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心梗统一定义 英文翻译版

合集下载

全科医生小词典——修订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全科医生小词典——修订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7 朱理敏 ,王宪衍 .脉压 与心脑血管 疾病危险 因子 [ J ] . 中华 心血
管 病 杂 志 ,2 0 0 1 ,2 9( 9 ):5 7 3 .
种 补 充 和探 索 ,管 理 内容 和模 式 尚需 进 一 步 充 实 和 完善 ,管
8 胡小平 ,王 占成 ,刘 经磐 ,等 脉压 与脑 卒 中发 生 的临 床研 究 [ J ] .高血压杂志 ,2 0 0 2 ,1 0( 4 ) :3 2 6—3 2 8 .
要求 。社区高血压细节 管理 ,作为 目前管 理模式 的一 种补充 ,
即在 现 行 的 管 理模 式 基 础 上 ,对 各个 管 理 细 节 进 行 完 善 ,通 过
4 钱伟峰 .社 区健康教 育对高血压 患者易感 因素的影响研 究 [ J ].
中 国 全科 医学 ,2 0 1 2,1 5( 4) :1 3 0 0 .

5 中国高血压 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 0 1 0[ J ] .
中 国 医 学前 沿 杂 志 ( 电子版) ,2 0 1 l ,3 ( 5) :4 2—9 3 .
6 许予明 ,谭颂 ,刘铭 ,等 .脑 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 临床指南 [ J ] .
内 科 急 危 重症 杂 志 ,2 0 0 5,1 1( 5 ) :2 4 3— 2 4 5 .
的第 3版 《 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新定义要点如下 :
1 逐 渐 增 加 、小 批 量 心 肌 坏 死 可 通 过 敏 感 性 和 心 肌组 织 特 异 性 标 志 物 增 加来 监测 。 2 心 肌 坏 死 可 能 源 于非 缺 血 性 机 制 如 心 力 衰竭 ,可称 为心 肌 损 伤 而 不 称 心 肌 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医学ppt
8
2007版 cTn升高的非缺血性心脏病原因
• 肾功能衰竭 • 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血色病、肉状瘤病、硬皮

• 炎症性疾病,如心肌炎、心肌扩张性疾病、心内膜炎、心 包炎
• 药物毒性或毒素 • 危重患者,尤其是呼吸衰竭或脓毒症患者 烧伤患者,尤其
医学ppt
10
2007版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ECG表现
• V2-V3导联Q波≥0.02 s 或呈QS型 • 两个相邻导联(I、aVL、V6;V4-V6;Ⅱ、Ⅲ、aVF)中Q波
≥0.03 s,深度≥0.1 mV或呈QS型 • V1-V2导联R波≥0.04 s以及R/S≥1合并直立T波(无传导
缺陷)
医学ppt
是烧伤>30%体表面积者 • 过度劳累者
医学ppt
9
2007版 急性心肌缺血的ECG表现
• 急性心肌缺血的ECG表现(无左心室肥厚和LBBB) • ST段抬高 相邻2个导联新发ST段J点抬高:V2-V3导联
男性≥0.2 mV、女性≥0.15 mV,和(或)其他导联≥0.1 mV • ST段压低和T波改变 相邻2个导联新发ST段水平或下斜 性压低≥0.05 mV,和(或)相邻2个导联T波倒置≥0.1 mV 合并高大R波或R/S>1
死:
•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 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 缺血性原因。
• 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医学ppt
72007版 cTn升高的非缺性心脏病原因• 心脏挫伤,或由手术、消融、起搏器等引起的心脏创 伤 急性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 主动脉夹层 • 主动脉瓣膜疾病 • 肥厚型心肌病 • 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 • 心尖球形综合征:急性扩张性心肌病 • 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 • 肺栓塞、严重肺动脉高压

