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
田野考古信息化与“互联网 考古”

田野考古信息化与“互联网考古”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考古学也不例外,数字考古、信息考古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是区域系统调查的必备工具;田野考古发掘数据库、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也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在考古发掘工地。
总之,信息化是考古学获取资料,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
归纳起来,田野考古的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信息采集阶段。
从本世纪初开始,一些数字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开始出现在田野考古工作中,首先是考古测绘领域。
为了适应聚落形态研究的需要,电子全站仪结合CAD绘图应用到考古遗址测绘,以获取矢量电子地图。
与传统测绘图相比,矢量地图不仅绘图精度高,而且可以方便地分层、分类管理地图要素,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一些由考古工作者开发的单机版田野发掘数据库开始出现。
但这些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统一田野考古记录的格式,实现一些简单的检索和汇总功能,考古遗址上大量的记录和管理信息还无法数字化。
2.管理分析阶段。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尤其是计算机从桌面(desktop)走向移动(laptop),田野考古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的大发展时期。
几乎所有的考古工地都开始装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设备,田野考古数字化的内容也大大扩充,除了电子表格和数码照片之外,三维模型、正射影像等新的数字记录方式被广泛采用。
这一时期,基于个人电脑的数据库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田野发掘数据库,桌面版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在考古调查和勘探中被广泛使用。
考古工作者开始利用数据库对发掘资料和考古工地进行管理,一些区域系统调查也使用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调查数据开展空间分析。
一些遗址发掘者提出建设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设想,但主要还仅停留在概念的阶段。
3.共享与协同阶段。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大发展再次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
博物馆文物智能管理方案

博物馆文物智能管理方案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在面对大量文物和游客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
因此,博物馆需要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提高文物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方案概述:博物馆文物智能管理方案基于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引入智能监控、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文物的全面管理。
该方案包括文物智能监控系统、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文物定位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通过各个系统的协同运作,实现对文物的实时监控、数据管理和定位追踪,提高文物管理的效率与安全性。
方案具体内容:1.文物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安装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文物展览区域的实时监控。
监控系统可以对文物展览区域进行安全状况的监测,并及时报警或提醒工作人员。
同时,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游客进行实时监管,避免对文物的非法触碰和破坏。
2.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
系统将文物的基本信息、图片、文物鉴定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和存储,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查询和管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文物的变化情况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3.文物定位系统:4.数据共享与合作:建立与其他博物馆的数据共享和合作机制,实现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信息互通。
这样可以方便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和文物调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博物馆的影响力。
5.培训与推广: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智能管理系统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术。
同时,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势和应用,增加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和支持。
实施步骤:1.设计智能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功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定制。
3.建设文物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文物信息的数字化整理和存储。
4.实施文物智能监控系统,对文物展览区域进行监控和管理。
5.配置文物定位系统,对文物进行实时定位和追踪。
