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合集下载

中俄蒙经济走廊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

中俄蒙经济走廊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

现代经济信息中俄蒙经济走廊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张煜博 孙 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摘要:本文从“中俄蒙经济走廊”这一战略出发,通过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在“中俄蒙经济走廊”战略中的各方面优势、和俄蒙贸易中存在的障碍,结合国际形势和中俄蒙三国的经济现状,阐明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内蒙古自治区及国际形势的策略。

关键词:中俄蒙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内蒙古自治区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7-0118-03前言中俄蒙三国是永久的邻居,也是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

内蒙古自治区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省份,这使得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目前,一带一路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该战略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的五十多个国际联合起来发展,中俄蒙经济走廊便是一带一路下的一个分支。

中俄蒙经济走廊对我国很多省份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其中的一个省份之一。

目前中俄蒙三国都迫切地想和周边有实力的大国进行合作,希望携手共同发展。

且当前国际形势中,中蒙俄三国之间是拥有着很好的战略关系的,这也是建立中俄蒙经济走廊战略的基础之一。

本文随着对中俄蒙经济走廊战略下内蒙古自治区具备的自然资源优势、经贸互补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在同俄蒙贸易协作交流中的障碍等一系列事实基础的研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一、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原因(一)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安全中俄蒙是相邻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就有着绝对优势,近年来来往频繁,三国人民来往密切,三国都需要建立安全的周边环境。

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使三国能在国际找到自己的同盟国家,改善并加强与俄蒙两国的关系,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减轻来自国际上的压力。

(二)加快促进国家间的贸易沟通俄国的远东地域、蒙古国南部等区域都蕴含着大量的天然资源和能源,是世界上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巨大的天然资源库,而且我国对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都有着很大的需求量,因此中俄蒙三国贸易前景非常广阔。

万里茶道 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 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品牌故事
万里茶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大道,它起始于中国福建省的武夷山市,经过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最终通往俄罗斯。

在这条商道上,茶叶贸易繁荣兴盛,成就了许多著名的茶叶品牌和商人。

其中,景隆号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景隆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时,景隆号码头每天有三百艘船只在崇安下梅转运茶叶,盛极一时。

1694年,邹氏家族落户于武夷山下梅村,开始种茶、制茶和贩茶,开创了陆路万里茶路和海上万里茶路,将茶叶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隆号茶叶逐渐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关闭了各个海关,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邹氏家族将武夷茶市场转向广州十三行,售卖给洋人,开辟了邹氏茶的海外贸易之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邹氏后裔秉承“无二值、无欺隐”的祖训,恪守“诚信经营、致富履义”的商德,立志传承和振兴百年老字号。

2014年,景隆号第十代
传承人创立了武夷山邹氏景隆号茶叶有限公司,公司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核心区,这里是全球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世界武夷岩茶的发源地。

2017年,景隆号岩茶和红茶分别被蒙古国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馆藏,这也是对景隆号茶叶品质和品牌价值的肯定。

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认同的今天,万里茶道作为一条同“丝绸之路”一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

万里茶道的起点

万里茶道的起点

万里茶道的起点万里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大家知道万里茶道的起点是哪里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万里茶道的起点,一起来看看。

万里茶道的起点羊楼洞曾是万里茶道主产地昨日,记者联系上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活动成员、省社科院《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刘晓航。

10日至17日,刘晓航一行已完成万里茶道的探源之旅,他们走访了以咸宁赤壁市羊楼洞社区为主的茶叶主产区。

刘晓航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万里茶路,他说,作为继丝绸之路之后,第二条贯通中西的重要经济交流通道,茶叶之路曾繁盛过260年。

据其介绍,湖北是产茶大省,却难得有人知道,在鄂南山区里深藏着一个砖茶生产地——赤壁明清古镇羊楼洞。

这里生产的青砖茶,有一个深深的“川”字印记。

“在俄罗斯,人们用手一摸摸到这个“川”字,就知道是好茶。

”“是晋商使鄂南山区的这个小小古镇,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砖茶生产地。

”刘晓航说。

茶路贸易始于汉口刘晓航研究认为,汉口虽然不是茶叶产地,却是茶叶的集散地,汇集羊楼洞等多地茶叶,茶路贸易始于汉口。

布衣参事陈勇是研究大汉口近代史的专家,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向万里茶道博物馆(筹建)捐赠的《俄文津梁》一书,引起关注。