2024年ESCST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中文翻译版

2024年ESCST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中文翻译版

2024年ESCST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的中文翻译版如下:
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肌梗死的严重类型,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以下是ESCST(欧洲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协会)发布的2024年抬
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的要点:
1.快速进行心电图(ECG)检查,以确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

2.立即进行溶栓治疗或急诊冠脉介入手术(PCI),以恢复冠状动脉
的血流。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4.在患者稳定后,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以促进身心康复和
预防再发。

这些指南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高质量的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
服务,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

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

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2013-07-08 05:58:24| 分类:冠心病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ESC/ACC/HAH/WHF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工作组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胡世红教授译自: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2551–2567内容表缩略语和词头语心肌梗死的定义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既往心肌梗死的定义引言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特征心肌损伤伴坏死的生物标志物的检出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自发性心肌梗死(1型心肌梗死)继发于氧供需不平衡的心肌梗死(2型心肌梗死)由于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死亡(3型心肌梗死)与血运重建术相关的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既往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梗死与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相混淆的情况成像技术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像应用于心肌梗死晚期表现的成像伴随PCI的心肌梗死诊断的诊断标准(4型心肌梗死)伴随CABG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5型心肌梗死)对拟行其它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梗死的评估与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脏梗死再发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在临床试验中心肌梗死的应用和质量保证方案调整心肌梗死定义的公共政策意义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看法利益冲突致谢参考文献缩略语和词头语ACCF 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AHA 美国心脏病协会CAD 冠心病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KMB 肌酸激酶MB同工酶cTn 心肌肌钙蛋白CT 计算机体层摄影CV 变异系数ECG 心电图FDG 氟脱氧葡萄糖HF 心力衰竭LBBB 左束支传导阻滞LV 左心室LVH 左心室肥厚MI 心肌梗死mIBG 间碘苯甲胍MONICA 心血管病趋势和决定因素的多国监测MPS 心肌灌注闪烁扫描术MRI 磁共振成像mV 毫伏Non-Q MI 无Q波型心肌梗死N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Q wave MI Q波型心肌梗死RBBB 右束支传导阻滞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的闭塞;或(3)有活力的心肌新的丢失或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证据。

全球心梗统一定义

全球心梗统一定义
--临床、病理综合分类法
根据临床、病理以及其他特征可分四期
1、急性进展期(<6小时) 2、急性期(6小时--7天) 3、愈合期(7天--28天) 4、陈旧期(痊愈期)(≥29天)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和ECG所记录的心梗分期与实际病理学分 期并不一定完全相符。例如,ECG显示ST-T变化、心脏标志物升 高时往往提示新近发生的心梗,但病理学分期可能已处于愈合期。
全球心肌梗死新定义
全球心肌梗死定义
—ESC/ACC/AHA/EHS/WHF 标准
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定义
★心肌缺血时间过长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
★细胞坏死定义为细胞凝固和(或)收缩带的坏死
全球心肌梗死定义
—ESC/ACC/AHA/EHS/WHF 标准
心肌梗死分类
★根据梗死面积分类
★病理学分类
★临床分类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ESC/ACC/AHA/EHS/WHF 标准
PCI相关性心梗 1. 基 线 cTn 水 平 正 常 者 接 受 经 皮 冠 脉 介 入 治 疗 (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 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 2.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定 义位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3.一个亚型是支架内血栓相关性心肌梗死 PCI术 后心肌梗死,且造影或影象学证实支架内血栓
①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②肾功能衰竭 ③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 ④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心肌梗死相关表现的定义
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改变的定义
⑤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
⑥心脏挫伤、消融、起搏和心脏复律 ⑦浸润性心脏疾病,如淀粉样变形和硬皮病
—ESC/ACC/AHA/EHS/WHF 标准

