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僧笔记中儒释道文化间的张力与平衡关系
儒道释互补的心得体会

儒道释互补的心得体会儒、道、释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这三个思想体系各自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
通过对儒、道、释的研读和思考,我也有了一些关于它们互补的心得体会。
首先,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他们主张孝、悌、忍、恕,同时也提倡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想对于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但同时也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
这时候,儒家的思想就能够给我们提供指导,让我们更加注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其次,道家注重自然和心灵的修养。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们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压力,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过分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
而道家的思想可以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通过自我修炼,寻找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力量,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最后,佛教注重人的心性和解脱。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强调通过顿悟和解脱,消除人的痛苦和纷扰,达到超越生死和循环轮回的境界。
佛教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到一切皆空,减少执着和纠缠。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诱惑和欲望所困扰,对于自己和他人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佛教的思想可以提醒我们放下欲望,关注内心的修炼,关注他人的痛苦和需求,以达到解脱自我的境界。
综上所述,儒、道、释三大思想流派在各自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且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儒家重视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醒人们关注他人,追求社会和谐与正义;道家注重自然和心灵的修养,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平静;佛教注重心性和解脱,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越生死的境界。
儒释道辩证关系作文

儒释道辩证关系作文咱们今天来聊聊儒释道这三家的事儿,这三家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有着响当当的地位。
先说儒家,这儒家讲究的是入世,要积极参与社会,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好比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一心想着在社会上干出一番大事业,要让世界因为自己变得更美好。
而佛家呢,强调的是出世。
告诉你世间有诸多烦恼和苦难,要通过修行来摆脱这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有点像一个经历了风风雨雨,心累了的人,想要找个安静的角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憩和净化。
道家则走的是中间路线,既不完全入世,也不完全出世。
它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刻意。
就像是一个洒脱的隐士,随心所欲,不强求功名利禄,但也不排斥世间的美好。
那这三家到底是啥关系呢?其实啊,它们就像是一桌菜里的不同菜品。
儒家像是那道主菜,实实在在,给你提供营养和能量,让你有力气去打拼。
佛家呢,就像饭后的甜点,在你疲惫不堪、心灵受伤的时候,给你一点甜蜜的安慰。
道家则像那杯清茶,随时能让你在忙碌中静下心来,品味生活的原味。
有时候,人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会信奉儒家,觉得要轰轰烈烈干一场。
等经历得多了,受了挫折,可能就会从佛家那里寻找心灵的慰藉。
而到了一定年纪,看开了很多事,又会向往道家的那种自在逍遥。
儒释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它们共同构成了咱们中国人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
所以啊,别纠结哪家更好,关键是在不同的时候,从它们当中汲取我们需要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明白、更精彩!咋样,您觉得我这一番说道有没有点意思?。
儒释道三者的关联与区别

儒释道三者的关联与区别所谓儒释道,就是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三家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在漫长的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地位是非常大的。
中国如果离开了儒释道,那中国就不叫中国,或者说可能早就灭亡了,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延续到今天。
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释道三者合一。
儒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以《论语》为主要经典著作。
