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

(完整版)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
(完整版)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

教学设计

三明二中魏希文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的探究活动栏目。它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该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遇见的实际问题,尝试探索如何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同时,对于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激素作用的特点,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的特点有重要作用,训练学生遇见实际问题时如何转化成可行的实验方案,加深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对照、单因子变量、随机性、重复性、简约性。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4. 体会预实验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是基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学习,以及在理论上认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存在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

此外,学生对于必修1必修2以及必修3的探究实验训练,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设计步骤,本实验重在巩固该技能,过程表格设计,实验结果表格设计要合理简洁。注意解决实际问题。该实验设计细节,以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此外,实验的结果并非重点,实验的步骤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简易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是重点,且需要老师予以指导。

三. 前期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确定实验的材料和方法,并且对实验的过程有合理的假想和猜测,对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最后小组讨论,各小组之间讨论。这种讨论,加上老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少走实验设计的弯路,避免不合理、不科学的实验设计,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的富有想象力的实验方案,不束缚学生的思路;也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方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求异创新,设计出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准确的实验设计方案。同时注意提醒实验设计的规范和简易可行性,在实验过程中遇见的常见问题采用的一般解决方法。

四.教学建议:

1.枝条选取:三角梅、迎春花、月季、葡萄等植物枝条均可。枝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以1—2年生枝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迎春花枝条插穗长约1O一15 cm,发育状况、粗细相同,去掉大部分叶片。同时各个枝条保持芽体的数目尽量相同,枝条下端削尖。

2.实验过程中能采集到的数据,尽量多采集。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如尽量用列表式或函数图表式表示。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确定实验题目:探索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做出假设:适宜浓度的NAA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实验预期:经过一段时间后,用适宜浓度的NAA处理的插条基部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或较高浓度的NAA和用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

设计实验:

[请学生思考:是否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的实验变量是什么?]

[教师提示: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如果单因子变量是NAA的不同浓度,处理的时间长短

应该一致;同一组实验中所用到的植物材料,也应该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

预实验:

1) 枝条的选取、处理:

选取一年生的、发育状况相同、粗细相同的且把芽和树叶去掉的迎春花枝条35支,长约10-15cm,用刀将枝条的下端削成光滑的斜面(最好在节下)。把它分成7组,每组五支。[请学生思考:为何要选取一年生的枝条?枝条下端为何要削成斜面?为什么要每组五支不是一支就足够?]

2) 配制溶液

配制好的2、4、6、8、10、12ppm浓度的NAA溶液各100ml,和清水100ml分别装入七只烧杯中。并编号A、B、C、D、E、F、G。

[请学生思考:将第一组浸没在清水中的意图是什么?]

3) 浸泡NAA

将各组枝条分别浸入相应的烧杯中,深约1.5cm,记时,浸泡24小时。浸泡后的枝条取出,晾干4小时(处理方法、浸泡、凉干时间可不同,实验后可讨论最佳方案)(沾蘸法)4) 水培观察或者砂土法

将凉干后的根,分别插入相应的烧杯进行水培,观察各组的生根情况,并做好记录。[注意: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

[请学生比较水培法和砂土法哪个效果更好?]

5)结果分析

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每天记录。

根据生根数目确定比较适宜的浓度范围(以浓度为4ppm和6ppm为例)

正式实验:

在预实验浓度区间进一步以0.2(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浓度梯度)作为浓度梯度进行实验,探究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 枝条的选取、处理

选取一年生的、发育状况相同、粗细相同的且把芽和树叶去掉的迎春花枝条44支,分成11组(处理方法同上)。

2) 配制溶液

分别配制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ppm浓度的NAA溶液150ml,装入11只烧杯。

3)浸泡与观察同上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实验结果:从(附表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可以看出,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不一定是规则的单峰曲线)

5)表达与交流:

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

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确立严谨的作风。学会分享成功的快乐,或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分析原因,尊重客观事实。

六 .课题讨论

1) NAA为什么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提示: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与生长素相同,属于植物生长促进剂。萘乙酸能促使植物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因而能使植物生长加速。人们很早就知道,如果在插枝上保留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时,插枝基部很容易产生愈伤组织和根。这就是因为芽和叶中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并积累在插技基部,使之得到足量的生长素。所以,在插枝基部外加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如NAA),自然促进插条生根。

2) 本实验采用了哪些对照实验法?目的是什么?

