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句子歧义的几个原因
歧义句

歧义句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
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
“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
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
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
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
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
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
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
汉语产生歧义原因及消除歧义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2008—06—24 11:56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2。
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歧义句解析』

歧义句子产生之因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1、这个人好说话。
(“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
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真不少)(89年高考题)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没有把握)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两人都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一个说)8、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004年全国卷一)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9、正站着一位踢/破足球的人。
(踢的就是破足球) 正站着一位踢破/足球的人。
(把足球踢破了)10、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二)多义词引起歧义1.这真是好球。
(即可指球的质量优良耐用,又可指精彩的进球)(名词多义)2.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即可理解为“回忆”,又可理解为“希望、打算”)3.他倒了一杯水。
(“倒”可指“泼掉”,也可指“斟上”)4.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5.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可指“瞧不起”,也可指“无条件看”)6. 她们会不会表演。
(可指“没能力表演”,也可指“不表演”)7.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语言歧义

句子歧义指的是一个句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和解释。
由于造成歧义的原因纷繁复杂,本文只对几种主要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词汇层面引起的歧义的主要因素是一词多义,但同形异义现象——尤其绝对同形异义词(读音、词形和词性都相同的词)引起的歧义也为数不少。
例如:(1)He is looking for the glasses,(2)I found the table fascinating,例(1)的歧义是由于名词“glasses”在句中可解释为“眼镜”和“几个玻璃杯”,属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而例(2)的歧义是“table”既可作“桌子”也可作“项目表”解释,属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一词多义指一个相同的形式具有若干个相关联的意义:同形异义的意义并不相互关联。
这两种歧义一般都可借助语境来消除。
(二)短语层面引起的歧义英语句子结构中的短语主要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现对这几种短语因内部结构和句法功能而造成的歧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名词短语由于本身结构产生了大量歧义,笔者总结了三种,举例如下:(3)The old man and woman went there together,这里的歧义是由于短语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不明确。
名词短语“the old nan and woman”中“old”所修饰的范围可解释为同时包括“man”和“woman”,也可解释为仅包括“man”而不包括“woman”。
(4)The girl’s story deeply moved us.,此处的歧义是由于“属格’s”与中心词的关系既可表示“主谓、动宾、同位”,又可表示“所属、来源、性质、类别”等多种复杂关系。
名词短语“the girl’s story”既可指the story told by thegirl,又可指the story about the girl。
表述存在歧义,建议

