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_闫国利

合集下载

消失文本词窗口条件下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眼动特征

消失文本词窗口条件下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眼动特征

心理研究1引言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运动包含一系列的注视和眼跳[1]。

人们在注视过程中获取新信息[2]。

眼跳调节着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于阅读活动也非常关键。

人们对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理论模型对眼动控制进行了解释,它们分别是:最小控制模型、视觉控制模型以及认知控制模型。

前两种类型的控制模型要么否认要么忽略眼动和语言加工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将注视时间上的变化归因于视觉或知觉因素[3-5]。

但是根据认知控制理论,语言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眼睛何时移动[6-8]。

随着研究的深入,前两种理论模型逐步显示出各自的缺陷,基于认知控制的模型得到越来越多实验结果的支持。

认知控制模型以E-Z 和SWIFT 模型为代表,尽管它们之间仍然存在是序列加工还是并行加工之争,但是基于认知控制的模型得到越来越多实验结果的支持。

消失文本也正是在验证认知控制模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9-10]。

大量的研究表明,初二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达到了与成人一致的水平。

例如,Rayner 对英语阅读者知觉广度的研究发现,小学六年级的知觉广度接近成人水平[11];闫国利等人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发现,我国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正处于向成人水平发展的过渡阶段[12]。

但是基于移动窗口技术处理的文本能够保持被注视文字长时间的呈现,因此此种范式难以考察视觉时间维度特性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为弥补这一缺陷,国外学者发明了消失文本范式来考察阅读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消失文本范式是一种追随眼动及时转换屏幕的技术,即在阅读“消失文本”时,被注视的文字在注视持续若干时间后消失,而注视点一旦离开,则消失的文字又立刻重新出现[9-10]。

国外研究者通过消失文本范式对阅读过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学者闫国利等人采用以词为单位消失文本研究范式发现,成年中文阅读者在最初的80ms 即可产生显著的词频效应[13]。

在阅读发展领域,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人已经没有差异,但这些结果很有可能是由于研究范式在考察成年人和中学生阅读能力差别上的区分度不够所致。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白柳;程晓云;李韵静;王梦轩;黄有玉;闫国利【摘要】采用自然实验法,选取小学三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按照是否参加快速阅读训练将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结果表明:经过快速阅读训练,实验班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有效读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用眼动仪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情况的记录分析,结果发现:快速阅读训练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快速阅读训练能有效减少阅读时的注视次数,同时缩短平均注视时间,减少眼跳次数和回视次数.【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年(卷),期】2014(015)003【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三年级学生;快速阅读;眼动【作者】白柳;程晓云;李韵静;王梦轩;黄有玉;闫国利【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小学中学;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一)快速阅读的含义快速阅读是指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快速阅读要求读者不仅具有较快的速度,还要保证对阅读内容的准确理解。

因此,快速阅读不仅仅是表面性的浏览,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运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可以把快速阅读解释为:将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组块化的方式进行快速提取并加工的过程。

所谓组块化,就是以组块为单位处理信息,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词组,单句或多句,一行或几行文字内容等。

组块的划分与阅读者的已有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

(二)快速阅读训练的理论解释古德曼(K.S.Goodmen)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论模式。

他认为阅读不是对字词知觉并进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根据阅读者本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有选择性地提取并加工阅读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的过程。

