使用清洗剂浸泡内镜,以去除污垢。
在使用清洗刷时,应注意刷毛的质量和结构,避免对内镜造成损害。
同时,在清洗时要将内镜的所有部位都清洗到,包括内镜的镜面、孔口和连接端等。
其次是内镜消毒。
内镜的消毒是确保内镜使用安全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进行内镜消毒前,必须确保内镜已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称取适量消毒剂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要按照要求进行控制。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内镜的类型和使用环境来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内镜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
消毒剂使用后,应尽量避免消毒剂残留在内镜上,可以用清水进行冲洗。
最后是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的效果。
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的故障。
同时,设备要进行定期的验证和检查,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医疗机构应制定定期的设备保养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总而言之,内镜清洗消毒的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内镜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的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可以提高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确保内镜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只有做好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才能确保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的安全可靠性。
内镜消毒规范

内镜消毒规范内镜消毒是指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或去除内镜表面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以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
正确的内镜消毒是医疗机构保证安全医学操作的必要环节,为了做好内镜消毒工作,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首先,在进行内镜消毒之前,需要进行内镜的清洁。
清洁内镜时,首先要将内镜的各个部件拆开,进行逐一清洁。
清洁时要使用清洁剂,一般在37到42摄氏度的温水中进行清洗,可以使用软毛刷或其他合适的清洁工具进行刷洗。
清洁内窥镜的同时,还要对内镜的附件和附属物进行清洗,并进行完全干燥。
内镜清洗完毕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内镜消毒主要采用化学消毒法和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法两种方式。
化学消毒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内镜消毒方式。
在化学消毒前,要对内镜进行充分清洁,确保内镜表面的污物和可见的血迹等已清洗干净。
化学消毒时,要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比如确定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以及消毒液的更换频率。
在进行化学消毒时,要保证内镜完全被浸泡在消毒液中,并且将消毒液充分灌注到内镜的各个部位。
消毒结束后,要对内镜进行充分的清水冲洗。
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法是一种更加彻底的内镜消毒方式。
在进行高温高压蒸汽消毒之前,要确保内镜已经经过了清洗和没有残留物。
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时,内镜需要被置于内镜消毒器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在消毒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冷却处理,然后对内镜进行清洁和干燥。
另外,医疗机构在进行内镜消毒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消毒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责任人和消毒流程。
医护人员在进行内镜消毒时,要接受相关的消毒操作培训,了解消毒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消毒操作的质量控制,比如进行内镜消毒质量的监测和内镜消毒效果的评价。
总的来说,内镜消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安全。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内镜消毒规范,加强消毒管理,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最新《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重点问题解读

盖好内镜防水盖 放入运送容器,送到清洗消消毒室。
19
十二、床旁预处理流程(2/2)
20
十三、测漏
内镜使用后应按以下要求测漏: ✓ 宜每次清洗前测漏; ✓ 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
21
十四、手工清洗-重点内容解读 (1/3)
13
八、医用润滑剂
应为水溶性,与人体组织
有较好的相容性,不影响灭菌 介质的穿透性和器械的机械性 能。
14
九、消毒剂、灭菌剂的选择
消毒剂
✓ 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酸性氧化电位水,复方 含氯消毒剂,也可选其它消毒剂;
✓ 部份消毒剂使用方法见附录B; ✓ 酸性氧化电位水应符合GB28234的规定。
22
十四、手工清洗-重点内容解读 (2/3)
生物膜形成的条件
管腔内是重点!
23
十四、手工清洗-重点内容解读 (3/3)
附图
刷子直径对有效清洗内镜孔道十分重要! 清洗刷应高水平消毒后备用!