表述存在歧义,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人类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歧义经常出现。
歧义指的是一个词语、短语或语句存在多种可能的意思或解释,这种多义性可能导致理解的不准确或混淆。
歧义的出现是因为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解读和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歧义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和误解。
在商业谈判中,一句话的歧义可能被不同的人理解为不同的承诺或解释,从而导致合同争议或商业关系破裂。
在个人关系中,歧义也会导致隔阂和误解,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歧义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语境的复杂性。
在一些情况下,一个词语可以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意思,这就给交流带来了困难。
此外,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往往无法把所有的细节和信息都传达清楚,这也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歧义对交流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寻找解决歧义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探讨歧义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歧义问题。
通过增强交流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我们可以避免许多交流中的误解和困惑,提高交流质量和效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表述存在歧义的现象,并提出解决这些歧义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展现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表述存在歧义的问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2. 歧义的定义和表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明确定义什么是歧义,并从不同角度展示歧义在表述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将探讨歧义对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误解和混淆。
3. 歧义产生的原因:本节将深入探讨导致表述存在歧义的原因。
我们将讨论语言的多义性、词汇选择不当、句法结构模糊、文化差异等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歧义产生的机制。
4. 歧义的影响: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歧义对沟通和交流的负面影响。
我们将讨论在不同场景下歧义可能导致的误解、争议和冲突,并强调准确表述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存在歧义的情况。
句子歧义指的是语句中的词语或语法结构使得其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困惑或混淆。
本文将总结归纳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句子歧义,并对其解释和理解进行探讨。
一、词语的歧义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词语存在多种解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句子的意思也会因此而产生歧义。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他很坏。
这句话中的“坏”一词可以有多种解释,可能表示这个人品德不好、行为不良,也可能指的是他的技能不错、很厉害。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是哪个意思。
例 2:她学习很"高"。
这句话中的“高”可以指她学习成绩很好,也可以指她的身高很高。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我们可以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歧义会影响句子的理解。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词性的歧义在句子中,有些词语的词性会产生歧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词性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而这也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不同。
下面是几个例子:例 1:他喜欢读书。
这句话中的“读书”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他喜欢阅读。
但是如果把“读书”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他喜欢读书的活动或场所。
例 2:我们晚上去公园玩。
这句话中的“玩”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我们晚上去公园进行游玩活动。
如果把“玩”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我们晚上去公园游玩的场所。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性的不同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产生歧义。
在理解句子时,我们要注意词性的转换和上下文的语境。
三、语法结构的歧义有些句子存在歧义是因为语法结构的使用不当或不明确。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我们打算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
这句话中的“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可以理解为我们明天要去北京参观长城,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打算明天参观长城,地点就是北京。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技能)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2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 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词义不明 这种情况,是由句子中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造成的。 这种情况,是由句子中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造成的。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年世界杯足球赛。 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 年世界杯足球赛
年高考全国卷第6题 (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 题) 年高考全国卷第
题中动补短语“看不上”是多义的,可理解为 题中动补短语“看不上”是多义的, 瞧不起” 也可理解为“看不到” “瞧不起”,也可理解为“看不到”,从而造成了歧 义。 再比如我们曾见到过的句子“我要炒肉丝, 再比如我们曾见到过的句子“我要炒肉丝,你把油 拿来” 你要粉蒸肉,我要炒肉丝” 很明显, 拿来”和“你要粉蒸肉,我要炒肉丝”。很明显, 炒肉丝”这个短语在前一句中是“动宾结构” “炒肉丝”这个短语在前一句中是“动宾结构”,表 炒肉丝”这件事;而在后一句中却是个“ 示“炒肉丝”这件事;而在后一句中却是个“偏正的 名词短语” 表示“炒肉丝”这种菜。 名词短语”,表示“炒肉丝”这种菜。如果没有特定 的语言环境,也容易引起歧义。 的语言环境,也容易引起歧义。
七.词性不明 这是指句中词语因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引起的 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 例: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 两家银行。(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 题) 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 两家银行。( 年高考全国卷第
句中的“ 句中的“和”,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因而也有 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 两种不同的意思:前者表示“ 两种不同的意思:前者表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 个人,自己去干某事” 后者则表示“他背着总经理一人, 个人,自己去干某事”;后者则表示“他背着总经理一人, 伙同副总经理一起去干某事” 因而有歧义。 伙同副总经理一起去干某事”。因而有歧义。
九.省略不当 这是指句中省略不当造成的歧义。 这是指句中省略不当造成的歧义。
例: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 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1996年高考全国卷第 题) 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 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年高考全国卷第 由于“揭发”后的“ 由于“揭发”后的“的”字省略了,因而将偏 字省略了, 正短语“揭发的问题”变成了动宾短语“ 正短语“揭发的问题”变成了动宾短语“揭发问 因而“大家”到底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 题”,因而“大家”到底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 感到气愤,还是对“护林员揭发的问题”感到气愤, 感到气愤,还是对“护林员揭发的问题”感到气愤, 就不明确了。 就不明确了。
四.施受不明 这是指因词语在句中是作施事者, 这是指因词语在句中是作施事者,还是作受事者 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例: 王老师去师范学院上课了。 王老师去师范学院上课了。
句中的“上课” 即可以从施事者角度来理解, 句中的“上课”,即可以从施事者角度来理解, 也可以从受事者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说, 也可以从受事者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说,即可以是 王老师去师范学院听课” 也可以是“ “王老师去师范学院听课”,也可以是“王老师去师 范学院给学生讲课” 所以有歧义。 范学院给学生讲课”,所以有歧义。
一.指代不明 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确, 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确,从而造成歧 其原因通常是上文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义。其原因通常是上文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事或物,而下文使用这个代词时,却未作交代或没 事或物,而下文使用这个代词时, 有交代清楚。 有交代清楚。 例: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 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 品赠送给他。( 。(1998年全国卷) 品赠送给他。( 年全国卷 句中的“ 句中的“他”因缺少必要的限制,因而既可以指 因缺少必要的限制, 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 也可以指别人。 “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指别人。因而也有 歧义。 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比较常见, 歧义。“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比较常见,因而也是 高考考查的重点。 高考考查的重点。
八.读音不明 读音不明 这是指句中某个字(词 有两种或多种读音 造成的歧义。 有两种或多种读音,造成的歧义 这是指句中某个字 词)有两种或多种读音 造成的歧义。 这个人好说话。 例: 这个人好说话。
该句中的“好”可读“hǎo”,是“易于,便于”的 该句中的“ 可读“ , 易于,便于” 意思;也可读“ 喜欢,爱好”的意思。 意思;也可读“hào”,指“喜欢,爱好”的意思。 , 读音不明,造成了歧义。 读音不明,造成了歧义。
六.界定不明 指的是因句中动词或动词短语对宾语, 指的是因句中动词或动词短语对宾语,或介词对 宾语的管辖范围不明确而造成的歧义。 宾语的管辖范围不明确而造成的歧义。 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处来函,信上说: 例: 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处来函,信上说:只 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 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 出席证的问题由我们解决。( 。(1991年记者全国卷第 出席证的问题由我们解决。( 年记者全国卷第 24题) 题
三.停顿不明 这是指因句中停顿不明确( 这是指因句中停顿不明确(或者说句中可以有不 同的停顿)而引起的歧义。 同的停顿)而引起的歧义。
“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可 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以有两种停顿:一是“ 以有两种停顿:一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 /谁也不相信”,一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 家里 谁也不相信” 一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 谁也不相信 人谁也不相信”,并且这两种停顿不同其意义也不同, 人谁也不相信” 并且这两种停顿不同其意义也不同, 因而造成了歧义。 因而造成了歧义。
二.修饰不明 这是指由修饰语修饰的中心词不明确而造成的歧义。 这是指由修饰语修饰的中心词不明确而造成的歧义。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 例: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 有新的起色。( 。(1998年全国卷) 年全国卷) 有新的起“学校” 该项中修饰语“几个” ,既可以修饰“学校”也可 以修饰“领导” 因而也造成了歧义。 以修饰“领导”,因而也造成了歧义。
造成该项歧义的原因是动词“同意”管辖的范围不明确。 因而视其管辖范围的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当 “同意”对后面三个分句没有管辖权时,它表示的意思是“只 要你单位同意,其他问题都由大会解决”;第二种是当“同意” 只管辖到“报销旅差费”,其意思是“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 差费,大会就负责安排住处和出席证问题”;第三种是当“同 意”管辖到“安排住处”,它的意思是“你单位负则旅差费和 安排住处,大会只解决出席证问题”。句子有多种理解,因而 也是有歧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