该书系上世纪20年代的俄文教材,其封面刊载了“中俄茶路桥梁”地图。

记者看到,在这幅地图上,整个茶叶之路被画成了一座长长的桥梁示意图。

桥上行人络绎不绝,可以看到中俄商人和骆驼队伍。

长桥的起点为汉口,接下来依次标注了这座“茶路桥梁”所经过地方,尽头处指向莫斯科方向。

陈勇说,图中“茶路桥梁”以汉口为起点,并同时用俄文、中文标注,彰显了其作为近代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地位。

万里茶道的历史“万里茶道”又被称为“茶叶之路”,从其命名上显而易见茶叶是这条商道上主要流通的商品。

虽然俄国的欧洲部分与中国的直接贸易早在17 世纪就已开始,但大规模的商队贸易则是当茶叶成为重要商品之后。

尤其在18 世纪后期到19 世纪末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之前,茶叶贸易一直是中俄陆路贸易的核心商品。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作者:王茹芹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8年第31期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到1924年结束,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

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外蒙古,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000余公里,因此被称为“万里茶道”,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19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20世纪初,由于运茶线路改走江海水路和铁路通讯事业的发展,前苏联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的影响,以及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一、万里茶道的历史沿革(一)万里茶道的形成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

饮食以肉食为主,缺少蔬菜等维生素的摄入。

由于茶能解腻、提神、补充体内维生素,所以,自唐以来,游牧民族“均赖茶以活”,以至于“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茶成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

唐宋以来,中原统治者开辟了“茶马互市”,这种交易不仅对经济与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成为相互制约的主要手段。

明政府开创了“东有马市,西有茶马”的茶马贸易全盛期。

明隆庆五年(1571年)起,张家口、大同、宣府(河北宣化)等成为北方“茶马互市”重镇。

1571年,三镇年交易马匹7000余匹,到1582年,年交易马匹数量就上升到5万匹以上。

清代时东口(河北张家口)、西口(山西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杀虎口)两口茶叶贸易更趋繁荣。

张家口和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不但成为北方茶叶集散中心,而且发展成为茶叶国际商路上对俄贸易的重要商埠。

清代中俄边贸关系渐趋活跃,俄多次派遣商队来华进行贸易。

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涅尔琴斯克条约》),为双边贸易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路就此开通。

1727年,中俄再次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了双方各在划定的边界建立商贸城市进行交易的原则。

浅析清代中俄“万里茶道”由盛转衰三个阶段及其原因

浅析清代中俄“万里茶道”由盛转衰三个阶段及其原因

浅析清代中俄“万里茶道”由盛转衰三个阶段及其原因摘要:“万里茶道”是一条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跨越欧亚大陆1.3万多公里的国际贸易通道。

对“万里茶道”的分期问题研究是研究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基础。

虽然我国目前中国尚无确切定论,但中俄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出兴起、发展、繁盛、衰败的趋势也是不容置疑。

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首先,《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签署,使中俄茶叶贸易由民间走向官方,创造了新的局面;其次,大约在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数据见顶但急剧下降;在此之后,20世纪初,随着外商全面控制茶叶生产和市场,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全面下滑。

在发展研究过程中,“万里茶道”呈现出独特的生态环境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市场价值,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精神财富,对当今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中俄“万里茶道”是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自福建武夷山起,经过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抵达内蒙古,进而向北通往蒙古和俄罗斯的以茶叶贸易为主的长达13000多公里的国际贸易要道。

它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穿越亚欧大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也是亚欧文明相互传播、共享的文化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具有文化自信和自我意识的专家、学者等自发地对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城市的万里茶道历史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实地勘查,同时前往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寻找与万里茶道有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形成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学术论文,部分以专著形式发表,相关成果丰富。

南开大学米镇波教授的《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是一部研究万里茶道的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李希曾主编的《晋商史料与研究》是山西阳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关于晋商历史研究的文集。

这本文集从多方位多视角进行再现了当年晋商的历史文化风貌,探讨晋商的历史地位、作用、兴衰主要原因、经验教训及对当今的实践意义。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2020年2月太阳走遍内蒙古需要2个小时,内蒙古占中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理大区,是草原、中原与高原的完整综合体,这就造成了“内蒙古文化”十分富集,“内蒙古文化”不仅仅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把“内蒙古文化”与“草原文化”划等号是偏激的和片面的,如果仅仅把“内蒙古文化”等同于“草原文化”,那么,你只见到“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那就太遗憾了。

