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白先勇余光中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文本三白先勇《游园惊梦》课件资料讲解

文本三白先勇《游园惊梦》课件资料讲解

2)汤显祖《牡丹亭》、昆曲《游园惊梦》的内容
3)小说文本中出现的几段昆曲唱词有怎样的表现力
昆曲的介入,扩大了小说的表现力,使得钱夫人的整 个意识流有了一个指向。其中的情感和情节不用作特意 交代。只要我们明白《牡丹亭》,我们就明白唱《牡丹 亭》的钱夫人。用昆曲的联系,把潜意识里的活动表露 出来。
在窦公馆豪华铺排的宴席上钱夫人多喝了几杯花雕,又受到 天辣椒的刺激,眼前景象唤起了当年在南京清唱会的景象,天 辣椒如何对待她的亲姐姐桂枝香,勾起了在南京清唱聚会上发 现自己亲妹妹与自己情人郑彦青郑参谋的私情,一阵急怒,哑 了嗓子。此刻,由于听到《游园惊梦》,触景生情,心理上又重 新经历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验,以往经验和眼前情境所 形成的合力唤起并且推动了钱夫人的意识流动。
5)昆曲与意识流的结合
我写这篇小说写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内心 的活动,我都不满意。起初我并没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女 主角回忆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也有音乐、戏剧的背景,为 了表达得更好,尝试用了意识流手法。
《游园惊梦》的圆熟精致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后半部分采用意识流手法且转换自然。
在南京的生日宴场景中,经历了哪些事情?
在当年南京的那次清唱会,钱夫人发现自己的情人郑彦青和 自己妹妹月月红的私情之后,已经有了一次“惊梦”。那次 “惊梦”沉淀在内心深处,成为一个创伤。在这次窦夫人酒筵 和昆曲清唱会上,天辣椒和程参谋的在场这个外在因素,再次勾 起了钱夫人内心原来的创伤,于是有了第二次“惊梦”。“游 园”而“惊梦”,似乎成为一个模式,反复地折磨人的灵魂。
一、意识流 二、人物形象 三、美人迟暮、人生如梦与思乡 四、传统文化意象
场景一:进门 人物:刘副官
场景二:前厅 人物:窦夫人

论白先勇小说悲剧意识

论白先勇小说悲剧意识

论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炜淇【摘要】:本文从悲剧情感、悲剧意识分析《台北人》和《寂寞的十七岁》,从作者独特的生活环境、人生体验以及与之俱来的美学追求,还有特定社会、时代的特征两个维度探讨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意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白先勇,这位被余光中视为“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以《台北人》和《寂寞的十七岁》为例,就抒发了他富有深意的悲剧情怀。

表现了女性悲剧情感和一大批从大陆大台湾到海外的华人的痛苦哀嚎和动荡不安的灵魂。

而《寂寞的十七岁》则从主人公杨云峰的成长角度,透露了一位生活环境优越、但缺乏家庭关怀的少年寂寞的心境。

一时代的悲剧命运各类女性的寂寥苦难的人生悲剧,是《台北人》首先展示的主题。

例如《永远的尹雪艳》,主人公尹雪艳,一个外表美艳而内心冷酷的女性,到台湾之后又成了台北上层社会的交际花。

她清冷阴柔、素雅高洁,却粘上她的人都招致了悲惨的下场。

在这样一个道德败坏、人性沦丧的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挚的爱,男人们只把她视为玩物,而她也只能以牙还牙。

能不动声色“永远不变”,因为她谁也不爱,揭示了风尘女子自甘堕落的悲剧命运。

《台北人》的悲剧意识另一重主题是,离乡背井者的绝望、没落、颓败的悲剧情绪。

高级将领、中级军官、将军夫人、经理、金融家、小职员等形形色色的人物。

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随国民党从大陆逃到台湾的四川人、广西人……虽然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各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是真正的台北人。

二、成长个体的悲剧情怀悲剧情怀不是时代的专利权,即便从横向的角度看,每个个体的成长中仍或多或少体现出各种悲剧色彩,其中《寂寞的十七岁》就讲述了一位出身很好、性格孤僻、学业不佳的少年——杨云峰的悲剧命运,在家无法面对期望颇高的父亲、在学校无法和老师同学自如地交往,以至于到了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的地步,一次意外的受伤,得到了一位好心的同学魏伯炀的帮助,可对魏伯炀的友谊逐渐发展为超出一般友谊的情感,随之而来的闲言碎语使他们疏远了,感情依靠旋即又被寂寞代替了。