提示:本实验采用了设置清水的空白对照,目的是了解NAA对生根的影响。还设置了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目的是探究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

3) 为什么要选取一年生的枝条?插条下端为什么要削成斜面?

提示:因为一年生的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插条下端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水和生根的面积,促进成活。

4) 生长素的浓度越低越好吗?

提示: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并不是浓度越低越能促进生长。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是指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并非无条件的越低越好。“低浓度”与“高浓度”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某一浓度对根是“高浓度”,而对茎或芽是“低浓度”。因此促进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不同的。

5)扦插枝条内部有没有生长素?没有生长素植物会不会生长?测得的生长素的浓度是外源的还是内源的?

提示:扦插枝条内部有生长素,因为扦插枝条有幼嫩的芽、幼嫩的茎等可以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即使体内没有生长素,植物也会生长,生长素不是植物生长的唯一物质,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都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这里测得的生长素是外源的,实际的促进生长的效果应该是由外源的生长素与枝条本身存在的生长素共同作用决定的。课本P50页问题探讨,以及其它地方出现的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关系的曲线,所说的浓度都是外源的。

6)影响生根的因素除了生长素的浓度还有什么因素?

提示:生长素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培养温度、芽体的数目、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的处理方法、浸泡晾干时间、培养方法、浓度梯度的设置等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测得的浓度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大约浓度,因实验条件改变该浓度亦发生改变。

所以我们得到的“最适浓度”不是绝对的最适,但是对生产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最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A .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C 解析由实验甲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胚芽鞘直立生长,而实验乙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 素能 促进植物的生长。 答案D 解析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 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2 ?如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 片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 .直立向上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 .不生长 答案B (生长素不能透过),从右边用光照射, 解析由于云母片插入的位置偏下,不影响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因此,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胚芽鞘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 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的琼購块 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 的琼脂決 切去尖端 的 乙

4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Jfc ①2③⑥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 ?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根据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可以判断:①直立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光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 量原则,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 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④⑥不符合要求。 5?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图。这个实验能证明 A .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 B ?“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 ?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B 解析本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的,所以A、C、D错误。 知识点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6.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 A ?营养组织 B ?保护组织 C.分生组织 D ?机械组织 答案C 解析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这些部位属于分生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能力方面: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1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2、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 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二、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3.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现象是() 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 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 解析:出现“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现象都是生长素的适宜浓度促进茎生长。出现“顶端优势”是由于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出现“根的向地性”是高浓度抑制根生长,低浓度促进根生长,但向水性与生长素无关。“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属于感性运动,不属于向性运动。 答案:B。 目标检测: 1.下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烟,以下哪一 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A.M长得比N长 B.N长得比M长 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2.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A.(2)(3)5)B.(2)(3)(5)(7)

罗汉松盆景制作及欣赏(转)

罗汉松盆景制作及欣赏(转) 罗汉松,是松科常绿小乔木。它四季常青,针叶狭长,色泽深绿,枝干苍劲,寿命较长,是制作盆景常用的树种。其中雀舌罗汉松,叶片仅长2厘米,树形优美,是制作盆景的名贵树种。罗汉松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荫,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其盆景制作方法如下: 一、苗源 罗汉松盆景的小苗通常用播种、扦插等人工繁殖手法取得。山野中也有野生的罗汉松,一般生于石缝中。可选植株矮小,枝干古雅,姿态优美的采掘。 二、造型 1、上盆 罗汉松通常于春季发芽前上盆,盆土宜用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由于罗汉松姿态古朴雅致,故宜选用紫砂盆或釉陶盆栽培,盆形则因树形而定。 2、造型 罗汉松的造型多在休眠期进行,以蟠扎为主,修剪为辅。由于罗汉松的枝条柔软,易于蟠扎,又可进行修剪,因此造型多样。常见的形式有曲干式、斜干式、卧云式、悬崖式和提根式等。枝叶可修剪成去片状或馒头状。 3、养护 (1)场地 罗汉松在夏季应放在温暖、湿润、空气流通的地方,冬天应放在高于5℃的室内。但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其休眠。 (2)浇水 罗汉松喜湿润的土壤,生长季应经常浇水,保持盆土湿润,但盆内不能渍水。夏季,经常向叶片或地面喷水,可保持叶色亮丽。 (3)施肥 已经成型的罗汉松不宜多施肥。通常在生长季节,每隔1个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入秋后就不再施肥。 (4)修剪 罗汉松要经常修剪,以保持树形。开花时最好及时将花蕾除去,以免消耗养分。 (5)翻盆 罗汉松通常每2—3年翻一次盆。一般在3—4月份进行。 (6)病虫害防治 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在夏季和高温季节,要注意介壳虫和红蜘蛛的防治, 常见病害有煤污病、叶斑病,可用0.5%~1%波尔多液,在梅雨季节前一个月,每10天喷药l次,连续3次,即可起到防治效果。主要虫害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组探究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 每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能说明“感 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是 () 扎②与③ B.①与② C ①与③ D.③与④ 2.匈牙利学者拜尔(Paal )在1914 一 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曾在黑暗条件 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 实验主要证实 A .顶端能产半,臬种“影响闕r B 合成**影响物初不需夏光 U “齡响物:冥有促进胚芽梢牛怅的效应 a 使背光一IT 影响分布芈 3?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 是 A. ( 2) ( 3) ( 5) C. ( 2) ( 3) ( 5) ( 6) ( 7) 4?如图表示一项关于生长素的研究实验,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M 灶谒比N tfe K N 怏得比M 快 C. M 哼向一悌而N 下畔曲 l>. N 蚣㈣一宿伺M 不育曲 5?如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固定植株,旋转纸盒, 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果 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丙,则甲、乙、丙分别代表 () ① 未经处理 。这个 () it 三 B. (2) ( 3) (5) ( 7) D. (2) ( 3) (5) (6) P 的I 实骑 三 三 I

