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合集下载

阅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目十行”现象

阅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目十行”现象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23,16(3):216-223阅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目十行”现象闫国利1,2宋子明1,2,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300387;3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烟台264025)摘要“一目十行”指阅读速度极快,一眼能看十行文字。

人们阅读时真的能“一目十行”吗?科学地认识该问题,对于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阅读心理学视角来看,“一目十行”可以形容阅读速度快,但是描述人们阅读时能做到“一目十行”,是不科学的。

结合当代阅读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发现,文章从阅读时的眼睛运动特点、一次注视获取的有效信息范围两个方面分析了“一目十行”不科学的内在原因。

在此基础上,从遗觉像、略读、快速阅读三个方面分析了阅读中所谓的“一目十行”现象,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一目十行;眼动;阅读知觉广度DOI 10.19988/ki.issn.2095-1159.2023.03.0031阅读中的“一目十行”现象“一目十行”指阅读时看书速度极快,一眼能看十行文字(现代汉语词典,2012)。

在史书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一目十行”的记载,如南宋诗人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二》中的诗句“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载:“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梁书·简文帝纪》载:“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古代文字的排版方式是从上到下,由左到右,为什么称为一目十行呢?因为古代的“列”,即为“行”。

《汉语大词典》(2001)中释“行,列也”。

在现代的新闻中也不乏有速读冠军的报道,如六次“世界速读”冠军Jones 能在47分钟内读完最新版的《哈利波特》(World Speed Reading Council,2008)。

“一目十行”真的是指一眼能看十行文字还是仅形容看书速度快呢?虽然“一目十行”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记载和描述,但直到现在,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字号、间距影响数字阅读体验的年龄差异研究

字号、间距影响数字阅读体验的年龄差异研究

2018年第8期(No.8.2018)97·工作研究·字号、间距影响数字阅读体验的年龄差异研究*侯冠华1 宁维宁2 董 华2(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上海 200009; 2.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上海 200009)〔摘 要〕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字号、间距是否同样适用于年轻人?文章针对该问题做了实验研究,采用组间实验设计,测量可用性、视觉舒适度、疲劳度,并记录眼动数据。

结果,老年组的可用性、视觉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年轻组,视觉疲劳度差异不显著;实验中注视点个数与注视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瞳孔面积在部分材料中有显著差异。

总体而言,主观评价的灵敏度高于客观指标,两个群体对字号和间距的需求差异显著。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用户体验 数字阅读 可用性 字号 年龄差异〔中图法分类号〕G250.76〔引用本文格式〕侯冠华,宁维宁,董华.字号、间距影响数字阅读体验的年龄差异研究[J].图书馆,2018(8):97—102.1 引言数字阅读是当下流行的一种碎片化时间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小说、微信、新闻。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阅读的最重要元素就是文字的字号、间距[1-2],然而在数字阅读产品设计实践中,设计师经常依靠主观经验做设计,由此产生很多问题,如老年人在经历视力衰退后,在识别同样字号的文字时,比年轻人困难[3]。

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很多关于老年人数字阅读的研究,如王琳等提出了适合老年人手机阅读的字间距和行间距[4],赵超从包容性的视角,提出了老龄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5],肖雪提出应加强老年人数字阅读文本的搜寻和选择行为以及数字阅读过程的探索研究[6]。

但数字阅读需求的年龄差异比较研究还有待深入,虽然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相关研究较多,但多集中于反应速度[7]、记忆力[8]等与认知老化相关的课题。

文章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不同字号、字间距、行间距组合的阅读体验做量化评估,比较年轻人与老年人在不同字号、间距组合中的数字阅读体验差异。

眼动研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分析

眼动研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分析

眼动研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分析摘要国内外研究者基于生物、认知和社会三方面对阅读障碍进行分析与解释,形成了阅读障碍成因的“三角”图谱。

以此作为阅读障碍眼动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眼动研究结果及指标的分析,探讨读障碍的内在机制与特质。

分析特殊教育对象和正常受教育者存在的差异性与共同性,进一步提出适合特殊教育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特殊教育,阅读障碍,眼动研究。

1.引言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针对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其他身体残疾而导致的学习障碍研究日显突出。

特殊教育如何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Winzer (1993)提出了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需要进行融合,用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构建理想化的特殊教育模式,以使受教育者更多地享受平等的教育和心理的发展环境。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零拒绝,主张每个人都应享受包含教育过程、物理环境以及主流社会的生活。

