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关键词句学案
品味语句中地关键词语教案设计

填词是语言的运用,除了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外,还应注意上下文的搭配与连贯。
课堂练习
练习卷
课后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照常完成 □ 提前完成 □ 延后完成, 原因
学生的接受程度:□完全能接受 □部分能接受 □不能接受,原因
学生的课堂表现:□很积极 □ 比较积极 □ 一般 □ 不积极, 原因
学生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完成数量100% 已完成部分的质量4分 (5分制)
(1)“轮到大了,他地喝了两大口水……”理由: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理由:
这一题不仅仅是填写两个词语,它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文章主旨、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再去考虑词语的填写。词语填写与分析人物的性格紧密结合,后半部分的“简述理由”,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词语的指代义。词语的指代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义,一类是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容。只有弄清了词语的指代义,才能读懂文章,进而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5)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文章中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不仅使表达生动而有变化,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而且更为准确到位。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可以从词义围的大小、词义所表现的程度的深浅轻重、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与词语的搭配等方面着手。
初三总复习:字词句赏析学案

字词句赏析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专题复习了解和掌握字词句赏析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2、学会结合语境分析赏析词句。
【教学重点】1、通过典型试题,归纳出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2、学会结合语境分析赏析词句。
【教学难点】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一、中考考查题型及答题技巧:二、课堂练习。
【例1】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本段中“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的含义是。
【例2】外公走了,再听不见他亲热喊我的声音,我心里沉甸甸的。
我久久伫立在房前,凝视着墙上那张照片:外公正慈爱地朝着我笑。
如何理解“沉甸甸”一词的含义?【例3】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怎样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例4】尼尔〃卡松教授认为,奇异介子存在的新发现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意义重大,如果该研究成果获得进一步证实,则有关奇迹介子的研究将有可能揭示出夸克构成宇宙万物的细节。
奇异介子的发现引起美国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特德巴恩斯博士对该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有可能揭示出夸克是如何构成宇宙万物的细节部分的。
B.有可能揭示出夸克的细节部分是如何构成宇宙万物的。
C.有可能揭示出夸克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细小的部分。
D.有可能揭示出夸克是如何具体构成宇宙万物的。
语文赏析语句教案

语文赏析语句教案教案标题:语文赏析语句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不同类型的语句;2. 学生将能够从语句中获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自己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1. 理解不同类型的语句;2. 分析语句的结构和含义;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经典的语句材料,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2.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语句,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引导学生思考语句的意义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语句分类(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语句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语句的特点进行分类,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各类语句的特点和用途。
Step 3: 语句分析(15分钟)教师选择一些语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语句的结构和含义,分析语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解读语句。
Step 4: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提供一篇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短文中的语句,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语句的含义,推测作者的意图等。
Step 5: 语句创作(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优美语句。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并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作品。
Step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语句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创作的语句,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 学生可以组织语句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语句,分析语句的结构和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品味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教案

品味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品味关键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关键词语的定义和作用。
2. 如何在阅读中寻找和品味关键词语。
3. 关键词语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键词语的定义和作用,分享品味关键词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运用关键词语提升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关键词语的定义、作用和品味方法等内容。
2. 案例文章:选取适合分析的范文,文中包含丰富的关键词语。
3. 练习素材: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寻找和品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关键词语,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关键词语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其在句子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范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味其表达效果。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寻找和品味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寻找和品味关键词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关键词语寻找和品味的技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检验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关键词语的寻找和品味。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作家或诗人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关键词语的经验。
2. 组织学生参加关键词语相关的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开展关键词语主题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语。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对其进行详细批改和反馈。
中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教学案

中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教学案——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教学案基本目标:阅读文本,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1.指出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方法总结1.指出代词的指代内容。
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
大多数情况,“这”“那”等代词指代的内容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一般来说,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再次,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①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从句子的结构入手。
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④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
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品析关键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