6.建立数据共享与合作机制,与其他博物馆进行数据交流和合作。
智能巡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解决方案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智能巡检管理系统方案说明书FZSS-NTS -01文档号:郑梅娇编制:伟蒋审核:蒋兴钉审批:日06月23年20142014?顺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All Rights Reserved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目录1 概述 (1)2 总体思想 (1)2.1项目背景 (1)2.2系统现状 (4)2.3建设目标 (4)2.4总体原则 (9)3 后台软件解决方案 (10)3.1平台选型 (10)3.2系统构成结构图 (12)3.3智能巡检管理系统功能 (12)3.4系统管理 (19)3.5权限管理 (19)3.6报表管理 (19)4 手机部分 (20)4.1手机部分软件功能 (20)4.1手机部分硬件功能 (22)5 识别卡和条形码 (23)6 进度安排预计 (24)7 报价 (26)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7.1软件报价表 (26)7.2硬件报价表 (26)7.3总报价表 (27)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概述在商讨了基本需本方案是顺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按贵司的要求,求的基础上,结合顺生信息公司多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和开发的经验,目的是使负责智能巡检管理系统的领导而为智能巡检管理系统方案。
和专家能充分了解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思想,为总体功能定义、技术平台确定等提供帮助。
总体思想本方案主要是智能巡检管理系统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
文物保护中的智能监控系统

文物保护中的智能监控系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监控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物保护领域也不例外。
在文物保护中,智能监控系统的引入可以为文物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护,有效确保其安全与完整。
本文将深入探讨智能监控系统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智能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智能监控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特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一种系统化解决方案。
该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文物展示厅、储藏库等环境的监控。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可以对文物进行行为分析和异常检测,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智能监控系统在文物展示厅中的应用1. 环境监测与控制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文物展示厅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此外,系统还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对温湿度等参数进行调控,以保持恒定的展览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受损。
2. 视频监控与识别利用高清摄像头,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全天候对文物展示厅进行视频监控。
同时,通过人脸识别和物体识别等技术,系统能够实时识别出人员进出展示厅的情况,对于未经授权者的进入,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将相关录像存储作为证据。
三、智能监控系统在文物储藏库中的应用1. 防盗报警与安全措施文物储藏库是文物重要的保管场所,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储藏库的入口、出口以及通道等区域,对于任何非法入侵行为,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
此外,系统还可以与保安系统、门禁系统等联动,加强对储藏库的安全防护。
2. 火灾预警与监测智能监控系统配备了烟雾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文物储藏库中的火灾风险。
一旦发现烟雾或火焰,系统会立刻触发报警,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避免火灾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智能监控系统的价值与意义1. 实时监控和及时响应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文物的全程监控,保障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智能化GPS巡检系统在森林管护中的应用

【 关键词 】智能化 GP S ; 森林管护 ; 应用
【 中图分类号 】T N 9 6 7 .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5 — 4 7 0 7 ( 2 0 1 5 ) 0 3 — 0 1 1 — 0 2
森林 资 源是人 类 赖 以生 存 的基础 资 源 , 具 有维 护 人 员 发 现 的 情 况 , 此 外 安 装巡 检 点 ( 信息 钮 ) 也受 限
形成 丰富 的全 面信息 以供使 用 。二 是高 可靠 速、 精 度 等信息 。 必要 时 可 以随时在 电子 地 图上调 阅 行 采集 , 某位 护林 人员某 时段 的巡 检轨 迹 回放 。
4 . 2巡 检 现 场 观 测
性数据传输 、 存储。 本系统采用 G P 1 K S 技术和阿里云
步阶段 , “ 智慧林业”则是基于所获取的信息深层次 3智 能化 GP S巡检 系统 简介
高级 综 合利 用 的发 展 阶段 。指 导 意见 的 出台为 我 国
第 四代巡检系统是基于 G P S( 全球卫星定位系
林业 现代 化 进一 步 指 明 了方 向 ,明确 了林业 工 作 的 统 ) 、 G P R S(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 、 ( G I S 地理信息系 新任 务 、 新要 求 。“ 智 慧林业 ” 其典 型之 一 就是建 立林 统技术 ) 和云计算 的在线巡检系统。 该系统由信息的