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宣扬自己的学说。
佛教是汉代从印度传来的宗教,由释迦牟尼创建,他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
佛的意思是智慧、觉悟。
即不仅自已觉悟,还使一切众生觉悟,最终,智慧和功德都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界。
释迦牟尼80岁时在娑罗双树下逝世。
火化后,他的骨灰被许多国王抢分,尊称为“舍利”。
他一生所演说的教义,被信徒们纪录整理,形成了经、律、论三大部,就是后世所称的“三藏”。
他本人也被尊称为“如来”(意思是“成正觉”)、“佛”(意思是“觉悟者”),奉为佛祖。
佛教是佛陀的教学和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
‘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
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
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
老子先生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道教是以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真经》等哲学体系即辨证法为理论体系,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后来由东汉末年的张天师创立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全世界四大宗教:佛、道、基督、伊斯兰教,这四大宗教里边没有儒教,儒教仅是一家思想理论学派,即儒学。
儒释道三教思想与唐宋文学的交融与碰撞

儒释道三教思想与唐宋文学的交融与碰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释道三教思想是重要的哲学体系。
它们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交融与碰撞,对唐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释道三教思想与唐宋文学的交融与碰撞,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1. 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起源儒释道三教思想源远流长,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理念。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道德和家庭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释家思想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崇尚解脱和修行。
道教思想则注重自然和与天地之道合一。
2. 唐宋文学的发展与背景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墨客。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
唐宋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3. 唐宋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唐宋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很多文学作品都融入了儒家的思想理念。
例如,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对道德的思考。
而陆游、欧阳修等宋代文人则更加注重家庭和个人修养的儒家思想。
3.1 唐宋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不乏体现儒家思想的作品。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的家庭观念和孝道思想。
3.2 唐宋散文中的儒家思想唐宋散文也广泛涉及到儒家思想。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到:“所以我与古人其类相若,曾记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处作者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个人情感,同时也传达了儒家的忧国忧民之心。
4. 唐宋文学中的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在唐宋文学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文人墨客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4.1 唐宋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唐宋诗人对佛教的追求和禅修之道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些诗人如王之涣、白居易都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佛教诗歌。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尘嚣的厌倦和对佛教解脱之道的向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交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有无相生_和而不同_试析宋代道教与儒_佛的文化互动

有无相生,和而不同!!!试析宋代道教与儒、佛的文化互动史冰川潘显一[摘要]宋王朝推崇道教,宋代道教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内丹论,二是三教合一的思想。
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在融合三教的前提下,初步完成了道教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是北宋道教哲学最杰出的代表。
北宋佛家学者中介导∀三教合一#、∀融道入佛#的典型是智圆、知礼二人,其它宋初佛教领袖都是∀融道入佛#、∀以道说佛#的个中高人,道教对儒学的影响在北宋五子等理学大家的著述均能看到,以理学大师周敦颐为例略述道教思想对宋代理学的深刻影响。
