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文学的趣味word教案1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

表达与交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 28 页
拓展训练
1.假如下周有外校学生来参观本校,请 你作为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使他们了解 本校的环境。
2.事先熟悉图书馆(或实验室、多媒体 教室等)的有关内容,以本班同学为参观者, 进行讲解练习。互相评议一下,看谁讲解的 效果最好。
写 作 海报与简报
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
18 米洛的维纳斯
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9 页
1
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这绝代妩媚,她必须失去双臂”,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谈谈把文章的深层次内涵
挖掘出来,加深对文章所表达观点的理解。认真阅读分析
2
课文的第4、5两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两个自然
作者:赫尔曼.黑塞
*20 获得教养的途径
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
认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仔细研读语段内容,提取信息,
1
通过提炼、整合,对该自然段进行语段压缩。字数不得超 过100字。
2
认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 这一自然段中所阐述的观点。
3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议议读书的好处与方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 12 页
本文是一篇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认为读 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了读书的 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去研读经典作品,从书 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文章紧扣中心话题,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证。 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接 着论述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 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 22 页
1
讲解语要言之有物,切忌废话连篇
2024版中职语文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优秀教案全册[1]
![2024版中职语文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优秀教案全册[1]](https://img.taocdn.com/s3/m/68d7a8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d.png)
教案全册
2024/1/27
1
目录
2024/1/27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阅读鉴赏:现代文篇目选读 • 表达交流: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 •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 影视欣赏与评论写作指导 • 名著导读与课外阅读推荐 • 考试评价与总结反思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选用依据
本教材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特点,适合中等职 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同时,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征求了中等职业学校一线 教师的意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024/1/27
6
02
阅读鉴赏:现代文篇目选读
2024/1/27
7
现代散文鉴赏方法指导
通过模仿、练习和表演等方式,将所 学的朗诵技巧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朗 诵水平和艺术修养。
10
表达交流:口语交际与写作
03
训练2024ຫໍສະໝຸດ 1/2711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01 创设真实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口语交 际技巧,提高应对能力。
02 强化听说训练
通过大量的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练习,提高学生 的语音、语调、语速等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的构成元素 详细解析影视艺术中的画面、声音、剪辑等构成 元素,以及它们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艺术的流派与风格
3
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艺术流派和风格,如 好莱坞电影、法国新浪潮、日本动画等,拓宽学 生的国际视野。
2024/1/27
20
经典影片欣赏及评论角度选择
经典影片推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如 《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6课《文学的趣味》ppt课件1

孔子认为乐是最高境界,作者认为 知是好、乐的基础。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
主要毛病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知
不感趣味
精神上的残废
知得不正确
趣味低劣
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
趣味窄狭
精神上的短视
• 研究文学要多思索作品, 多比较种类和风格,才能 加深理解。
名人格言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
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
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
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
• 笃嗜dǔshì :特别爱好。
• 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 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 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 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 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 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 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 如何使文学趣味高雅、 广泛。
把握课文结构
结构形式:总-分-总
一、(1)提出文学欣赏 的依据是趣味。 二、(2-4)分析一些人 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 问题。 三、(5-6)论述解决欠 缺文学趣味“毛病”的方 法。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 1、引用孔子话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故都的秋》word复习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故都的秋》word复习教案 (一)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八课《故都的秋》的Word复习教案进行探讨与评析。
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案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重点、课堂评价及教学体会。
