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则混合运算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亚东第一小学:丁宝生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使用时间:编写人:丁宝生审核组长:刘英娟审核主任:安学军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一、【知识链接】:48+59= 36×47= 125-46= 38+56= 69÷3=116-42= 60÷15= 63×12= 200×3= 400÷20=二、【自主学习】: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2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方法一:(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列式_____________(2)6天呢?_____________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方法二:(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987.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2.能够准确地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混合运算;3.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2.能够准确进行混合运算。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3.1 教学内容1.复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2.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和异同点;3.深入讲解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步骤;4.练习混合运算相关的题目。

3.2 教学流程3.2.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混合运算。

3.2.2 知识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特点;•以例题的方式,详细讲解混合运算的步骤和运算顺序;•解释为什么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可以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强调注意运算符的优先级。

3.2.3 练习与巩固(3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答;•随堂检查,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解析练习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解法。

3.2.4 拓展与实践(20分钟)•制定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进行解答;•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出多种解决方案,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思路和答案。

3.2.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展望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并布置相关预习作业。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学生能够准确进行混合运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4.2 反思与改进•本节课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互动环节;•需要更多的例题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需要更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课题:四则运算(一)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四则运算(=)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四则运算(三)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评价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四则运算(四)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位置与方向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1)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加法结合律(2)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3)
班级姓名评价
课题乘法运算定律(1)
班级姓名评价
乘法运算定律(2)
班级姓名评价
课题乘法运算定律(3)
班级姓名评价
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乘、加法的灵活应用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小小营养师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小数的性质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四、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

(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下午有多少人?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导学教案(共5课时)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导学教案(共5课时)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教案(共5课时)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三、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四、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优选】四年级下数学导学案-四则混合运算-西师大版(2014秋)

【优选】四年级下数学导学案-四则混合运算-西师大版(2014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1、出示题目70×(750-715÷65)2、组织全班交流,并总结计算的方法。

3、组织学生讨论:例二与例一有什么不同之处?有小括号,应怎样算?1、看题目,独立思考计算方法。

2、与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3、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小括号里面又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的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再加减。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巩固练习、拓展知识2页课堂活动1、出示1题,组织练习。

2、引导读懂题意,进行练习。

3、把混合运算拆成几个一步计算。

1、独立标出顺序,并计算,交流结果。

2、理解题意,自己思考,交流。

3、独立书写,交流看法。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总结作业布置作业: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5×58-(73+89)回答提问,全班总结。

独立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

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不含括号或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200-80÷4×7 70×(750-715÷65)=200-20×7 =70×(750-11)=200-140 =70×739=60 =5330先乘除,再加减先算括号里面的,里面的也要先乘除,后加减注:本课时可以用两节课完成,把例2和课堂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这样处理更显合理。

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

5、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6、及时练习:630×[840÷(240-212)]7、评讲练习,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5、独立练习。

6、交流结果。

说出运算顺序。

7、练习,说顺序和结果。

计算的顺序。

巩固练习、拓展知识7页课堂活动1、引导完成1题。

2、和学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学知识。

3、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完成,交流结果。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了解游戏办法,分组进行游戏。

3、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小熊购物的小故事,小熊在超市购买水果、文具等物品时,遇到了需要使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总价的问题。这个故事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四则混合运算。
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已学的加减乘除知识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
2.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毅力,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追求卓越。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四则混合运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重点,它既是对以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运算能力的一次提升。在本章节中,学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运算顺序和多种运算符号的混合,这不仅考验他们的计算技巧,还考验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实例为引导,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梯度练习,分层次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与探究中掌握运算规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从而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四则混合运算》(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四则混合运算》(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四则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2.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根据运算顺序,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

3. 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四则混合运算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课件、练习题、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利用教具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四则运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 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讲解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的步骤。

-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 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四则混合运算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 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课后反思:毛远政: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