的威胁 , 尤其是人类 的破坏 , 对森林 资源 的危害是十 通 过 GP S 定 位技 术 、 GI S和实 时 数据 库 、 关 系数 据库 分巨大的。因此 ,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尤为重要。
1 智能 化 GP S巡检 系统 开发 背景
等 技术 的综 合应 用 , 实 现 实时 跟踪 、 定 位 管 护人员 的 准 确位 置 , 查询 相 关人 员 的行 进 轨迹 , 不 仅摆 脱 了人
博物馆智能分析智能监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博物馆智能分析智能监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一、需求分析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宝库,其安全和管理需求具有高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首先,文物的安全是重中之重,需要对博物馆的各个区域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监控,防范盗窃、破坏等违法行为。
其次,游客的安全和舒适体验也不容忽视,需要对人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引导,避免拥挤和意外发生。
此外,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也需要借助监控系统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对展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等。
二、系统架构博物馆智能分析智能监控系统通常由前端采集设备、传输网络、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以及应用终端等部分组成。
前端采集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红外探测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负责对博物馆内的图像、声音、环境参数等信息进行采集。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分辨率、低照度、宽动态范围等性能,以适应博物馆不同的光线和环境条件。
传输网络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将前端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
有线网络具有稳定性高、传输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固定位置的设备;无线网络则具有灵活性强、便于部署的特点,适用于移动设备和临时监控点。
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该平台应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能够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实时处理和长期存储。
同时,还应具备智能分析算法,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物体识别等,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终端包括监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系统、工作人员的移动终端以及游客的自助查询终端等,为不同用户提供便捷的监控和管理服务。
三、智能分析功能1、人脸识别在博物馆的入口处和重要区域设置人脸识别摄像机,对进出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和比对。
当发现可疑人员或黑名单人员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安保人员进行处理。
2、行为分析通过对监控图像的分析,系统能够识别人员的异常行为,如奔跑、攀爬、长时间逗留等。
当检测到异常行为时,系统会自动触发警报,并将相关图像和信息发送给安保人员。
文物保护中的智能监测技术与系统

文物保护中的智能监测技术与系统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为我们揭示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生活。
然而,时光的侵蚀、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等都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智能监测技术与系统应运而生,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手段。
智能监测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文物保存环境的实时监测上。
文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十分敏感。
例如,过高的温度和湿度可能导致书画作品发霉、金属文物生锈;过强的光照可能使织物褪色、漆面老化。
通过在文物存放场所安装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可以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监测系统中。
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一旦环境参数超出预设的安全范围,就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空调系统、增加除湿设备、控制光照强度等,从而为文物创造一个稳定、适宜的保存环境。
除了环境监测,智能监测技术还能够对文物的本体状态进行监测。
例如,利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可以对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估。
在古建筑的关键部位安装应变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其受力和变形情况。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问题,如梁柱的倾斜、墙体的裂缝等,并采取相应的加固和修复措施,以防止文物的进一步损坏。
对于一些易损的文物,如陶瓷、玉器等,可以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X 射线检测等,来检测文物内部是否存在裂纹、空洞等缺陷,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文物的防盗和安防方面,智能监测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红外传感器、门禁系统等设备,可以实现对文物存放场所的全方位监控。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记录现场画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非法入侵、物品移动等,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将相关图像信息发送给安保人员。