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汉语和英语材料的眼动研究

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汉语和英语材料的眼动研究

料的总数差异不显著, t=- 1.56, p>0.05。 因此, 本研究将以词为单位对结果进行分析。
2.3.2 目标词的选取 根据汉—英语言的特点, 从材料中选取两种关
系的目标词, 从 《现代汉语词频词典》 [9] 和 《中 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10] 中分别查阅汉—英目标 词的词频母语为汉语的英语 专 业 大 学 生 。 他 们 均 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仪器
采 用 加 拿 大 SR Research 公 司 的 EyelinkⅡ 型 头盔式眼动仪, 采样频率为 500Hz。 2.3 实验材料 2.3.1 汉英材料的选取
经 t 检验, 结果发现: ( 1) 汉语材料的注视 次数明显少于英语材料的; ( 2) 汉语材料的注视 频率明显高于英语材料的; ( 3) 阅读汉语材料的 平均眼跳幅度明显大于英语材料的; ( 4) 阅读英 语材料的平均注视时间明显长于汉语材料的; ( 5) 阅读汉语材料的回视入次数明显少于英语材料的。
2 方法
2.1 被试
收稿日期: 2007- 12- 18 * 本研究得到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 05YFGDGX10200 项目、教育部新 世 纪 优 秀 人 才 支 持 计 划 NCET- 04- 0246 项 目 和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 02JAZJDXLX003 重大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 白学军, 男,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psy- bxj@mail.tjnu.edu.cn。
通过 t 检验, 结果发现: 汉—英对应的第一种 目标词的词频差异 不 显 著 , t=1.17, p>0.05; 汉— 英 对 应 的 第 二 种 目 标 词 的 词 频 差 异 不 显 著 , t=- 0.65, p>0.05。 2.4 实验程序

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来自词长和预测性的眼动研究

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来自词长和预测性的眼动研究

摘要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会经常不间断的进行眼跳来使我们的注视点落在中央凹区域。

Yan等人发现了汉语阅读中的偏好注视位置(PVL)曲线。

当只有单次注视时,PVL曲线在词中心附近达到峰值,而当在首次阅读中有多次注视时,在首次注视即达到峰值。

Li等人认为当注视点位于词中心时,汉语词中的所有字都会被加工,读者可以在不知道词边界的时候就能迅速决定眼跳进入词中心。

Liu等人提出了动态调整假说,认为眼跳在眼睛移动到提供最大加工效率的观察位置时发生。

本研究探讨了眼跳目标选择是否与副中央凹区域的词切分有关。

选取低水平的词长信息和高水平的预测性信息,通过降低空间频率(模糊呈现)的方式来达到掩盖副中央凹信息的目的,使用增量显示范式来操纵词的长短和副中央凹信息的有效性。

同时,进一步研究了正常老化所带来的视觉能力丧失,是否会使老年人在阅读过程中对获取非正常呈现文本信息的能力受到影响。

实验中测试了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视敏度,在可以同样清晰的获取视觉信息后,研究青年人和老年人是否在阅读中有眼动特征的差异。

结果发现,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年龄效应、词长效应和预测性效应;汉语读者中存在偏好注视位置(PVL)效应,只是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模式不同;汉语读者阅读时采取灵活的加工方式,老年人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阅读策略。

