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

合集下载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18分,黄河一掬余光中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

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

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

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

,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拉到喉核。

一行八九个人,像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郭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

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

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

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

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和父亲亲密无间是20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中和父亲可以亲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仿佛是看某部电视剧中听到“白马王子”一词,爬上父亲的腿去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不记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欢的男孩”之类的话吧,他是从来都给我以正确而真实的解释的。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大放送:只谈乡愁,不足以认识真实的余光中!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大放送:只谈乡愁,不足以认识真实的余光中!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大放送:只谈乡愁,不足以认识真实的余光中!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

余光中,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居于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1余光中的生活1事例一:初试啼声二十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衷,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二十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4-3-3第三节 人物访谈阅读

4-3-3第三节   人物访谈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 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本访谈中,采访 者一共提出了七个问题,题目要求考生对 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因此,我们不应 随意摘抄,而应将这七个问题大致进行如 下的分类和整合:第一方面,是第①个提 问,内容是“开始学习钢琴的情 况”(“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被访者的回答是怎样开始学习钢琴的,因 此可以归纳为:被访者学习钢琴的经历或 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 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 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 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 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 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 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 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 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 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 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 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 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 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 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 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 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 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 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但没有充 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 的思路继续下去。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 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的 回答在陈述时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 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

简短的余光中生平介绍作文

简短的余光中生平介绍作文

简短的余光中生平介绍作文
编者按: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被大家熟知,但是你们知道先生的生平吗?下面我们来看看《余光中》这篇作文吧!
你们知道余光中吗?他是一位作家,诗人、翻译家。

一生才华横溢,写出了无数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在中国土地至少一半的炎黄子孙都认识他。

总理温家宝也曾多次拜访过他。

在光鲜的背后,是辛苦和坎坷的一生。

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10月21日,那时战火纷飞,正是我国在与日本抗战的时候。

他9岁那年,日军马上要进入南京城大开杀戒,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京大屠杀。

幸好余光中和他母亲迅速逃亡。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台湾。

开启了他们艰苦的生活。

余光中从小出生于中国大陆,却与祖国妈妈40年没有见面。

过了几十年,余光中终于回归了故乡。

他来到黄河边,把故乡的泥土装进盒子,放进书房。

想故乡了,就打开盒子,看见了泥土,就仿佛又看见了那汹涌澎湃的黄河。

余光中还写下了一首思念故乡的诗歌——《乡愁》。

余光中度过坎坷无数的前半生,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

我要向余光中学习,无论条件多么艰难,也要坚持下去,那样你就会成功。

老师评语:用简洁大气的文笔,写出了余光中的传奇一生和深切的思乡之情,又引出了你自己的观点: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作者|赤城四小四(2)班刘畅。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高中作文素材:余光中的“盗版”签名

高中作文素材:余光中的“盗版”签名

高中作文素材:余光中的“盗版”签名【人物名片】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2012年,浙江省组织了一个作家访台团,前往台湾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访台团中的两位温州籍作家,率先去拜访了住在台湾高雄的余光中,因为这两位作家要负责接余光中夫妇去餐厅就餐。

在拜访过程中,其中一位温州的翁诗人取出一册标有余光中著的诗集《乡愁》,对余光中说:“这是我特意从大陆买的,请余先生帮我签名留个纪念。

”余光中看到这本书的封皮装潢考究,封面设计也很精美。

不过,他随手翻了翻后,就用轻柔而果断的语气回复说:“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这应该是盗版的。

”对此,那位翁诗人觉得很意外,因为他一直都认为这本书是正版的。

同时,他又感到颇为尴尬:拿一本盗版的书,来请余光中签名,这叫什么事呀?于是,他连忙道歉:“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也没有想到这本书居然是盗版的。

”余光中没有生气,他微笑着说:“没事,只要你喜欢我的书就好。

”随即,余光中取出笔,在这本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自己的著作”上,依着扉页认真签下自己的大名。

见此情景,那位诗人感动不已。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折射出的是他的豁达与大度,宁可让自己吃亏,也要顾及别人的面子。

当然,给人留面子,并非无原则性的迁就。

其关键是,能够在对方尴尬的时候,在对方感觉无地自容的时候,主动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名师解读】给人面子是尊重人的体现,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给人面子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宽容精神。

余光中先生明知对方的书是盗版自己的,却毅然为其签名,正是他一以贯之宽以待人美德的集中体现。

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情感,它涵盖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记忆、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

中国著名作家余光中以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乡愁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情感的魅力。