心肌梗死的全球统一定义 共37页

心肌梗死的全球统一定义 共37页


基线肌钙蛋白值正常行经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 的患者,心脏生物标志物升高超过URL的第99百分 位值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indicative of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necrosis)。按习用裁定(by convention,按惯例),生物标志物升高超过URL 的5倍加上新的病理性Q波或新的左束支阻滞,或 冠脉造影证实新的移植的或自身的冠脉闭塞,或有 活力心肌丧失的影像学证据,定为与CABG相关的 心肌梗死(CABG-rel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其 中一个亚型与支架血栓形成有关
缺血症状并不特异,有时不典型,甚至 没有任何症状
如果症状不典型或没有症状,AMI的诊断将更多的 依赖心电图、心脏生物标记物及心脏成像技术 (cardiac imaging)的检查结果

突发、意外的心脏性死亡,涉及(involving)心 脏骤停(cardiac arrest),常伴有提示心肌缺血 的症状、及推测(presumably)为新的ST段抬高 或新的左束支阻滞、和/或冠脉造影和/或尸检有新 鲜血栓的证据。死亡发生在可取得血标本之前或 生物标志物在血中状:静息或用力时胸部、上 肢、下颌或上腹部的不适(discomfort), 部位可有不同组合
AMI相关胸部不适常表现为:时间至少 超过20 min,部位呈弥散性(diffuse) 而非局限性(not localized),非体位性 (not positional)且不受局部运动影响 (not affected by movement of the region),可 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或晕厥
ST段抬高31 min后出现室颤,猝死
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尽管来不及采血测定 肌钙蛋白,或即使采血检测肌钙蛋白不 高,即缺乏心脏生物标志物证据,如猝 死前有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此时仍应 诊为(致命的)心肌梗死。如有冠脉造 影(假使有可能)和/或尸检证实有新鲜 血栓,AMI的诊断将更为明确

医学--第三版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医学--第三版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2
心肌损伤标志物
3
心肌损伤标志物
特异性和敏感性:cTn>CK-MB参考值:>99th URL,CV<10%〔CV>20%时禁用〕采样要求:首诊、3-6h、必要时升高而无缺血证据时应查找其他病因:心肌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力衰竭 、肾衰竭等
4
肌钙蛋白升高
5
原发心肌缺血性损伤
继发心肌缺血性损伤
26
SPECT
27
PET
28
MRI
29
15
性别和年龄特异性
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ECG标准
两连续导联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05mv,或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T波倒置≥0.1mv
16
陈旧性心肌梗死ECG标准
V₂-V₃导联Q波≥0.02s或呈QS波;任意组(Ⅰ,aVL,V₆;V₄-V₆;Ⅱ,Ⅲ,aVF)两导联Q波≥0.02s且≥0.1mv或呈QS波;无传导阻滞时V₁-V₂导联R≥0.04s波和T波直立R/S≥0.1
6
急性心肌梗死标准
检出生物学标志(尤其是肌钙蛋白)升高和/或降低且至少一次>99th URL,并有以下之一:①心肌缺血病症;②新的缺血性ST/LBBB改变;③出现病理性Q波;④影像示新出现的活力心肌丧失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⑤造影或活检证实的冠状动脉内血栓猝死PCI相关CABG相关
7
心肌梗死1型
自发性心肌梗死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溃疡、侵蚀、裂隙、夹层等致一支或多支冠脉腔内血栓,进而心肌血流减少或远端血小板栓塞、心肌坏死,通常有严重的CAD,偶然(5~20%)非阻塞性或无CA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23/6/19
24
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y, IVUS有创操作(在冠脉造影中联合操作)可以显示冠脉管壁细节不能同步显示冠脉管腔还需更好的不稳定斑块参数

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

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

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欧洲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肌梗死重新定义联合委员会文件一、心肌梗死的概念与定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的定义可以根据临床、心电图、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特征做出。

心肌梗死术语还具有社会与心理学方面的意义,表现在作为严重健康疾病的一个晴雨表和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疾病发生率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参数(图1)。