词长和预测性影响汉语阅读的词汇加工,但是眼跳目标选择与副中央凹的词切分无关。

关键词:汉语阅读,眼跳目标选择,年龄,词长,预测性,词切分Saccade Target Selection in Chinese Reading: An Eye Movement Study Based on Word Length and PredictabilityAbstractIn daily lif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efficiency, people will constantly make eye jumps to make our gaze point fall in the fovea. Yan (et al.) discovered the PVL curve in Chinese reading. When there is only one fixation, PVL reaches a peak near the word center, while when there are multiple fixations in the first reading, the peak is reached at the first fixation. Li (et al.) believe that when the gaze point is located at the word center, all words in Chinese words will be processed, and readers can quickly decide to jump into the word center without knowing the word boundary. Liu (et al.) proposed the dynamic adjustment hypothesis, which holds that saccade occurs when the eye moves to the observation position providing maximum processing efficiency.In this study, we discussed whether the target selection of saccade is related to word segmentation in the sub-fovea region. Low-level word length information and high-level predictive information are selected to cover up the sub-fovea information by reducing the spatial frequency (fuzzy presentation). Incremental display paradigm is used to manipulate the length of word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b-fovea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urther studied whether the loss of visual ability caused by normal aging will affect the ability of the elderly to obtain abnormal text information during reading. In the experiment, the visual acuity of young and old people was tested. After the visual information could be obtained equally clearly,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reading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 typical age effect, word length effect and predictive effect in Chinese reading; The 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 effect exists in Chinese readers, but the patterns of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are different; Chinese readers adopt a flexible processing method while the elderly adopt a more cautious reading strategies. Word length and predictive effect affect Chinese reading vocabulary processing, bu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 segmentation and saccade target selection.Key words: chinese reading, saccade target selection, age, word length, predictability, word segmentation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前言 (1)1.1阅读的眼动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1)1.2注视位置效应 (2)1.3年龄效应 (3)1.4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4)1.4.1拼音文字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4)1.4.2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5)1.5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6)1.5.1拼音文字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6)1.5.2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7)2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9)2.1问题提出 (9)2.2研究意义 (10)2.3研究框架 (10)3实验研究 (11)3.1实验一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11)3.1.1研究目的与假设 (11)3.1.2研究方法 (11)3.1.3结果分析 (13)3.1.4讨论 (24)3.2实验二预测性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25)3.2.1研究目的与假设 (25)3.2.2研究方法 (25)3.2.3结果分析 (26)3.2.4讨论 (36)4讨论 (38)4.1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的的影响 (38)4.2预测性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40)5 结论 (42)参考文献 (43)附录 (49)致谢 (54)1前言1.1阅读的眼动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在阅读时的眼睛移动方向是随文本排列方式变化的,现有的汉字排列方式基本上都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则人眼在阅读文本时的移动方向也是从左至右移动的。

中文阅读过程中字形快速启动的眼动研究

中文阅读过程中字形快速启动的眼动研究

收稿 日期 :20 — — 8 0 6 7 1 本 研 究 得 到 教 育 部 回国 人 员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和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研 究 基地 0 J Z D X 0 1A J XL 0 3、0 J Z D X 0 2A J XL 0 3重 大 项 目的 资 助 。 作者 简 介 :王 文 静 ,女 ,天 津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与 行 为研 究 院硕 士 生 。
义联 系或 预测性 强 的单词 的注视 时 间更 短 。这 些研
究为 阅读 中的启 动效 应 提供 了重 要 的信 息 ,但 是仍 没 有 揭示 出该效 应 的时 间进 程 。 启 动效 应通 常用 扩散 激 活这 一机 制来 解 释 ,在 有联 系的词 之 间 ,某 一词 被 激活 了 ,这 种激 活使 与
维普资讯
心理与行 为研究 20 0 6,4 3 :2 3 2 7 ( ) 1~ 1
Su is f P yh l y n Bea ir tde o sc oo a d g hv o
中文 阅读过程 中字形快速启 动 的眼动研 究 水
王文静 闫国利
307 0 0 4)
( 津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与 行 为 研 究 院 ,天 津 天