24
十五、终末漂洗
25
十六、复用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 菌
✓ 附件使用后应及时浸泡在清洗液里或使用保湿剂保湿, 如为管腔类附件应向管腔内注入清洗液。
流程调整
✓ 将2004版规范中的“水洗”“酶洗”两个步骤合为一步,在一个 清洗槽内完成。
重点强调
✓ 清洗液浸泡、清洗的操作应遵循相应的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书所 要求的浓度、时间、温度执行;
✓ 清洗液及擦拭布应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 ✓ 无论手工清洗或清洗消毒机消毒,第一步手工清洗是消毒成功的
关键和基础。
✓ 附件的内外表面及关节处应仔细刷洗,直至无可见污 染物。
新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课件.ppt

我国内镜医院感现状
• 内镜的清洗: 有少数医院清洗时使用酶制剂,但部分医院只用于每
天结束时的终末处理;多数医院对清洗槽每天进行清洗 消毒。
1.医用内镜在使用过程中常被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血 液、体液污染,并可能携带大量致病因子。内镜使用后若 消毒灭菌不严格,则极有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血液 传播疾病主要有HBV、HCV、HIV等。
内镜检查危险因素
2.消毒灭菌后的内镜可以被医务人员手上的微生 物及环境、空气中的微生物所污染。如真菌、螺 旋体的污染。
现我国内镜医院感现状状
• 内镜的消毒: • 需达到灭菌的内镜 多数医院采用环氧乙烷或压力蒸汽灭
军或使用2%戊二醛浸泡10h,以保证霉菌效果。但有些 医院在手术接台时使用2%戊二醛浸泡1~2h,或用氧化法 的甲醛熏箱熏蒸3h或6h,之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但 冲洗程度没有量化指标。
内镜检查危险因素
我国内镜医院感现状
• 3. 内镜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各级医院在开展内镜诊疗工作 根据各自医院的条件和特
点,指定了预防患者和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规章制 度,如内镜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检 查患者登记制度,并限制每天预约的患者数量等。
我国内镜医院感染现状
• 4. 内镜的设施 卫生部组织的3省市医院感染管理调查中发现: (1) 需高水平消毒的内镜,多数是在门诊的独立单元内 完成,布局基本合理,分区明确;不同系统的内镜在不同 的检查室内行,设有内镜专用储柜并定期对储柜进行清洁 与消毒,但多数医院没有专用的清洗消毒间,患者的诊疗 与清洗消毒在同时进行.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新版

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 7.3.1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 , 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 比例抽检。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 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 不低于5条。
❖ 7.3.2监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消 毒合格标准;菌落总数≦20CFU/件。
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
内镜终末漂洗流程
❖ a.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钮、阀门移入终 末漂洗槽;
❖ b.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水枪,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 镜各管道至少2min,直至无消毒剂残留;
❖ c.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 d.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在专用终末漂洗槽内使用无
菌水进行终末漂洗; ❖ e.取下全管道灌流器。
㈣监测与记录
❖7.2.1浓度监测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剂或 灭菌剂应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重复 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应测定 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消 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 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
❖染菌量监测: ❖每季度应监测一次,监测方法应遵循
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的规定。
内镜清洗消毒机使用
❖ 优点:减少人工数量
❖
减少消毒剂暴露时间
❖
实现清洗消毒过程标准化
❖ 缺点:存在成本高
❖
细小孔道不易于清洗消毒
❖
清洗消毒总体所需时间长
❖
在国际上内镜清洗消毒机的使用率
越来越高,新规范推荐使用。但强调不能
省去机洗前的手工清洗步骤。
内镜自动清洗机
❖内 镜 自 动 清 洗 消 毒 机 相 关 要 求 应 符 合 GB30689(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卫生要求) 的规定,主要包括:
新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解读

• 内镜相关的医院感染 • 各国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的制订与解读 • 新版《规范》编制说明 • 新版《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一、内镜相关的医院感染
内镜相关的感染传播
• 近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 (HBV和 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可能经内镜传播,已成 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 • 1993年美国消化内镜学会统计:内镜相关感染的 发生率是1/180万。但是这一数字也许只是冰山一 角,实际的内镜相关感染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特别是在内镜清洗消毒不严格的国家和地区。理 论上各种病原微生物均有可能通过内镜诊疗操作 进行传播。
2. Insufficient exposure time暴露于化学消毒剂的时间不够to liquid chemical germicides (LCGs) or use of inappropriate disinfectant solutions.
3. Improper use of automated endoscope reprocessing equipment(自动清 洗消毒机使用不正确). 4. Contaminated water bottles (水瓶和灌流液被污染)and irrigating solutions.
