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课文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爱国之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雁门太守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

下片: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苏轼
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不
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我想乘长风到月 宫上去看个究竟,但有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月下起 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
月光转移,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的透进雕花
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 憾事,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月圆呢?人生总 有悲欢离合之事,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只 希望别离后的人能各自珍重,长期珍摄,可远隔千里,共 浴月光,同赏皎月。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 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 一问,问得更加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 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 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诗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冷清 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再现 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
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 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 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 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造成一种和谐的美。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太和三年进 士及第。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得罪当权,所以不为 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浪迹于江湖,饮酒赋 诗以自谴。他做诗技巧甚高,文字鲜明华丽,却又充满了 对人生的感慨,在晚唐中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世称 “小杜”。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 唐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激烈的斗争中,李在政治上受到压 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 诗有的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 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 为后代读者喜爱。这类诗中,尤以写相思、写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 迷离、优美动人。有《李山义诗集》。
苏轼
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不
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我想乘长风到月 宫上去看个究竟,但有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月下起 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
月光转移,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的透进雕花
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 憾事,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月圆呢?人生总 有悲欢离合之事,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只 希望别离后的人能各自珍重,长期珍摄,可远隔千里,共 浴月光,同赏皎月。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 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 一问,问得更加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 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 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诗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冷清 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再现 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
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 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 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 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造成一种和谐的美。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太和三年进 士及第。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得罪当权,所以不为 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浪迹于江湖,饮酒赋 诗以自谴。他做诗技巧甚高,文字鲜明华丽,却又充满了 对人生的感慨,在晚唐中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世称 “小杜”。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 唐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激烈的斗争中,李在政治上受到压 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 诗有的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 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 为后代读者喜爱。这类诗中,尤以写相思、写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 迷离、优美动人。有《李山义诗集》。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29张PPT)

诗词五首
掌握字词的读音
汉塞(sài) 鬓(bìn) 探看(kā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候骑( jì)
浣溪沙(huàn)
燕然(yān)
(一)学习《使至塞上》 介绍作者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世 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苏东坡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
“蜡炬” 句用蜡烛作比 喻,却不是单 一以蜡泪比拟 痛苦,而是进 一步以“成灰 始干”反映痛 苦的感情众生 相随。
的思念如同春蚕吐死,
到死不休。“蜡炬成灰 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
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
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 烧成了灰烬方才流尽一
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
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 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
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学习《泊秦淮》
介绍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 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
唐杰出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名作 品有《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绝句》《 赤壁》等。有《樊川文集》。
理解文题
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三)学习《无题》 介绍作者
掌握字词的读音
汉塞(sài) 鬓(bìn) 探看(kā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候骑( jì)
浣溪沙(huàn)
燕然(yān)
(一)学习《使至塞上》 介绍作者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世 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苏东坡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
“蜡炬” 句用蜡烛作比 喻,却不是单 一以蜡泪比拟 痛苦,而是进 一步以“成灰 始干”反映痛 苦的感情众生 相随。
的思念如同春蚕吐死,
到死不休。“蜡炬成灰 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
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
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 烧成了灰烬方才流尽一
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
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 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
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学习《泊秦淮》
介绍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 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
唐杰出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名作 品有《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绝句》《 赤壁》等。有《樊川文集》。
理解文题
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三)学习《无题》 介绍作者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主题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了。”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
通过望神州,表达北宋沦陷的痛苦; 对孙权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 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中原、为 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又借古讽今, 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无 能,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 愤懑之情。
《山坡 羊˙潼关 怀古》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 险要的形势。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途经 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主要写从秦汉万间宫阙化 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末四 句),总写作者对百姓沉痛的感慨。
全诗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 国热情和以死明志、视死如归 的民族气节。
作品
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主题
本词三问三答。上片写景,遥望中原
《南乡 子·登京
美景,想到大好中原已沦落到金人之 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引发 历史兴衰的感慨;下片抒情,以孙权自
口北固 比,借古讽今,借孙权的年轻有为和盖
亭有怀》 世武功讽刺南宋朝廷。
心忧家国 ,且战且歌
——《诗词曲五首》群文阅读第一课时
24课 诗词曲五首
01 初读诗歌明体裁
02 理解诗意悟诗情
目
03 赏读名句知手法
录
第一 环节 初读诗歌明体裁
初读诗歌明体裁
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有古乐府、歌行、 律诗,还有词和曲,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大声自 由朗读诗歌,借助诗题、出处及已知的诗词曲知识, 去判断这五首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共80张PPT)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近体,都尤其杰出,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旳多种优点,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旳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旳贡献是巨大旳,他对后世
旳影响是深远旳。
春望
时代背景简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目 前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目前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第二年三月。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旳色彩,其 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 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错 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旳画卷。
•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目前旳形势,形 势紧急;
归纳小结
全诗体现了唐军战士浴血奋战,以 死报效朝廷,视死如归旳精神。
课堂检测
1、“黑云压城城欲摧” 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渲染出怎样旳气氛?目前常形容什么?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 )
和夸张旳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旳 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目前人们常用来形 容局(势旳危急 )。
2、“压”字有什么作用?
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 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 旳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旳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乐府曲名。
雁门太守行
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诗词五首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使 至 塞 上 唐 ·王维
背景资料: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出塞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融情于景的手法中,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恬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感触。
名句赏析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使 至 塞 上 唐 ·王维
背景资料: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出塞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融情于景的手法中,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恬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感触。
名句赏析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优质课件(77页)

颔联: 花、鸟
颈联: 烽火、家书
尾联: 2021/10/10
白头
簪
21
译文:
国都已变得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可是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 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人已久无音信,此时的一
2021/10/10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
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
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2021/10/10
31
写作背景
•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于中唐以后,藩 镇飞扬跋扈,河北地区战事仍频,严重破 坏了国家的统一安定。李贺模拟乐府古题 而填写的这首新词,虽然带有想象成分, 并非纪实之作,但在当时是有典型性的, 且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1/10/10
32
领会诗意
• 结合下面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每句诗歌的 大意,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小组间质 疑难字难句。
2021/10/10
14
春望
2021/10/10
15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 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 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
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
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
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
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
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
中。后人评杜诗为“诗
史202”1/10,/1称0 杜甫为“诗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堂笔记详细记录了《诗词五首》中的两首经典诗作《饮酒(其五)》和《春望》的学习内容。首先介绍了陶渊明和杜甫两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帮助理解诗作的创作环境。随后,展示了诗文的原文,并句解析了诗意,深入剖析了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名句赏析部分,特别强调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经典诗句的艺术魅力。感悟品析则进一步探讨了诗作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如陶渊明的超脱世俗和杜甫的忧国思家。通过这份笔记,可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内涵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