要 以 字 形 相 似 的 汉 字 为 启 动 字 ,探 讨 字 形 信 息 激 活 在 汉 字 识 别 中 的 时 间进 程 。 实 验 l 用 命 名 任 务 考 察 三 采
种 启 动 时 间 条 件 下 是 否 存 在 字 形 启 动 效 应 ,结 果 发 现 当启 动 时 间 为 3 m 5 s时 ,出 现 稳 定 的 字 形 启 动 效 应 。 实 验 2 采 用 眼 动 记 录 法 考 察 阅 读 过 程 中 的 快 速 启 动 ,结 果 在三 种 启 动 时 间条 件 下 均 未 发 现 显 著 的启 动 效 应 。 关键词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不同文体汉语篇章的眼动实验设计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不同文体汉语篇章的眼动实验设计
4 . 实 验 程序 该实验室具有隔音功能 , 可 以确 保 实 验 在 比较 安 静 、 舒 适 的环境中进行。 实 验 室 还 设 置 了一 定 的光 源 . 以避 免 被 试 者 在 阅 读 时 因 光 线 暗淡 而容 易 引 起 眼 睛 疲 劳 。 实 验 中 有 两 名 主试 , 一 名 操 作 眼动 仪 ( 研究者本人 ) , 另 一 名 记 录 被 试 者 回答 的 答 案 ( 心理专业研究生 ) 。每 次 对 一 名 被
义 的认 知 加 工过 程 。 阅 读是 手段 , 理解 是认 知 主体 ( 阅读 者 ) 和 认知客体 ( 阅读材料 ) 相互作用 的桥梁 , 而 意 义 获 得 则 是 阅 读
理 解 的 目的 _ 5 在 当前 阅读 理 解 的研 究 中 , “ 图式” 理论 ( s c h e m a t h e o r y ) 是
3 . 3实 验 设 计 与 材 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学生 , 每 个 年 龄 组 的材 料 都 是 四篇 科 技 说 明 文 , 每 篇 文 章 均 为四段 . 最 后 一 段 是 针 对 文 章 内 容 的理 解 问题 。 结果发现 : ( 1 ) 随 着 年 龄 的 提 高 ,被 试 阅 读 课 文 的 总 注 视 次 数 明 显 减 少 ; ( 2 ) 高 年 级 学 生 能 够 根 据 阅 读 内 容 的 重 要 性 来 灵 活 地 调 节 自 己的 眼动策略 ; ( 3 ) 随 着 年 级 的提 高 , 各 年级被试 者使用前 进式 回 视 的 比例 逐 渐 减 少 。 而 使 用 选择 式 回视 的 比例 逐 渐 增 加 。 陈 向 阳 等研 究 了 小 五 、 初 二 和高 二 学 生 阅读 难 、 易 不 同寓 言时的眼动过程。 白学 军 等用 眼动 仪 对 小 学 三 年 级 、 五 年 级 和 大 学 的 学 生 阅读 课 文 时 的 眼 动 过 程 进 行 了研 究 。 [ 3 1 陶 云 等 采 用 眼 动 记 录法 , 对8 5 名小五 、 初 二 和 高 二 年 级 学 生 阅 读 图 文 课 文 的 阅读 理解 指标 和 眼动 指 标 进 行 了 考察 。 _ 4 ]

二语习得研究中眼动技术的运用分析

二语习得研究中眼动技术的运用分析

二语习得研究中眼动技术的运用分析摘要:眼动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控制的眼动跟踪记录并分析受试者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眼睛观看的位置和眼球运动的形式。

眼动参数包括时间的和空间的两类,最常使用的时间指标是注视时间,而最常使用的空间指标是眼跳幅度。

近些年来,眼动技术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的过程中,例如英语阅读、听力、朗读、默读、单词识别、句法分析、语篇理解和中英文阅读对比,这些给二语学习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和值得借鉴的实验成果。

关键词:眼动技术;二语习得研究;眼动参数;语篇理解;一、眼动技术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文献回顾韩玉昌,杨文兵等(2003)考察了图片与中、英文识别加工的眼动情况。

王亚同(2005)将加拿大学生和中国学生在阅读英语课文时的眼动差异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学生在阅读速度、注视频率以及回视频率上都不如加拿大学生,研究者据此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的表征方式受母语的影响,阅读时注视实词的次数少。

王志(2008)着力研究信息区与考试英语阅读考点的关系,试图找出不同阅读水平间的阅读方式的差异。

闫国利、张兰兰等(2008)使用EYE-LINK-2000型眼动仪,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记录并分析18名被试在不同窗口条件下阅读的眼动指标,发现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知觉广度的范围大约是注视点右侧8个字符的空间。

高博(2009)研究发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范围小,平均注视点持续时间长,加工速度慢。

白举(2012)研究发现汉字识别时眼动轨迹比较紧密,而识别英文时比较松散。

王雅静(2012)采用先进的眼动技术对学生英语篇章阅读的即时加工过程进行考察,借此研究修辞结构意识与阅读结果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修辞结构意识较高的学生,阅读成绩较理想,反之则较差。

