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形词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对中日同形词汉译中词性转换的探讨

分重合的 , 中文 比1文词义范 围广和 E文比中文词义范围广这三 3 t 种情况。 同形异义词是指 双方 形式 虽然相 同 , 但词义 完全不 同 的词
同。所谓“ ” 就是 指译 文流畅 , 白通顺。要做 到这一点 , 达 , 明 就 必须使译文在语法风格 、 表达方式 、 修辞上合乎所译语言的要求 ,
实于原文不等于拘泥于原文 、 逐字逐句地进 行翻译 , 不等于不允 许词 的增减 、 变化 。因为语言不 同, 语法风格、 表达方式等必然不
一
( )中 日同形词 的分类 1 般来说 , 日同形词根据词语在词汇基本 意思 的领域 内是 中
否对应 , 可以分为 同形近义词 、 同形异义词 和同形同义词 。下面 对这三类同形词进行简单的说明。 同形近义词是指双方形式相同 , 它们的概念意义在一定程度 上、 一定范 围内相似 的词语 , 文化 ” 教育 ” 考试 ” 如“ “ “ 等等。另
探 讨 翻 译 中词性 转 换 的 问题 。
2中 日同形词汉译 中的词性 转换
从 以上 理 论 方 面 分析 了 日译 汉 过 程 中词 性 转换 的必 要 性 , 下 面 以中 日同形词为对象进行举例分析。名词译成名词 、 动词译成
动词、 形容词译成形容词是基本规则 , 本文不再举例 。但是 , 由于 日语与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 的差异 , 不得不根据实际的表 达需要而改变词性 , 即名词需要译成动 词、 形容词 , 形容词需要译
( )中 日同形 词 的汉 译 2 中 日同形词虽然字形相 同 , 但其词 义、 词性 等并不一定 完全
相 同。因此 , 下面分类分析 同形词汉译 中的词性转换 。
中日现代语言同形词汇研究pdf

中日现代语言同形词汇研究pdf一、引言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许多同形词汇,即汉字词汇,这是由于汉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以流传和应用的结果。
这些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和意义,对于中日两国的交流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同形词汇在使用和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
因此,对于中日现代语言同形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日语言概述中日两国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日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
汉字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入日本,并逐渐成为日本官方文字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在日本得以广泛使用并逐渐融入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在现代日语中,汉字词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日同形词汇的形成原因中日同形词汇的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字的传入和普及;二是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三是两国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形词汇。
四、中日同形词汇的差异与变化尽管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许多同形词汇,但在实际使用和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
这些差异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义的差异,即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的意义可能不完全相同或略有差异;二是用法的差异,即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可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三是语感的差异,即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的语感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
五、中日同形词汇的应用与研究现状中日同形词汇在两国交流和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同形词汇的存在,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同形词汇还在文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于中日同形词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领域。
六、中日同形词汇的未来展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两国的交流将更加频繁和密切。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认知语言学研究
同形异义词:指在两种语言 中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 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的 角度解释语言现象
同形异义词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同形异义词 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学研究: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探讨语言学中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跨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促进跨文化交流 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教学与翻译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形异义词的定义:指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形式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技巧: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实例分析:列举一些典型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词性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词性上也有所不同,如“汤”在中文中意为热水,而在日语中意为汤。 搭配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搭配上也有所不同,如“丈夫”在中文中意为丈夫,而在日语中意为结实。