同时,智能安防系统还可以与公安机关的监控平台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文物防盗的能力。
基才微震检测技术的田野文物监控系统方案硬件设计

V0. 0 12 No 1 .5
电子设 计工 程
El cr n c De in Engn e i g e to i sg i e rn 来自21 0 2年 8月
Au .2 2 g 01
基才微 震检 测技 术的 田野文物监控 系统方案硬 件设计
葛 宁 ,
定 区域 内地 动 信 号 进 行 实 时检 测 , 出 了一 种 基 于震 动 模 式识 别 的 田 野 文 物 监 控 系统 . 通 过 对 地 下 震 动 信 号 的采 提 即
集 、 输 、 理 转 换 、 家 系统 的分 析 与判 别 , 传 调 专 来判 定是 否 存 在 有 盗 掘 活 动 . 达到 对 古墓 等 田野 文 物 保 护 的 目的 。 本 设
w v f r u d Usn e mir i r t n s n o a aie t er a med tc in o y a c sg a n man a d ae w u a e o o n . ig t co vb a i e s rc nr l e l i ee t f n mi i n l i ln r a. e p t g h o e z h t o d i
Ha dwa e d sg s he e o i l u t r lr lc m o io i g s se ba e n s im i r r e i n c m ffed c lu a ei n t r n y t m s d o s c e
m o io i g t c no o y n t r n e h l g
f r a d f l n t r g s se o u t rlrl sb s d o ev b a in o at r e o nt n T a , h o g e c l ci n o w r ed mo i i y tm f l a i a e n t i r t f t n r c g i o . h t s t r u h t ol t , i on c u ec h o p e i i h e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2015年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重点方向目录一、文物专用高/超光谱成像设备 (2)二、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成像设备 (3)1、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波谱层析成像仪 (3)2、博物馆专用太赫兹安检仪 (4)三、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分析设备 (5)1、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诊断系统 (5)2、便携式文物保护专用X荧光分析仪 (6)四、遗址风险管理装备及系统 (7)1、遗址风险管理野外平台 (7)2、遗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9)五、田野石质文物的监测系统 (10)1、田野石质文物振动和重力监测终端 (10)2、田野石质文物身份识别监测终端 (11)六、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 (11)1、基于混合北斗的手持巡查终端 (12)2、巡查指挥管理平台 (12)七、文物博物馆火灾防护专用系统 (13)1、文物博物馆专用灭火剂 (13)2、文物博物馆专用自动快速灭火装备 (14)八、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公共服务平台 (15)1、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质量检验平台能力提升 (15)2、文物保护装备示范产品评价和遴选 (15)3、文物保护装备应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16)一、文物专用高/超光谱成像设备应用400nm~2500nm波段可见光-近红外高光谱/超光谱成像技术,实现对文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同时获取;同时构建相应的光谱数据库,配套相应分析软件和光谱图像处理软件,形成文物分析专用高光谱/超光谱成像系统。
满足馆藏文物材质、结构、病害无损检测和多参数同时分析的需求,为文物价值认知、鉴定、病害分析、保护修复效果评价提供高效、无损分析手段。
产品(技术)关键指标:面成像,电控调谐滤光片分光;覆盖光谱范围400nm~2500nm(分为400nm~1000nm,900nm~1700nm,1500nm~2500nm 3个工作波段),光谱最优分辨率5nm;图像动态范围16bit,图像分辨率2048×2048(400nm~1000nm)、640×512(900nm~1700nm)、320×256(1500nm~2500nm),最大帧频20fps(全画幅);镜头接口为商用Nikon F接口;具备大面积全谱漫反射光源;具备便携式和固定式两种类型;可根据用户需求配备偏振成像模块和立体成像模块;配备满足文物高光谱数据分析需求的智能分析模块,使数据分析处理后台化,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源,数据类型,如TIFF、BMP、JPEG、DICOM和DXF等常用数据格式,以及自定义二进制和ASCII格式的数据;配备专用光谱图像处理分析软件,也可与ENVI、SPAM、HIPS、SIPS等光谱数据处理软件相匹配适用。
建立针对壁画、书画类文物的典型高/超光谱谱库,谱库容量可达3TB以上。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10个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
二、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成像设备应用太赫兹波技术,实现对不导电材质文物的非接触式无损性的穿透分析,实现对往来参观游览人员随身携带危险物品等情况的非接触式成像和筛查;构建相应的太赫兹波谱数据库,配套相应的仪器分析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
满足壁画等文物内部组分、分层结构及病害的内部层析成像识别的需求,解决重要文物保护场所中合作或非合作往来人员危险品及文物携带等问题。
重点任务包括:1、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波谱层析成像仪产品(技术)关键指标:基于飞行时间谱技术,研制用于文物鉴定和保护的太赫兹波谱层析成像仪。