过去,有关心肌梗死相关概念在临床上已达成共识。

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有关疾病发生率的研究中,具备下述3个特征中的2个即可诊断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即胸痛)、心肌酶升高和出现Q波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但是,目前的临床实践、医疗卫生系统以及流行病研究和临床试验,都需要对心肌梗死做出更精确的定义。

而且,更敏感、更精确的血清生化标记物与更精确影像技术的出现,需要对原来心肌梗死的定义进行重新评价。

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影像检查的敏感性提高,发现过去不能诊断的非常小的心肌梗死灶。

现有的技术已经能鉴别重量<1克的心肌坏死灶。

我们越来越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即心肌缺血引起的所有大小的坏死均应定义为心肌梗死(正如本次会议提出的)。

重新审视过去所诊断的严重、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今天就应该被诊断为小灶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敏感性的增高,意味着会发现更多的病例。

另一方面,诊断标准特异性增高,会减少诊断心肌梗死假定阳性病例数。

心肌梗死定义的这种变化,将会对疾病发生率的传统监测方法及结果评估产生明显的影响。

随着对心肌梗死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ESC和ACC于1999年7月曾召集会议,重新修订心肌梗死的定义。

对心肌梗死新定义的科学与社会意义的评价,将在病理学、生物化学、心电图检查、影像检查、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公共政策等方面进行。

显然,无论是在临床实践还是在人口研究中,对心肌梗死定义若不进一步明确,则阻碍了其广泛使用。

这种进一步定义涉及到心肌细胞损伤(梗死范围)、导致梗死的诱因(自发性还是在冠状动脉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中发现)、以及观察心肌坏死动态衍变的过程(进展性、正在愈合或已经愈合的心肌梗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死的定义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当临床上发现急性心肌缺血伴有心肌坏死的证据时,就应当使用心肌梗死这一术语。

因此,只要符合下列任何一条标准,就应诊断心肌梗死:·检测到心肌标志物(尤其是肌钙蛋白[cTn])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超出正常参考值上限(URL)的第99%百分位值,并且至少伴有下列一项证据:·心肌缺血的症状·新发的或推测新发的显著ST-T改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影像学检查发现新发的心肌丢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脉造影或尸检发现冠脉内存在新鲜血栓·心源性死亡,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并伴有推定为新发的心肌缺血ECG改变或新出现的LBBB,但死亡之前未能获取血液标本或血液中心肌标志物尚未开始升高。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相关MI定义为:基线cTn值正常(≤99% URL)的患者,PCI术后升高超过99% URL的5倍;若基线水平升高且保持稳定或处于下降期,则术后cTn较基线值升高>20%。

此外,尚需具备以下任何一项:(i)心肌缺血的症状,(ii)新发现的心肌缺血ECG 改变,(iii)血管造影结果与PCI并发症相吻合,(iv)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发的心肌丢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在心肌缺血时冠脉造影或尸检发现支架血栓形成,并伴有心肌标志物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数值超过99% URL,即可界定为支架内血栓相关性MI。

·冠脉搭桥(CABG)相关性MI定义为:基线cTn值正常(≤99% URL)的患者,手术后心肌标志物超过99% URL的10倍。

此外,尚需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i)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新出现的LBBB,(ii)冠脉造影发现新的桥血管或自身冠脉闭塞,(iii)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心肌丢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标准符合下列任何一条标准,即可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伴或不伴症状的病理性Q波,同时排除了非缺血性病因。

·影像学检查发现局部心肌丢失的表现如室壁变薄并丧失收缩功能,同时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病理检查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

引言心肌梗死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特征表现,包括心电图改变、升高的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改变,或通过病理检查而确诊。

它是世界范围内一个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

心肌梗死可能是冠心病的首发表现,也可能在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反复发生。

人群中心肌梗死发生率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区分发生率和复发事件率的标准资料,可以帮助了解人群中和不同人群间的冠心病负担。

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特定人群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可以反映该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

心肌梗死这一术语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重要的心理和法律上的意义。

心肌梗死是一个标志反映全世界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也是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和质量控制的一个结果指标。