同形异义词:指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语义比较: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异同
关联性: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关联性,如词义相近、相反等
教学策略: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策略: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跨文化交流:通过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词汇积累:鼓励学生积累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词汇量
汉日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浅议汉日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摘要:日语与汉语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两种语言词的分类不对应,语序也完全不同。
汉语属于svo(主谓宾)型语言,语序决定语法成分;日语属于sov(主宾谓)型语言,语法成分由各种附属词决定。
这些差异导致了翻译中词性转换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词的分类;语序;汉译日;词性转换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32-02从词的分类来看,现代汉语可分为12类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日语可分为10类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副词、连体词、接続词、感叹词、助动词、助词。
汉语的词类似乎比日语多,可是所有汉语的词类都可以在日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词类,而日语中的形容动词和连体词却是汉语中没有的。
这种词的分类不对应使得翻译中需要进行词性的转换。
其次,从语序来看,日语属于sov型语言,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除了修饰语(定语或状语)一定要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和谓语要放在句尾之外,其他主语和宾语等句子成分的语序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而汉语属于svo型语言,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决定,语序的变化会对语义产生影响。
这种语序的差异必然导致翻译时词性的调整。
词性的转换可以分为两种即强制性词性转换和选择性词性转换。
强制性词性转换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属于这类词性,而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则会变成另一类词性。
例如日语「飢える、太る、尖る」是动词,汉译后需转换成形容词“饿的,胖的,尖的”。
这种在翻译时必然要发生的词性转换就是强制性词性转换。
选择性词性转换是指在翻译时既可译成与原来一样的词性,也可译成另一类词性。
例如日语「資源の蓾約、消費の減少、品質の向上」是名词性表现形式,汉译时既可译成名词性词组“资源的节约,消费的减少,质量的提高”,又可译成动词性词组“节约资源,减少消费,提高质量”,这种转换词性的译法即为选择性词性转换。
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

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日语和汉语是没有亲属关系的两种语言,但日汉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词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同形异义词。
同形词的存在给日中两国学习相互语言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有时也会产生不少由同形异义词引起的困惑和错误。
因此日汉同形异义词的研究在日语和汉语的语言教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日汉同形异义词的研究还涉及到日语和汉语之间的语言接触的问题,而且该研究在词汇史方面也具有很大意义。
尤其是对词义的历史演变方面。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日汉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来寻找在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当中有哪些动因和规律。
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回顾了日汉同形异义词产生的背景,阐述了什么是日汉同形异义词、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做了交代。
在此基础上,本文第二章介绍了日汉同形异义词的分布情况及其在日语和汉语中的定位和有关先行研究,然后提出了采用共时视角与历时视角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日汉同形异义词的观点。
此外,第二章还针对日汉同形异义词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双音节词和单音节词分别进行了个案研究,并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笔者认为目前的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能做到的还只有描述意义变化的过程,而无法从分析归纳得到的结果中推导出能够说明意义变化的理论。
其次,要探讨意义变化的规律至少需要两个前提,那就是第一要清楚什么是意义,第二要确立描述意义和意义变化的方法。
接下来,本文第三章探讨了语言接触和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的关系。
像日语和汉语这样难以确立语音对应规则的语言之间有什么语源关系,套用过去的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是有限的。
应该弄清楚语言接触的机制,但目前只能假设语言接触有阶段性。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日汉同形异义词的实例研究分析日汉之间的语言接触情况,得出了日语和汉语中具有共同的概念,而且这个共同概念是相当普遍的这一结论,笔者认为可以假设某种“核心义位”的存在。
而要想准确地描述日汉同形异义词在日语和汉语中的意义变化过程,需要日汉之间共通的坐标,也就是需要确立一个具有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意义描述的方法。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体验为例

一、概述中文和日文有着较为相似的发音和词汇,因此在中日交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同形异义词。
