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重镇-周家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茶道一重镇——周家口

周口,原名周家口,后简称之。周家口镇是依靠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的便利交通条件发展起来的商业重镇,明初开始兴起,清代中叶达到鼎盛,成为河南东部连接京津与江南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这里也是内地经恰克图到莫斯科、彼得堡万里茶道上的一座茶叶集散重镇。茶叶的经营主要是由山陕商人完成的。清康熙年间,在周家口经商的山陕商人为开拓市场,规范行业秩序,保卫共同利益,以地域、乡情为纽带成立同乡会,并建立了两座商业会馆,作为其叙乡谊、通商情的场所。沙北山陕会馆——周口关帝庙至今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口为漕运之都会。这里为水陆通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周口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沙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贾鲁河自西北而来与沙河、颍河在此交汇,周口成为货畅其流、四通八达的漕运交通要道和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舟楫通过沙颍河,可直入淮河、通长江、达东海。周家口镇的崛起得益于元末贾鲁河的疏通,这里遂成为沟通河南与江淮的漕运水道。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将国都从南京迁往北平(今北京),开辟中原漕运,为周口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明史〃河渠志四》卷八十六载:‚永乐元年,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粮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

辽东。……至是,命江南粮一由海运,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以为常。‛《明史〃食货三》漕运仓库载:‚永乐元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颍岐口跌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车运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时驾数临幸,百费仰给,不止饷边也。‛《大明会典》卷二十七会计三漕运载:‚国朝自永乐定都于北。军国之需、皆仰给东南。〃〃〃〃〃〃永乐元年,令于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用浅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八柳树等处,令河南车夫、运赴卫河,转输北京。‛《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二十载:永乐元年六月‚丙申,户部尚书郁新等言:‘淮河至黄河多浅滩跌波,馈运艰阻,请至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复以浅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者运至跌波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八柳树等处,令河南军夫运赴卫河,转输北京。’从之。‛明《漕运通志》卷八载:‚永乐元年令于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用浅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八柳村等处,令河南车夫运赴卫河,转输北京。‛《明史〃郁新传》记载:‚成祖即位,召掌户部事,以古朴为侍郎佐之。永乐元年〃〃〃〃〃〃初,转漕北京,新言:‘自淮抵河多浅滩跌坡,运舟艰阻。请别用浅船载三

百石者,自淮河、沙河运至陈州颍溪口跌坡下,复用浅船载二百石者运至跌坡上,别用大船运入黄河。至八柳树(在今河南阳武县)诸处,令河南车夫陆运入卫河,转输北京。’从之。‛从郁新的奏议中可知,在这条淮颍贾鲁河运线,江南的漕粮若由南京装船,则先入长江,后进运河,在淮安以西经洪泽湖,溯淮河而上至正阳关,经正阳关后,再溯沙颍河向北至周家口,即今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的周口市,后再溯贾鲁河北上,至黄河南岸的郑州阳武、原武(二者今合为原阳县)、河阴一带之后,再逾过黄河转入卫河,即可经临清、天津达于北京。

明初以来,特别是自清康熙初平定葛尔丹叛乱后,经由内外蒙古对俄罗斯及欧洲的贸易进一步活跃起来,其中中国经过蒙古草原有一条通向欧洲的商路,即南方物资包括茶叶经长江、运河的水路到河南的周家口,经过清化(今河南博爱)进入中原通向三晋大地的要冲泽州(今山西泽州县),再经潞安(今山西长治)、子洪口(在今山西祁县)、晋中、太原、忻州、雁门关、黄花墚(今称黄花梁,在应县和山阴交界处)、杀虎口(在晋蒙交界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库伦(属蒙古)、恰克图(蒙俄边界),进入俄罗斯境内,再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再继续向西到达彼得堡。这条南北大商路将中国内地与俄罗斯及欧洲

联系起来,周家口处在这条国际商路和中原运河的必经之地。周口也由此成为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水陆码头。

在现代交通工具产生以前,漕运在交通中的位置不言而喻。明初,周口依靠沙颍河漕运逐渐发展起来。明成化年间(1465-1487),贾鲁河始通周口,周口由此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东西交通的枢纽。清代文学家李海观(1707-1790)在其小说《歧路灯》(脱稿于1778年)中讲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发生在祥符(今开封)一带的故事,该书第64回和107回5次提到‚周家口‛,其中107回写道:‚正说话时,报镇江家眷船已到商水县周家口,沿河州县送下程,办纤夫,传牌已到朱仙镇。……大船到周家口换小船,好进汴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周家口漕运繁忙的场景。至万历年间(1573-1619),三岸连起,呈鼎立之势,状若汉口。明朝翰林大学士、武昌人熊廷弼在《七律〃过周家口》中如此写道:‚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也就是说,周家口的夜晚象南京的浦口一样灯火通明,白天则象汉口一样桅杆林立。周口由此享有‚小汉口‛的美名。清顺治年间(1644-1661),随着货物转运贸易市场扩大,行业增多,商贾纷至。顺治《陈州志》‚市集‛条,将周家口列为‚新兴‛集市,康熙《陈州志》‚乡村集镇‛条仍之。康熙初年,周口有1919户。陈州管粮州判原在州治(今淮阳县城)内,康熙九年(1670年)移设周口,统管全镇市面,周口遂成为

繁荣市镇。至乾隆年间,周口商务臻于鼎盛。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州知州董起盛奏请将陈州升府,就特别提到周家口,其陈述的理由为:‚陈州幅员辽阔,绵亘数百里,界连八邑,犬牙相错,河通淮泗,路达江楚。更有所属周家口一带地方,水陆交冲,五方杂处。一切刑名钱谷、稽查保甲,各处验勘,难以悉举,事本繁多。‛此项奏报很快获得批准,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并添设粮捕水利通判‚驻扎周家口‛,以加强管理。至乾隆、道光年间,商务趋于鼎盛。安徽的茶麻、两湖的竹木、两广的纸糖、天津的食盐、山西的铜铁、豫西的山货、太康的棉花、淮阳的金针及附近的皮毛、粮油和牲畜等均在周口进行交易。清末,周口与朱仙镇、道口镇、赊店镇齐名,成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小汉口‛和‚南皮都‛之称,名闻遐迩。乾隆《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镇。城东北十八里小黄河与沙河汇流处。旧在沙河南岸,仅有子午街一道,居民数家。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聚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连接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北通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民国七年《商水县志》载:‚按周家口为水陆通衢,独具中州之要。‛

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尤其随着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全国商业贸易突破地域限制,民营经济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