全面研究和弘扬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内蒙古文化”,至少包含“十大文化体系”。

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括草原观念文化、草原制度文化、草原器物文化、草原艺术文化、草原少数民族文化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四大文明体系”。

过去有人讲“中华文化三大体系即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丢了“海洋文化”是不完整的的,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国家,也是草原国家和海洋国家。

内蒙古文化中的草原文化,从地域上分,从西向东有:阿拉善草原文化、乌拉特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乌兰察布草原文化、锡林郭勒草原文化、昭乌达草原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与呼伦贝尔草原文化,马头琴、长调等只是草原文化的符号。

二、黄河上游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只研究黄河中下游文化,不研究黄河上游文化,这也是不完整的。

中原文化只是黄河中上游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

内蒙古文化中的“黄河文化”主要是“黄河上游文化”,万里黄河从青海源头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河口为“上游”。

黄河在内蒙古超千里,主要位于“上游地区”。

黄河的源头在巴彦喀拉山,蒙语“富饶的黑山”。

元朝政府派科学家找到了黄河、长江的源头,因此,中国的大江大河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名称也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

呼市托克托县的“河口村”(历史上是镇)是黄河中上游分界线,这个地名来源于元代,元、明、清时期是黄河流域著名的“官渡”和商业集镇,地位高于“包头村(即现在的包头市东河区)”,仅次于归化城(呼和浩特).1840年,黄河发大水,河口被淹,河口商人迁移到萨拉齐厅“包头村”,为形成后来的“包头镇”、“包头县”及“包头市”打下了基础。

清代旅蒙商的「人吃马喂」,与西口外凉城等地与之配套的杂粮种植加工细节

清代旅蒙商的「人吃马喂」,与西口外凉城等地与之配套的杂粮种植加工细节

清代旅蒙商的「⼈吃马喂」,与西⼝外凉城等地与之配套的杂粮种植加⼯细节——本⽂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蒙古族唐卡⾮遗传承⼈李鑫(蒙古名布仁札特尔)⽼师以及凉城地⽅⽂史爱好者唐建明⽼师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西⼝路上故事多,真实的历史都是靠细节⽀撑起来的。

清代旅蒙商以及与之相随的万⾥茶道,本⾝就包含着⼤量的细节,特别是⾐⾷住⾏、⼈吃马喂等⽅⾯的情况。

我们今天物流贯通⼤江南北,⼀路上靠的是服务区和加油站,清代旅蒙商⼀路上⾃然也少不了⼈吃马喂的配套服务,⽽且途径不同地域这种配套⼜都具有各⾃不同的特点。

在贯通南北的万⾥茶道古道之上,阴⼭以南、雁门关以北,是⼀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这⼀带年降⽔量在400mm左右,海拔多在1000-2300m之间,这⾥是半⼲旱区,也是宜耕宜牧的区域。

从这个区域再往北,也就是阴⼭以北,已经属于低于200mm等降⽔线的⼲旱区域,⽣态环境整体上以草原、荒漠与⼽壁滩为主,⽔资源短缺且⽓候条件复杂多变。

万⾥茶道路⽹之上,从400mm降⽔线到200mm降⽔线距离不是太远。

⼤名⿍⿍的西⼝杀虎⼝以及「⽥也旱地杂粮」所在的杀虎⼝外凉城地区,正好处于400mm降⽔线的区域内,距离200mm降⽔线⼤约150-200km。

因此,清代旅蒙商⼀到西⼝之外,就得为适应接下来旅途中的环境条件做准备。

具体⽽⾔,⽆论是⼈员还是畜⼒都需要换肚⼦,⼈吃马喂都是如此。

⼈需要准备油茶、炒⽶和莜⾯,⽜马需要吃⿇糁、豌⾖或者是青莜⾯,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草原、沙漠、⼽壁滩所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这些则都需要⼝外商号必要的加⼯。