一、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的故乡思念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他通过文字将故乡的美丽与深沉嵌入每一个字句中。

在他的作品中,故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充满了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他描绘了故乡的风景、人物和风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在《乡愁》一诗中,他写道:“乡愁是这样的一首小诗/不是短暂的烟火/稍纵即逝/而是长久的生活。

”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对童年的记忆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即使时光匆匆,记忆却能将它定格在心中。

余光中经常通过回忆童年的故事来表达对乡愁的情感。

他的文学作品中 often recount his childhood memories, describing the innocence and simplicity of village life. 例如,在《童年》一文中,他描述了童年时的玩伴、游戏和乡村田园风光,勾起了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这种童年记忆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余光中所展现的乡愁情感。

三、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余光中对乡土文化的喜爱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明显感受到。

他经常以他独特的方式描述乡土文化的细节,让人们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的价值和底蕴。

在《乡土中国》中,他记录了中国乡土文化的诸多方面,包括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传统生活方式、习俗和民间故事等。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感情,从而也更能理解乡愁情感。

四、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余光中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体现在对人物的情感描写中。

他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可信的人物形象,将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历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是平凡而真实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人物阅读璀璨五彩笔——余光中山东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编者按:仅以此文纪念逝者,先生之德,光风霁月。

先生之志,芙蕖出泥。

先生之文,脍炙人口。

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生前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诗人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他的办公室正对台湾海峡,远眺熟悉的故乡“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乡愁》,这是大陆读者对他最熟悉的作品。

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泉州人,抗战时期又在重庆住了几年。

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一个中国人。

”2013年10月,余光中来上海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展”开幕式。

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现在任教的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他驰骋文坛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

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据台媒报道,余光中此次病重,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後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告别人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媒体常定义我为‘乡愁’诗人,这自然不是一个坏的称号,但我的作品还是要比这个称号复杂一些”,4年前,85岁的余光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首小诗立了大功,但也好像一张巨大的名片,有时遮住了他本人的面孔。

他说,乡愁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时间和文化上的,“我最近就在写一系列‘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的诗,过去也写过不少怀古诗。

古典诗并未过时,你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贯穿了余光中的一生。

在台湾岛内,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卫者。

2005年,陈水扁当局就提出过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强力反对,余光中是其中先锋。

他曾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今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再次审核新课纲内容,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

余光中和超过5万位各界人士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最终使得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维持45%至55%不变。

“诗歌丧失读者,诗人应该自问,写得够不够好。

并非要一目了然,但要让读者能够循着你的诗歌进入你的世界。

诗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写出更深入浅出的作品,而不是责怪读者都去听流行歌了。

不过我有些冤枉,我的诗很少有人不懂的,却要常常替看不懂的诗人辩护。

”“我最得意的诗还没出现,所以我还在继续写。

只要还在写作,我就觉得自己还死不了。

”4年前,余光中在上海的幽默言谈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如今,诗人远去,诗心与诗作长存。

一、余光中的生活1、事例一:初试啼声廿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中,「因为我心中存有疑问。

」他直觉,共党政体不适合自己。

在一个连思想都要箝制的政党生活,文人如何能坦率从文?对一个已下定决心要成为作家的年轻人而言,他只有摆脱,才能畅言。

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廿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

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可引用“陶渊明”2、事例二: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余光中回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

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

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

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

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种量。

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话题:生活的艺术,美,诗意生活,价格与价值3、事例三: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

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二、余光中的谐趣:1、事例一: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2、事例二: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

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

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

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眼看自己无完璧归赵之意,朱立民索性声明是赠他的,并附送了上卷。

还有十多本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图书,在自己的书架上也有十多年的“侨龄”,以至久借而“归化”。

听说借书处仍是当年那位漂亮的女士管理,吓得余光中十来年再不敢进她的辖区。

3、事例三: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使他吃惊的是,他是头一次看到此书。

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

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他对笔者说:“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怎么可以出‘强盗’!当然,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如果白胖胖的,那我也高兴。

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考证的麻烦。

”三、余光中的婚姻家庭1、事例一:小袋鼠妈妈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范我存结婚。

结婚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应该更是清晰。

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

她住进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那栋占地一百多坪的日式房子,协助婆婆一同持家。

身体瘦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竟然渐渐强壮起来。

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正如余光中早年形容的:小袋鼠的妈妈,然后是两个三个,以至于一窝雌白鼠的妈妈……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

婚后两年婆婆去世,她开始主掌家务,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伺候一家人吃饭。

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

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验,但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

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

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