自然地得出其运算顺序、掌握运算规律。

潘幼莉:在本课中我把重点放在列综合算式和运算顺序上。

然后,我便出示12/2+12和12+12/2,让学生自己独立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得出:不管除法在前或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邓红微:四则运算的前提是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只有保证这些基本运算的正确性,才能在脱式计算的时候保证计算正确率。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同时,抽取早自习时间,进行四至五道基本运算的练习,时间虽短,但便于控制,学生正确与否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罗石明:四则运算对于运算的难度已经有所下降,比如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都没设为例题。

但是却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由两位数乘除法推导三位数除法和三位数乘法的方法。

我也适当补充相关习题,布置学生演算,以达到一定的成熟度。

李雪梅:从单元内容来看,这个单元没有趣味性,一味枯燥的运算学生不感兴趣,当然也不利于教学。

因此,教材的练习我是这么安排的1、添括号练习,添括号练习也要学生进行计算,但形式上只需要学生添加括号,对学生来说兴趣比较大。

2、算24点。

二十四点作为比较经典的数学游戏,除了动脑外,也可以考察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蒲言书:教材中的例3,是加减法两边是乘除的运算。

从应用题本身来说,又是新题型,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

在两难的情况下,都去突破,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逐个突破,各有侧重。

当然,没有割裂教材本意,通过题意帮助理解运算顺序,帮助突破重难点,这样才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李青蜓: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

杜玉华: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

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课后反思:毛远政:应用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要求,切中解题关键,灵活合理地选用解题思路,以便迅速合理地求得问题的解答。

要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潘幼莉: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杜玉华:运算顺序不成问题,但计算却成了问题,少部分学生计算出现错误。

不是看错数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

李雪梅:教了这节课后,发现学生对于带中括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般都能理解、掌握,但在实际计算中却会犯各种错误,知识性错误、习惯性错误都有。

知识性错误主要是由粗心、没有审题引起的;习惯性错误则难说了。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一定要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做一步检查一步,提高正确率,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妨在教学中展示各类问题,让他们加以评判、订正,并在计算中加以防范。

通过评判及让学生一步一查,作业正确率有所好转。

李青蜓:“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

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

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邓红微:列式计算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

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乘”,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182÷13)×(28-14)。

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着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3×12。

罗石明:在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

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

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

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习了。

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

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课后反思:毛远政: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以解决问题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把解决问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与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活动过程中得出运算顺序,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基础上形成计算技能。

这样既克服了计算教学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罗石明: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对小括号、中括号的认识以及含有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练习中偶然接触过,也有些学生的家长早就帮孩子建立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一部分的学生的自信满满,导致教学重点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住。

李雪梅:四则运算的前提是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只有保证这些基本运算的正确性,才能在递等式计算的时候保证计算正确率。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同时,可以抽取早读课等时间,进行四至五道基本运算的练习,时间短,教师便于控制。

蒲言书:在教学中我加强审题。

即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

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如405×(3076-2980)+2136÷89。

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题。

又如36×[100÷(20+5)]÷6。

看的结果应是①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式题。

李青蜓: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发展的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杜玉华:现在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在教完中括号后,思维显得更是混乱了。

在解题时,出现学生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小括号与中括号不恰当的使用,甚至很多学生在学完中括号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开始发生错误。

对于后进生,真正要从基本做起,首先要避免计算时发生的小错误,其次要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红微: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弄清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不同作用是这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第三单元确定位置课后反思:潘幼莉:本节课我渗透了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诉学生,但教师心中有数。

在小学数学课中都应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毛远政: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

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邓红微: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

罗石明:本节课中,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将“小军坐在从左数第4列从前数第3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还是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都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

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李雪梅: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蒲言书:当学生初步认识数对后, 又引导他们用数对来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借助班级的行与列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对和人的对应,经历数形结合。

这样的设计, 体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杜玉华: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毛远政: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潘幼莉: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

“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

教学中在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

李青蜓: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有具体形象的图片到半抽象的点子图,最后到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蒲言书:经历了一个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