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规划

京津冀区域规划
京津冀区域规划

1. 情定“两环开放”战略京津冀一体化之后:河北向海的已知和未知

刘玉海

本报记者刘玉海

石家庄、唐山、北京、天津报道

在一群记者的包围下,赵勇艰难挪下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的主席台,随后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突围而出。

他刚刚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共同主持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的新闻发布会。自此,拥有近秦皇岛、唐山、沧州500公里海岸线却错失中国改革开放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机遇的河北,终于得以将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此时,长期以来被寄予厚望的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正陷入困境和更广泛的争议,来自学界和河北省官方的质疑之声开始半公开化和公开化被表达出来,甚至直接提出“河北正因为靠近京津才发展落后”这样的观点。

于是,该规划的获批,被认为代表了最近几年河北决策者对该省省域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反思的努力,是河北省向海发展战略新思维的一个新开始。

而一个引发广为关注的“巧合”是:今年8月27日、28日,张庆伟、张庆黎先后空降河北,分任河北省代省长、河北省委书记。10月27日,久拖两年不决的河北沿海发展规划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复。

这样的巧合,遂被解读为河北省在“二张”主政的新时代,该省或将正式走出“自主发展还是借力京津、环渤海还是环京津”的战略困扰,更加旗帜鲜明地在“自主发展”和“环渤海”的战略方向上寻求突破。自此,这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内陆型经济省份毅然转身,重心向海。

“打个比方,《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获批,就像2001年中国加入‘WTO’!”河北省发改委系统一位官员兴奋地说,“河北拿到了中央的‘路条’”。

这种兴奋的背后,是河北在稳定与发展、均衡发展与发挥比较优势、环渤海与环首都、借力京津与自主发展之间,在京津冀与中央三地四方之间长达30年的纠结与坎坷探索。其间,河北方面曾多次寄望于京津冀合作,然终沦为漫长的等待、冷遇和失落,曾为此委屈,继而愤怒,却又无助。

面朝大海,能否春暖花开。对于河北省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真的可以撇开纠缠不清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困扰,在自我为主、独立发展、面向大海的道路上赢得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吗?何况,在河北省的历史上,面向大海、自主发展的战略方向并非是第一次被提出、被实践。

1. 畿辅河北的宿命

在发布会现场,赵勇侃侃而谈,在其看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毗邻京津。

而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毗邻京津,亦被大多数河北人视为其最大的发展优势。

自辽代以后,北京成为中国首都以来,河北一直是拱卫京师的要地。即便到晚清,也环绕京师,领有天津卫。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将总督衙署由保定迁往天津,使天津成为河北首府。新中国成立后,京津直辖,不断的将河北的地盘吞入日渐膨胀的北京。

1949年,河北省设立通县专区,辖通县、蓟县、三河、香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昌平、大兴、宛平、良乡、房山13县。到1958年,不足十年的时间里,通县专区下辖的县不断并入北京,最终撤销建制,只有蓟县、三河、香河和后来成立的大厂县以及并入的固安县重新被划归河北。

“北京、天津从河北区域内挖出去成为两个特大城市后,把河北割裂得支离破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连云说,从石家庄到承德、张家口还得路过北京!

但这丝毫不影响河北对北京的期待。主流的观点是:北京作为首都,云集着中央政府机关、国有大企业、众多科研院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河北只需承接好来自北京的产业升级及外迁,就能轻松赚个盆满钵满,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实际上,环首都带给河北的首要任务是做首都的“护城河”,而不是经济发展。

每逢“两会”及“非典”等“特殊”时期,河北需全力投入以保持首都稳定:河北境内进入北京的铁路、公路沿线,得派人24小时轮流值班,值班任务分解到各机关单位,不出人就出钱。

维护首都稳定之外,越来越多的任务也开始落在河北头上:保障首都供水、空气质量、环境等,这迫使官厅、密云水库上游的张家口、承德地区农民只能放弃打井取水,放弃种植水稻;迫使河北不得不下马一些工业项目。而这一切在相当长时间里并未获得补偿或者补偿很少。

河北的这一首都“护城河”角色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进京交通线24小时派人值班,电线铁塔派人值守;严控人员进京,以免给北京增加人口交通压力;首都周边一些工业企业停产6个月,造纸厂、化肥厂等地方支柱工厂纷纷下马;卡车不准进北京,前往宣化、张家口需绕行山西……

从历史上来看,国都周围地区称为京畿,承担支援和服务首都的重要职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畿辅河北,首先需要直面“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这并非偶然,甚至可谓其宿命。发展终究是绕不过去的课

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河北省发展省域经济的战略选择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陷入了长期的争论和自我犹疑当中。

京津冀一体化之后:河北向海的已知和未知

改革开放前,河北的发展战略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提高两线、狠抓两片、建设山区、开发沿海”:“两线”分别是河北境内连接北京的京山(山海关)铁路和京广线河北段;“两片”则是河北的两大贫困集中区:坝上和黑龙港地区——黑龙港流域的53个县,主要是衡水、邢台、邯郸、沧州四市;山区则是指燕山、太行山地区;沿海则是秦唐沧。

改革开放后,河北的第一个发展口号是1985年时任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提出的“山海坝”。因为河北有太行山、渤海、坝上草原。

“‘山海坝’都是比较穷的地方。”河北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陈璐介绍,这是一种经济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哪儿穷就发展哪儿”。

“山海坝”提出后并未得到认同。当时河北理论界多次讨论后认为,这一提法并没有充分反映河北的区域经济特点,只是个地理概念。“河北是有渤海、太行山和坝上,但还有大平原没提。而且‘山海坝’这个地理概念到底应该怎么和区域经济结合起来?”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连云回忆道。

于是,1986年河北提出了“环京津”战略,试图依托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带动河北。

“这是河北借力发展思想的开端。”陈璐说。此后,借力京津还是自主发展,重点是环首都还是沿渤海,成为河北发展的两种不同取向,交替主导着河北的发展路径。

但“环京津”战略提出未及两年,河北又于1988年提出了“两线一区大开发”的主导思想。“两线”依旧是京山、京广线,“一区”成了河北沿海地区。

“这个战略的提出,有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开始把目光转向沿海。”陈璐说。

可仅仅过了4年,河北又将发展口号换成了“一线(秦唐沧沿海一线)两片(石家庄和廊坊为代表的冀中南和冀东)带多点(开发区)”。

就在河北的发展指导思想摇摆不定之时,在邓小平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其他沿海省市纷纷抓住机遇,加快港口建设——而且交通部对地方建港口给予投资总额1/3的资助,深圳、珠海、厦门、浦东、天津以及青岛、威海、大连等沿海城市的开发区增长速度更是令世人震惊。

直到1993年,在中央提出环渤海开发开放的背景下,主政河北的程维高重提80年代中期就为理论界所推崇的“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