九貢立生兴*向右弯曲生悅、弯向盒片口力向生検 B. 向左弯曲生长、饉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阿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民、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空长*肓立牛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6.如图将胚芽鞘X尖端以下切取PQ—段后倒放构成胚芽鞘Y,右侧光照,胚芽 鞘Y的弯曲情况将是 九向左 B.向右 向下 D.彳、驾曲 7 ?右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对此图的叙述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从窗口射入。将暗箱放在旋 10.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A.分生组织是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 B.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D.单侧光照能使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扎空快當由①向③務勒 由②向①科功 「住氏真曲①向③移动 9.从图中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股时电§ 甲乙 富件生怅 It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切去墀端 的胚芹鞘 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min匀速旋转一周,则一星期后幼苗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为 叨去尖饶I 的莊聲銅u

关于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认识

生长素类 一、生长素的发现和种类 生长素(auxin)是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它的发现史可追溯到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西斯勒克(Ciesielski)对根尖的伸长与向地弯曲的研究。他发现,置于水平方向的根因重力影响而弯曲生长,根对重力的感应部分在根尖,而弯曲主要发生在伸长区。他认为可能有一种从根尖向基部传导的剌激性物质使根的伸长区在上下两侧发生不均匀的生长。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Darwin)父子利用金丝雀艹鬲鸟草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发现在单方向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如果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或在尖端套以锡箔小帽,单侧光照便不会使胚芽鞘向光弯曲;如果单侧光线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而不照射胚芽鞘下部,胚芽鞘还是会向光弯曲(图7-2A)。他们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运动的本领》一书中指出:胚芽鞘产生向光弯曲是由于幼苗在单侧光照下产生某种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从上部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长速度不同。博伊森詹森(Boyse-Jensen,1913)在向光或背光的胚芽鞘一面插入不透物质的云母片,他们发现只有当云母片放入背光面时,向光性才受到阻碍。如在切下的胚芽鞘尖和胚芽鞘切口间放上一明胶薄片,其向光性仍能发生(图7-2B)。帕尔(Paál,1919)发现,将燕麦胚芽鞘尖切下,把它放在切口的一边,即使不照光,胚芽鞘也会向一边弯曲(图7-2C)。荷兰的温特(F.W.Went,1926)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胶薄片上,约1 h后,移去芽鞘尖端,将琼胶切成小块,然后把这些琼胶小块放在去顶胚芽鞘一侧,置于暗中,胚芽鞘就会向放琼胶的对侧弯曲(图7-2D)。如果放纯琼胶块,则不弯曲,这证明促进生长的影响可从鞘尖传到琼胶,再传到去顶胚芽鞘,这种影响与某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有关,温特将这种物质称为生长素。根据这个原理,他创立了植物激素的一种生物测定法——燕麦试法(avena test),即用低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燕麦芽鞘的一侧,引起这一侧的生长速度加快,而向另一侧弯曲,其弯曲度与所用的生长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以此定量测定生长素含量,推动了植物激素的研究。 图7-2导致生长素发现的向光性实验 1934年,荷兰的科戈(F.Kogl)等人从人尿、根霉、麦芽中分离和纯化了一种刺激生长的物质,经鉴定为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C10H9O2N,分子量为175.19。从此,IAA就成了生长素的代号。