英国
• 英国胃肠道内窥镜设备去污染BSG指南 (2008版) --英国胃肠道疾病内窥镜检查协会
欧洲
• 欧洲ESGE-ESGENA消化道内窥镜检查中的清洁 和消毒指南 (2008版) -- 欧洲消化内镜协会指南 委员会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内窥镜检查的感染控制(2003年第2版)-澳大利亚胃肠协会和澳大利亚胃肠护士学院
的医疗服务质量年活动中 该规范作为对医疗机构检 查的权威依据。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步骤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步骤
软式内镜是一种经过清洗和消毒处理后才能安全使用的医疗器械。
以下是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标准步骤:
1. 预处理:将使用过的软式内镜放入专用的预处理槽中,加入适量的预处理液,按照生产商指定的时间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表面的污垢和细菌,并准备好进行后续的清洗和消毒。
2. 清洗:将预处理后的软式内镜放入清洗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洗剂和水,在指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清洗。
清洗剂的选择要符合规范要求,并根据软式内镜的材质和使用情况进行调配。
3. 冲洗:清洗后,使用清水对软式内镜进行充分冲洗,确保清洗剂和杂质彻底清除。
冲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适当的水压和流量,确保冲洗彻底。
4. 消毒:将冲洗干净的软式内镜放入消毒设备中,按照规范设定的温度、时间和浓度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方法可以是化学消毒或热灭菌,具体方法取决于内镜的材质和规范要求。
5. 冲洗和干燥:在消毒后,使用清水对软式内镜进行充分冲洗,
确保消毒剂被彻底冲洗干净。
然后,使用高效吹风机对内镜进行干燥,确保内部和外部均干燥。
6. 包装和储存:将干燥的软式内镜放入密闭的包装袋或容器中,确保内镜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并标明相关信息,如消毒日期、储存期限等。
需要注意的是,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步骤应根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负责执行。
在处理软式内镜时,应严格遵守消毒操作的规范,并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和工具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的管理要求、基本条件、操作规程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软式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时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GB 内镜清洗消毒机(2012发布) GB 医用清洗剂标准(2012发布)GB 消毒技术规范(2012发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软式内镜 flexible endoscope 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可弯曲的内镜。
3.2 清洗cleaning使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附着于软式内镜的污染物的过程。
3.3 漂洗rinsing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后软式内镜上残留物的过程。
3.4 终末漂洗final rinsing对消毒后的软式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程。
3.5 内镜清洗消毒机automatic endoscope reprocessor, AER 用于内镜复用处理,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的机器。
3.6 医用清洗剂medical cleaning agent用于医疗器械清洗,增强水的去污能力的化学制剂。
4 管理要求4.1 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4.1.1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宜按专业群分别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
4.1.2医疗机构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加强监测。
4.1.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应遵循本标准,负责对本医疗机构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管理,包括内镜中心(室)建筑布局与工作流程审核、日常巡查、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 内镜中心(室)的管理要求4.2.1内镜中心(室)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2.2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将所有用于患者诊疗操作后的软式内镜均视为具有感染性,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并进行人员防护。
4.2.3工作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2.4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4.2.5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应将操作规程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适当的位置张贴。
4.2.6应具备适用于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设备与物品,并进行严格管理。
4.2.7诊疗工作结束后,应对诊疗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4.3 质量控制要求 4.3.1 监测与记录4.3.1.1 内镜室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包括,就诊病人姓名、就诊时间、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4.3.1.2 对连续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遵循附录A要求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
4.3.1.3 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a)新安装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应监测验证,并记录;对其清洗、消毒效果产生疑虑时,应重新检验装置,处理情况应予以记录。
b)应正确使用配套的部件及其消耗品,如更换清洗用水、消毒剂、清洗剂时应进行监测验证,并记录。
c)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定期维护,并记录。
4.3.1.4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如下内容:a)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b)监测数量: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不低于5条。
当内镜室负责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变动时应增加内镜监测的比例和次数。
c)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遵循附录B进行。
4.3.2可追溯性要求4.3.2.1 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资料的保留期应≥3年。
4.3.2.2 标识的要求如下: a)软式内镜编号应具唯一性。
b)已消毒的内镜应有明确的标识。
5 基本条件 5.1 人员5.1.1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门的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其数量与本单位软式内镜诊疗工作量相适应。