所谓“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完整的表述是“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两环”就是环渤海、环京津,环渤海就是面向海洋开放,环京津就是对京津开放。

“‘两环开放’战略提出后,河北上下欢欣鼓舞。”持续跟踪研究河北发展政策20多年的河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于刃刚记得,当时河北省委、政府、政协、理论界频繁召开会议,上下热议,相关文章铺天盖地,“都觉得‘两环’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河北的特色”。

1994年的河北省人大会上,这一战略被进一步明确化,写入河北“九五”计划,成为河北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发展战略。

但“两环开放战略”的支点是京津,开放对象也主要是京津,难免受制于人。河北自此更是陷入了京、津、冀、中央“三地四方”复杂的博弈之中。

3. 环京津环出了贫困带

河北向京津敞开大门,遭遇到的却是冷遇。

“2004年以前,除了供应农副产品外,河北与京津的合作很少。”杨连云说,“除了水,天津不需要河北;北京更无所谓”,北京需要河北保障洁净的水、空气、环境,“要你保障时你必须保障”,奥运前,北京市和环保部到河北搞联合调查,污染水资源的工业项目就得下马,河北只能执行。

“北京人说了,我需要什么产品就打开城门,不需要的时候就关闭城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学会副会长牛凤瑞深有感触地说,“一种居高临下的风范。”他曾在河北工作,为做市场规划而去北京调研。

河北省一位专家对此愤愤不平。他认为,在京津关系中,河北一直处在被动地位,话语权比不了北京——北京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动不动就打中央的旗号。

如此情势之下,“两环开放战略”提出之初河北方面曾寄予厚望的京津产业向河北转移自然落空,而大都市的“虹吸效应”更在京津周边的河北地区形成环京津贫困带。

2005年,由亚行委托上海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社科院会同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发改委、河北省社科院及河北省科学院等部门联合调研形成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数据显示:在京、津以北的张家口、承德,京、津以南的保定西部、沧州,形成了一个由32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6个)3798个贫困村组成的面积达到8.3万平方公里、人口272.6万的贫困带。

以张家口为例,这个曾经位居河北第四的京北重镇,2008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2元的30.8%!甚至不及新疆、内蒙!

“有些专家说河北靠着京津发展怎么还这么落后,我认为正因为河北靠着京津才发展落后。”杨连云举例说,比如一个跨国公司来投资,考察过后当然会首先投资北京、天津,而不会投资河北,“什么时候京津到了扩散辐射阶段,河北才能发展起来。”

4. 京唐港往事

当然,河北也并非一无所获,唐山就一度成为三地博弈棋局的受益者。

1984年,唐山震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当时全国正大张改革之风,包括邻居秦皇岛在内的一批沿海城市因近水楼台而率先搭上开放快车,景象一派繁荣。有200公里海岸线却还只能被定位为内陆城市的唐山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出海口,经济发展永远要比别人慢几拍,遂铁下心来建造港口。

准备了5年后,1989年,唐山港动工建设,全部资金由唐山市自筹。当时唐山港是1.5万吨-3.5万吨级的浅水港,1991年简易通航后,只为开滦煤矿、三友碱业等企业出口煤炭、海碱和水泥,1993年的吞吐量仅为45万吨,利用率不到1/10。这不算一个好的开局。

转机出现在1993年。当年7月,北京和唐山市政府签署了联合建港协议,唐山港就此更名为京唐港——虽然北京只投入了1.5亿元,在24亿元的投入中微不足道。时任唐山市计委工业处处长的胡世宁,将这次合作称为“给唐山港刻上京字招牌”。这项唐山市几经努力、最后靠一位唐山籍的老北京副市长才促成的合作,被外界解读为“北京抛弃天津,自行在唐山建港口”。

自元代以来,天津一直作为北京的东南门户和出海口而存在。1860年开埠后,天津依托港口优势在半个世纪后开始超越北京,一跃而为北方经济中心。但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地位逆转,京津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互相不服对方,通俗的说法就是互相“掐”。这从两个城市球迷之间紧张关系就可看出。

天津敢于和北京叫板的便是依持其港口资源。“北京进出口走天津港处处受制:人家经常卡它,给它压货,你北京来的就候着吧,人家三天就走了,你半个月也走不了;另外摊上各种费用。”杨连云介绍,为此北京和唐山合建京唐港,想走这个小港口,不再经过天津。

但市场有其自身运行逻辑,北京抛弃天津另建京唐港作为出海口的想法并未成真:京唐港除了给首钢进口一些铁矿石外,北京的大型集装箱等货物仍仰仗天津进出港——毕竟北京到天津港的距离近过京唐港,而且配套物流设施,京唐港也远不能和拥有百年历史的天津港相比肩。

或许正是因此,对于北京和唐山的这次联手“挑衅”,天津当时并未强烈反弹。但当本世纪初唐山开始建设曹妃甸港口时,天津再也按捺不住。

2003年开始,舆论对京津一带港口建设大加讨伐,称“饿着肚子搞跃进”——在河北、天津共640公里的海岸线上,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四大港口,造成吞吐能力闲置和资源浪费。

在这次讨伐战中,天津的声音格外强烈。时任天津港务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刘欣说,无论从港口布局还是从港口条件来讲,京唐港都不该建!

时隔十多年,旧事重提,称京唐港项目不该上马,似乎有些突兀。唐山市计委工业处处长胡世宁解读的原因是:唐山准备在曹妃甸上马深水码头,天津方面隐隐感到不安。

天津之所以不安,因为曹妃甸前凸入海,紧邻天津的主航道。也就是说进出天津港必然要经过曹妃甸,这等于麻将桌上的“截和”。

5. 反思“两环开放”战略

“两环开放”的双双落空让河北坐不住了,理论界率先反思。

“过了几年,就出现不同声音:到底是京津带动我们,还是京津吸纳我们,‘灯下黑’、‘大树底下不长草’?”河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于刃刚说,事后看来,京津当时不主动也属正常,“京津还都在极化阶段,还都在吸纳资源的过程中,不可能辐射河北。”

既然向京津开放这条路无法走通,河北转而向中央提出诉求。但河北依旧未能得偿所愿:中央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为由(天津港方面一直宣称自己的港口还未饱和)不批准河北的港口建设申请。

这使唐山1995年就开始建设的曹妃甸处于违规状态、只能小打小闹,没有大的对外码头,更没有远洋航线。

“不单不批准河北建设港口,而且直到1998年才将河北唯一有大码头的百年老港秦皇岛的管理权下放给河北。”杨连云说,“这是全国港口中最后下放的!”