我们试以「⽥也精选旱地杂粮」所在的西⼝外凉城地区,来管窥这⼀历史。

—壹·漠南漠北⽓候及旅途环境的特征 —与内地相⽐,漠南漠北的环境条件有着⾃⼰的⼀些特殊性。

最为直接的就是昼夜温差⼤,天⽓状况复杂多变,即便是夏季也是如此,特别是草原荒漠地带以及⾼海拔的⼭上,夏天穿厚⾐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这在从康熙年间⼀直到民国前期的⼀些蒙古地⽅的游记⾏纪中都有所反映,其中较为经典的就有康熙年间张鹏翮的《奉使俄罗斯⽇记》和钱良择的《出塞纪略》。

万里茶道茶商故事的民族文化交流内涵分析——以“旅蒙商”故事为中心

万里茶道茶商故事的民族文化交流内涵分析——以“旅蒙商”故事为中心

Vol.45No.2Feb.2024第45卷第2期2024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对万里茶道的研究兴起于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之后,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贸易及历史考证方面。

学界提倡对“万里茶道”的研究应推动学科融合、突出问题导向、丰富研究方法[1],因此,有必要对沿线的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民俗文化给予重视。

但目前学界对此研究所涉较少,关于万里茶道上的茶商故事的研究则更少,而且大多将其作为其他研究的辅助资料。

整理和研究茶商故事,探讨其在万里茶道历史中推动茶道民族文化交流的并不多见。

繁荣了两个多世纪的万里茶道既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文化线路。

内蒙古遍布着万里茶道的节点城市,这里流传的茶商故事潜移默化地传承着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印迹。

“旅蒙商”是茶道上往返于蒙古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以晋商为主的内地商人。

内蒙古各地流传的关于“旅蒙商”的民间传说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展现了茶商在万里茶道上的艰辛创业历程,体现了茶商在沟通中外贸易往来、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者赵世瑜认为小历史是那些个人化的、地方性的局部历史,民间传说故事等属于小历史,而小历史可以让我们看到连续而非断裂[2]。

本文关注万里茶道上的茶商故事,聚焦于留迹在内蒙古的“旅蒙商”故事,将其置于民俗学、民间文学视角下,展现其在万里茶道上书写的那段连续的民族文化交流史。

旅蒙商故事题材内容丰富,艺术形象充满传奇色彩,具有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突出功能。

旅蒙商故事展现了旅蒙商在行商之路上沟通以蒙汉为主的沿线各民族往来和沟通境内外往来的艰辛探索,以及在茶道贸易往来过程中不断寻求共通性所做出的努力。

旅蒙商克服各种困难,架起了茶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桥。

一、从晋商到旅蒙晋商:创业故事中的商业精神重塑晋人从春秋战国开始逐渐形成以商为本、以商为荣的价值观,晋商精神常被概括为“诚信重义”[3],万里茶道上的旅蒙晋商在这一商业精神的熔炼与最终定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繁荣约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古商道。

这条古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一路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继而通往欧洲和中亚各国,全长1.3万公里。

中俄“万里茶道”,以汉口为起点,借道汉水北上,过河南,进山西,越大漠,至今俄蒙边境的恰克图,继而经莫斯科、圣彼得堡,贯通亚欧,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

清咸丰初年,晋商在恰克图卖出的茶叶总额达到600万卢布以上,占中国所有输出到恰克图商品的98%。

从17世纪到19世纪,晋商与俄商交易的重点在茶叶贸易上,所以当时的中俄贸易之路被称为茶路一点都不为过。

中俄“万里茶道”由晋商开辟,在19世纪中叶之前,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也一直由晋商主导。

中俄茶叶贸易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及我国内地种茶业、茶叶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深了中俄文明
的交流。

数百年历史中,茶叶之路一直起着亚欧大陆之间交通线和融汇点的作用,亚欧两大洲的人民正是通过一件件商品的交换,使双方的文明得到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漫漫茶路驼铃声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茶路运输贯穿中俄,在中国境内经过八省,山西茶商把能够运用的交通工具用到了极致。

遇到水路,就雇船装载;遇到旱路,就靠牛、马、骆驼运输。

夏秋两季以牛马为主,据当时资料记载,从张家口到库伦,马队行进40天以上,牛车需要60天;冬春两季运输就要靠骆驼,大约35天抵达库伦,之后渡河到恰克图。

茶叶贸易繁盛期间,茶路上驼队繁多,一队队的骆驼、一个个的商队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景象。