彭君(2013)采用先进的眼动技术,对学生宾语关系从句阅读的即时加工进行了考察,以此研究宾语关系从句不同嵌入名词的话题地位对其加工、理解的影响。

第一轮修改说明-心理学报

第一轮修改说明-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并列和偏正结构双字合成词的注视位置效应作者:孟红霞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第一轮修改说明(修改日期:2012-12-31)非常感谢《心理学报》两位专家的审稿意见。

下面根据专家建议,逐一说明修改之处。

根据第一位审稿专家建议修改:1. 引言部分1)引言述及本研究将解决“什么因素决定读者阅读过程的注视位置效应”的问题,在本研究中的结论部分并未给出回答。

谢谢专家的建议和提醒。

本研究主要解决双字合成词结构这一因素是否影响注视位置效应,根据本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我们认为双字合成词结构不影响阅读过程中的注视位置效应。

2)文章叙述了“中文阅读过程中“where”的决定是否以词为基础”,共包括三种不同的观点:①中文阅读过程中“where”的决定不是以词为基础;②中文阅读过程中眼跳目标的选择是以词为基础,而非汉字;③中文阅读过程中眼睛移向何处(where)的决定以“字”“词”相结合的方式为基础。

建议作者在此论述基础上给出合理客观的评论,以及观点不相一致的原因所在,以帮助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具体修改内容如下:上述三种观点不同的原因可能是:(1)实验材料词边界的划分。

Tsai和McConkie(2003)以及Yang和McConkie (1999)的研究,没有严格控制实验材料词边界划分的一致性;而其他研究都对此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

(2)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

Yang和McConkie (1999)的实验材料中每个汉字的像素大小为16×16像素,词与词之间和词内汉字之间的空格大小为8×8像素,即空格为半个汉字的大小,所有实验句都采用上述格式,与中文读者正常阅读的格式完全不同。