然而,有研究者(Cook,Semreel&Gerber,1999)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特殊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与环境,一味地强调与正常教育的融合还缺乏实证的依据。

站在不同的视角,每一个争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19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实验技术在特殊被试研究中的应用。

眼动仪是用来实时记录阅读过程的最有效的研究技术之一,它通过直接测量人在阅读加工过程中眼睛的运动轨迹去反映人的注意及内部加工机制。

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的阅读障碍眼动研究的文献,也有研究者对阅读障碍中的眼动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陈庆荣,邓铸,2005,2006;罗璇,2012),但仍存在有几点不足:首先,没有从优化特殊教育视角进行分析,而阅读障碍研究最终目的应该回归到教育效率的提高;其次,阅读障碍发生原因与机制的探讨视角较为单一。

本文根据阅读障碍中眼动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其进行分类评析,以期寻找规律,找出特殊被试阅读过程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有针对性地从优化特殊教育目的出发提出相关建议。

语言阅读理解中的眼动研究

语言阅读理解中的眼动研究

语言阅读理解中的眼动研究作者:赵友志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01期摘要:人类的语言阅读理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眼动记录可以解释这一复杂过程的诸多细节信息。

本文主要围绕阅读理解中的眼动,介绍了有关此方面的一些历史上的争论,以及当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眼动的研究在语言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眼动;注视;眼跳;阅读理解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1-0118-04语言阅读理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求视觉、注意、语言和眼动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

我们知道。

对于阅读理解的测量可分下线测量和上线测量两类。

比如,对文章回忆率的测量就是一种下线测量,但回忆仅仅是理解的最后—个步骤,这种检测方法不可避免地遗失掉了阅读理解前期过程的细节。

上线的阅读测量就可以弥补回忆这种下线测量的不足。

上线测量主要包括阅读时间测量和眼动记录两种。

眼动记录是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测量阅读理解的方法,它不仅可以用来测量阅读中的多种加工过程(比如视觉的或语音的加工。

注意的转移,等等),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除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理解过程。

限动测量的主要优点有二:首先。

如上所述,它是—种实时测量,依存于整个阅读过程本身,追随着阅读中注意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其次。

它是非干扰性的,通过各种结构精密的眼动记录仪来进行记录,对读者的正常阅读过程基本不造成影响。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阅读理解的服动记录方面所获得的实验结果,目的一方面在于粗略介绍眼动实验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也希望读者藉此了解认知科学在语言阅读理解领域的进展。

一、眼动的生理基础和基本形式眼球可以被视为一个悬置于柔软脂肪组织之中(眼窝)的球体,它除了在相互垂直的X轴、Y轴、Z轴方向转动之外。

也能产生轻微的移位。

控制眼球的眼外肌主要有3对,分别是: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眼球的每一个运动都是一组眼外肌的协调和颉颃作用平衡的结果。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主要眼动指标是研究眼动数据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人眼在阅读过程中的注视、扫视和注视停留等行为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处理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对主要的眼动指标进行评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眼动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个常见的眼动指标是注视次数。

注视次数指的是眼睛在阅读过程中停留在某个位置的次数。

通常来说,注视次数与信息的处理负荷有关。

当阅读材料难度较高,信息较为复杂时,注视次数会相应增加。

而当阅读材料易于理解,信息较为简单时,注视次数则相对较少。

因此,注视次数可以反映出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

注视停留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眼动指标。

注视停留时间指的是眼睛在阅读过程中停留在某个位置的时间长短。

注视停留时间较长的位置通常意味着此处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较为重要,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和理解。

而注视停留时间较短的位置则可能是辅助性的信息,阅读者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进行处理。

因此,注视停留时间可以反映出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重要性和认知加工的深度。

扫视路径也是一个常见的眼动指标。

扫视路径指的是眼睛在阅读过程中移动的轨迹。

通过分析扫视路径,可以了解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获取策略。

一般来说,阅读过程中会出现正向扫视和回溯扫视两种类型。

正向扫视是指眼睛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移动,用于获取新的信息。

而回溯扫视则是指眼睛在阅读过程中向前回溯,重新阅读之前的信息。

通过分析扫视路径,可以了解阅读者的信息处理策略和阅读效率。

眼动指标还可以结合其他的因素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将眼动数据与阅读理解成绩进行比较,以探究眼动指标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

主要眼动指标是研究眼动数据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注视次数、注视停留时间、扫视路径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揭示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处理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

