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1.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发热。

腹泻通常是水样或者黏液血性,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的症状。

发热常伴有寒战和全身不适感。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呈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隐血阳性。

(2)细菌培养,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氏菌等,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腹部X光、CT或者MRI检查,发现肠道病变,如肠壁增厚、肠腔变窄等,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细菌性痢疾。

4. 免疫学检查。

(1)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沙门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的抗体水平,可以帮助诊断细菌性痢疾。

(2)免疫组化检查,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肠道组织中的病原菌抗原,从而确诊细菌性痢疾。

5. 分子生物学检查。

近年来,PCR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特定的致病菌DNA,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细菌性痢疾。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的综合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及时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临床医生诊断细菌性痢疾有所帮助。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

慢性菌痢一般不发热,以长期腹泻为主。

【诊断标准】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

一般为1~2天。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可全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慢性菌痢可有急性发作史。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有压痛。

儿童可有惊厥。

(2)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少于10次,便呈糊状或水样状,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

(3)重型: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呈脓血样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可有脱水表现,甚至澹妄,惊厥。

(4)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重度毒血症症状,以休克和脑病(频繁惊厥、昏迷、瞳孔改变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常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型菌痢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不愈者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粪便可带粘液,或呈脓血便。

(2)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

可反复发作。

(3)慢性隐匿型:常无明显肠道症状,但粪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仍有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常规检查:典型者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慢性病人可见肠粘膜增厚及息肉形成。

5.其他重型、中毒型菌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不易消化食物。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重感及排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 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重要的法定传染
病。属乙类传染病。
3
病原学(Etiology)
4
病原学
• 志贺菌属细菌也称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 ,革兰 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
• 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 贺菌,以及40个血清型(不含亚型)。
• A群、个别D群→外毒素(志贺毒素),有 肠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作用。
• 痢疾杆菌对抗药物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产 生是与染色体基因突变和R质粒(亦称R因 子)在同属种间、异属种间不断相互传递 有关。
7
我国流行菌群:
B群福氏>D群宋内氏>A群痢疾志贺菌
各种痢疾杆菌均产生: 内毒素→ → → →发热、毒血症、休克
18
A、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限于固有层,分4期:
①急性卡他炎②假膜形成 ③溃疡形成 ④溃疡愈合 B、慢性期: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息肉 样增生、疤痕形成、可有肠腔狭窄 C、中毒型: a、结肠局部病变轻:仅有充血水肿 b、全身病变重:多数器官微血管痉挛 及通透性↑,脑部病变明显
19
肠壁弥漫炎症 及表浅溃疡
↗ 神经毒 痢疾志贺菌产生外毒素→ → 细胞毒
↘ 肠毒素
8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随患者或
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的手、食物、 水源、苍蝇经口感染,或生活接触间接方 式传播。
9
3、易感性:
易 复
(1)普遍易感
发 、
(2)病后无长久免疫力,

群、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14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立即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 输出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03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液体补充与电解质平衡
1 2 3
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含有适量 电解质的溶液来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静脉补液
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应立即通 过静脉给予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迅速补充血容 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监测电解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如钠、钾、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 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3-19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 素、钾、钙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蛋白质摄入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有助 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身体恢复。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是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因毒素吸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夏秋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悬殊。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6月开始上升,7-9月为高峰。

常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和与带菌者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1~4d。

根据病情轻重和缓急,可分为两类六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①急性典型菌痢(普通型):突然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继而腹泻。

大便初为稀便,1~2d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10~20次或更多,有时为纯脓血或呈黏胨状。

常有腹痛,便前加重,排便后缓解,里急后重。

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1~2周。

②急性非典型菌痢(轻型):全身症状轻,排稀便,日数次,有黏液,无脓血,显微镜下见少量红、白细胞。

病程数日,可不治自愈,部分可演变成慢性。

③中毒性菌痢(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或体温不升,迅速发生休克,昏迷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

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三型: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

分为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大便不成形或稀便,常带黏液,偶有脓血,左下腹压痛,伴乏力、贫血、营养不良表现;②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因受凉或进生冷饮食而导致急性发作者;③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病史,无临床症状,仅大便培养阳性,或乙状镜检发现有菌痢慢性期变化者。

3.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有较多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可见吞噬细胞。

中毒性菌痢直肠拭子或灌肠采集大便标本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慢性菌痢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溃疡等。