(完整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答案D 解析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2.如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 答案B 解析由于云母片插入的位置偏下,不影响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因此,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胚芽鞘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 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C 解析由实验甲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胚芽鞘直立生长,而实验乙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根据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可以判断:①直立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光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④⑥不符合要求。 5.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图。这个实验能证明() A.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 B.“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B 解析本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的,所以A、C、D错误。 知识点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6.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 A.营养组织B.保护组织 C.分生组织D.机械组织 答案C 解析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这些部位属于分生组织。

有关生长素两重性的典例解析

有关生长素两重性的典例解析 发表时间:2020-03-13T19:17:59.4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作者:赵志艳 [导读] 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表现在: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表现在: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种现象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 下面以两道典型例题来分析生长素的两重性: 例一不同植物及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均有一促进生长的浓度阈值,在此阈值之前均为促进生长的低浓度,只有超过阈值后,才可称为抑制生长,那时的浓度才成为抑制生长的高浓度。如图所示: (1)若某种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2)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3)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状态下。 解析:(1)在单侧光的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使背光面生长素浓度比向光面大,且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程度背光面也比向光面大,所以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时,背光面必须大于m小于2m才能保障生长快于A点,即表现为向光弯曲。 (2)地心引力可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即近地侧高于背地侧,茎的近地侧生长素为2m,且生长快于背地侧时,背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处于m之前,才会比近地侧生长慢。总之,茎的向光性和背重力性都只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背光面、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比向光面、远地侧高,生长快。 (3)除草剂的生长素浓度已处于抑制生长浓度,而图示生长曲线中处于抑制生长的浓度应大于i,即进入曲线C点之后。 答案:(1)介于m与2m之间(2)小于m (3)大于i 例二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茎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图中虚线表示对茎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解析:本题是我校最近一次测试题,正答率为34.15%,有半数以上的同学选A和C两项,选B的只有个别同学。分析同学选错的原因之一是对题干中虚线的含义没有理解透彻,对茎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应为例一的C点浓度,而生长素对茎表现的都是促进作用,其浓度范围属于低浓度应小于例一的C点浓度,或图中虚线所示的浓度。而A、C两项的生长素浓度均大于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应该表现为抑制作用;选错的原因之二是对生长素的起始浓度也应该低于图中虚线的浓度没有掌握。另外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不断增大,远地侧的浓度不断减小,二者的生长素浓度都在虚线的下方。所以本题选D项。那么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则为下图所示: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市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即在个体水平上对生命系统进行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究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重点,涉及一系列经典的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去推理、归纳和发现。“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③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历程,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观察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观察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一个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方法。2.学会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如何进行研究性实验? 2.解题障碍 该研究课题的具体实验方案。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研究性实验是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为理论指导,由老师提出研究性课题(或我们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由我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新的实验形式。这种研究性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且有助于发展我们对待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态度,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可更好地唤起我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力。 (1)研究性实验的选择原则 ①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②主客观结合,课题有意义能实现。 ③选题具体,有趣味性。 (2)研究性实验的组织形式 (3)研究性实验的程序 ①由指导教师提出研究性实验课题和要求,或自己选题,明确要探索什么,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知识范围。 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详见学习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③依据实验设计方案,亲自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 ④完成实验报告,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 ⑤教师评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鼓励有独创性的实验设计,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思想品质。 2.解题障碍的突破 课题:生长素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实验原理:生长素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2)实验目的:①初步学会设计观察生长素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方法。②观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适当结论。 (3)材料用具:萝卜种子(或其他种子)、试管、移液管、培养皿、滤纸、生长素溶液。 (4)实验假设: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5)预期目标:经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过的种子,1周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点有所区别。 (6)方法步骤: ①配制浓度分别为100 mg/L、10 mg/L、0.1 mg/L、1mg/L、0.01 mg/L的生长素溶液(编号1~5号)。 ②取6支试管,编号。在1~5号(序号与生长素溶液编号一致)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6号试管中加入5 mL蒸馏水。 ③在6支试管中各放入20粒种子。 ④24 h后取出种子。取6个培养皿编号(1~6号),每个培养皿内事先垫上滤纸,1~5号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湿(序号应与试管号对应),6号培养皿内的滤纸用蒸馏水浸湿。将从1~6号试管中取出的种子,分别放入与之对应的1~6号培养皿中,均匀摆