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白柳;程晓云;李韵静;王梦轩;黄有玉;闫国利【摘要】采用自然实验法,选取小学三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按照是否参加快速阅读训练将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结果表明:经过快速阅读训练,实验班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有效读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用眼动仪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情况的记录分析,结果发现:快速阅读训练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快速阅读训练能有效减少阅读时的注视次数,同时缩短平均注视时间,减少眼跳次数和回视次数.【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年(卷),期】2014(015)003【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三年级学生;快速阅读;眼动【作者】白柳;程晓云;李韵静;王梦轩;黄有玉;闫国利【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小学中学;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一)快速阅读的含义快速阅读是指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快速阅读要求读者不仅具有较快的速度,还要保证对阅读内容的准确理解。

因此,快速阅读不仅仅是表面性的浏览,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运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可以把快速阅读解释为:将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组块化的方式进行快速提取并加工的过程。

所谓组块化,就是以组块为单位处理信息,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词组,单句或多句,一行或几行文字内容等。

组块的划分与阅读者的已有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

(二)快速阅读训练的理论解释古德曼(K.S.Goodmen)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论模式。

他认为阅读不是对字词知觉并进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根据阅读者本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有选择性地提取并加工阅读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的过程。

眼动研究简介共68页文档

眼动研究简介共68页文档
2019.11
主要内容
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 常用眼动指标及其意义 眼动研究范式 眼动技术的学习
一、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
眼动有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
Edmund Huey’s Eye Tracker (1898)
Huey (1898) 采用橡皮膏将一个杠杆连接在眼球上,首 次记录了被试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
移动窗口范式
X 妹每天 X X X X X X X *
移动窗口范式
X X 每天晚 X X X X X X *
移动窗口范式
X X X 天晚上 X X X X X *
移动窗口范式
X X X X 晚上练 X X X X *
移动窗口范式
X X X X X 上练习 X X X *
移动窗口范式
X X X X X X 练习书 X X *
机械记录法
目前采用的记录方法:
电流记录法:20世纪50年代以前 电磁感应法:精度最高,主要用于动物 角膜反射法:精度高,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
今天常见的眼动仪
SMI系列
EyeLink系列
Tobii 系列
二、应用研究常用眼动指标
在眼动技术的应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指标主要有:
基本指标:注视点、扫视、回视、瞳孔直径等 合成指标:凝视时间、扫描路径等
边界范式
无关预视
陈教授的精彩讲评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
边界范式
无关预视
陈教授的精彩讲评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
边界范式
无关预视
陈教授的精彩讲评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
边界范式
无关预视
陈教授的精彩讲评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
二、应用研究常用眼动指标(续)

词汇加工与视觉特征在中文阅读眼动控制中的作用

词汇加工与视觉特征在中文阅读眼动控制中的作用
特 性 和 词 汇 加 工 在 眼 动 控 制 中均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关键词 : 中文 阅 读 ; 无心阅读 ; 消失文本 ; 眼 动
1 引 言
视 角大 小对 读 者眼跳 幅 度 、再 注视 和跳 读事 件 的影
响却 十 分 明显 _ 】 驯, 这 表 明在 一 定 范 围 内文 本 的视 觉 因素 对 中文 阅读 眼动模 式 的影 响程度甚 于西文 阅 读。

要: 实 验 采 用 消失 文 本 范 式 考 察 不 同消 失 单 元 对 句 子 阅读 和 无 心 阅读 眼动 模 式 的 影 响 , 进 而 推 测 词 汇 加 工 与 视觉 特 征 对 中 文
读 者 眼动 过 程 的影 响 。结 果 发 现 : ( 1 ) 相 对 于 无 心 阅读 , 句 子 阅读 时读 者 花 费较 长 的 总 阅 读 时 间 , 但 在 无 心 阅读 中单 个 注 视 的 持 续 时 间较 长 , 注视次数较少 , 眼跳 幅 度 较 长 ; ( 2 ) 消失单元 对句子阅读和无心 阅读的影响模式不 同, 消 失文 本 不 会 导 致 句 子 阅读 任 务 总 阅读 时 间 的 增 加 , 但 却 严 重 影 响无 心 阅 读 的 总 阅读 时 间 , 不 同消 失 单 元 对 句 子 阅 读 眼 动 模 式 的影 响 不 明 显 ; 但 相 对 于 注 视 词 消 失, 注 视 字 消 失 导 致 无 心 阅读 中较 长 的平 均 注 视 时 间 、 较 多 的注 视 次 数 和 较 长 的基 于 词 的平 均 凝 视 时 问 。 综合这些结果可知 。 视 觉
并 不 能影 响相 对单 位 的眼跳 幅度 ( 以字符 数量 为 单
位) [ 1 6 - 1 8 ] 。 这 是 因为无 论 字符 多 大 。词 间 空格 都 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9)0420063267中图分类号:B84211 文献标识码:A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3吴 捷1 刘志方2 胡晏雯2(11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天津 300074;2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摘 要: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