“没有港口就没有沿海优势。”杨连云认为,有大码头、远洋航线,大进大出才能发展起来,如果只能发展养殖业、旅游业,开不开放都没有意义。

于是,颇为讽刺的一幕出现了:拥有500海里岸线的河北,出海口竟然是天津!根据对河北省货物外运的调查统计,2006年,河北60%-70%的外贸进口铁矿石经由天津港、青岛港接卸;外贸原油均由青岛港接卸;90%以上集装箱由天津港进出。也由此,河北被戏谑的形容为“东部区位、中部水平”。

就在河北“两环开放战略”陷入困境之时,一份由吴良镛院士领衔的报告燃起一丝曙光,被河北当做“救命稻草”,紧紧抓住。

2001年10月12日,建设部审定通过由吴良镛院士领衔编制的“京津冀北城乡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简称“大北京规划”。这份报告提出“大北京地区”概念,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了探索: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

报告公布后,受到舆论及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京津两市在此思想指导下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开始深入人心。

河北尤其重视这份规划。时任河北省长钮茂生率先给予原则和战略的肯定,并组织专家研讨,认为应增加“京承张”三角区,作为改善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还适时对廊坊市进行了规划,建设燕郊高科技经济园区和北京的大学城区。河北的空间发展战略也改为“大北京框架下的大三角战略”——保定、廊坊和唐山成为河北的重心。

“这实际上是对吴良镛方案的延伸。”陈璐说。

显然,这依旧是个借力京津的方案。

但这一方案依然未能有所突破。吴良镛曾在一次会议上透露,2002年,他在石家庄开一个规划研讨会,请天津方面的人参加,“他们打电话问会议组织者,天津到石家庄该怎么走!”后来说起来像笑话,但事实就是如此,京津冀之间缺少沟通由此可窥之一斑。

于是,“大北京框架下的大三角战略”只能流于口号,“喊了两年,没有实质进展”。

2002年底履新河北省委书记的白克明被迫于2003年另起炉灶,提出将河北划为四个功能区——冀中南、保廊、张承、沿海,次年又提出“一线两厢”战略——以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为线,将河北划分为南北两厢。

“大多数人不赞成这个提法,认为只是划分了一个现状。”陈璐介绍,但从此开始,“以我为主成为河北的战略思想,借力京津只是手段”。

此后,虽然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

并为舆论所盛赞且充满期待;虽然2006年10月11日和10月25日京冀、津冀分别签订合作协议,都始终没有动摇河北坚定的走向“以我为主”之路——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11日召开的中共河北省“七大”。

在这次大会上,河北省委决定,大力推进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加快培养沿海经济隆起带,并以之作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用15年时间把河北建成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

2007年1月15日召开的河北省“两会”,再次将“打造沿海经济强省”发展战略明确化,决定“举全省之力建设唐山曹妃甸和黄骅综合大港”,并对沿海三市产业方向做了差异化布局:唐山重点在于精品钢铁、现代物流产业和石化、装备制造等后续临港产业,沧州则主打石化工业,秦皇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这是革命性的重大战略转向!”河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谢禄生当时评价道。

河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河北省委省政府咨询决策委员会副主任薛维君则强调,这是河北在反思几十年发展思路基础上的一个觉醒,“至少要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有更高的追求”。

6. 河北向海

河北向海,既象征着其从难以看到希望的京津冀合作中抽身,也意味着其将与正全力发展滨海的天津滨海新区少不了一场较量。

在决定“打造沿海经济强省”的河北省委“七大”上,河北省委决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勇兼任唐山市委书记。

此时,河北沿海三市,百年老港秦皇岛,未开发的海岸线所剩无几,且还要确保北煤南运,又紧邻中央机关度假胜地北戴河,难以大规模发展临港工业,更糟的是,其偏居冀东北一隅,无法形成对河北全省的带动作用;沧州的黄骅,港口地质条件不佳,属淤泥港;唯有唐山,曹妃甸水深岸阔、直插渤海主航道,发展空间广阔,且从1995年起就开始建设,颇有基础,2005年又获得中央建设许可,还在首钢搬迁地争夺战中成功胜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唐山无疑是河北向海的主战场。

2007年的唐山,虽形势大好,却心有惴惴:毗邻的天津滨海新区在2006年被中央批复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优势无可比拟。当时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曹妃甸能干的,天津也能干;唐山不能干的,天津照样能干”。

但在赵勇主政下的唐山尤其是曹妃甸地区,迎来了其非常关键的发展期,如果把天津滨海新区比作是一个领跑者的话,曹妃甸新区则是一个追赶者,且追赶的步伐十分急促。

本报记者在唐山采访期间,就听到这样一个段子: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履职不久就专程到曹妃甸访问,当时唐山方面的一位陪同人员称,“看到曹妃甸的发展后,张高丽的脸色一度非常凝重”。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更多佐证,但张高丽确实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滨海新区是后有追兵”。

不过,一直困扰唐山的是,曹妃甸拥有太多滨海新区所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却一直因为缺乏足够的来自中央的决策支持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作为北方第一大港,天津港历来就存在比较严重的航道淤积情况,每年需拿出几个亿来专门用于清理航道淤泥,而曹妃甸港,则有中国北方最好的设港条件,经年不冻不淤,但仅仅由于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将天津港定位为北方的集装箱中心,集中了华北95%以上的集装箱货源。

“曹妃甸现在要发展集装箱,小航班谁到我们这儿来?我们发展集装箱就得跑支线,弄几百个箱子还要先运到天津。”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曹妃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薛渤珣曾告诉记者。

其实,不仅是曹妃甸,将整个河北发展滞后归结于政策因素的大有人在。“河北沿海没发展起来,不是战略思路多变,也不是领导无能。”河北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陈璐认为,“影响因素很多,但核心是让不让你发展、中央在海边画圈划在什么地方。”

“中国不是市场经济,而是中央放开哪块儿,哪块儿就活了。”陈璐追问,“大项目能放在滨海新区,放在唐山就不行吗?”