这些同形异义词在听、说、读、写时会给中日语言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围绕中日同形异义词展开研究,以体验为例,比较中日两种语言中体验一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并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中文中体验一词的含义与用法1. 体验的基本含义体验一词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亲身参与或感知来获取知识或感觉。
比如“体验生活”“亲身体验”等用法,常常表示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和领悟。
2. 体验的衍生含义在汉语中,“体验” 还可以指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获得感受或知识。
“体验一下”“感受体验”等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
三、日文中体験一語の意味と用法1. 体験の基本意味日文中的“体験”一词在基本含义上和中文类似,指通过亲身参与或感知来获取知识或感觉。
例如“体験学習”“実地体験”等用法,也表示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和领悟。
2. 体験の派生的意味在日语中,“体験”还可以指的是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获得感受或知识。
“体験してみる”“感情を体験する”等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
四、中日两种语言中体验一词的异同比较1. 体验一词的基本含义在中日两种语言中,体验一词的基本含义基本相同,都是通过亲身参与或感知来获取知识或感觉。
这反映出中日两种语言对于体验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着相似的特点。
2. 体验一词的衍生含义在中日两种语言中,“体验”一词的衍生含义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比如在汉语中,“体验一下”“感受体验”是比较常见的用法,而在日语中,“体験してみる”“感情を体験する”则是相应的表达。
这些衍生用法在中日两种语言中虽然有着类似的含义,但具体的使用方式和表达习惯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中日两种语言中体验一词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基本的含义上,中日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相似的,但在一些衍生的含义上,由于各自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一些差异。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对照研究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对照研究关键词:同形同义词;形容动词;词性研究目的与意义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中日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影响。
因此对中日语言,特别是对中日词汇的对比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日语研究的热点,并已取得众多成果。
例如,在语构成方面,彭广陆(2009)中将“改建”—「改築」、“窃听”—「盗聴」这样的形态类似、意思相对应的中日词语称为中日同素语,并以中日同素语为对象进行考察。
邵艳红(2010)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抽取783例三字词,从『『明六雑誌』中抽取三字词748例,以抽取的三字词为研究对象,从形成过程、词性、语构成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在个别语为对象的对照研究方面,吴夫迎(2017)以“牺牲”和「犠牲」为研究对象,从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含蓄特征三方面进行考察。
笔者通过在知网以“中日词汇对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结果发现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篇数最多。
但在知网用“中日同形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发现以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中以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多,其次是同形类义词,以同形同义词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最少。
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汉字词的习得易受到母语干涉的影响。
同形同义词虽然意思相同,但是在词性、色彩,搭配等方面存在不同。
同形异议词的显著差异不同这样的差异反而难以掌握,更易出错。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同形同义词进行了考察。
李(2012)中指出在日语教学基本词汇中与汉语完全同形的形容动词占多数。
而形容动词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二字形容动词与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的对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熊,玉冈(2014)中以自制语料库的1383个二字汉字词为对象,将日汉同形二字汉字词的品词的对应关系分为5类。
分别为①日汉词性完全相同;②日语词性多于汉语;③日汉词性完全不同;④汉语的词性多于日语;⑤日汉词性各有不同。
其中,第一类同形语数量最多,为57.99%。
本文以二字汉字形容动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形容动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的词性对照关系。
中日同形词的偏义研究

中日同形词的偏义研究众所周知,中日两国在经济、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
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日本深受中国的影响。
其中,汉字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表现之一。
远从晋代,日本人就已经开始学习汉语,而且还将汉语的表记方式——汉字引进到日本。
引进汉字之后日本才有了语言的表记方式。
日后,日本人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开发了其特有的文字——假名。
但是,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之后日本并没有停止汉字的使用。