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ms 以后。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ms 、140ms 、160ms 、180ms 和200ms 。

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ms ,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

关键词:消失文本;眼动;老年人阅读;信息提取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7JAX LX 012),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 D200731).通讯作者:吴捷,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副所长.E 2mail :wujie @1 引言人们在注视过程中获取新信息,而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加工系统以及待建构文本意义的心理表征[1]。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理论模型对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控制进行了解释,它们分别是:最小控制模型、视觉控制模型以及认知控制模型。

随着研究的深入,前两种理论模型逐步显示出各自的缺陷。

认知控制模型以E 2Z 和SWIFT 模型[2]为代表,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的支持。

E 2Z 读者模型和SWIFT 模型是解释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活动的两个最著名的模型。

这些模型认为,阅读过程中,眼睛注视的长短和眼跳活动是由诸如词频、句子的合理性和词的预测性等与人的认知活动相关的因素决定的。

消失文本正是在支持认知控制模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3,4]。

国外学者使用消失文本范式发现大学生在最初的50~60毫秒即可获得正常阅读所需要的信息[1]。

闫国利等人[5]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以词为单位的消失文本范式,探讨了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当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在80ms后消失不会影响其正常阅读。

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对老年人在消失文本的阅读进行研究。

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由于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资源的缺乏,所以表现出在多种认知功能衰退。

申继亮等人研究发现,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存在“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的层级关系[6]。

Salthouse和Park [7]等也发现,工作记忆的大部分年龄差异都可以由加工速度来解释。

归纳以往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认知功能的衰退有着强大的生物性基础[8],感觉功能最先随年龄增长衰退,继而加工速度衰退,最后是工作记忆的衰退。

本论文的研究假设是,眼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的认知操作特征。

因为老年人认知老化现象的存在,所以在老年人的的眼动特征上会反映出来。

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正常阅读。

2 实验一211 被试被试为12名年龄在54到68之间的退休老年人,其中男性6名,女性6名。

他们年龄为5815±4107岁,受教育年限为15108±1108年,其中接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的有1人,接受过大专教育的7人,大本教育的4人。

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

212 实验材料为避免句子本身的因素对被试的眼动行为造成影响,请20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句子的难度进行5点评定,分值越高,难度越大。

结果选取了分值在1~2的句子作为实验句,其平均值为1138(1代表非常简单,5代表非常难)。

实验的正式材料为66个句子,平均每个实验条件下11个句子。

每个句子均36由5或6个双字词组成。

为考察被试是否认真阅读句子,实验还包括20个阅读理解判断题;为确保被试理解并熟悉实验过程,正式实验前先进行6个句子的练习,其中穿插有3个判断题。

21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因素(延迟时间:40ms、60ms、80 ms、100ms、120ms、控制组)被试内设计,6种延迟条件采用拉丁方排列,呈现顺序在被试间平衡。

实验采用消失文本实验范式:消失窗口为一个词,如图1所示:在阅读过程中,当被试注视某个单词时(a),不论注视点落在该词的首字还是尾字上,它都会在被试注视特定的时间(40ms、60ms、80ms、100ms、120ms)后以词为单位消失(b),直到被试进行眼跳。

控制条件下,汉字或词并不消失,与正常阅读相同。

在消失文本的不同条件下,被注视到的词呈现的时间不同。

考察在哪种呈现时间条件下的眼动指标与控制条件下的眼动指标没有差异,就可以找到读者能够在多长时间内获取足够的信息进行正常阅读。

(a)垃圾通道需要及时清理。

[注视开始]3(b)通道需要及时清理。

[注视40Π60Π80Π100Π120ms之后]3(c)垃圾通道需要及时清理。

[下一个注视开始]3(d)垃圾通道 及时清理。

[注视40Π60Π80Π100Π120ms之后]3图1 消失窗口为双字词时示意图214 实验仪器和实验程序实验采用加拿大SR公司生产的Eyelink2000型眼动记录仪,呈现材料并记录被试的眼动。