一、教案结构:该教案分为三个部分:预习、教学、复习。
预习环节包括阅读文本、搜寻生词、理解文章整体要义等。
教学环节分五步走:1.导入新课知识点;2.翻译文本重点句子;3.听写篇章;4.教师讲解文化背景;5.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
复习环节则是教学的收尾,分为让学生自行总结、教师点评及课后作业三步。
二、教学目标:该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故都的秋》一文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并加深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具体目标如下:1.能够阅读理解《故都的秋》一文,了解“京城风味”的文化内涵。
2.能够合理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能够搜寻生词并掌握其基本用法。
4.了解“北京人文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知识点教师通过提问、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品质”和“京城风味”。
2.翻译文本重点句子教师将故事内容分段讲解,让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并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3.听写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用法,教师将一些文本片段进行听写。
4.教师讲解文化背景教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特点和城市特色等。
让学生了解“北京文化底蕴”。
5.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描述北京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情况,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1.积极思考文本中的意义,分析句子的写作技巧,特别是对于比喻和隐喻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2.认识“京城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
五、课堂评价:1.提问、让学生介绍或讲解自己的观点,从而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听写测试,检验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寒风吹彻》word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寒风吹彻》word教案 (一)作为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的第六课,《寒风吹彻》是可供学生体验生活情感的好素材,也是一篇能促使学生思考、提升写作能力的优秀文章。
以下是一份针对课文的word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讲解该篇文章。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熟练认读生僻字和词汇,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感受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主题。
3.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概括归纳和表达思想的技巧。
4.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课本外语文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生词和词组kindle, tramp, affluent, welfare2.重点句子1)“风渐渐地收敛起来,只是独处者仍旧感到心头空落。
”2)“脚步逐渐匆匆,仿佛要把什么忘在后面。
”3)“置身寒风,思绪若飘,心灵自得又无从得。
”4)“所谓往来物是人,何处得见忠诚男。
”3.学习任务1)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或播放朗读音频,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听领熟悉文章内容;2)给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都能够发现课文中的生词,然后通过上下文猜测这些生词的意义;3)唱读、背诵四个重点句子,同时对四个句子进行归纳和总结;4)模仿写作,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来进行初步的写作练习。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语言展示首先,让学生朗读文章,并给他们一个自己阅读的时间来改进朗读的效果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解析词汇1)引入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到课本之中。
2)提供上下文,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猜出生词的意义。
3)介绍单词的词源和已知词汇。
3.重点句子将四个重点句子拆成单个的片段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并总结每一个片段所表达的意义和作者的情绪。
4.模仿写作以描述冬季夜晚为目标让同学模仿文章的语言风格,产生一篇短文(温馨提示:此环节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
第四部分:互动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他们中间注意到有哪些共同点。
讨论问题:1.课文中的主旨是什么?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的?3.本文的写作技巧对于提高写作技能有什么益处?4.我们应该怎样去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表达,才有可能带给别人更多的思想感悟?5.让学生沉淀心情,依据所得的情感,呈现自己写作的喜悦之源。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教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
2.教学课件和教具。
3.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呈现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的教材封面和目录,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Step 2 阅读训练1.教师出示一篇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图。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你们是否同意文章中的观点?为什么?给出理由和例子支持你的观点。
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思路,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Step 3 补充阅读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一篇补充阅读文章,并让学生对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同意文章的观点?为什么?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Step 4 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一篇议论文的范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据。
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指导学生写一篇类似的议论文。
Step 5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检查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6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进行辅导和指导。
Step 7 课堂延伸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辩论赛、写作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和指导。
2.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
职高语文拓展模块教案