王安石批判地吸取了道家天道自然,无为而治,矛盾发展等思想,又整合了儒道的诸多优势,遂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荆公新学#,代表着儒道思想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宋代道教;宗教;文化互动;三教合一;新学中图分类号:B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5!0221!04作者简介:史冰川,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显一,男,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四川成都610064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从东汉张陵创立伊始,就沿着老子思想奠定的哲学思辨、人生关怀和修身养性这条主线,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现实和哲学思潮相结合,建构起多种文化流派,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宋代道教进入了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自身的理论发展具有了新的特征,吸收了禅宗心性论、内丹术逐渐形成和完善,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二是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地位骤然上升,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增大,佛学、儒家也分别吸收道教的合理元素成为颇具特色的宋代佛学与理学。
本文拟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儒释道的互动来看道教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两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赵宋王朝是在结束唐末五代十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之后建立起来的,新王朝的建立,面临着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各地分割、列强相争的不稳定局面和人们的生活贫病不堪,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
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举世罕见的奇迹2016年05月27日星期五“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第一关键词是“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突,只有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回应。
第二关键词是“因缘”。
在对儒释道的研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于是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当西方还沉浸在,或者说迷惑在中世纪黑暗中的时候,宋代的学者已经为中国构建了完善的哲学体系,可以说那时候的中国哲学就是世界哲学的顶峰。
后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一些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于是人们一直流传着这种误解,而我们也曾经自卑过。
今天,中国的哲学已经得到了世界哲学界的承认,大家已经看到媒体上的报道,2018年,从未在中国举行过的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而且从这次会议开始,汉语将作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会议用语。
这是一个标志,这是一个转折,这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哲学正式地跨入世界领域、世界论坛的一个标志。
儒释道的融合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在这个总的缘起下,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儒释道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宗教和学说。
这三种宗教和学说,它们自身的理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相融的经验,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
而要想让儒释道的学说真正成为显学,还需要我们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二是普及,应该让精深和通俗结合。
基督教经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由英国的清教徒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要想让一种学说成为显学,从而在广大民众当中普及,似乎不能够从基层做起,而应该拿自己的精义去说服、感染不同阶层的精英与执政者。
基督教初期的失败、佛教传入中国时曾经有过的不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到了南北朝,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迅速铺开,就是走了我刚才所说的路线。
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冲突

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冲突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文化,其各自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却同时互有渗透与对立。