这些研究和项目均需要精确、统一的心肌梗死定义。

过去,对心肌梗死这个临床综合征有一个基本共识。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从症状、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学三个方面界定心肌梗死。

然而,随着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血清心肌生物标志物以及更敏感的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现已经可以检出更少量的心肌损伤或坏死。

此外,尽管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已经得到显著的改进,从而减少了心肌损伤和坏死。

再者,有必要区分导致心肌梗死的不同原因,例如“自发性”和“操作相关性”心肌梗死。

因此,内科医生、其他医务人员及患者需要最新的心肌梗死定义。

2000年,第一次全球心肌梗死工作组发表了新的心肌梗死定义,认为心肌缺血情况下的任何心肌坏死应当视为心肌梗死(1)。

这些原则又被第二次全球心肌梗死工作组重新定义,形成了2007年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其强调了可导致心肌梗死的不同原因(2)。

这份由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发布的共识,得到了医学团体的认可并被WHO所采纳(3)。

然而,敏感性更高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修订其定义,尤其是心肌坏死发生在危重症的情况下、冠脉介入术后或冠脉搭桥术后。

第三次全球心肌梗死工作组延续了ESC/ACCF/AHA/WHF的努力,将新的见解和最新数据整合进这份文件,目前认为极少量的心肌损伤或坏死能被心肌生物标志物或影像学检测到。

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特征从病理的角度说,心肌梗死是指长时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

心肌缺血开始后,组织学的细胞死亡并不是立即发生,而是在一定的时期(至少20min,有些动物模型时间更短)后出现(4)。

尸检发现通常需几个小时以后才能在肉眼或显微镜下鉴别心肌坏死。

心肌细胞的完全坏死至少需要2~4小时或者更久,这取决于通向缺血区的侧枝循环是否开通、持续性或间歇性冠脉闭塞、心肌细胞对缺血的敏感性、缺血预适应和/或心肌对氧和营养需求的个体差异(2)。

心肌梗死愈合的整个过程至少需要5~6周时间。

再灌注可以改变坏死区域的大体观和镜下观。

心肌坏死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血液中敏感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增高提示心肌损伤(2)。

心肌肌钙蛋白I和T是心肌细胞收缩装置的组成部分,几乎专一性表达于心脏。

虽然血液中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升高反映心肌细胞坏死损伤,但并不揭示其潜在机制(5)。

多种可能性可导致心肌结构蛋白释放,包括心肌细胞正常更新、凋亡、肌钙蛋白降解产物释放、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膜泡的形成并释放和心肌坏死(6)。

尽管病理机制不同,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统称为心肌梗死。

在主要为非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情况下也可能发现心肌坏死的组织学证据。

心衰、肾衰、心肌炎、心律失常、肺栓塞、经皮介入或外科冠脉手术时可能发现小量的心肌坏死损伤。

如图1所示,这些应称为心肌损伤,不能称为心肌梗死或操作的并发症。

现在认识到,临床情况的复杂性使得有时很难确定个体病例可能位于椭圆形的哪一部分(图1)。

这种情况下,鉴别cTn是急性还是慢性升高很重要,前者需要有cTn值升高和/或下降的动态变化,后者通常不会有cTn浓度急剧变化。

表1列举了引起cTn增高的临床情况。

在患者病程记录中应描述导致心肌损伤的多方面因素。

图 1 本图说明了各种临床状况,例如肾功衰,心衰,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的心肌损伤,检测到肌钙蛋白升高。

然而,假如出现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肌钙蛋白的升高和/或下降,这些临床状况也可能与心肌梗死有关。

较理想的心肌标志物是心肌肌钙蛋白,无论是整体的或是各种特殊类型的心梗,它都具有高度心肌组织特异性及高度临床敏感性。

cTn升高和/或降低的动态变化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必需的(7)。

心肌肌钙蛋白浓度增高是指其检测值超过正常参考上限(upper reference limit,URL)的第99百分位值。

第99百分位值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决定水平,针对所使用的特定检测方法每个实验室都应当确定该数值,且必须有适当的质量控制(8,9)。