罗汉松的栽培技术

罗汉松的繁殖培育和种植方法 罗汉松可以庭院栽植,也可以盆栽。现将有关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一、罗汉松种植知识: 罗汉松,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略差,怕水涝和强光直射,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1、繁殖:常用播种和扦插繁殖。播种,8月采种后即播,约10天后发芽。扦插,春秋两季进行,春季选休眠枝,秋季选半木质化嫩枝,12-15厘米,插入沙、土各半的苗床,约50-60天生根。 2、移植:移植以春季3-4月最好,小苗需带土,大苗带土球,也可盆栽。栽后应浇透水。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盛夏高温季节需放半阴处养护。每2月施肥1次。冬季盆栽注意防寒,盆钵可埋入土内,并减少浇水。 3、种植管理: 罗汉松的生长习性为喜温暖阳光,但好生于半阴、湿润的环境和疏松肥沃,排水良药好的偏酸性土壤,略耐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叶罗汉松可露地越冬,小叶和米叶罗汉松需在向阳避风处越冬,否则易被冻死或冻焦叶片。移植以春季3月最适宜,移植时小苗需带宿土,大苗需带土球,也可盆栽。庭院栽植1年施1次肥,盆栽罗汉松不宜用大盆,肥料不宜多施,以免旺长,隔几天要向树上喷1次水,清洗枝叶,保持盆土半墒。室内陈列的盆栽,隔3~4天要搬到室外见见阳光;如果在室内放置时间过长,叶子会发黄,甚至脱落。温室越冬的盆栽植株,要在室外温度稳定在10℃时出房;夏季不宜在高温下暴晒,需放半荫处。冬季入房后应控制浇水量。平整地后撒0.5%呋喃丹及50%的多菌灵可湿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消灭地下病虫害。

二、罗汉松盆栽要点: 1、备好插苗土:将配制的培养土装在育苗盆内,经过阳光照射、干燥,每隔一段时期用铲刀翻一下并浇一次水(10天或1个月均可),时间长了盆土既疏松,又服盆,保肥保水性能良好,很适宜一般根系细弱的种类生长。 2、移植莫伤根:种植前先用小铲刀将盆土疏松一下,从中铲出三分之一培养土备用。然后将罗汉松扦插苗移出,轻轻抖掉多余沙壤,将完好的根系随植株放人盆中,加入原盆铲出的部分培养土浇水扶正,再喷雾水,使土壤与根系平服结合,保持较好的团粒结构。这正是植物初植成活的关键一步。 3、淡肥勤养护:扦插苗移植上盆后,日常管理中用喷壶浇水,30天后可施一次稀肥水。平时通过检查巡视,发现问题,灵活掌握肥水供应量。一般情况下壮苗多施、弱苗少施或不施。要摆放在光照、通风较好的地方,给植物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生态环境,才能达到种一株活一株的目标。 罗汉松繁殖培育 可用播种及扦插法繁殖。种子发芽率80~90%;扦插时以在梅雨季中施行为好,易生根。斑叶品种如‘银斑’罗汉松cv.Argenteus等,可用切接法繁殖。定植时,如是壮龄以上的大树,须在梅雨季带土球移植。罗汉松因较耐荫,故下枝繁茂亦很耐修剪。 罗汉松树姿秀雅葱翠,老干古枝衬以山石,更为古雅。养护得宜,四季鲜绿,可供观赏,尤以初夏最佳。罗汉松与竹、石配置,组成小景,亦极雅致。丛林式罗汉松盆景,配以放牧景物,更别具情趣。 属罗汉松科,罗汉松属。常绿小乔木,树皮暗灰色,鳞片状开裂;主干挺直,枝条平展而密生。叶螺旋状互生,条状披针形,两面中肋隆起,表面浓绿色,背面黄绿色,有时具白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习题(解析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专题练习 1.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甲~丙是在切去尖端后进行的处理 A.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4 B.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3 C.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只有丙 D.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 【答案】A 【解析】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A、B错误;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是甲、丙,C错误;丁给以单侧光照,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甲、乙、丙不具有尖端,不能接受单侧光照,因此甲、乙、丙不能向光弯曲,D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A.若探究苗尖端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答案】A 3.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