本文将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冲突,包括对其思想基础、修行方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人的自我完善。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君子之道,强调为人父母、兄弟、夫妻、朋友等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做为个体,要以身作则、一切行为形成良好的典范,同时也强调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以仁、义、礼、智、信构成的“五常”让孔子与他的追随者始终追随其理念并相信其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二、佛教思想佛教思想跨越生死轮回,强调个人的忏悔和解脱,提出“四谛”,即苦、集、灭、道。
佛教通过消除欲望和贪心来达到解脱的目的,认为人类社会中所有的苦难都来自于人的欲望和憎恶。
佛教也讲究个人修行,在禅修中向内省自己的心灵深处,要学会“回头自问”,并且“发现自己的真实”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内在的精神水平。
佛教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物质世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一个人的自然本性与宇宙本源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天道无情,故以万物养而不为主。
成为真正的“圣贤”只需学会自然而然的“为道而活”。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极力反对儒家规定的礼节等人际交往规范。
道家的“形而上”是基于大道而生的,而在“形而下”的层面,他们则提出要坚持道德准则,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四、儒释道三教融通虽然儒释道三教基本完全不同,但他们也存在互相补充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其中的一些明显的方面包括: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治国理政、佛教注重个人精神的提高与儒家关注个人品德准则、道家强调自然界与宇宙本源的平衡与儒家提出的仁爱和社会建设等。
除了思想上的融通外,儒释道三教也相互影响着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僧笔记中儒释道文化间的张力与平衡关系打开文本图片集史书是统治权力话语的一种,而笔记作为非官方视界下的话语表达,带有明显的他者性质。
在历史书写的过程中,统治权力话语往往采取同化与打击的方法化解社会与文学中存在的异己因素,而所谓的异己因素往往反对统治权力话语的控制并对其进行消解,于是在反抗与权力控制的二级斗争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由张力达成妥协,又由妥协走向平衡。
宋僧笔记“以简洁的文言,短小的篇幅记叙人物的故事”,表现了僧人对朝野故实,奇闻异事,典章制度,名士风采的历史与文学观照。
相对于官方意识形态,宋僧笔记作为边缘意识下的个体话语表达,是更能体现出社会生活形态的文化反抗,且这种反抗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和立足点的。
通过其与正史的对照,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形成的张力与平衡关系。
一、宋僧笔记中儒佛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在表层叙事结构上,儒家文化与佛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认同的倾向:儒士善于吸收佛家思想,一些僧人的形象也体现出儒家色彩。
前者更多地体现为双方的交往以及儒生对佛教的接纳。
作者时常援引儒家名士当世或转世信佛的事件,以赋予佛教信仰合法性。
如《湘山野录》“成都无名高僧”一篇中孙思邈信佛之事,《玉壶清话》“江南边镐初生”一篇中谢灵运转世信佛之事。
在《续湘山野录》“本朝眷待耆德”一篇中,作者在文段开头强调王文正的品性与身份,作为其临终信佛之事的背景。
王文正深得皇帝信赖,位列三公,品行高洁。
他在临终之时要求以僧人的全部仪礼下葬,最终朝廷的制度也为之妥协,这就赋予了佛教与僧人的地位以合法性。
在涉及僧人与儒生交往的篇目中,作者往往直接指明二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如富郑公早慕佛法,不得门入,幸得锸师指点,豁然开朗;又如李参政汉老与泉州忠光禅师相交,汉老临终前依旧与忠光禅师唱和。
后者主要体现在世俗生活与儒家文化对僧人处事模式的影响以及作者对儒家的态度表露方面。
在《云卧纪谈》“庐山罗汉小南禅师”篇中,僧德廉与罗汉系南禅师之父“讲手足之敬”,受到罗汉系南禅师的批评时,僧德廉“诟其礼违敬顺,深加屏斥”,可见僧人受到了儒家礼乐思想的影响。
另有一篇在介绍书生李升时,作者提及其弟是修大华严寺功德主真熙。
可见尽管身为出家僧,其与世俗的关联依然存在,作者专门指出这点受到了儒家宗法观念的影响。
僧人身份的作者对儒家伦理往往持有赞同态度。
《玉壶清话》摘录了朱昂所撰《莫节妇传》中的一个节妇故事,作者评价此书“大为人伦之劝”;另有摘录《愍说》中一则妇人负夫骨归葬故乡的故事,故事本身十分简短,而故事之后的评论所占篇幅超过故事本身,作者用强调、对比等手法突出妇人的节义,多次通过使用叹词加强语气,表明作者对妇人行为的赞同。
作者通过描写儒士由儒转佛的变化赋予佛教合法性。
《林间录》记载王文公罢相之事。
王文公辞去宰相一职,回归钟山,虔诚地向和尚探讨佛法。
他从世俗空间向山林空间的转移契合佛教抛弃“我执”的精神,体现出儒士经历了从排斥佛教到主动亲近佛法的动态过程。
《林间录》又载杜祁公、张文定公与朱承事交往一事,杜祁公和张文定公“里巷相往来”,杜祁公在学习杂学之前,对于“安道佞佛”持有嘲讽态度,张定文公对此仅一笑置之,后来杜祁公无意间翻看了首楞严经,才明白“圣人微言无出孔孟,舍此而取彼,是大惑也”,又知道了张文定公乃“佛祖化人”,于是愿弃前嫌与张定文公重修旧好。
作者分别从儒士与僧人的角度出发,刻画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儒士对待佛教态度的转变,信仰与身份的调整,而暗线是僧人淡然处世,始终如一的行为模式,两条线索一动一静,相互交织,实则以静制动,反映了佛教思想对儒家文化的渗透。
在深层叙事结构上,僧人对儒家文化的解构是作者在儒佛文化之间达成平衡状态的叙事策略。
作者在表现佛教超越性的同时,将佛教纳入儒家文化系统,暗示二者的视界融合倾向。
《玉壶清话》中记载都官巩彦在梦中到一地,有人要对他施行刑法,他想凭借自己的官员身份得以幸免,对方拒绝后,他呼唤观音而众人得救。