覆盖光谱范围:0.1THz~3THz;波谱最优分辨率:0.01THz,纵向分辨率:≤0.1mm(穿透深度在3cm以下时),≤0.5mm(穿透深度在3cm 以上时);纵向典型穿透深度≥6cm(针对壁画、木质、石膏等绝缘材质文物);横向成像分辨率:≤0.5mm×0.5mm(穿透深度在3cm以下时),≤1mm(穿透深度在3cm以上时);扫描波谱成像速度:1秒/像素(非单一频率成像),1秒/百像素(单一频率成像);控制方式:计算机;配备可扩展、高置信度的文物THz新型图谱数据库及管理、分析系统,满足文物THz波谱层析成像与数据分析需求,具备文物THz图谱数据的特征提取、识别、分类、三维重构与可视化等功能,根据特定文物THz波谱数据分析需求,开发相应的智能分析模块,可管理的图像数据规模达TB以上,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类型,如TIFF、BMP、JPEG等常用数据格式,满足交互查询、检索需求。
建立针对壁画、石刻类文物的典型太赫兹波谱谱库,谱库容量可达1TB以上。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
2、博物馆专用太赫兹安检仪产品(技术)关键指标:硬件部分:工作频段:340GHz;工作距离:3.5米-6米(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安检区域:2米×0.8米;成像景深:0.8米;成像分辨力:优于1厘米(具备三维成像功能,纵向分辨力优于2厘米);全区域成像时间:小于0.5秒;快速检查通过率,800人/小时。
软件部分:具备图像智能滤波、边界提取等后期图像处理功能,具有危险物自动识别、报警、细节再现功能,满足重要文物场所的安防人员的使用需求,并支持TIFF、BMP、JPEG 等常用数据格式输出。
软件具备可扩展功能。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
三、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分析设备应用先进的X射线双模衬度(吸收衬度、相位衬度)成像技术、X荧光分析技术,构建相应的X射线波谱数据库,配套相应的仪器分析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形成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诊断系统和便携式X荧光分析仪。
实现丝绸、木质、竹质、纸质等文物进行内部微细结构信息的现场及实验室提取分析。
重点任务包括:1、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诊断系统产品(技术)关键指标:硬件部分:射线源能量:<160kV(可调);射线源输出功率:20W(100kV时);细节最高分辨能力:5um;最小物距:50mm;被检目标最大尺寸:300mm×300mm;图像动态范围:16bit;图像阵列格式:>4096×4096;曝光时间:10s到分钟量级(视目标材质和空间布局而定);典型穿透深度:>20cm(针对典型轻元素材质文物;更高穿透深度可根据“穿透深度正比于射线源强度的对数”关系,选择合适的射线源强度来提高成像穿透深度);控制方式:计算机;数据读出速率:>1MHz;冷却方式:风冷。
软件部分:具备图像智能滤波、边界提取等后期图像处理功能,满足文物X射线双模衬度成像与数据分析需求,具备文物特征提取、识别、分类等功能,支持TIFF、BMP、JPEG等常用数据格式,满足交互查询、检索需求。
软件具备可扩展功能。
建立针对青铜、陶瓷类文物的典型X射线波谱谱库,谱库容量可达3TB以上。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
2、便携式文物保护专用X荧光分析仪产品(技术)关键指标:探测器:电致冷SDD探测器;激发源:50KV/100μA;检测时间:1-2秒进行牌号预报,10秒内进行精确元素分析;测量元素范围:硫(S)-铀(U);校正方式:Ag片;操作环境要求:-20℃-+50℃,湿度≤90%;显示器:高分辨率PDA;数据处理能力:可在PDA内进行编辑,可导入PC机进行保存打印,配备海量存储设备。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50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0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
四、遗址风险管理装备及系统系统能够满足偏远地区遗址类文物的风险管理、看护人员野外生存、补给、区域监控、信息通讯等功能。
系统分为现场设备和远程管控两部分,遗址风险管理野外平台由野外工作平台、补给平台、入侵跟踪监控设备,通讯设备等构成,实现遗址地现场监测和人员生活保障与设备的集成搭载;遗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构成,具备大区内数据传输、交换、存储、分析、通讯指挥、信息查询,可与2013年度指南中“馆藏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实现数据交换。
工程项目集成服务能力达到10个项目/年,项目实施周期内完成3~5个遗址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
重点任务包括:1、遗址风险管理野外平台产品(技术)关键指标:(1)野外工作平台野外工作平台用于防护管理人员工作居住,现场设备安装承载。
参数指标:工作温度-40℃~+60℃,工作相对湿度0%~95%,抗风能力:稳定风速45米/s、阵风60米/s,能在6级风条件下展收、作业,在降雨强度6mm/分钟、工作1小时;生活保障:15天/2人;供电:可接入市电,太阳能/发电机复合供电,输出功率≥5kVA;保温隔热:总热传导系数≤2.5W/m2•℃;仓内温度范围:15℃~25℃;防风沙、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等设计按照(GJB6109-2007)《军用方舱通用规范》执行。
(2)补给平台补给平台按照(GJB6109-2007s)《军用方舱通用规范》相关要求执行。
(3)入侵跟踪监控装备入侵跟踪监控装备达到防风沙、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定位、取证、跟踪、报警、存储等功能,具备光电自动目标跟踪、单一/复合、组网工作模式。
性能参数:工作频段X波段;信号形式:调频连续波;天线尺寸:<750mm×400mm;测量精度:距离测量精度≤10m,方位测量精度≤0.3°;作用距离:≥5Km;整机重量:≤30Kg;扫描角度:全向360°;雷达成像分辨率:≤1m;成像时间:≤512ms;防护等级:IP66;工作温度:-40~+55℃;储存温度:-50~+65℃;相对湿度:95±3%(+30℃);电源消耗:<180W。
成像设备参数:昼光作用距离:对人5km,夜光作用距离:对人3km;云台载重:20kg;云台角度:水平0~355°旋转;俯仰+10°~-70°,云台速度水平:9°/s,俯仰4°/s,跟踪精度0.1°,预置位:32个;供电:AC24V±10%,50Hz,≤150W ;防护等级:IP66;防雷:电源4000V,通讯视频信号2000V;控制协议Pelco-P、Pelco-D行业标准等多协议,波特率可选;工作温度:-40℃~+85℃;具备变倍、聚焦、视频切换、俯仰旋转功能;光电联动响应时间:<50ms。
(4)通讯设备具备野外无公网条件下数据、图像的传输能力,采用北斗、数传电台通讯并兼顾公网通讯的复合通讯模式,并根据环境模块化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