职高语文拓展模块教案【篇一: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把栏杆拍遍》word教案】课题:把栏杆拍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词作特点,人物特色。
能力目标:掌握本文人物评传散文的写作特色并学会鉴赏。
能根据特色找到阅读技巧并用此类方法解读一定的文学类文本。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辛弃疾,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明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比手法的使用,从不同角度介绍人物、作品。
难点:《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究竟是刀剑刻还是血泪抹还是两者兼有?教学方法与手段:①课前预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②问题引领法:用六大问题串联课堂,实现长文短教;③交流讨【篇二: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六单元教案文档】第六单元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五篇古诗文中,有一首楚辞、一首乐府诗、三篇古代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禅山记》《国殇》《孔雀东南飞》是讲读课文,《陈情表》是选读课文。
《六国论》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勿蹈覆辙。
《游褒禅山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观点发人深省。
《国殇》选自《楚辞》,是诗人屈原为壮烈牺牲的爱国将士写的一首祭歌,也是一首咏唱爱国精神的英雄赞歌。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优良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与欣赏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古诗文欣赏能力,,还要结合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本单元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的起草与修改的基本要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起草和修改文章的能力。
本单元的应用文简报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了解简报格式,初步掌握简报编写方法。
单元教学策略:古诗文欣赏学习,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欣赏等方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赏析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方式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02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拓展模块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一:理解作者观点感受思想力量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领会毛泽东阐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领悟鲁迅反对侵略、反对卖国的思想,理解冯友兰阐述的不同等级人生境界的内涵,感受苏格拉底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
2.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针对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观点,理解课文的针对性、现实性。
2.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观点。
学时安排 3 学时第 1 学时课前准备 1.通读《改造我们的学习》,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绘制思维导图。
2.预习《“友邦惊诧”论》,梳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一、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任务: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论述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论述结构关键词句论述内容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分解任务 1:找出每个部分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点拨:采用“跳读法”,抓关键语句。
明确:引言: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第三部分: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四部分: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分解任务 2:给第一至四部分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明确: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第二部分:缺点(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第四部分:具体建议(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分解任务 3:作者的逻辑思路就隐藏在文中几个关键句子中,请同学们抽丝剥茧,找出显示文章脉络的词语拓展模块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示例3点拨:引导学生对上述语句进行归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趣味教案(基础篇)
教学目的:
1、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以“阅读提示”中全文思路为引导初步阅读课文
全文提纲:
(1-4)指出一些人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现象
1.2---没有趣味
3-----趣味低劣
4-----趣味狭窄
(5-6)提出如何诊治精神上的“残废”、“中毒”、“短视”这三种“流行的毛病”。
5-----提出诊治的唯一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6-----“培养文学趣味也需时时创造。
三、字、词疏通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感囿于纷歧(分歧)
惰性笃嗜含英咀华
瘾发见揣摩
绮靡窄狭精湛
靡糜
十一、分析(1-4)段
问: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不良现象什么?
作者对这三种现象是如何论述的?采用了哪种论述方法?请简要叙述。
提示:没有趣味
三种趣味低劣
现象趣味狭窄
作者采用了以喻明理的方法进行论述。
*以喻说理
以比喻说明事理,往往更形象、更直观、更可使读者感受艺术联想的趣味。
1、“蠢牛听琴”,比喻“根本不知”之人,根本不可感受到艺术美妙趣味。
2、“残废”,比喻“根本不知”之人,艺术感受能力的残缺。
3、“疗饥过瘾”、“中毒”,比喻“知得不正确”之人,低劣廉俗的欣习惯。
4、“坐井观天窥天藐小”,比喻“知得不周全”之人,趣味狭窄又不能自拔。
二、分析(5-6)段
问: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诊治这三种不良现象?找出你认为是诊治方法的一些关键语句。
提示:(见“阅读提示”)
*以喻说理
1、“方剂”:比喻治疗剔除上述三种欣赏毛病的方法。
2、“开辟疆土”:比喻应当不断开拓欣赏领域提高鉴赏水平的能力。
3、“死水”:比喻艺术趣味的陈旧、迂腐。
小结:以喻明理生动形象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本文中心: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作者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趣味是欣赏的基础;广泛地
阅读和比较作品才能获得可靠的鉴别力;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等有关文学欣赏问题的精辟见解,有助于我们培养高雅、广泛地文学趣味。
练习巩固:
1、课后题二、四;
2、“同步”练习。
文学的趣味(提高篇)
教学目的:
1、辨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1、问:作者对“文学的趣味”的浅近解释是什么?