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

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

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2008-01-02 09:55:02)转载标签:文化摘要: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是白先勇创作的特点,但感伤主义更具个人色彩,作家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乡愁形象来表现。

本文试着从作品中的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乡愁去进一步挖掘作家内心深处的感伤情怀与实质。

关键词:白先勇;感伤情怀;乡愁;白先勇创作的三大特点: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

因此,白先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伤感主义色彩,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几乎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而构成白先勇作品的感伤主义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就作品中所突现的“乡愁”——怀念祖国、故乡、亲人的无限哀愁。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家如此深有感触?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呢?近代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化,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一部分的中国人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不理解就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后来美国经济的强行侵入,使得台湾的经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那一些人就对台湾产生了一种茫然的心态,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成了所谓的“无根的一代”,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无限寂寞孤独的“乡愁”。

他们身处异国,但经常怀念的却是自己童年时代的祖国、亲人、故土。

所以在台湾的某些作家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绪,曲折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沉的民族感情。

而白先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作品中的乡愁是通过各类人表现出来的,下面就他的作品来试将人物归类。

一类是台湾上层人物表现出来的“乡愁”。

在《游园惊梦》中,钱夫人的“感伤”,她虽然到了台湾后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大陆的东西,对南京的一切总是难以忘怀,口中总不离南京,常常用台湾的的东西与大陆的东西来对比。

在穿衣服上,尽管衣料旧了看起来不够亮,但一想到是从南京带出来的就宁愿用它来裁衣也不愿意到鸿翔绸缎庄买份新的。

因为“她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

”在与人谈到看戏上,她觉得台湾里演的戏不值得看,“好久没看了”、“住在南部,难得有好戏”。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乾隆皇帝的江南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
诗歌在节奏上明显显露 出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即通过诗句的移行来造 成一种视觉效果和情绪 效果。复沓的手法与重 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 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 性,读来韵致绵长,而 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 韵的摇曳多姿。
小说中的孽子们是一群漂泊无依的孩子,他们 被遗弃在街头,被逐出家门,或屡次从家中逃 跑。父母视他们为“畜生”,世俗世界更不可 能接纳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在夜间出没。他们 虽然各有各的不幸,却选择了同一个可以逃避 不幸的王国,因为“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 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 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 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倪匡谈《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 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阕《笑傲江 湖》,正、邪之间的分野究竟如何,是根据世 俗的人云亦云来分野,还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来 分野,还是照自己的判断来分野。正是什么? 邪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 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书中又各有了答 案,这是《笑傲江湖》最不同凡响之处。
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 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热爱中 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中国,最美最母亲 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 条黄河的支流”。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开始在《明报》连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 西风》。 1969年 创作《鹿鼎记》。 1972年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二、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东方板块主要由
日本和东南亚两个地区组成。日本的华文 文学与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关 系紧密,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中国新 文学的倡导者都是戊戌变法后东渡日本开 始从事文学活动的;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 吾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也于辛亥革命前后 留学日本并转向文学创作 。
3.为什么说“香港文学由于文化根基和环境迥 异于内地,因此既不可能成为深圳那样的 ‘特区文学',也不可能完全与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内地文学合流,它将在两地作家的
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 学中独特的一支”?请结合香港现当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对其这一特色加以简要概括。
4.刘以鬯的《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体现出很高程度的创 新和开拓,请结合作品对此给予具体说明。
第三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 其代表作家
○海外华文的历史发展与繁荣 ○“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本土
性特征日趋明朗 ○东方板块的历史进程 ○西方板块的构成与特色 ○美华文学的丰硕成果
一、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与总体发展态势
所谓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在中国以外的 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 文学作品,也就是中国以外各国的华侨、华人、 外国人以华文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华人和 其他人在居住国的社会生活,或在中国的社会生 活为内容的文学作品。
三、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的历史变迁
(一)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历程 (二)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思考题
1. 20世纪的台湾文学处在祖国大陆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中间地带,它接受了两者的哪些 影响?
2.作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陈映真 小说具有怎样的特色?在艺术上显示出了哪 些新的审美追求?