品析关键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课前导入复习预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点二、知识点讲解考纲相关要求:考情回顾:1. 2016《少年护城河》14题: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2分)(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2分)2.2015《父亲二十年的叮嘱》14题:体会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3.2008陕西《壶口,壶口》13题: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4分)(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不得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明确题型:▪1、词语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词语的含义。
▪3、理解句子的含义。
词语的表达效果:Eg:“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背影》这个句子是写人物的,属于动作描写。
“攀”“缩”“微倾”都是动词,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人物描写肯定和人物形象有关系,这几个词都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艰难,如此艰难还要努力的去,这不正体现了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
表述方法:……一系列的……词,写出了……,表现出……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品质。
Eg:“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解答这道题我们必须确定赏析的角度,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最后指出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表述方法:运用了……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句子鉴赏导学案

句子赏析指导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句子赏析题型特点。
2、总结句子赏析题的做法。
3、能够灵活运用解题技巧解题。
【题型回顾】1、2011-2012学年度高二期末试题-----------五、文学类文本《钓鱼的医生》过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12、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方法归纳】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6、从分析语言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7、从内容情感上赏析句子: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示例:“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一个“悬”字将星星挂在空中而无所依绊的情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半明半昧”写出了海上看到的繁星有一些光亮,却又有些昏暗,这柔和的光亮使人产生亲近之感,让人仿佛渐渐地陶醉其中,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词语赏析步骤:1、从句子中找出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四字词语;2、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点或状(情)态,及带给人的什么感受(感情)。
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答案:“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这几个动词,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时紧张等待、充满希望及小心谨慎的情景。
【当堂练习】(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初中好词好句品读指导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好词好句品读指导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品味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提升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善于积累和运用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
2. 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子算是好词好句呢?二、品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15分钟)1. 教师展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品味这些好词好句的妙处。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词语和句子,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
2. 学生举例说明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3. 教师点评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好词好句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收集一本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下周分享给同学们。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的积累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品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课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析关键语句
——201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叙事类)复习案
学习目标:
1、透视中考考点,明确考试方向
2、了解常见考试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重难点:了解题型掌握技巧规范答题
学前准备:整理4次月考试卷:阅读《向生命鞠躬》并思考解答16题;阅读《父子间的惬意》并思考解答20、21题;阅读《刷鞋匠的绝招》并思考解答20题;阅读《父亲的自行车》并思考解答20、21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匍匐在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
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经过的人似乎都没看见他似地走开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
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
”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问:这是怎样一句话?为何会有这样的效果?
二、考点呈现
1、能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和作用
2、能找出并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性语句
3、能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实际,品味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能就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情节、环境、思想、和语言等内容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和进行初步赏析
三、典型案例
(一)案例再现
请同学们将先前在月考试卷中筛选的题型予以呈现
《向生命鞠躬》:16、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父子间的惬意》:20、第⑦段景物描写:旷野的寒风积雪和虚白的阳光、几声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21、分析下列父亲的语言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情感。
(选择其中的一句分析)
(1)“快了,你走吧。
”(2)“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
《刷鞋匠的绝招》:20、划线句中的“哽咽”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情感?
《父亲的自行车》:20、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
请从A、B处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B、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
21、第⑥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二)明确题型
如果将上述考题进行归类,不难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题型:
1.
2.
3.
(三)锦囊妙计
对于第一种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例如:(1)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
实在是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答:
(2)《向生命鞠躬》:16、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答:
方法归纳:
再看第二种题型该如何解答:
例如:(1)分析划线语句的作用: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鲁迅《孔乙己》)
答:
(2)《父子间的惬意》:20、第⑦段景物描写:旷野的寒风积雪和虚白的阳光、几声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答:
方法归纳:
那么第三种题型呢?
例如:(1)说说下面划线语句有何表达效果: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
祥子一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答:
(2)《父亲的自行车》:20、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
请从A、B处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答:
方法归纳:
小结:
四、当堂检测
阅读周海亮《春光美》并完成习题
春光美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
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
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
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
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
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
”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
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
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
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
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
⑪“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⑫“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⑬“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
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⑭“您是说,用爱吗?”
⑮“是的,孩子。
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
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
我说的对吗,孩子?”
⑯“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⑰“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⑱女孩听得很是痴迷。
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
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⑲女孩是笑着离开的。
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
她步履轻松。
她像春的精灵。
⑳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
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
”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1、.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
...小花。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
..下来。
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5分)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