见“阅读提示”第二段,初步体味文题意蕴。
2、以“阅读提示”中全文思路为引导初步阅读课文
全文提纲:
(1-4)指出一些人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现象
1.2---没有趣味
3-----趣味低劣
4-----趣味狭窄
(5-6)提出如何诊治精神上的“残废”、“中毒”、“短视”这三种“流行的毛病”。
5-----提出诊治的唯一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6-----“培养文学趣味也需时时创造。
三、分析第1节
孔子的话:重在“乐”(学习方面)引用
作者的话:重在“知”(文艺方面)
提出观点: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知上有欠缺。
三、分析(2-4)节
根本不知感不到趣味“蠢牛听琴”精神上的“残废”
三种流行病:知的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趣味狭窄“坐井观天”精神上的短视
比喻论证以喻明理
比喻说理:
以比喻说明事理,往往更形象、更直观、更可使读者感受艺术联想的趣味。
1、“蠢牛听琴”:比喻“根本不知”之人,根本不可感受到艺术之美妙的趣味;
2、“残废”:比喻“根本不知”的人,艺术感受能力的残缺;
3、“疗饥过瘾”、“中毒”:比喻“知得不正确”之人,低劣庸俗的欣习惯;
4、“坐井观天”:比喻“知得不周全”之人,趣味狭窄又不能自拔。
四、新课分析(5-6)段
1、问: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诊治这三种不良现象?找出关键词句。
“要诊治……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
2、对这一“方剂”如何具体实践?(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
①比较(类比)
山的高度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准确
多
种类复杂
研究文学玩索的作品风格分歧鉴别力愈可靠
比较资料丰富
透视正确
②以喻说理
方剂:比喻治疗,剔除上述三种欣赏毛病的方法。
过渡:“扩大眼界,加深知解”,通过以上方法使你的鉴别力可靠,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要获得一种新趣味,在你的趣味领域上开疆辟土,还需要哪些因素?(第6段)
①“玩索的作品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
②克服惰性,克服先入为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举例说理许多旧文学家……
“我”自己习文言文
欣赏诗作
③创造趣味
引用说理
比喻说理
“开疆辟土”:比喻应当不断地开拓欣赏领域,提高鉴赏水平;
“死水“:比喻艺术趣味的陈旧、迂腐。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作业:
课后题二、四
完成“同步”练习。
文学的趣味(完善篇)
教学目的:
3、辨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4、重点掌握以喻说理的方法及作用
3、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简要介绍,教师补充)
2、字词疏通(在幻灯片上完成)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感囿于纷歧(分歧)
惰性笃嗜含英咀华
瘾发见揣摩
绮靡窄狭精湛
辨析多义词:
靡糜
掌握词义:
索然无味生生不息先入为主面面俱到
开卷有益玩索揣摩笃嗜
文中一些俗语、引语的出处(见教材注解)
二、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以“阅读提示”中全文思路为引导初步阅读课文
全文提纲:
(1-4)指出一些人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三种现象
1.2---没有趣味
3-----趣味低劣
4-----趣味狭窄
(5-6)提出如何诊治精神上的“残废”、“中毒”、“短视”这三种“流行的毛病”。
5-----提出诊治的唯一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6-----“培养文学趣味也需时时创造。
三、分析第1节
孔子的话:重在“乐”(学习方面)(引用)
作者的话:重在“知”(文艺方面)(与孔子的话对照自然引出观点)
提出观点: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知上有欠缺。
四、分析(2-4)节
根本不知感不到趣味“蠢牛听琴”精神上的“残废”
三种流行病:知的不正确趣味低劣“疗饥过瘾”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趣味狭窄“坐井观天”精神上的短视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以喻明理
以喻说理:
以比喻说明事理,往往更形象、更直观、更可使读者感受艺术联想的趣味。
1、“蠢牛听琴”:比喻“根本不知”之人,根本不可感受到艺术之美妙的趣味;
2、“残废”:比喻“根本不知”的人,艺术感受能力的残缺;
3、“疗饥过瘾”、“中毒”:比喻“知得不正确”之人,低劣庸俗的欣赏习惯;
4、“坐井观天、诬天渺小”:比喻“知得不周全”之人,趣味狭窄又不能自拔。
五、分析(5-6)段
1、问: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诊治这三种不良现象?找出关键词句。
“要诊治……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
2、对这一“方剂”如何具体实践?(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
①“玩索的作品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
a.比较(类比)
山的高度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准确
多
种类复杂
研究文学玩索的作品风格分歧鉴别力愈可靠
比较资料丰富
透视正确
b.以喻说理
方剂:比喻治疗,剔除上述三种欣赏毛病的方法。
(过渡:“扩大眼界,加深知解”,通过以上方法使你的鉴别力可靠,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要获得一种新趣味,在你的趣味领域上开疆辟土,还需要哪些因素?)(第6段)
②克服惰性,克服先入为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举例说理许多旧文学家……
“我”自己习文言文
欣赏诗作
③创造趣味
引用说理
比喻说理
“开疆辟土”:比喻应当不断地开拓欣赏领域,提高鉴赏水平;
“死水“:比喻艺术趣味的陈旧、迂腐。
以喻说理的作用好处:
生动形象,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作者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趣味是欣赏的基础;广泛地阅读和比较作
品才能获得可靠的鉴别力;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等有关文学欣赏问题的精辟见解,有助于我们培养高雅、广泛地文学趣味。
七、作业:
1、课后题二、四
2、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