A.主动运输B.极性运输 C.自由扩散D.渗透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4.下图为达尔文进行的某植物向光性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结果说明尖端是该植物的感光部位 B.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C.省略第⑤组实验,该实验仍可获得确切的实验结论 D.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②、③的尖端以下部位生长高度相同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②实验说明尖端是该植物的感光部位,A正确;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发生弯曲的部位,B错误;省略第⑤组实验,则该实验不能获得确切的实验结论,C错误;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②由于没有尖端,不能生长,而③直立生长,D错误。[来源:学,科,网Z,X,X,K] 5.某小组利用同一种植物幼苗进行如下实验,几天后,预测幼苗的茎仍直立生长的是 A.ⅠB.Ⅰ和Ⅱ C.Ⅱ和ⅢD.Ⅰ、Ⅱ和Ⅲ 【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装置Ⅰ中幼苗处于暗室中,没有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装置Ⅱ的右侧上方有单侧光刺激,此时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弯向光源生长;装置Ⅲ的右上方和右下方均有单侧光,因此与装置Ⅱ相同,茎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而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生长,因此向光一侧生长快,使根背光

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

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 生长素类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与生长素有类似生理效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易受吲哚乙酸氧化酶破坏,在体外又容易被强光分解。因此,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来代替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特性与生长素相同,也具有双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促进 ..作用。 ..作用,超过这一范围则表现为抑制 (一)实验设计前的准备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下面介绍几种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1)IBA 诱发的根多而长,作用强烈,作用时间长,但价格较贵。 (2)NAA 效果与IBA相似,诱发的根少而粗,价格便宜,使用安全。 (3)2,4—D 可促进插枝生根,形成无籽果实。化学性质稳定,使用安全。 2、确定设计课题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根的作用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不同植物生根的作用 (3)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不同器官(芽、根、茎)生长的影响 (4)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开花结果的影响 …… 3、生长素类似物的配制 (1)水溶液:如果是粉剂的生长素类似物,先将其溶于酒精(因有机物不溶于水),再用蒸馏水稀释到一定的浓度。如果是溶液,只需用蒸馏水稀释就行了。 (2)粉剂:将药剂溶解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然后缓慢倒入滑石粉中,均匀地搅拌,并适当加热,待酒精全部挥发,就得到了粉剂。 (3)羊毛脂软膏:参照(1)中的方法,将药剂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再与熔化的羊毛脂混匀。 3、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方法 (1)喷洒:将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到处理部位(如花、果实) (2)浸泡:将需处理的部位(如枝条基部)浸泡于水溶液中 (3)醮取:将需处理的部位(如枝条基部)醮上粉剂 (4)涂抹:将羊毛脂软膏均匀地涂在处理部位 4、选择实验材料 选取一年生的小灌木(如月季、腊梅等)的枝条,其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 发育快、易成活。将枝条下端削成斜面,扦插后可增加吸水和生根面积,促进成活。 选取刚发芽的玉米种子。 选取果类蔬菜(如番茄)。

高三生物植物激素调节练习题及答案

植物激素调节 一、单选题 1.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右图。这个实验能够证明( ) A.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 B.“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2.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 A.②⑤⑦B.①②③⑤⑧C.①③④⑥⑦D.②⑤⑧ 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 4.松树主干长得粗壮,侧枝细弱,树冠呈“宝塔型”;而丁香却没有明显的主干与侧枝,树冠也不呈“宝塔型”,这是由于() A.松树是阳生植物,具有顶端优势;丁香是阴生植物,不具有顶端优势 B.松树是阴生植物,具有顶端优势;丁香是阳生植物,不具有顶端优势 C.松树和丁香均具有顶端优势,但松树的顶端优势较丁香显着 D.松树和丁香均具有顶端优势,由于丁香开花后顶端枯死,顶端优势随之解除 5.某兴趣小组将生物园里的二倍体黄瓜的雌花分四组,处理方法如下表。其中最可能获得二倍体无籽黄瓜的处理() 组别甲· 乙 丙丁 处理自然 状态 开花后,用适 宜浓度的生长 素处理柱头。 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 后,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处理柱头,然后再套上纸 袋。 | 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 后,用适宜浓度的秋水 仙素处理柱头,然后再 套上纸袋。 注:黄瓜是雌雄异花植物 6.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主要是由于() A.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植物不起作用 B.生长素类似物能够强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C.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D.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 ` 7.向日葵主要收获种子,番茄主要收获果实。上述两种植物在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籽果实,产量未受影响 B.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籽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 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籽果实,产量下降 D.番茄形成有籽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籽果实 8.某高三某同学从生物学资料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顶芽: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⑥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B.①②④⑥ # C.①③⑤⑥D.①②⑤⑥ 9.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A.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B.阉割猪以利于育肥 C.无籽西瓜的培育D.无籽番茄的培育 10.一般在幼果生长时期,含量最低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乙烯D.细胞分裂素 11.植物的果实从开始发育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主要由下列哪些激素共同起作用()①萘乙酸②生长素③2,4—D ④细胞分裂素⑤乙烯 ~ A.②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⑤ 12.下表为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以后植株的结实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生长素