白先勇

白先勇

梦萦桂林摘要: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对峙导致了许多流亡到台湾而一时无法回到大陆的中国人无限怀念故乡。

情思细腻的文人往往将这种特殊的思乡之情寄寓在作品中,余光中的《乡愁》抑或是席慕容的《我的家在高原上》皆是如此,白先勇的作品中亦有关于其故乡——桂林的影子。

白先勇先生对故乡的思念却具有一种特殊性,他的思乡具有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落寞和无奈。

通过归纳白先勇的作品对桂林的描述与怀想,结合社会原因与白先勇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乡愁的特殊性,总结出白先勇思乡背后“今非昔比”的主体意识。

关键字:桂林意象;思乡;今非昔比;无奈逝去的事物或人总可以勾起人们无限追忆,这些回忆可能是快乐、温馨的,也可能是忧伤、凄冷的。

中国人向来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尤其是离开家乡后,这种感情就显得特别的真切。

当家乡成为故乡,那片自己曾经熟悉的土地再也触及不到,所有曾经在那里发生的故事都将离自己远去,这样的忧伤对于游子来说是无比深切的。

白先勇出生于广西桂林,虽然他在桂林仅生活了7年,但是桂林的记忆碎片却深深扎在了他心中。

因此白先勇的作品往往有桂林的影子,或者直接以桂林为背景。

《花桥荣记》、《玉卿嫂》皆以桂林为背景。

为什么桂林会频频出现在白先勇的作品中?如果单单是为了使作品题材更丰富,那么大可不必,因为白先勇亦可以写重庆、写上海、写香港等等,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选一个背景并不难,所以不必一定要选桂林。

但是他恰恰就是选了桂林,选择了曾经带给他许多美好回忆的故乡,这其中对于故乡的怀想是他选择桂林的重要原因。

有关桂林的作品在白先勇的创作生涯中中独树一帜,使他的作品带有了桂林的气息,并构建了桂林意象。

故乡的概念往往在人们离开家乡后变得清晰,思乡则往往在游子的身上发生,尤其当他们遇到不如意之事时,思乡则变得尤为深切。

从大陆逃亡到台湾的中国人因为政治的缘故,曾三十几年与大陆失去联系,那些还留在大陆的人、事、物切牵绊着他们的心。

匆匆逃亡,许多了人失去了财富、权利、亲人、爱人等等。

东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16秋在线作业1

东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16秋在线作业1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16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上述诗句出之于哪首诗( )A. 《苹果树下》B. 《岁月》C. 《麦地》D. 《哎,大森林》正确答案:2. 被称为“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的剧作是()A. 《龙须沟》B. 《白毛女》C. 《茶馆》D. 《关汉卿》正确答案:3. 《记波外翁》记叙的是在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的悲剧,这动荡年代指的是( )A. 抗日战争时期B. 解放战争时期C.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D. "文化革命"十年浩劫时期正确答案:4. 小说《受戒》描写了和尚娶妻生子、杀猪吃荤、赌钱等行为,以及小和尚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A. 对违背佛门清规的出格行为的批判B. 超脱世俗欲求的虔诚信仰的赞美C. 把出家做和尚看作是一种谋生职业的否定D. 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正确答案:5. “无论如何,人贵有一点精神/我始终信奉无神论:/对我开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

”上述诗句出之于诗篇()A. 《我》B. 《相信未来》C. 《有赠》D. 《重读<圣经>》正确答案:6. 布局精雕细琢,工于营造意境,用诗的语言托物寄情,歌颂祖国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具有上述特点的作品是()A. 《太阳下的风景》B. 《社稷坛抒情》C. 《茶花赋》D. 《黄鹂》正确答案:7. 朱帘秀是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 《茶馆》B. 《游园惊梦》C. 《关汉卿》D. 《青春之歌》正确答案:8. 《哦,香雪》中,香雪觉得木匠父亲为她考上中学而特意制作的铅笔小木盒笨拙、陈旧,她用四十个鸡蛋在火车上换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这一情节是为了表现香雪( )A. 忘厂艰苦朴素的传统B. 追求时髦C. 忘本思想D. 对现代科学文化、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确答案:9. 《关汉卿》一剧的中心线索是()A. 以关汉卿与朱帘秀的爱情为中心线索B. 以关汉卿的生平事迹为中心线索C. 以关汉卿的剧本《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D. 以王著刺杀权奸阿合马为中心线索正确答案:10. 陈翔鹤的小说是()A. 《将军族》B. 《陶渊明写挽歌》C. 《红旗谱》D. 《透明的红萝卜》正确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16秋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打算有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近代艺术学派与潮 流、批评和思想,并尽可能选其代表作品。我们如 此做并不表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偏爱,仅依据‘他 山之石’之进步原则……我们感于旧有的艺术形式 和风格不足于表现我们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情感,所 以我们决定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们可能失败,但不要紧,因为继我们而来的文艺 工作者可能会因我们失败的教训而成功。 ……我们 尊重传统,但我们不必模仿传统或激烈地废除传统, 不过为了需要,我们可以做一些破坏的建设工作。”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
“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诗是我的妻,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 译则是外遇”。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 欧洲是外遇”,“美国是弃妇”。
第三个时期:从《永远的尹雪艳》开始, 白先勇的小说艺术探索臻于成熟的境界。 《永远的尹雪艳》 《孽子》:上篇《在我们的王国里》;下 篇《安乐乡》