但不管怎样,作为河北省向海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唐山的向海发展确实已经上路,并直面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争锋。

任唐山市委书记时,赵勇曾明确表示:“周边地区的竞相发展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迅猛,势不可挡,如果不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唐山就会错失良机。”

薛渤珣也对记者明确表示,自己非常关注滨海新区的发展进展,“十天半个月我自己就会开车去滨海新区转转,那边的发展势头是比较猛”。

7. 寄望冲出京津冀

就在河北全力推动沿海的唐山、黄骅、沧州等地的建设的时候,中国新一轮沿海战略布局调整正在展开。

2006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复一系列涉海经济区规划: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以及区域性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海横琴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黄河三角洲、辽宁沿海等。

2009年11月25日,胡春华领衔的河北省政府将《河北省秦唐沧地区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请示》上报国务院,而20天之后,他告别河北,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两年之后的2011年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河北省政府正式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台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是为了‘完善一个布局,形成一个支点,走出一条新路,打造一个新高地’。”杜鹰说,促进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北全省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带动全省发展的增长区域,而且关系到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沿海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尽管这是中国涉海省份中最后一个获得国家战略支持,但河北依旧难掩兴奋。“全省人民欢欣鼓舞!”赵勇在发布会上形容。

“《规划》的获批,使河北沿海开发开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河北省沿海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志军介绍,现在河北沿海开发目标已不再是京津: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从京津企业变成瞄准央企、外企和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

今年11月下旬,111家央企走进河北,签署了投资69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大部分项目都落在沿海地区。而曹妃甸的中日生态工业园以及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的中韩合作工业园,则将为唐山留下拓展东北亚合作的舞台。

不过,最令李志军津津乐道的是曹妃甸的“飞地”招商策略——外地项目,如果适宜在港口布局,可以划出土地,税收根据情况分成。

目前,在曹妃甸的冀东北工业聚居区,内蒙古的“飞地”——内蒙古临港工业园正在建设,前方是岸线码头,后方布置煤化工产业。今年11月7日,双方签订了《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

“天津要发展成大都市,就不可能允许其继续将煤炭、铁矿石等大宗散货作为港口争夺的物流对象,它的未来是轻型化、集装箱。”李志军说,“不管天津愿不愿意,它都得承认这一点。”

如果这一判断变成现实,河北沿海港口将与天津港形成错位发展,剑拔弩张、明争暗斗也将不复存在;被赵勇概括为“共生经济”的全新关系或将暂时颠覆曾经纠缠不清的京津冀关系。

“河北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河北的经济发展插上了强劲的翅膀。”赵勇说。

京津冀一体化的出路

叶一剑

文/叶一剑

本期国家经济地理延续上期《廊坊悲情》中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关注。

针对河北省本次获批向海发展规划,研究者和媒体更多是从河北省终于开始尝试摆脱多年来对于京津依赖迷思的角度给出解读,并认为这代表了新时期河北省新的决策者对于该省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新思维,或将为这个一直被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省域经济发展战略所困扰的省份带来一个稳定、可持续的战略依托,并在京津冀地区的竞合关系中获得新的有利地位。

但是,如果将河北省新近获批的面向大海的发展战略,放在更长的历史维度以及京津冀空间维度下进行考察,进而通过对河北省域经济发展战略变迁的历程及其影响变迁的真实逻辑的梳理和发现,就会发现,这次的向海战略的选择可能仅仅代表了河北省在当下全国区域经济和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新背景下,所进行的又一次战略调整而已,而这也很可能不是其最后一次战略调整。

更何况,河北省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既有的战略变迁历程,其省域发展的战略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国家对于京津冀一体化以及首都经济圈规划中的战略新思维为前提的,这一战略规划的落地和实施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中国省域经济发展中,河北省可谓是最为复杂和纠结的一个省份,其省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更大的变数是来自于京津冀地区的竞合关系变迁,如何处理与京津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影响其省域经济战略变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直到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是这样。

但不管怎样,本次河北向海战略在国家层面上的获批,肯定是影响正陷入穷途和困境的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发展的新变量之一。

北京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受到其空间和既有的错误规划的消极影响,使其可持续性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未来可能的解决方向之一就是,寄望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实现各种资源良性配置,从而完成京津冀之间的发展职能和定位的重构。但目前这一趋势并不明显,倒是在“三地四方”(京、津、冀、中央政府)的博弈格局中,无论是对河北还是天津而言,都难以获得公平的对待,所以,天津和河北回归自我主导的发展战略选择是迟早的事情。5年前,天津开始摆脱北京的“阴影”,从而为其迎来了5年乃至更长的黄金机遇期,现在,或许该轮到河北了,但河北省与天津市不同,后者可以通过滨海发展战略实现新旧城市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并进而完成整个城市新的空间、产业结构,乃至城市精神的重构。

我们的观点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在避免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共同发展基金等市场化利益协调机制进行资源的配置,以使得包括环首都经济圈在内的河北内陆地区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客观上也为北京的可持续的资源供应和维稳需求提供机制保障。包括正在进行的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在内的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相关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不应是简单的在规划过程中通过闭门磋商和专家意见的参与,给出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而是应该对保证这一区域内不同利益方良好互动发展,进行市场化的协调机制的确立,这一导向和规划原则对制定规划的决策部门而言尤其重要。否则,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化协调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北京亦难寻其纾解困境的出路

河北省沿海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志军:

天津河北一定要联合起来

刘玉海;苏德悦

本报记者刘玉海

实习记者苏德悦石家庄报道

环顾四周,河北是涉海省份最后一个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并无独专的政策支持;相反,起步晚所带来的人才稀缺、观念意识落后,环渤海港口尤其是津冀港口竞合,以及环保压力,都是河北必须直面的挑战。

河北面向大海的战略规划落地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在此背景下,本报专访河北省沿海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志军。

河北天津应共建枢纽港群

《21世纪》:我国北方地区港口比较密集,竞争激烈,河北省沿海开发战略的获批,将给我国北方港口之间的竞争带来什么影响?

李志军:以前经常有人说,环渤海地区港口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化的情况下,港口发挥的作用和原来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早前,港口是传统意义上的码头交通的功能,后来人们意识到,港口还有更大的功能——聚集产业、拉动腹地发展。后两项功能所产生的作用和发挥的效益比前一个大,港口的作用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提高。事实证明,港口的这些作用也真正得到体现。

2002、2003年开始,尤其是2005、2006年以后,中国的港口建设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从北往南,形成了一系列的港群。现在每个港口都不是独立的,无论是集聚产业还是拉动腹地,必须靠集枢纽港群来拉动后方腹地的发展,每一个独立的港口都没有能力去拉动后方的发展,单单一项功能也发展不起来。像东京港和纽约港,都是十好几个港口,支撑后面的都市圈和区域,咱们国家也是一样的情况。

再说到环渤海,从辽宁丹东往南走,秦皇岛,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从黄骅到龙口有将近500公里的海岸线没有港口。后来我看了一下中国沿海港口的布局和新形势下对港口的要求,我觉得这里不存在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问题。环渤海港口的腹地是哪呢?华北,西北。无论是大秦铁路沿线还是神黄铁路沿线,还是甘肃、宁夏、新疆、山东北部、河南北部、山西大部,都是在环渤海的辐射范围之内。这个地区,靠秦皇岛、曹妃甸、天津港,每一个都带动不起来的,必须要环渤海的港群来拉动。