大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充维生素及足够热量。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44
鉴别诊断
45
1.急性细菌性痢疾
* 阿米巴痢疾:散发,起病慢,全身中 毒症状轻,无里急后重果酱样大便, 镜检 红细胞多,确诊溶组织阿米巴 * 霍乱:先泻后吐,无腹痛、里急后重 米泔水样便,培养见霍乱弧菌

46
•3.慢性菌痢
直肠癌与结肠癌: 对慢性腹泻者,应作肛门指检和乙状 结肠镜检查 疑有高位肿瘤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35
晚期表现为反复惊厥、血压下降、脉 细速、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等中枢 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圆,或 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肌张 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 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昏迷。
36
(3)混合型

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是最 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 (90%以上)。
11
病例分析

化验:血Hb:109g/L, WBC: 23.4×109/L, 中性杆状8%,中性分叶 70 %,淋巴22%,plt:110×109/L, 便常规:黄色粘液便,WBC:30-40/高 倍,RBC:3-8/高倍视野
12
病例分析—诊断
诊断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3
病例分析—诊断依据
1.起病急,高热,起病20小时才出 现腹泻、脓血便 2.惊厥一次,抽搐后一直昏睡,神 志不清,深浅反射未引出,双巴氏征 (+),肢端凉,发绀,心率快,血压低 (休克型表现) 3.大便常规WBC30-40/HP,血WBC增 高伴核左移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32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较为多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短则数小时,长则7天。

根据临床症状,细菌性痢疾可分为典型痢疾和非典型痢疾。

典型痢疾可分为三个阶段:1. 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达39℃左右。

此阶段症状较轻,易被忽视。

2. 发作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痢疾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隐痛或绞痛。

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带有黏液和脓血。

里急后重感明显,患者总感觉有粪便排在肛门附近,但每次排便量不多。

此阶段患者痛苦不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 恢复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正常,粪便逐渐恢复正常。

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延性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1. 轻型痢疾:患者出现轻微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无明显脓血便,病程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周。

2. 中型痢疾:症状介于典型和非典型之间,患者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中有黏液和少量脓血,病程约12周。

3. 重型痢疾:症状较重,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严重腹痛、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带有大量脓血,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病程较长,可达数周。

细菌性痢疾还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症状典型,病程较短,治疗及时可痊愈。

慢性菌痢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深入探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提供一个详尽且系统的描述,以帮助理解这种疾病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