生长素 29.(16分) 向光性是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理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体现。研究表明,单侧光照射下水稻的根会发生背光弯曲即“负向光性”。为研究IAA对水稻根负向光性运动的影响及有关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1)已知Ca2+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的多种信号转导及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Ca2+是否会影响稻根中IAA的分布,研究人员用加入H2O、CaCl2溶液、LaCl2溶液(Ca2+通道阻断剂)以及后两者混合液的四组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秧苗刚长出的根,在单侧光的照射24h后,四组稻根均出现负向光性,每组根中IAA的分布结果如下图。 由结果可知,在单侧光照下对照组中IAA的分布情况是,而Ca2+作为信号分子。与对照组相比,后两组实验的结果表明Ca2+能,从而进一步证明Ca2+在根负向光性运动中对IAA 分布的影响。 (2)目前已知cpt1基因编码的CPT1蛋白是水稻胚芽鞘向光性运动过程中IAA横向运输的重要载体。为探究cpt1基因是否与水稻根负向光性运动有关,研究人员对水稻秧苗刚长出的根分别进行不同处理,24h后测量稻根弯曲度(处理条件及结果见下表)。同时研究人员还测定了各组稻根中cpt1基因表达量(结果如下图)。 上图中的1~4表示黑暗条件下cpt1基因的表达量,7表示H2O处理组的表达量,5、6、8应分别是处理的结果。由此可知,外源施加的四种试剂对稻根中cpt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与它们对稻根弯曲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在此实验结果基础上,并结合科研人员测定的单侧光照下cpt1 基因缺失突变体水稻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IAA均匀分布这一事实,推测CPT1蛋白在根中也是。 (3)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在Ca2+信号作用下,单侧光照射下水稻根内的IAA通过 ,导致IAA在向光侧与背光侧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对IAA浓度,使得两侧的生长速度表现为,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郭名宾(江西省信丰中学江西赣州 341600)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图中A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的生长关系

图中A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的生长关系。将已长出幼根和幼芽的豌豆种子置于水平状态(图B中所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B中生长素大部分分布在幼芽和幼根的近地侧是由于_______作用的结果。 (2)豌豆幼芽和幼根继续生长的方向分别是:幼芽_________;幼根__________。 (3)由A可知,10-7M的生长素对根有______生长的作用,对芽有_______生长的作用。 (4)由图示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______;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__________。 (1)图B中的生长素大部分分布在靠地侧是由于_________作用的结果。(2)豌豆幼芽继续生长的方向是_______,而幼根则________。 (3)由图A可知,幼芽与幼根对生长素的反映的灵敏度不同。根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度_______。10-10mol?L-1的生长素_______根的生长;________mol?L-1的生长素________根的生长,却强烈地__________芽的生长。 (4)由分析可知,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_________;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_________;生长素具有_________性,在一定________内能促进生长,当浓度___________时,可由促进生长转变为__________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3.(10分)赤霉素能促进豌豆茎节间的伸长,生长素也可以促进茎的伸长。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验证: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实验步骤: ①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两组。 ②将两组豌豆茎切段分别放入两个标号为A、B的培养皿中(培养液的成分见下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每隔12小时,测量茎切段长度一次,48小时后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实验结果见下图曲线。