《21世纪》:目前似乎并没有什么机制使这些港口可以作为一个港群彼此协调发展,而是竞争多于合作。

李志军:当然这里有分工问题。从这几个港口的发展趋势来看,它正处于向合理功能布局发展的阶段。秦皇岛港原来作为西煤东运的能源港,通过搬迁改造,发展集装箱、散杂货——它是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方向必须是轻型化的。唐山的曹妃甸和京唐港,功能是重化工,矿石、煤炭、原油、散杂货、集装箱;黄骅也是一个装备制造化工为主的港口,还有集装箱。这个发展趋势,从其产业布局和后方对它的要求来看,也是合理的。天津港的发展其实是在往轻型化方向走:集装箱码头的份额越来越大。这是必然趋势。

因为天津是一个大的都市,而大城市的发展对产业和港口的发展都是有要求的。发展到今天,天津作为大都市,如果天津港的码头再不转型,再搞大宗原材料运输,城市就承受不了了,好几亿的吞吐量,火车汽车要多少?重化工聚集天津的大都市,交通和环境都受不了。所以,这种城市的港口不可能向重化工方向发展——即便天津不承认也不愿意,也得往这方面做。这是市场经济合理分工的要求。

因此,刚开始,由于曹妃甸黄骅港离天津港很近,可能是个竞争,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它的重化工功能要往曹妃甸和黄骅港转,可以以天津港为龙头——天津港是百年老港,不是一天两天打造出来的,它的通关的功能是别人比不了的,软件和硬件的服务设施也不是其他港口所能比的——以唐山黄骅来辅助,共同打造一个枢纽港群。同样,曹妃甸新区滨海新区渤海新区,也可以这样来做。河北和天津的发展应该是双赢。

《21世纪》:那你觉得有没有必要推动政府之间建立一个合作机制?在什么层面建立?

李志军:有必要,港口要这样做,新区也这样做。把各自的功能优势分清楚,产业布局合理,打造环渤海区域的一个拉动中西部的引擎——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是合作。现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明显的。

天津的优势:第一、科技教育和智力优势。这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取代的。第二、产业基础的优势。第三、活力。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天津的体制机制和经验也不是别人一下就能用的。天津的劣势:第一、滨海新区虽然已经大规模填海造陆,但空间是有限的,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无限大的。第二、环境容量,天津和天津滨海新区离得那么近,环境容量形势严峻。第三、水资源的制约。天津用水很紧张,原来是引滦入津,经济越发达,水就越是战略资源。

相反,曹妃甸和沧州渤海新区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和荒滩可以作为开发用地——这在中国东南沿海是找不到的。因为地广人稀,河北沿海地区的环境容量也比滨海新区强多了。曹妃甸的海水淡化技术很成熟了;另外,沧州紧挨着滨州,在黄河入海口,到下游黄河水就排到海里了,那里的水就能弄过来了。

所以,我觉得环渤海的天津河北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拉动腹地。因此,有些项目和产业不要在行政上划分得太明显。超越行政区,以经济区来看待,有些项目都可以商量。

“发展沿海,石家庄不会‘很受伤’”

《21世纪》:河北现在招商引资的重点是盯央企——一般来说,国企效率相对较低,之前也曾经有过国企大面积亏损——会不会导致以后这个地方缺少活力?

李志军:这个倒不是问题。可能央企相对民企来讲,体制和机制上,不那么灵活,内在活力上可能不那么强,但这些年也有发展,进步很大。现在来河北投资的央企,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新的项目投资上和民企都没什么区别。

在渤海新区那里比较明显,中铁装备制造,是民企;中钢滨海基地,是国务院国资委旗下中钢集团下面的企业,并不存在效率和机制上大的差别。从个体的企业来讲,一个企业到一个新的地方投资,他的思想观念和他在原来的机关的观念是不太一样的:在一个新地方,他们不是传统意义的按部就班,而是周六周日也不闲着,一两个月不回北京。

《21世纪》:我国大多数省都存在省会城市非该省经济最强的城市,在河北,唐山是排第一,省会石家庄是第二,之后是沧州,现在随着河北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举全省之力打造沿海地区,沧州是不是会后来居上,使石家庄这个省会城市进一步被边缘化?

李志军:近期来看,沧州还超过不了石家庄的经济总量。《规划》只是起怎么把沿渤海的优势发挥出来、使东部的优势真正起到作用。而石家庄作为省会,也有它的优势,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可能更明显一点。并且,作为内陆城市,石家庄的制药等好多产业出海,也通过沧州。省政府已经决定,石家庄钢铁要迁到沧州渤海新区,黄骅那边已经划出区域开始规划选址。石家庄钢铁过去是在市郊,现在是市内了,这种大的钢铁企业在市内,它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太大。因此,石家庄和沧州的优势不冲突,即使沧州发展很快,也不会挤兑石家庄,石家庄也不会“很受伤”。

“起步晚是最大短板”

《21世纪》:除了经济发展,《规划》也给了河北一些先行先试的权利,包括在农民变市民上,这方面河北有什么具体设想?

李志军:从河北的机会和机遇来讲,这个先行先试很重要。从现在的《规划》来讲,不要拘泥于小的资金和项目,“先行先试”给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看你怎么用、怎么把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包括你说的农民市民化。刚才谈到我们建设滨海城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当时规划到2020年,形成80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唐山生态城、黄骅新城的规模可能比现在的唐山和沧州还大,建滨海城市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就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把农民城市化。

我们要借鉴东南沿海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家的政策下探索。当然,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和那些地方不一样,也就可能会有新路。目前,我们正在制定《规划》的实施意见,就《规划》的内容和河北的实际,研究怎么来做这个事情。

《21世纪》:河北沿海发展,你觉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志军:河北沿海发展起步比较晚,整个沿海地区在河北就塌下来了。发展晚虽然有潜力,但是起步晚,观念和意识就会有差距--如果发展的快,各地的项目和人才都在这儿,和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了,意识和观念已经是一流的了;如果起步慢的话,发展就有一个过程,从低层次往上前进,人的观念意识、人才,都是一个挑战。还有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还是归结到起步晚--生产关系怎么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这种体制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是大项目我们才要”

《21世纪》:目前渤海环保形势严峻,河北宣称对企业有“绿色门槛”,那在实际过程中怎么把环保的愿望变成现实,而不至于使环渤海的环境压力更大?

李志军:我们是在新形势、新标准和新要求下对产业、项目的布局进行规划。执行规划中,对环保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产业政策不允许的、在这个区域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要“Pass”掉。分别从环境和安全两个角度,对沿海重化工项目进行评估:项目刚开始上的时候,单个项目必须有环评和安评,必须有安全“三同时”和环保“三同时”,如果有一项不到位、不合标准,这个项目就落不了户。

此外,我们还有区域环评。作为一个单体项目,环评合格了,安评符合标准了,但是两三个项目放在一块可能就不符合环评和安全要求了,我们把区域环评和单体项目的环评联合起来,所以项目就卡得比较严。曾经有一个铁合金项目,从外地引进过来的,投资100多亿,后来就没有落下——它对环境的污染和消耗比较大,不符合沿海地区产业规划的具体要求。

《21世纪》:在产业规划中有明确Pass掉哪些产业吗?