而且,时至今日,日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汉字。
据1981年日本政府发布的《常用汉字表》统计,日本现在有1945个常用汉字。
常用汉字即日本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生产活动中常用的汉字。
但是,虽然汉字的数量众多,由于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的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相互融合,在意义、用法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衍生出了新的意思,所以同样的汉字与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汉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近年来,中日之间的交流又不断加深,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和学习日语的中国人都随之不断增加。
中日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虽然一个使用简体字一个使用繁体字,字体上存在差别,且发音上存在差异,但是若将这些忽略不计的话,二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词。
日本的国立国语研究所于1964年针对1956年的杂志上使用的词汇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统计,其结果发表于《现代杂志的九十种用语用字》。
结果表明,在现代日语中,按词汇种类划分,不同单词数(即同一个词不论出为汉语词汇。
41.3%总单词数的,为汉语词汇47.5%的)现几次都按“一”来统计.同时,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198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6000个基本词汇当中,有46.9%是汉语词汇。
一定有很多人盲目地认为,既然汉语词汇这么多,即便发音不同,沟通也没有问题。
但是,同形词的存在对于学习两种语言的人来说未必一定是好事。
正所谓一切事物都有其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同形词的存在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对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在日语和汉语研究人员中非常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2中
日同形词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汉语
与日语中由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字形相同,但含义却不一样,因此在中日同形词的比较中,学者更多的是在两种语言的词语含义上下功夫,抑或是进行大量的实例对比。
本文从对照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及误用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中日同形词,更恰当地进行日语翻译。
一、中日同形词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在同形词的研究中,中日两国可以说是同时起步的,但关于两国语言的深入对比,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之间。
日本同形词的研究者代表有大河内康宪、荒木清秀、西川
和男等;中国则以高伟雄、鲁元宝、曹丽萍等为代表,他们都为同形词的研究发展作出了贡献。
汉语和日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但是因为都使用汉字,所以两国的语言文字不断影响与融汇。
汉语和日语在词义上的交流历史十分久远,总体来说可以明治时期作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个时期。
明治时期以前由中国传入日本为主,明治时期之后则主要是由日本传入中国。
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时间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从中日两国的史料记载中不难得出,大致是在公元3世纪前后,从朝鲜半岛进入日本的中国书籍,使得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
随着汉语书籍以及佛教的传播,汉语流入日本,深刻影响了当时日本的生产及生活。
随着西方文明对两国本土
文化的影响,中日语言的翻译基本同时出现。
就日本来说,在与中国清朝政府的战争后,西方文明更加深入影响了日本人的思维,关于西方文明的词汇不断地涌现,这也是日本学习意识增强的体现之一。
在这之后,日本大量的翻译词传入了中国,比如现在被人们运用也熟知的“公害”“污染”“运营”等,都是起源于日本。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日本的流行语也不断影响着中国的网络语言,如“宅男”“萌”“食草”等。
从这些词语的流行不难看出,中日两国的交往还在不断深入,同形词还在不断地涌现。
从中日两国的词汇交流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形词之所以大量存在,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日语对于汉语的借用,最早从中国古代传入的外来语,已经深深扎根在日语中,如今的
中日同形词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东方语学院王尤
64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05.020
ywjszxk@
日本人不会将其视为外来语,这是主要原因所在。
二是中国从日本借用的词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汉语。
这种汉语现在被人们称为“和制汉语”,在中日同形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样的词汇也已融入汉语,所以中国人也并不会觉得“干部”“电报”“美术”是外来语。
何宝年在《中日同形词研究》中提到,同形词的范围不是只有字典,还有网络以及两国日常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出现的词汇。
同时他还提到,演歌、俳句中出现的特殊读法的固有名词、汉字的不同顺序等不应包含
在中日同形词的范围内。
[1]根据
已有的研究,笔者发现汉语和日语中的同形词比例都很高。
日语资料里出现同形词的比例为20%左右,汉语则高达50%左右。
这也表明,中日语言存在融汇与交集。
二、中日同形词的差异与误用
1.差异
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流逝,语言的含义是会发生变化的,中日同形词当然也是如此。
相对来说,同形词的变化不会那么明显,但在汉语与日语语义的对比之下,其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就体现了出
来。
根据同形词在词汇方面的差异,我们可将其分为同形异义词、同形同义词和同形类义词。
其中同形异义词是指字形相同,但意思完全不同,无法进行沟通的同形词。