实验过程中眼动记录仪的采样频率为1000次Π秒,被试机屏幕刷新频率为150H z,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

被试距离屏幕90cm。

在2°视角内可以看到2个汉字。

实验句子随机呈现在被试机屏幕正中央。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将头部放置在眼动仪的头托上,要求尽量不要移动头部。

呈现指导语后,对仪器进行校准。

校准结束后,先呈现练习句,待确定被试理解实验过程后进行正式实验。

主试记录被试反应,每读完2句话,被试按照主试的提示重新校准眼动仪,每次校准达到良好“G ood”级水平以后开始呈现句子。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35分钟。

215 数据处理和分析本实验所采用的是以句子为单位的整体测量(global measure)指标,包括句子的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距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和阅读速度。

下面是对这几个指标的说明:平均注视时间:读者在某个区域内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单位:毫秒)。

平均眼跳距离:两次相邻注视点之间的距离(单位:度)。

注视次数:读者在某个区域内所有注视点的个数。

总注视时间:读者对整个句子的所有注视时间之和(单位:毫秒)。

阅读速度:读者在单位时间内阅读的汉字个数(单位:字Π分钟)。

216 结果实验的全部数据用SPSS1310和SR公司提供的眼动分析软件“Data Viewer”进行分析。

所有被试对判断题回答的正确率为9319%,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对于平均注视时间,消失条件的主效应显著, F(5,55)=3109,p<0105。

事后检验发现,控制条件与80ms延迟条件之间的差异达到了边缘显著的水平p=01067。

控制条件和其他延迟条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s<0105,各延迟条件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对于平均眼跳距离,消失条件的主效应显著, F(5,55)=9188,p<01001。

事后检验发现,控制条件和其他条件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s<0105,各个延迟条件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对于注视次数,消失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 F(5,55)=1118,p<0105。

对于总注视时间,消失条件的主效应显著,46F(5,55)=4105,p<0105。

事后检验表明,控制条件与80ms延迟条件之间的差异达到了边缘显著的水平p<01074。

控制条件和其他延迟条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s<0105,各延迟条件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对于阅读速度,消失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5,55)表1 实验一各消失条件下整体分析眼动指标均值与标准差消失条件控制40ms60ms80ms100ms120ms 平均注视时间239255256255253261 (单位:ms)(2811)(3211)(3913)(4319)(3817)(4615)眼跳距离219313313313313312 (单位:度)(0131)(0138)(0136)(0144)(0138)(0142)注视次数91310151016101210151010(3164)(3165)(4169)(4127)(4129)(3195)总注视时间311137533808353937023646 (单位:ms)(123911)(162419)(180010)(148012)(154913)(164412)阅读速度249209215223213224 (单位:字Π分钟)(8916)(9116)(9716)(9314)(8310)(8913)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5177,p<01001。

事后检验表明,控制条件和消失条件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s<0105,各延迟条件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17 讨论在实验一的结果中,研究者发现除了注视次数外,其他的眼动指标的消失条件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

随着消失条件中延迟时间的增加,虽然这些眼动指标都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是事后检验发现,控制条件和其他消失条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者边缘显著的水平。

这些结果表明,消失文本确实影响了老年被试的阅读过程,在消失条件120ms之内的延迟时间不足以保证老年被试的正常阅读。

因此,研究者将下一个实验中消失条件的延迟时间扩展到200ms,详细情况请见实验二。

3 实验二311 被试被试为14名年龄在56到63之间的退休老年人,其中男性6名,女性8名;他们年龄为5817±2119岁,受教育年限为14114±1170年,其中接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的有5人,接受过大专教育的6人,大本教育的3人。

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可获得人民币30元的报酬。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被试的年龄、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s<0105。

312 实验设计除了消失条件的延迟时间改为120ms、140ms、160ms、180ms和200ms外,其他方面均与实验一相同。

313 实验材料同实验一。

314 实验仪器与实验过程同实验一。

315 数据处理和分析同实验一。

316 结果所有被试对判断题回答的正确率为9412%,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

对于平均注视时间,消失条件的主效应显著, F(5,65)=9198,p<0105。

事后检验发现,除200ms延迟条件外,控制条件和其他延迟条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s<0105。

除180ms的消失条件外,200ms 的延迟消失条件与其他的消失条件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s<0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