李志军:这倒没有。实际上,从产业上不好说,比如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产业,你不能Pass掉——现在的产业无所谓朝阳和夕阳产业,夕阳产业里有的也是新兴产业,夕阳和朝阳并不绝对。比如化工产业,有的项目是不允许的,但是不是整个产业都Pass掉了?比如建材,传统建材都是占用资源比较大的;而现在新型建材是循环利用产业,和传统的建材是不一样的,电厂的粉煤灰可以做水泥。

《21世纪》:河北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结构偏重,在国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下,河北沿海规划中布局的钢铁化工都是偏重的,会不会进一步加剧本就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失衡?

李志军:河北确实产业结构偏重,尤其是钢铁产业,全国产量最大。我们也意识到这一点:从南到北都是黑,国企一钢独大,原材料、中间产品偏多,白色的很少,也在努力把产业结构弄得更合理一些。目前,我们正在压缩钢铁产业产能。第二,我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海洋经济、海洋生物。我们单独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金。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我在沿海办感觉变化比较大,过去一说沿海重化工,就是上个化工厂;现在必须是大项目、符合产业链、符合产业集群、符合区域要求的我们才要,洽谈的项目好多都是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废水矿渣污水处理产业,还有海洋生物产业,新能源——风能、滩涂太阳能。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铁: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值得商榷

刘玉海

本报记者刘玉海石家庄报道

可以预见的是,在河边发展重心向沿海地区倾斜的同时,也并未放弃环首都--这是河北一贯看重的区位优势,虽然并未从中得到实惠。河北不仅为此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并希望将其纳入国家正在编制的首都经济圈规划,从而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然,河北有其不得已之处:河北的环首都地区存在大面积贫困,放弃发展、不让他们脱贫显然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但如何发展环首都地区?河北目前的思路是否可行?本报专访城市规划专家、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铁。

在李铁看来,首都经济圈实质上是环特大城市经济圈,发展环首都经济圈并无不可——甚至实际上已经存在,只是不同于长三角的那种以工业为特征的经济圈,而非要界定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更是值得商榷的。他还强调,要遵循特大城市辐射扩散的规律,而不应用行政手段强行扩散,否则环首都经济圈只会与首都迎头相撞。

要区分经济圈和绿色经济圈

《21世纪》:目前,河北正大力推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这个发展规划是否可行?为什么?

李铁:首都经济圈不一定非要界定成绿色经济圈。经济圈内容很广泛,只要和北京的产业形成互补、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发挥好作为北京这个超大城市辐射效应扩散的承接地的作用就行。因为各个城市、各个地方发展阶段不同。当然,我们现在强调低碳、生态、绿色,如果非要把它界定成绿色,就要分析环首都这个地带带里面,哪儿是绿色的,哪儿不一定做绿色的保护。北京北部,河北承德、张家口,包括保定的一部分,这些可能会受绿色的保护,因为它是北京的上风上水地区。

发展环首都经济圈没有问题,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是可以商榷的。经济圈和绿色经济圈,这两个要区分。

《21世纪》: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是作为首都经济圈的组成部分提出来的,理由就是,全球范围内存在广泛的首都经济圈现象。首都经济圈模式在中国是否适用?

李铁:所谓首都经济圈现象,实际上是特大城市经济圈现象。有的国家首都很小,比如美国的华盛顿;而有些国家的首都和经济中心结合得很紧,像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而有些特大城市经济圈和首都毫无关系,美国的纽约、芝加哥,都不是首都。世界上其他一些特大中心城市也不是首都。

而有的是首都,但不一定是经济圈,比如东京,虽然人口很多,但它是阪神工业区,是个工业带,而不是东京工业圈。

《21世纪》:对发展环首都经济圈的担忧之一是,北京目前的城市状况已经比较糟糕,如果再在它外面环一圈,会不会成为北京市内“摊大饼”的扩大版,并进一步恶化北京目前的形势?

李铁:不可能恶化。如果说“摊大饼”,北京16800平方公里,现在才1900万人,在这里面并没有环一个大圈。再者,北京这么大的城市,对周围相邻区域,一定要承担这个特大城市的产业、人口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这也是正常的。而且,这些临近区域的发展可能使整个区域或者城市群的资源配置更合理——当然,它一定要是市场作用,而不是行政指令。所以,环首都经济圈不存在“摊大饼”的问题——经济圈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反摊大饼”的,而不是“摊”的概念。

环北京经济圈应以服务业为特征

《21世纪》:河北省曾长期致力于环京津的区域发展战略,但与京津的合作一直没有能够拉动河北的发展,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李铁:在中国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有一个特殊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发展环境问题要注意。我们现在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经济的增长、人均各种水平的提高,都是以户口为标准。环首都经济圈发展需要注意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各个城市的利益和区域利益可能是相互竞争的。所以,当河北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希望分摊北京的一些资源,或者是希望把北京的一些产业能拿到河北来,就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当然,并不是说有竞争就不会形成经济圈。北京和上海不同,它主要是第三产业,占75%。因此,它向周边扩散的主要是服务业,大量的消费要到周边去。北京人口旺盛的购买力和生活内容的变化,使旅游、度假、休闲、餐饮等带动了北京市周边和河北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这就形成自然的经济圈。此外,北京地价过高——这就使得离北京较近的地方房地产发展获得推动力量。环北京这个经济圈的特点跟长三角完全不一样,它是以服务业发展、旅游业发展为特征。

从河北来讲,它需要发展环北京经济圈,北京也希望把它的城市人口向外扩散,但是河北提出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思路上有一定的问题,是跟北京同步竞争。如果河北换一种思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形成互补——比如说,按照现有形成的这种产业格局、消费格局来确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就会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第二,北京现在有将近上千万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河北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独辟蹊径,给这些农民工和城市流动人口创造一些发展的空间?当然,这些不是高端人口,但是毕竟有利于河北的城市发展,有利于要素流动。这也是一个现实选择。第三,如果它承接了这些低端的人口、产业,意味着它不会与北京竞争,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它可以和北京合作。这个合作是现实可行的。

需用财税体制改革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刘玉海

文刘玉海

京津冀地区的暗战,已被人称道多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从“京津冀一体化”,到“大北京地区”、“京津冀都市圈”,再到“首都经济圈”,无论概念如何变迁,人们对京津冀一省两市合作的期待始终如一。从呼吁平级协商到呼吁中央协调,从建议区分各自功能定位到京津合并、津冀合并,各种方案层出不穷。然而时至今日,京津冀依旧是“京”、“津”、“冀”,使这一切努力最终沦为“在闲人和闲组织之间干的一件事”,尽管据称“共识不少、呼声挺高”。