茶路的起点――福建武夷山,那里的茶叶经由晋商带到俄罗斯,使武夷山闻名国际;茶路的终点――俄罗斯恰克图,从普通的要塞发展为当时的大城市;茶路途经的下梅、归化、库伦等地无不成为熙来攘往的集贸中心。

晋商所经之地,商业、金融、物流无不繁荣。

在产茶地,茶农们对晋商翘首以待;在俄罗斯,从沙皇到贵族再到平民,都兴起饮茶之风。

这条贸易通道,促进了当时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还推动了沿线城市带的兴起与发展。

近年来,中俄两国学者们兴起了重走“万里茶道”的热潮,茶路文化的影响延续到今天,追思历史文化的潮流方兴未艾。

大盛魁买茶民谣记录了大盛魁小号商人从福建武夷山
买茶运到草原的过程,对于研究“万里茶道”和茶叶贸易的情况很有价值。

歌谣为:
南方买茶到北边,万里贩茶万里难。

武夷山,买茶尖,雇上脚夫把茶担。

一离茶山四十里,这才来到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市)。

再装小船转大船,九江(江西)到达汉口(湖北)边。

驮马拉到花园口(河南),接着渡过黄河岸。

进太行,雇骡脚,前往太谷和祁县(山西)。

歇歇脚,交货忙,茶砖驼运到口外(蒙古高原)。

“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万里茶道”作为一条商道已经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但是,它以茶叶贸易为主线,涵盖茶叶的栽培、采集、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其伴生的文化现象在沿途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

比如与茶叶相关的作坊、仓库、茶肆、古道、驿站、桥梁、码头、会馆、寺庙等,在这条文化线路沿途的各个节点都有体现。

这些文化遗产兼具地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见证了中国明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交通运输史和国际贸易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蒙古是“万里茶道”的重要地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

做好“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保护,并积极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区文物古建筑中,与“万里茶道”沿线有关的文物建筑包括:召庙、寺院、关帝庙、清真寺、公主府、衙署、商号、客栈、驿站、车站、长城、关隘、古道、旧街区、古民居、赛马场、博物馆等。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大盛魁总号的店面、银库、商店、伙房等遗址。

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晋商,以大盛魁商号最为有名。

大盛魁采购茶叶时,由它设在武夷山的小号直接到产地采购。

据调查,大盛魁经营出售的茶叶名牌为“三九砖茶”,即每箱装39块砖茶,此茶颇受蒙古草原地区民众的欢迎。

大盛魁装砖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有一箱装36块的,名“三六茶”,专销张家口旅蒙商;有一箱装24块的,名“二四茶”,专销归化、包头等地。

大盛魁每年运往蒙古、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的“三九砖茶”约4000
余箱,每箱值银十二三两,总值达五万两银左右。

大盛魁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有商队骆驼两万峰。

大盛魁的驼队,每峰骆驼可以驮拉400斤茶叶,队伍日行80里,从归化城、张家口出发,过阴山向北进草原;或沿着“张库大道”到库伦,再到买卖城、恰克图,每年清明出发,往返库伦需半年时间。

“万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
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连浩特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陆路口岸,在“茶叶之路”中国境内段处于枢纽地位,该市建立了国内首个反映“茶叶之路”和“驿站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万里茶道”申遗之路
“万里茶道”由南至北长达万里,纵贯整个中国,作为文化线路,涵盖的文化遗产资源不可胜数。

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认为,“万里茶道”是中国茶叶向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出口的大动脉,如今在俄罗斯还有当年庄园、宅院等遗迹,仅莫斯科一地当年茶叶庄园就达200多处。

加强对“万里茶道”上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工作,对促进中蒙俄的全方位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9月,第二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二连浩特市举办。

会上,中蒙俄三国达成“万里茶道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共识,签署《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仪书》等十余项协议,并共同发起将“万里茶道”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

2014年10月,在武汉举办的“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上,“万里茶道”中俄两国沿线城市市长签署了《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

根据《武汉共识》,中俄双方将根据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对“万里茶道”上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并在历史资料收集、知识产权保护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展开合作。

为加强“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申遗工作,2015年初,在全区文化文物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把“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文物调查、保护、申遗基础工作,列为2015年以及今后几年全区文物工作重点,予以部署安排。

(作者系内蒙古展览馆馆长)
责任编辑:张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