5.1.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对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内容包括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程序、内镜构造及保养知识、高水平消毒剂和灭菌剂的使用、标准预防措施、个人防护知识等。
5.2 建筑5.2.1 内镜中心(室)基本布局5.2.1.1 建筑面积应与内镜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5.2.1.2 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配件与敷料库等。
5.2.2内镜诊疗室5.2.2.1应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
5.2.2.2 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5.2.2.3 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2.2.4 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应达到普通手术室的要求。
5.2.3清洗消毒室5.2.3.1 应独立设置,面积应与清洗消毒工作量相适应。
5.2.3.2 应遵循工作流程分为清洗区、消毒区、干燥区等。
5.2.3.3 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槽宜分开设置和使用。
5.2.3.4 应保持通风良好,应根据使用的消毒剂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强制排气口。
5.3 设施、设备与物品5.3.1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适应。
5.3.2应采用全浸泡式内镜。
5.3.3宜配备内镜清洗消毒机,其要求如下: a) 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
b) 应具备清洗、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
c) 宜具备持续测漏、水过滤、乙醇冲洗和压力送气干燥、数据打印等功能。
5.3.4应配备以下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与物品:a) 专用流动水清洗槽、消毒槽、全管道灌流装置(宜采用自动灌流器)、一次性注射器。
b) 各种内镜专用毛刷、c) 压力水枪、压力气枪、负压吸引器。
d) 超声清洗器。
e) 计时器。
f) 内镜及附件运送装置。
g) 干燥用品:宜采用不掉屑且质地柔软的擦拭布;清洗用纱布应一次性使用;复用的干燥用品应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配备75%乙醇或异丙醇;配备垫巾等。
5.3.5灭菌设备: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等灭菌设备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
5.3.6清洗用水:应有冷、热水源,其微生物学指标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根据需要配备灭菌水或过滤水(使用过滤装置的,应定期更换滤器)。
5.3.7医用清洗剂:应选择适用于软式内镜清洗的医用清洗剂。
5.3.8消毒剂:应选用适用于软式内镜的合法、有效的消毒剂。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不同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风险评估详见附录A。
5.3.9润滑剂:物理灭菌的器械与配件,所使用的器械润滑剂应为非油脂水溶性成分,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兼容性,不应破坏金属材料的透气性、机械性及其他性能。
5.3.110镜柜或镜库: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镜库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
6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6.1 基本原则6.1.1软式内镜及其附件、诊疗用品应遵循Spaulding医疗用品分类法进行分类消毒处理,原则如下:a) 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或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软式内镜(如ESD、POEM食道手术、胆道镜手术所用内镜)及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造影导管、异物钳等附件,应进行灭菌。
b) 与粘膜及不完整皮肤接触的软式内镜及注水瓶及连接管、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运送容器等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c) 与完整皮肤接触的用品(如听诊器)及床架、内镜运送车等物品应低水平消毒或清洁。
6.1.2不应改变清洗消毒流程或者省略清洗消毒步骤,不应缩短清洗消毒时间。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见图1图1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注:1.机器具备测漏功能的不作手工测漏。
手工清洗消毒,或使用无测漏功能清洗消毒机的,应每天于工作结束时对当天使用的软式内镜测漏一次;条件允许时,宜每次清洗前测漏。
2.清洗消毒机无干燥功能的应进行手工干燥。
6.1.3消毒灭菌前应进行清洗。
6.1.4应使用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漂洗。
6.1.5在清洗、漂洗、消毒等处理后,均应使用压力气枪将残留液体去除。
6.1.6软式内镜应采用的正确方法进行干燥和储存。
6.1.7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计时控制。
6.2 手工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6.2.1预处理的操作流程如下:a) 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湿纸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洗用品应用后丢弃); b) 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
c) 将内镜的前端置入装有医用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取清洗液至吸引器罐见到清洗液流入为止。
d) 将内镜从光源装置上取下时,连接着镜子的线路及吸引管应经过擦拭后拔下。
e) 盖好防水盖,放入运送容器,送至清洗消毒室。
6.2.2漏水测试的操作流程如下:a) 将内镜放入盛有适量清洗用水的清洗槽内;b) 先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 c) 连接好测漏装置,并注入压力;d) 将内镜先端浸入水中,同时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e) 如有渗漏,应及时保修送检。
f) 测漏情况应有记录。
6.2.3 清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a)遵循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配置适量使用浓度的清洗液置于清洗槽及超声清洗器中。
b)将内镜全部浸没于清洗液中,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前端和操作部应重点擦洗。
c)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管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至没有可见的碎屑及组织为止(毛刷进入和抽出时宜采用旋转的方式);再次清洗刷头。
d)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清洗液反复清洗内镜的每个腔道。
如采用手工操作,应先用注射器抽吸清洗剂100 ml,清洗送气送水管道,再用吸引器将清洗剂吸入活检管道,使管道内充满清洗液进行浸泡。
使用酸化水消毒的,清洗时间适当延长。
十二指肠镜抬钳器管道用50ml注射器反复冲洗。
e)将取下的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扭等部件在超声清洗器内使用清洗液清洗。
f)以上清洗液浸泡、清洗的操作应遵循相应的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所要求的浓度、时间、温度执行。
g)清洗液应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
6.2.4漂洗的操作流程如下:a)将清洗后的内镜及部件、附件等置于带流动水的漂洗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