京津冀合作究竟卡壳在哪里?难道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在今年12月1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研究首都经济圈的问题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这让之前外界预期即将出台的“首都经济圈规划”的面世,再次变得有点遥遥无期。

7年之前的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在河北省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加强区域合作的所谓“廊坊共识”,舆论一片欢欣鼓舞。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时至今日,这一等待了7年之久的规划,名称从最初的“京津冀都市圈”变成“首都经济圈”,具体内容至今未能与公众见面,而此前曾有媒体言之凿凿的报道称:规划上报国务院已久,2011年初即可获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期间,国家发改委编制出台的包括跨区域协作在内的区域发展规划已不下20个。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成了“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编制规划只是推进京津冀协作的一个体现。如果再往前追溯,推动三地合作的努力则可以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

1982年,北京做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提出京津冀地区合作发展的问题。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上世纪90年代,京津冀地区成立了一个环京经济协作办公室——这个机构的职能主要是“经济协作和合作”。之后由于职能所限,收效甚微,遂不了了之。

本世纪初,吴良镛院士领衔编制的“大北京规划”于2001年10月12日通过建设部审定,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了探索: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报告公布后,受到舆论及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京津两市在此思想指导下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更加深入人心。

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河北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2008年2月,由天津市发改委倡议和发起,经过京津冀发改委共同协商、酝酿的“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在天津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今年5月,又在廊坊召开了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

但所有这些动作的结果是,京津冀合作依然停留在开会和较小的项目合作上,甚至连定期开会也都无法保证——2004年达成的“廊坊共识”就包含定期会议机制,但这次会后便再无下文。

破除行政主导是关键

与这一地区暗战同时发生的是,这一区域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分量渐趋下滑。

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京津冀北地区相比,但到2004年,京津冀的生产总值只有珠三角的1/2强,尚不及长三角的一半。

更令人沮丧的是,上海之于长三角、广州之于珠三角都产生了显著的“正拉动”效能,而京津对于环渤海则是“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2008年,京津冀区域中GDP 突破3000亿元的只有北京、天津和唐山3座城市。与之相对照,长三角区域有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6座城市,珠三角区域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4座城市。且在后二者繁荣的中小城市面前,环京津贫困带更是相形见绌。

但合作进展依然缓慢。这从今年5月18日在廊坊召开的“2011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上即可见一斑。三方出席人员的身份和表态颇耐人寻味:河北表现得相当积极,北京中立,天津则显得动力不足。

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侯一民说:“天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地区,我们会竭尽全力做好我们的工作,拥护中央的决策。同时我们觉得首都经济圈是空间上的部署,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作为这个地区的重要引擎,我们把它做好,就是对首都经济圈最大的贡献,也是重大的推动。”

天津的表态表面看上去无懈可击,但仔细再回味,似乎也不算什么表态。

“天津和北京争之间,实质就是争夺‘北方经济中心’。”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连云说,改革开放后,中央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从没有“经济中心”,但北京实际上一直在把自己打造成经济中心;天津虽然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北方经济中心,但其经济总量与北京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后边大连、沈阳、青岛追得很紧,“也不怎么服它”。

京冀之间,虽有一系列的合作,但主要是在农副产品、能源、水供应等方面,且二者关系在根本上并不平等。这从河北省领导与北京市领导谈事情时使用“汇报”一词即可看出。而津冀之间是,“河北有的,天津都有,天津对河北除了水没有需要。”杨连云说,“这就成了两条平行线”。

在2007年于北京举行的一次京津冀三地研究界人士参加的内部会议上,各方对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低、进展慢的主要制约因素曾做过深入分析:一是观念和心态——京津是中央直辖市,发展水平高,长期以“不跟你玩”的心态自居;二是行政主导型经济,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产业调整没有跳出行政区划界线;三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不畅,区域合作还没有上升到产业融合的高度和层次;四是国有企业比重大,市场化进程缓慢,民营经济薄弱;五是产业配套能力差——如北京电子产业规模大,但配套基地大都选在广东,因周边的配套能力远不如广东。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则认为,不仅是京津冀之间,中国各个行政区之间都是竞争关系。“这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

依然无解的区域一体化

为破解京津冀合作这局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建议、方案层出不穷,然而无一得以实现。

比较温和的一种方案是明确区分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功能定位。但在河边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于刃刚看来,这根本做不到。“只要是财政分灶吃饭,你给他确定功能定位,他会听你的吗?”

也因此,于刃刚呼吁必须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下一步怎么走?转移支付按什么标准?这是全国区域协调的要害。”

于刃刚所在的河北,多数时候采取的做法是,呼吁在中央层面建立京津冀合作的协调机制,但中央始终未有明确态度。“不要说京津冀协调涉及高层领导的介入,就是京津两市的市长打个电话,国家发改委还怎么往下协调?”一位多次参加会议的人士表示。

于刃刚的看法是:“还是要指望中央——在政策支持、产业项目布局上适当协调分工;但不要指望由中央出面来压制京津。”

而另一种看似最直接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却也是最富争议性的。

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参政议政委员会曾提出一个非常前卫的设想——仿照巴黎大区和东京都,创建“大首都特区”(或北京大区、国务院华北行政直属管理区),泛华北地区全部资源重组,产业结构布局重新整合。其目的不仅是为京津合并而合并,而是将京津一体作为“泛华北五环绕复合同心圆圈区”的核心圈,逐层外向辐射拉动,最终形成一个强势的所谓“泛大华北区域经济协作地带”。

但是,这份报告过于强调深化区域内的政治体制革新,所以它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假说。

而实际上,一直与北京暗中较劲的天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跑出过京津合并的方案。时任民进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穆学明当时曾向一位北京市政府高官谈到京津合并,但回敬他的却是一番揶揄:“把北京的火葬场搬到天津还可以!”以致很多年以后,穆学明还清晰地记得那位官员一脸的不屑与傲慢。

穆学明郁闷不已,但也没有气馁,2001年3月,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将京津合并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前身)则认为,行政区划变更须由国务院作出决策,他们无此职能。

河北也同样做过合并的梦。1971年的时候河北曾向中央提出,把省会重新迁回天津,再不济,也得迁回保定。但在当时的局势下,中央根本无暇顾及此事。40年后,于刃刚仍未排除这个选项,“京津冀合并难度太大,把河北、天津合并起来行不行?”