白先勇:“我一直觉得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情。 我们经常在挣扎,人的内心都有不可言喻的痛, 我想文学可以写出来”、“教人一种同情、一 种悲悯”。 夏志清教授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 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 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於梨华和白 先勇”。白先勇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 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 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白先勇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谪仙记》《寂寞的十七岁》、 《台北人》、《纽约客》; 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屋》、《第 六只手指》; 长篇小说《孽子》; 剧本:《游园惊梦二十年》《玉卿嫂》《金 大班的最后一夜》等。

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金大奶奶》发表到赴美前夕, 是他的创作前期。 《寂寞的十七岁》 《玉卿嫂》

《听听那冷雨》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 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 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 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竟凝 结为一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景,一阵 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 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 雨腥,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身,同时渗透 每根神经。

第二时期:白先勇到美国留学,这是其创作 的分水岭。 《芝加哥之死》《谪仙记》《上摩天楼》。


六年来的求知狂热,像漏壶中的水,涓涓汩汩,到 毕业这一天,流尽最后一滴。他一想起《莎士比 亚》,他的胃就好像被挤了一下似的,直往上翻。 他从前把莎氏四大悲剧从头到尾背诵入心,可是记 在他脑中的只有麦克佩斯里的一句:
生命是痴人编成的故事, 充满了声音与愤怒, 里面却是虚无一片。 芝加哥,芝加哥是个埃及的古墓,把几百万活 人与死人都关闭在内,一同销蚀,一同腐烂。 “吴汉魂,中国人,卅二岁,文学博士,一九 六○年六月一日芝加哥大学毕业——”那几行自传又 像咒符似的回到了吴汉魂的脑际,他心中不由自主 的接了下去: “一九六○年六月二日凌晨死于芝加哥,密歇 根湖。”

50年代末,台大外文系学生陈若曦、王愈静 等组织了一个交友性的组织“南北杜”。一 年以后,该组织改为“现代文学社”,推选 白先勇为社长。 1960年3月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白先勇 任主编。其主要成员有陈若曦、欧阳子、李 殴梵、王文兴、王愈静、叶维廉、刘绍铭、 张先绪等。

《现代文学》发刊词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之思与游子之恋 二、余光中对“现代散文”的革新 三、余光中散文名篇品读

一、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之思与游子之恋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里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我“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长在” , “我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圆,而中文是其 半径,半径愈长则圆周愈大。我希望自己能 把中文写好,写美,把半径更加延长。”

一、白先勇与台湾“现代派小说” 二、余光中与“现代散文”
现代派
现代派在中国形成某种气候,是20世纪30 年代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30年代现代派的一个重要成员纪弦,他将 大陆30年代的现代派引到台湾,发起成立台 湾的“现代派”,办起了台湾的《现代诗》 诗刊。 1956年1月15日.“现代派”在台北市正式 成立,当天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
“秋,确实是奇妙的季节。每个人都幻觉自 己像两万呎高的卷云那么轻,一大张卷云卷 起来称一称也不过几磅。又像空气那么透明, 连忧愁也是薄薄的,用裁纸刀这么一裁就裁 开了。”(《望乡的牧神》) “我在法国的露娃河中游,就经过这么一大片 接一大片的向日葵田。那天风日晴美,我把 车停在田边,为这无尽的明艳摄影。一时满 田的绿发金童都回过头来对我灿笑,笑成了 一幅童话的插图。”(《驶变迁,仍较欧洲各国文字为纯。 中国文化,不但素来比近邻各国文化为高,抑且影 响四邻的文化”,是“历久而弥新的活传统”。 “今日的中学生,读四百年前的《西游记》,或一 千多年前的诗,可以说毫无问题,甚至两千年前的 《史记》,或更古老的《诗经》的部分作品,藉注 解之助,也不难了解”,而“在欧美各国,成为文 言的拉丁文已经是死文字了,除了学者、专家和僧 侣以外,已经无人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