制造商确定的正常上限第99百分位值(99% URL),包括那些正在发展中的高敏感检测方法,可以在产品说明或近期的文献中找到(10-12)。

检测结果的单位为ng/L或pg/mL,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值升高的判断标准取决于检测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检测方法的精密度性能来确定,那些高敏感检测方法也同样如此。

理想的精密度,也即每种检测方法在99% URL的变异系数(CV)应小于10%;更好的精密度(CV<10%)能够得到更好的灵敏度,并有利于发现心肌肌钙蛋白的浓度变化(13)。

检测方法的精密度不理想(在99% URL 的CV>10%)将难以发现有意义的改变,但不会导致假阳性结果。

不应当使用在99% URL 的CV超过20%的检测方法(13)。

业已认识到分析前和分析中的问题可导致cTn值的增高或降低(10,11)。

初次评估时应采血检测cTn,3-6小时后复测。

如果有进一步的缺血事件发生,或是初始症状发生的时间不清,还需继续采血检测(14)。

cTn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超出正常上限值,对于诊断心梗是必需的,并伴有高患病可能性。

鉴别cTn浓度是急性而非慢性增高,需要有cTn升高和/或下降的动态变化,cTn慢性增高多与结构性心脏疾病相关(10,11,15-19)。

例如,肾衰或心衰患者可能发生明显的慢性cTn增高。

这种增高可能非常明显,就如许多心梗病人中所见,但不会发生急剧变化(7)。

然而,如果患者有高患病风险并在心梗症状出现后,cTn升高和/或下降的动态变化模式对于诊断心梗并不是绝对必需的,例如,靠近cTn时间-浓度曲线的峰值,或在曲线的缓慢下降期,不一定能检测到这种动态变化。

心肌细胞坏死后,cTn检测值的增高可持续2周或更长(10)。

对于高敏感检测方法,推荐依据性别使用不同的参考值(20,21)。

cTn增高超过正常参考上限第99百分位值,伴有或不伴有cTn的动态变化,或是缺乏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应当进一步探究其他与心肌损伤有关的诊断,如心肌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或心衰。

肾衰及其他可能导致cTn水平增高的非缺血性慢性疾病,见表1(10,11)。

如果不能检测cTn,最好的替代项目是CKMB(采用质量法测定)。

与肌钙蛋白一样,CKMB超过正常参考上限第99百分位值为诊断心梗的决定水平(22)。

应当采用性别差异的参考值(22)。

表1 心肌损伤导致的心肌肌钙蛋白增高与原发性心肌缺血有关的损伤斑块破裂腔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与供需失衡导致心肌缺血有关的损伤快速/缓慢型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或重度主动脉瓣病变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严重呼吸衰竭严重贫血高血压伴或不伴左室肥厚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或血管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不伴有显著冠状动脉疾病与心肌缺血无关的损伤心脏挫伤、手术、消融、起搏或除颤器电击横纹肌溶解症累及心脏心肌炎心脏毒性制剂,如蒽环类药物、赫赛汀多因素或不确定性心肌损伤心衰Takotsubo心肌病(压力诱导的心肌病)严重肺栓塞或肺动脉高压败血症和危重病人肾功能衰竭严重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结节病剧烈运动心肌缺血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肌缺血的发生源于供氧和需氧的失衡,是心肌梗死的初始步骤。

临床上,心肌缺血可从患者的病史及心电图上认定。

心肌缺血症状是劳力或静息状态下胸部、上肢、下颌或上腹部各种组合的不适感,或者缺血等同症状,如呼吸困难或乏力。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通常要持续至少20min以上。

一般来说,这种不适感部位是弥散的,非局限的,不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受局部运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