不过,激进的观点永远只是属于少数者,更多的人开始寄希望于通过市场规律,自然形成京津冀差异化的分工。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杨连云说,“不能太着急。”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上报国务院 2010年08月05日23:0121世纪经济报道【大中小】【打印】共有评 论0条 8月5日,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已上报国务院,至今已有一月之余。“京津冀规划编制时间较长,横跨整个‘十一五’,之所以至今没有获批,中央可能有更为慎重的考虑。”该人士说。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工作进展顺利,规划有望在年内出台。京津冀的定位已经突破“中国经济第三极”的概念。“京津冀的定位可以是知识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现代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和钢铁生产基地。” 国家发改委官员也反复对记者强调:“我们并没有刻意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排名,‘经济第三极’的概念有偏颇。”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京津冀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河北省的态度是非常积极,而北京和天津则相对较弱。河北省一位官员回忆,近日,他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时发现,某部门办公室张贴着一张“京津一体化发展”地图。 这张地图对他的震动很大,“河北迫切希望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更高层面的机构来推动三地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分割”。该官员说。 京津冀新定位 已经提交国务院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三地规划统筹而成。根据本报记者了解,该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此外,河北省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作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对于上述定位,国家发改委方面没有异议,而河北方面并不满意。“河北省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河北有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太阳能、新材料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建国说。 产业同构之困

南大网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9.38 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区域规划有哪几种类型答:1、国土规划;2、省、直辖市区域规划;3、市县区域规划。 题号:2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试列举5个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答: 1、发展阶段理论 2、均衡增长理论 3、不均衡增长理论 4、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 题号:3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答: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1、经济上的联系; 2、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 3、地理上的完整性;

4、行政区划的一致性。 题号:4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8.75 区域规划的任务 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2、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工农业生产力布局; 3、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题号:5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21.88 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答: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2、理顺各级政府事权,明晰各级政府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责任; 3、体现政府职能归位,从项目管理到空间管治协调; 4、坚持规划创新,因地因时制宜规划; 5、力求突出重点,突出规划的问题导向。

题号:6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请用word文件完成答题,在平台上传!试述城市化的4个含义答:城市化的4个含义: 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题号:7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6.25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题号:8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区域规划的特征 答:区域规划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动态性;政策性 题号:9 题型:填空题(将答案填在空白处)本题分数:3.12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规划纲要首次权威全揭秘! 8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文1万多字,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权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诸多内容均属首次公布。 指导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

城市区域规划论文

古代中西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各自特点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从而造成城市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城市形态 正文: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徐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台、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数字的应用 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这些思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您的得分 93/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单选题:3 分] A 加强对港口城市的建设 B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C 扭转京津冀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D 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 5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是()的现代化建设。 [ 单选题:3 分] A 省会城市周边区域 B 沿海平原地区 C 滨海、山区和山麓地带 D 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区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7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8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9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发布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与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 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与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根据《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

“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就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二就是提升运输服务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保障,三就是 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示范,四就是发展绿色交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 八项任务打造交通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于胜英介绍,京津冀地区将以“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重点完成八项任务。 一就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就是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与危桥改造工程。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 7、城市的设置标准:P5 8、城市的类型:P6 9、城市的布局形式:P7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具体见P9 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P13 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 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 第四节城市化 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P32 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doc

摘要 : 环渤海地区是“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地区 , 其中 , 京津冀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心所在?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 指出由于发展方向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人才浪费 ?周边地区贫困化等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 ? 关键词 : 京津冀地区 ; 功能定位 ; 发展理论 按照大经济圈理论 , 地区发展总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 , 先在沿海地区发展 , 进而通过内需拉动与投资拉动 , 向内地扩大 , 形成一个经济腹地 , 内地的产品通过沿海地区走向世界 , 外面的产品又通过沿海地区进入腹地 ?按照这个理论 , 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以沿海港口为点 , 以向内的交通路线为线 , 以交通覆盖的区域为面 , 形成以点带线 , 以线带面的发展过程 ?但是 , 京津冀地区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式结构 , 也没有形成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 , 几个孤立的亮点分布在华北平原上 ( 即强大的北京和较为强大的天津 , 以及石家庄 ?唐山等少数城市 ), 而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覆盖面 , 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 反而会造成周边地区机会丧失 , 更加缺乏竞争力 , 更加的落后 , 最终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 ?本文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 做一些阐述和说明 ? 一?功能定位不科学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一个协调的定位是各个地 区 ?各个部门 ?各个机构能够通力协作 ?共同发展 , 发挥出每个单元最大潜能的保 证 ?否则 , 各地区都建立相似度极高的经济体系 , 生产同类的产品 , 提供同类的服 务 , 极易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 导致资源的浪费 , 限制经济的发展 ?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不明确 ?不协调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 根据经济学规律 , 如果自由发展的话 , 京津冀地区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一个 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 ,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 , 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 , 天津在北方原有的经济中心地位 ?河北省一些地方的工业基地的地位 , 都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巨大冲击 ? 而北京作为非沿海 ? 非沿主要 河道的首都很难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 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找到实例的 ?如果北京和天津同时把自己定位成经济中心的话 , 就造成功能定位不 协调 , 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抢夺人才等问题 , 最终必然制约京津冀地区的长期可 持续发展 ? 因此 , 我认为在功能定位上 , 一方面 , 要有层次 , 要有区别 ?不能再说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中心 ?重要的区域中心 ?现代化等空泛的话 , 要确确实实的提出与众不同的又与自己相适应的定位来 ?各地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 , 弥补自己的劣势 , 扬长避短 , 这样才能达到高的绩效 ?按照这个原则 , 来审视京津冀 , 研究发现各自的比较优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 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 教育发达 , 人才汇聚 , 科技水平高 , 旅 游资源丰富 , 这些优势应该在定位中得以体现 ?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 , 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 , 港口条件优良 , 同时又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 , 教育和科技也较为发达 , 是华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 , 所以定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 资源丰富 , 劳动力密集 , 人才丰富 , 拥有如石家庄 ?唐山 ?保 定 ?邯郸 ?廊坊等条件优良的城市 , 可以与京津形成城市群 , 为京津的工业提供产业链上层的供给 , 这些城市在定位上一定不能盲目模仿京津 , 重复建设 , 而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 , 在优势上下功夫 , 达到互惠互利 ?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 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

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 项数金额(亿元)比重(%) 北京15976 120.0 45.2 天津651 4.0 1.5 河北1156 7.0 2.7 京津冀17783 131.1 49.4 全国32173 265.4 100.0 (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 (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

还高 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 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市等城市。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word版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其对外贸易发展始终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供大家参考选择。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群发展历程 繁荣时期——洋务运动:中国1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南部的上海和北部的天津。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是北方的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铁路枢纽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唐山的重工业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京津唐老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 下坡路时期——建国前后:1949年前,帝国主义经济、军事掠夺以及全国内战的影响对京津地区的工业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滞影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爆发更是使整座城市夷为平地,不仅毁灭了本城市的工业格局,同时对京津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再繁荣时期——新的规划编制: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起初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8地市。 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因此该都市圈的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规划。 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出台于七年之后,即2011年。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石家庄11地市(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二、区域基础 1.两个核心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