《续湘山野录》中记载张密学因惩戒犯人过度,在半梦半醒间被引入一殿,在殿中,真宗斥其不以刑法为准量刑,理应受罚,在旁人的指点下,其通过诵读《法华经》免于受罚。
此二事表明佛法比君权的地位更加重要,以至佛典可以轻易地化解来自君权与世俗制度的惩罚。
佛教在现世中的功用超越了儒家,在儒家制度不适用的地方,人们可以用佛法解除苦难。
作者也借僧人与儒士的交往表明佛教对儒家文化的解构与超越。
《湘山野录》中所载成都无名高僧与孙思邈的交往之事。
本段建构了两个空间,一个是僧人日常生活的世俗空间,以集市为代表;一个是孙思邈、童子与僧人构成的佛教空间,先是童子忽然出现,将无名僧引入此空间,之后故事以僧人的视角,逐渐揭示孙思邈的奇特衣着及待客方式,饮食钱财的异乎寻常,童子的遽然消失,以及居处的神秘难寻,完成了佛教空间的组建,而僧人回到世俗空间后修为的增长以及在集市上的遽然消失暗示僧人最终趋向佛教空间。
作者通过在佛教空间与世俗空间之间的不断切换,在僧人与儒士身份之间的交错演化,弥合了儒佛文化间的裂隙。
佛教对儒家文化的妥协是平衡状态的另一种呈现。
边镐乃谢灵运转世,他明明要求父亲在其七岁时放其出家,并且不逼迫自己吃荤,其父却统统不遵从,既逼迫他吃荤,又强迫其娶亲做官,边镐开始时不从,后来也能吃一点荤腥。
故事的结局以佛教对以君权父权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妥协而达成。
《湘山野录》记载了一则“潭州试僧童经”的故事,其中体现的试经度僧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延伸,表明佛教的宗教神圣性向世俗制度的妥协。
二、宋僧笔记中佛道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在表层叙事结构上,宋僧笔记多体现出佛教对道教的认同倾向。
道士在笔记中多担任智者与预言者的角色。
《湘山野录》中记载徐铉年少时被道士鞭打一事,道士“金鱼将迁庙于邠,他日挞于庙亦未晚”之言一语道破天机,徐铉的命运正如道士所预料。
《玉壶清话》记载道士告知王舆流星下落及其富贵命运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如道士所言。
而道教名士陈希夷及其客人多次在文中出现。
《湘山野录》“种司谏既以‘三不便’之奏”一篇讲述种放拜访陈希夷,陈希夷之客预测其今后的命运,又告诉其增寿之方。
《续湘山野录》中“祖、宗居潜日”一则与“祖、宗潜耀日”一则讲述的是同一事件,即陈抟与祖宗的交往与对二人未来身份预测之应验。
“钱文僖公若水”一则塑造了麻衣道者的形象,此人即使陈抟老祖也礼让三分,在双目紧闭的情况下也能推断出钱若水的修为与命运。
有时作者通过讲述僧道之间的斗法表现佛教对道教的隐性认同。
在《林间录》“灵源禅师为予曰”一篇中,灵源禅师、“我”以及晦堂老人探讨居士的才学,道士的才学成为不同宗教身份的三人注目的焦点,作者隐约赋予了道教以合法性;同时,作者将佛教与道教信徒并置在同一空间中,通过描述三者间的谐和关系表达对道教的隐性承认。
道教对僧人的性格特点与处事模式也也有所影响。
泉禅师“隐于衡岳,佯狂垢污,世莫能测,以楮为帔,所至聚观”,其所作之诗不同于高雅晦涩的禅宗偈语,反而类似于俚俗诙谐的打油诗,言行不羁,放旷自任。
《广清凉传》记载取性道者“内行莫测,外相粗鄙,衣唯弊衲,食且众残,不染声名”,取性道者衣衫不整,随性而为,自己杀蛇而不怕违背戒律。
《林间录》中“不托者”吃肉喝酒,与世俗官员一起享乐。
虽然作者对二者评价皆不高,道教的随性自然思想对佛教的影响依然可见。
在深层叙事结构上,少数体现出佛道之间互相排斥的篇目隐含了二者之间平衡状态的达成。
《罗湖野录》记载“大秀迟其不复,潜令僧窥南公作为,僧至期月,见其孤坐一榻,泊如也,返告大秀曰,此老无佗长,但修行道者僧耳,大秀由是让小秀曰,这措大中途失守,负吾先师”,小秀禅师、大秀禅师作为正统释家弟子,对于南禅师的道教作为十分不满,甚至用“中途失守,负吾先师”这样犀利的话语评价其行为,然而三位禅师最后冰释前嫌,并且相互作偈唱和。
作者对于三人达成和解的过程不设笔墨,对于南禅师是否改正自己的道教作为也没有提及,看来儒佛之间的冲突并非作者笔下的主要矛盾,作者通过省略情节、模糊细节的手法在佛道文化之间建构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宋僧笔记中儒道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在表层叙事结构上,宋僧笔记体现出道教对儒家文化进行解构的倾向。
《林间后录》记载陈抟拒不赴阙一事,太宗诏见陈传赴阙而陈抟固辞不就,且陈传过去曾“世宗拜谏议,不受”。
陈抟对君权并无趋之若鹜,反而避之不及。
《湘山野录》讲述杜光庭对三个有难言之隐的偷粮盗贼没有出声相救,因而在道院中遭到三人控诉之事。
杜光庭十分悔恨,最终“辟谷一年,修九幽脱厄科仪以拔之。
”这与《续湘山野录》中讲述张密学惩戒犯人过度的一则故事极为相似。
作者通过佛道对儒家文化道德与法则的超越暗示了二者的适用范围更广阔,二者能打通阳世与阴间的二元空间。
另有一则讲述王至道之子是上帝所赐仙童,才华横溢,深受真宗喜爱,后在道教空间中被上元夫人受命为玉童,因而在世俗空间中其大病而去,世间无法将其留住,道教空间对世俗空间的压迫与超越显而易见。
在深层叙事结构上,道教与以君权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相互妥协中达成平衡状态。
道教与儒家文化是并行不悖的,君权给予道教文化以承认。
《玉壶清话》记载谢史馆恪尽职守,“深慕虚元”,病中“衣羽衣,焚香端坐而逝”一事,表现儒者身份与道教信仰可以汇于一人之身。
《续湘山野录》中“李南阳至尝作《亢宫赋》”一篇打通了道教空间与以君权为代表的世俗空间,李南阳被引入道教空间,象征道教身份的绿衣道士立于象征天子的真龙之旁,真龙在床上盘踞,这样的格局象征了二者的君臣身份,而道士对真龙身份的阐释与真龙的静默则说明世俗空间保留了道教的话语权,后来话语的应验也印证了道教话语的合理性。
《玉壶清话》中记载了赵普去世前,遣人前往道教场所祈祷之事,神明表示他犯下错误,无法逃脱,并出示了一块巨牌表明他的错责,赵普知会神意,但表明此事与他无关。
《玉壶清话》树立了道教空间的合法性,其与世俗空间并行不悖。
《湘山野录》有一则讲述上帝为王至道赐子,而赐子的原因是王一心为民,这就在道教观念与儒家道德之间建立了一种同构性。
虽然道教文化超越了世俗空间,道教文化的合法性却需要君权给予承认,二者在矛盾中达成一种新的平衡。
四、结语在正统历史的威慑下,“那些真实而猛烈的破坏因素——原应因其严重而将作者押进牢房而动刑——却被它们所威胁的权力化解消弭了。
”权力与对权力的反抗、反抗与反抗的消弭之间呈现出不断的张力运动,而矛盾的解决与平衡状态的达成又促使正统权力的复位。
在宋僧笔记中,僧人表现出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张力与矛盾,而三教之间的相互拒斥最终在统治权力的背景下消弭,三者走向平衡的局面。
通过对照宋僧笔记与正史,可以管窥僧人笔记中三教之间相互认同、解构与妥协的倾向,发现贯穿始终的矛盾、张力与平衡状态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