其他研究几乎都采用了正常的呈现方式。

(3)目标区域的分析。

Li等人(2011)研究中,分析四字词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时,将四字词作为目标区域;但是分析双字词条件时,除了将双字词作为目标区域之外,还将双字词之后的两个汉字也作为分析的对象,使得双字词条件下可能包含2个或3个词,而四字词条件下只有四字词一个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宁宁等人考察了汉语歧义句阅读的眼动特 征。阅读材料为含有单字词类歧义词的句子, 歧义 词前语境不提供任何明确的偏向性信息, 后语境提 供解歧信息。结果发现: 当后语境支持次要语法 时, 歧义词及后面第一个解歧区的总阅读时间加 长, 歧义词后的第二个解歧区的回扫次数增多, 而 当后语境支持主要法时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 表明 相对频率能够即时影响词类歧义解决过程, 结果支 持 基 于 制 约 的 模 型 [26]。 陈 向 阳 考 察 小 学 五 年 级 、 初中二年级和大学本科学生阅读理解句子的即时加 工过程。研究的结果发现: 眼动模式所反映出的加 工差异, 表明了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也是学 生对句子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27]。闫 国利等人对工作记忆与歧义句的加工的眼动特征进 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 1) 在无前语境的暂时句法 歧义句中, 不同的续接方式在句子的最初加工过程 中的作用不显著, 而在最终的理解过程中作用显著。 ( 2) 工作记忆高有利于句子的理解, 但对歧义短语 的两种意思的提取和保持的作用不显著 [28]。 2.3 语篇阅读
在词汇通达的早期阶段进行。这两个研究均支持语 音对汉语阅读有重要作用但发生较晚 [13]。
此外, 研究者们还对其他一些与中文阅读有关 的因素进行了眼动研究。例如语音编码、视角、最 佳注视位置、读者的知识经验等。这些研究对于探 索汉语字词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 [14 ̄16] 2.1.2 阅读知觉广度
收稿日期: 2007- 5- 24 * 本研究得到天津市科技发展规划 05YFGDGX10200 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 ZZG194 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 01JAZJDXLX003 和 02JAZJDXLX003 重大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 闫国利, 男,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Email: psyygl@yahoo.com。
第3期
231
随眼动变化技术, 有的是自定速度的移动窗口技术。 2.2 句子阅读
句子是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而 句子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对组成句子 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获得句子语义的 过程。我国有人对句子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眼动研 究, 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者主要集中考 察了汉语歧义句的加工情况, 以及动词信息和汉语 句子的可继续性对句子加工的影响等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语音在中文阅读中发挥特殊的 重要作用, 它能够很快取代正字法进行字意的通 达, 但就语音效应发生的阶段仍存在争议。首先, Pollatsek等人以眼动为指标, 考察语音编码对汉字 识别的影响。研究发现: 在副中央窝视觉看到的与 目标字同音的汉字有助于后来对目标字的识别。而 且, 对高频的规则形声字的命名要快于对高频不规 则形声字。因此, 词汇和亚词汇语音编码均参与了 汉 字 识 别 的 早 期 加 工 [11]。 相 反 , Wong 以 及 Feng 等人的研究则认为语音效应发生在较晚的阶段。 Wong 等人应用眼动技术考察了中文语篇阅读中对 正字法和语音信息的使用。结果表明正字法操作能 够产生对目标字位置的首次注视时间可靠而较早的 破坏作用。相反, 语音效应仅出现在对目标词位置 相对较晚的加工阶段的测量中, 而非在早期加工的 测量中。这些结果支持了正字法而非语音在中文阅 读中起较早且主导作用的观点 [12]。Feng 等人 考 察 中英文读者在阅读中如何利用与语音和正字法 ( 拼 法) 特征, 作 者 应 用 Daneman 和 Reingold ( 1993) 的错误破坏范式, 以眼动为指标, 考察阅读中英文 材料时的拼法错误效应。中国和美国的熟练读者用 他们的母语阅读短文, 这些短文含有偶然的拼法错 误 ( spelling errors) 。 结 果 表 明 , 在 有 些 条 件 下 , 非常早期的语音激活能够在英文中得到确认, 而没 有证据显示中文中也存在类似的语音激活现象。对 于两种语言, 同音异义错误在后期加工的测量中都 有优势, 说明语音有助于读者从错误的破坏效应中 恢复。这些结果说明熟练读者能够利用特定正字法 的独特特征, 但这些正字法 ( 拼法) 效应最有可能
从上述对汉字知觉广度的研究可以发现, 目前 对成人的研究的结果不甚一致。但是, 知觉广度范 围大约从被注视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 4 个汉字 之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 1) 不同研究使用的阅读材料的难度不尽相同。阅读材 料的难度会影响阅读知觉广度。 ( 2) 不同实验使用 的被试不同。有的实验使用的被试是在国外的中国 留学生, 有的使用的被试使是在国内的大学生。 ( 3) 使用的研究技术不同。有的研究使用的是呈现
229
230
心理与行为研究
第5卷
子语境中的可预测性分别为: 高﹑中﹑低。阅读者 对中、高预测性的目标词的注视时间短于对低预测 性的目标词。相对于中、高预测性的目标词, 阅读 者也更有可能注视低预测性的目标词。这个结果证 实了汉语阅读者同英语阅读者一样, 在阅读过程中 使用目标词的预测性信息 [9]。 2.1.2 语音在汉字加工中作用