罗汉松盆景造型

罗汉松盆景造型 罗汉松,是松科常绿小乔木。它四季常青,针叶狭长,色泽深绿,枝干苍劲,寿命较长,是制作盆景常用的树种。其中雀舌罗汉松,叶片仅长2厘米,树形优美,是制作盆景的名贵树种。罗汉松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荫,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其盆景制作方法如下: 一、苗源 罗汉松盆景的小苗通常用播种、扦插等人工繁殖手法取得。山野中也有野生的罗汉松,一般生于石缝中。可选植株矮小,枝干古雅,姿态优美的采掘。 二、造型 1、上盆 罗汉松通常春季发芽前上盆,盆土宜用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罗汉松姿态古朴雅致,宜选用紫砂盆或釉陶盆栽培,盆形则因树形而定。 2、造型 罗汉松的造型多在休眠期进行,以蟠扎爲主,修剪爲辅。由于罗汉松的枝条柔软,易于蟠扎,又可进行修剪,因此造型多样。常见的形式有曲干式、斜干式、卧云式、悬崖式和提根式等。枝叶可修剪成去片状或馒头状。

3、养护 (1)场地 罗汉松在夏季应放在温暖、湿润、空气流通的地方,冬天应放在高于5℃的室内。但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其休眠。 (2)浇水 罗汉松喜湿润的土壤,生长季应经常浇水,保持盆土湿润,但盆内不能渍水。夏季,经常向叶片或地面喷水,可保持叶色亮丽。 (3)施肥 已经成型的罗汉松不宜多施肥。通常在生长季节,每隔1个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入秋后就不再施肥。 (4)修剪 罗汉松要经常修剪,以保持树形。开花时最好及时将花蕾除去,以免消耗养分。 (5)翻盆 罗汉松通常每2—3年翻一次盆。一般在3—4月份进行。 (6)病虫害防治 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在夏季和高温季节,要注意介壳虫和红蜘蛛的防治。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C、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2.植物向光性的形成,是由于单侧光使() A.生长素在茎尖向光侧比背光侧的含量高 B.生长素在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含量高 C.茎尖感光部位的感光能力发生改变 D.茎尖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生长素的能力发生改变 3.下列不属于植物向性运动的是() A.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B.植物的根向地心方向生长 C.含羞草的小叶受触摸合拢 D.植物向光生长 4.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 ) 5.下列哪项实验能够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 6.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7.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的是( ) 8.将燕麦胚芽甲(顶端套上锡箔小帽)和乙(自然状态)均置于单侧光下,一段时间后甲直立生长,乙弯向光源生长。这一实验结果表明()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尖端 B.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胚芽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D.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9.匈牙利学者帕尔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A.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C.“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效应D.使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10.如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植物生长素难点突破

植物生长素难点突破 植物生长素这部分内容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难点,再加上这部分题目形式多变、结构新颖又和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因此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现就这部分题目类型归纳总结如下: 一、难点突破 1.胚芽鞘顶端分析 两个重要部位: ⑴尖端:尖端是指顶端1mm范围内。它既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有光、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在此既能进行极性运输又能进行横向运输,其他部位主要进行极性运输。 ⑵尖端下部:尖端以下数毫米是胚芽的生长部位,即向光弯曲部位。 ①长不长:看此处有无生长素; ②弯不弯:看此处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2.三点含义 (1)生长素在茎尖有横向运输的能力。如果没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就没有向背光侧的运输。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能力。如果没有极性运输,发生弯曲的部位就不可能在茎尖下部,向光弯曲也无法解释。 (3)生长素作用机理以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较快。 3.极性运输的原因 各细胞底部细胞膜上有携带生长素的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上没有这种蛋白质分子,生长素只能从细胞底部由载体蛋白带出再进入下面的细胞。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 4.形态学上下端 对茎来说:茎尖为形态学上端; 对根来说:根尖为形态学上端。

二、几种常见题型归类 1.云母片、玻片、琼脂片类 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玻片,一定程度上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但是能透过琼脂片运输。应注意区分此点。 例1.下列(均左侧照光)能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解析:A的右侧切去了一部分,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部,因此向右弯曲生长。B中的生长素不能透过载玻片运输,尖端下部得不到生长素,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通过琼脂片发生横向运输到背光处,因此向光弯曲。D中由于云母片的阻挡,右侧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向右弯曲。 答案:C 【变式练习1】 1.下图是表示关于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A.M长得比N长 B. N长得比M长 C. 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 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2.下图的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3.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