我要明确的是,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这一属包括了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以肠出血为主, 先为鲜红色,后为暗红色,伴剧烈腹痛 和休克。 (3)肠套叠:儿童多发,腹痛为主,有肠 型,可触及肿块,大便血样,不含粪质。 (4)急性阿米巴痢疾:见表
病原 流行病学 潜伏期 全身症状
胃肠道
压痛部位 大便检查
结肠镜检
急性菌痢 志贺菌 散发性、可流行 数小时至7天 重,多有发热 毒血症状明显 腹痛重,里急后重 腹泻数十次 左下腹多见 量少,粘液脓血便 镜检大量红白细胞 可见吞噬细胞 培养有志贺菌 弥漫充血、水肿及 浅表溃疡,直肠乙状 结肠
(二)慢性菌痢: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2个月。 两方面因素: 1.人体因素: ① 轻型病例未治,一般病例治疗不彻底或 不及时; ②原有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或肠道 分泌性IgA↓。 2.细菌因素: ①福氏易导致慢性;②菌株耐药,虽经正 规治疗,但仍转为慢性。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 愈,时轻时重。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伴贫 血、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劳动 力减退。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症状比急 性轻,疗效不如急性好。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病史,近期 (2个月以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但 乙状结肠镜检有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 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3.病原治疗(包括抗生素及化学制剂): (1)喹诺酮类:
(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TMP): (3)其他:庆大、卡那、氨苄青、利福 平头孢、灭滴灵、痢特灵……。
(二)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生活规律,注意饮食。 2.病原治疗: a.2~3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重复2~3个疗程。 b.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接触病变部位,起 杀菌和刺激新生肉芽的作用。 N-S 50ml 痢特灵 0.4 地米 5mg 莨宕片 8m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型
➢ 全身毒血症状轻微,无发热或仅低热 ➢ 急性腹泻,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 轻微腹痛,里急后重轻或缺如 ➢ 左下腹压痛 ➢ 大便培养志贺菌生长可确诊 ➢ 几天至1周可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重型:
➢ 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 急起发热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水脓血便,偶排出片
状假膜 , >30次/天, 甚至大便失禁,常伴呕吐 ➢ 后期: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严重失水致外
➢ 中毒性菌痢: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天,最短数小时,长则可达7天 潜伏期长短,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 ➢ 患者年龄、抵抗力 ➢ 细菌数量、毒力及菌型等
细菌性菌痢
急性菌痢
慢性菌痢
普通型
轻型
重型
中毒型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急性菌痢
普通型:
➢ 起病急 ➢高热、畏寒,全身中毒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解粘液脓血便 ➢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自然病程为1-2周 ➢早期治疗1周左右恢复,少数转慢性
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支持细菌感染,粪便镜检有多数
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
急性阿米巴痢疾: 见表2 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其它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及肠套叠
鉴别要点
表2: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点
脓细胞或白细胞及红细胞(WBC>15/Hp) 有巨噬细胞有助诊断
• 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注
意送检标本的要点:新鲜标本、脓血部分、早期多次 )
• 免疫学检测及志贺菌核酸的检测
并发症及后遗症
志贺菌败血症 :发病率为0.4%~7.5%,多见于老人及儿 童;福氏志贺菌为主要病原菌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及氮质血症
病理解剖
主要病变部位: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 变最显著
病变过程: ➢ 初期:急性卡他性炎 ➢ 中期:特征性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 ➢ 后期:溃汤逐渐愈合
基本病变
➢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假膜 脱落肠黏膜“地图状”溃疡(局限于固有层 )
➢ 慢性期: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息肉样增 生及疤痕形成
按临床表现分3型
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肠道症状及营养不良 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间歇出现急性菌痢 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症状,排菌,结
肠病变
实验室检查
• 血象:急性期WBC(10~20)×109/L,中性粒细胞
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 粪便常规:多为黏液脓血便,无粪质;镜检有大量
混合型
✓ 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 ✓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90%) ✓ 循环、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未愈 大致原因
➢ 耐药菌株、福氏志贺菌等感染 ➢ 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 ➢ 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 原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肠道分泌性IgA减少等
周循环衰竭;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中 毒性休克;少数心、肾功能不全
中毒型
➢ 2-7岁儿童多见,成人偶见 ➢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 突起畏寒、高热;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性休
克;中毒性脑病。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 ➢ 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但发病24小时内可出
现痢疾样大便 按临床表现将中毒型可分为以下3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痢疾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粪-口)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决定因素: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 ➢ 致病力取决于细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
侵袭力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
大部分被胃酸杀死 少量细菌进入肠道
正常菌群的拮抗+肠黏膜分泌型IgA屏障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目的与要求
掌握菌痢的临床表现 熟悉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实验室检查、诊断
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了解菌痢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预
防措施
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引起的痢疾样疾病(志贺菌属、侵 袭性大肠杆菌等)
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shigella,又称痢疾杆菌)引起 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
1~ 15
福氏志贺菌属 鲍氏志贺菌属
B 1a、b、c,2a、b,3a、b、c,4a 、b、c,5a、b,6,x、y
C
1~ 18
宋内志贺菌属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福氏志贺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福氏志贺菌(扫描电镜 x2400 )
毒素:
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
外毒素(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 和肠毒素作用
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肠黏 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殖
志贺菌释放外毒素
黏膜炎症反应+ 小血 管循环障碍
病初的水样腹泻和神经系统症状
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
细菌在人体内被吞噬,很少侵入黏膜下层,一 般亦不侵入血流,故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营养状况极差,尤其老年人或儿童
偶然发生败血症
急性典型菌痢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关节炎 瑞特综合征: 尿道炎、结膜炎、关节炎 神经系统后遗症: 耳聋,失语及肢体瘫痪等
诊断
流行病学史 夏秋季,病人有不洁饮食或菌痢接触史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 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 中毒型菌痢: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
流行季节:夏秋季最常见 主要病变: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
病变
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G¯杆菌 形态: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 培养:兼性厌氧,最适宜于需氧生长 抗原结构 :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及亚型
表1 志贺菌属抗原分类
菌名

痢疾志贺菌属
A
血清型及亚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 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发绀,心率 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渐降甚至测不出
✓ 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 ✓ 重者不可逆,致多脏器损伤及衰竭
脑型(呼吸衰竭型)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内压增高,脑水肿 甚至脑疝
✓ 严重者中枢性呼吸衰竭 ✓ 病情重,死亡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