语音在汉字加工中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关于这一领域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语音 信息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不像英语那么重要, 即语 音 在 中 文 阅 读 中 仅 发 挥 次 要 作 用 。 Inhoff 等 人 在 《中文句子阅读中亚词汇和词汇信息的使用: 来自 眼动研究的证据》一文中即认为语音信息可能仅在 拼音文字而非中文的阅读中有助于词义通达 [10]。
张亚旭等人采用了移动窗口和眼动记录两种范 式考察了话语参照语境条件下汉语歧义短语的加 工。结果发现: 在早于解歧区 1 的区段上就开始出 现话语语境效应。这些发现表明话语参照语境可以 通过概念期望机制起作用, 而并非仅仅通过参照前 提机制起作用。研究证明了话语参照语境在句子加 工早期 的 作 用 [23]。 石 东 方 等 人 使 用 眼 动 分 析 技 术 考察了动词信息在汉语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结果表 明, 包括语义信息在内的各种词汇信息被通达后立 即参与 了 汉 语 句 子 加 工 [24]。 石 东 方 等 人 还 考 察 了 汉语句子可继续性对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时影响。结 果显示, 语义等多种词汇信息被通达后立即共同参 与了汉语句子加工 [25]。
1 引言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 汉字是世界 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开展汉语阅读的研究具有重 要意义。眼动仪是研究阅读过程的一种重要工具, 对于揭示汉语阅读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最早 对汉语阅读进行பைடு நூலகம்动研究 的 是 沈 有 乾 。1925 年 和 1927 年, 他与 Miles 在斯坦福大学对阅读中文时的 眼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1,2] 开拓了 中 文 阅 读 的 眼 动实验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汉语阅读的眼 动研究进行回顾, 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 看法。
2 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
眼动分析法是研究阅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国 内外的心理学家在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领域进行了 一系列的探索。下面将从汉语字词、句子、语篇和 不同文体阅读等几个方面对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予 以介绍。 2.1 中文字词阅读的眼动研究 2.1.1 词频、笔画、熟悉度和预测性
词频、笔画数、熟悉度和预测性是影响阅读中 眼动模式的一些重要变量。对于中文阅读, 也有许 多研究证实了词频、熟悉度和预测性效应的存在, 同时也发现笔画对中文阅读没有影响。
阅读的知觉广度 ( perceptual span) 是 指 阅 读 者在阅读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信息的范围, 它 是 阅 读 研 究 中 的 最 基 本 问 题 之 一 。McConkie 和 Rayner 在 1975 年 首 次 采 用 “呈 现 随 眼 动 变 化 技 术 ” ( eye - movement - contingent display changes technique) 研 究 阅 读 的 知 觉 广 度 [17]。 这 一 技 术 在 研究不同语言的阅读知觉广度时被普遍采用。
心 理 与 行 为 研 究 2007, 5( 3) : 229~234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 *
闫国利 白学军
(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摘 要 文章从汉语的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等方面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眼动研 究, 同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与展望。 关键词 汉语, 阅读, 眼动研究。 分类号 B842.1
Tsai 和 McConkie 使用 呈 现 随 眼 动 改 变 技 术 考 察了中文阅读的知觉广度, 结果发现, 汉字的阅读 知觉广度是从被注视的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二 个汉字 [18]。Tsai 等人对阅读知觉广度进行了研究, 发现阅读知觉广度是从被注视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 右侧 四 个 汉 字 之 间 [19]。 陈 煊 之 等 人 使 用 自 定 速 度 的移动窗口技术 ( self- paced moving window tech- nique) 考 察 了 汉 字 的 阅 读 知 觉 广 度 , 结 果 发 现 , 成人的阅读知觉广度为被注视的汉字及右侧两个汉 字 [20]。Inhoff 和 Liu 在 1998 年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 技术对汉语阅读的知觉广度进行了实验研究[21]。 被 试为中国留学生。该研究揭示了汉语阅读知觉广度 的不对称性 ( 阅读知觉广度对不对称性是指, 在知 觉广度的范围内, 注视点左右两侧的字数不等。) , 范围大约从被注视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三个汉 字之间。闫国利等人使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小 学 五 年 级 的 学 生 进 行 了 眼 动 研 究 [22], 结 果 发 现 : ( 1)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 ( 2)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 一个汉字到注视点右侧两个或三个汉字的空间。
Just 等人考察了阅读中文时的眼动特点。阅读 材料是科技说明文, 被试为中国留学生。实验结果 发现: ( 1) 对一个词的注视时间与这个词的频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