同形词中最为广泛的是同形同义词,即除了发音,意义与字的形状完全相同,这类词对两国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同形类义词则兼具同形异义词与同形同义词的特点,使用方法与意义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使用不当会造成误会,也是整个同形词中最棘手的部分。
从语义学的视角看,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词语的含义:语法特色、词义特征和褒贬色彩。
词义特征是构成词语的核心部分,褒贬色彩与语法特征组成词语的周边部分。
之前大部分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词义研究,对于周边部分则研究较少。
实际上,周边部分对于词语的影响也相当大,比如褒贬色彩。
对于词语周边部分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词语意义,促进交流沟通的进行,因此笔者更加关注对周边部分的对比研究。
2.误用
首先,中日两国汉字构成要素不同,是造成误用的根本原因。
三喜田光次在研究中日同形词时发现,两种语言的词汇构
成看起来大致相似,但在语法与词义中还是有些许差异,他研究中国人在写作过程中对同形词的误用情况,从字形差异、单词构成数、构成要素、构成顺序等
方面进行了分类。
[2]
其次,由中日两国文化差异造成的误用。
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中,彼此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都有些许相似之处,但是两国的语言体系与社会文化完全不同,受到本国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中日同形词在交流使用时,难免会发生一些误用的情形。
再次,文字文体差异所造成的误用。
汉语与日语在针对同一物体进行描述时,文体差异也会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
比如“我早上8点起来”,翻译成日语为“私は朝8時起床すゐ”。
看上去表述并没有错,但这在日语里是十分正式的书面语,显得十分奇怪。
在语言环境的变化下,书面语与口语的混淆,也成为误用的原因之一。
最后,对母语的依赖性也是误用的原因之一。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进行日语学习时,会受到汉语语言习惯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在学习新语种时,会下意识地把母语使用规则进行新的套用,这有可能产生相悖的效果。
母语的干涉作用也是造成误用的原因之一。
65
2017.02三、中日同形词翻译转换众所周知,在翻译工作中,翻译的标准问题是衡量翻译水平的关键所在。
大家对于翻译标准比较公认的是严复“信达雅”的提法。
所谓“信”是指忠于原文,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不做增减变化。
“达”指翻译流程清晰通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表达方式、语法、修辞等方面都符合语言的要求。
“雅”指对翻译进行加工、美化、雕刻,让译文更加优美生动。
为了达到“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词性转换。
也就是说,原文的动词不一定要翻译为动词,名词不一定要翻译为名词,而是根据翻译的表达习惯、语法等进行相应调整。
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翻译过程中词性转换的重要性。
一是词的分类方面。
日语中有许多词性,如名词、形容动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感叹词、连体词、助动词、有助词等。
汉语则根据功能分为虚词与实词,虚词有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连词、象声词六种。
我们从分类中可以看出,汉语中无连体词与形容动词。
词的分类没有一一对应,所以在翻译时进行词性转换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二是语序方面。
附属词是日语表述语法关系的关键所在,
修饰语一定会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谓语放在句子最后。
日语中的主语、宾语成分是非常自由的,汉语中则恰恰相反,语法关系由语序来决定,所以当语序发展变化时,语义就会产生变化。
日语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汉语,将会不伦不类,所以根据相应的语言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是必要的,而调整工作最重要的则是对于词性的转换。
由于中日语言中都有汉字存在,中国人在进行日语学习时,可以通过汉字推测出文章的大概,正是因为同形词这个共同点。
然而这一特点也让学习者更加容易被母语思维牵绊,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
汉语与日语在同形词方面,根据不同的词义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困难的是同形异义词,字形相同,词义完全不相同,词义的变化常常让学习者陷入困境。
比如“商売という行私は新米です、よろしくお”,日语中的“新米”这个词汇,学习者很容易理解成字面意思。
尽管日语里面也有新米的意思,但更多时候是“新手”的意思。
如果把这个词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就很容易造成误解。
另外同形词中也有许多多义词,有的存在于日文中,有的则在中文里。
针对多义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义,以便更加准确地
翻译。
再如“勉强”这个词,汉语中的“勉强”有很多种用法;而日文中的“勉强”则是努力、用功、热心的意思。
“大事”在中文里的意思就是大事件,国家大事;在日文里则可以是大事、大祸、保护、紧要关头等意思。
从中日同形词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没有形容动词,直接使用日语原本的词性无法得当地表达出含义,所以翻译时必须转换词性。
基于汉语与日语的差异,想要将日语翻译成接地气的汉语,除了要选择合适的词,还要把握好词性转换,在尊重日文原文基础之上,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总体来说,中日两国的语言虽有融汇与交集,但两国的语言系统、社会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同形词的差异。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同形词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当可以有所助益,运用不当则造成障碍。
对于中日同形词,我们只有客观正确地对待并熟练掌握,才能加
深对语言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何宝年.中日同形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转引自王梦雪.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以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误用为中心[D].东北财经大学,201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