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人们爱情观的转变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婚恋观念变化

中国人口婚恋观念变化

中国人口婚恋观念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人口的婚恋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结婚年龄和婚配方式上,还涉及到对婚姻观念的重新定义和对婚姻制度的重新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人口婚恋观念的变化,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婚姻观念的重新定义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结婚是一个人生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对于婚姻的定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如今,婚姻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平等和自由的选择,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压力或义务。

二、结婚年龄的晚推过去,中国人的结婚年龄普遍较为年轻,尤其是女性。

然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职业发展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推迟结婚。

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的追求,他们更愿意在事业稳定、经济独立后再考虑结婚问题。

三、异地婚姻和跨国婚姻的兴起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异地婚姻和跨国婚姻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城市或国家的范围内寻找婚姻对象。

这种变化既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促进了跨地域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婚姻观念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也对性别平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过去,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观念在婚姻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逐渐转向平等和尊重个体选择的价值观,婚姻逐渐成为男女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重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

五、婚姻制度的变革和改革中国的婚姻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改革中。

例如,婚前协议的合法化、离婚的简化程序和法定伤害赔偿的引入,都使得婚姻制度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和个人选择。

六、影响因素和挑战人口婚恋观念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条件、社会氛围、家庭价值观念和各种传媒的宣传影响等。

同时,新的婚姻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例如婚恋交友平台的滥用和婚恋诈骗的增加。

总结中国人口婚恋观念的变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由选择和个人权益的追求。

国人婚恋观之变迁

国人婚恋观之变迁

国人婚恋观之变迁婚恋观,顾名思义是婚姻和恋爱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人的价值观念在婚恋问题上的表现。

从建国至今,中国人的婚恋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恋观与时代挂钩,与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影响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

1949年—1978年反对封建传统婚恋观,崇尚婚姻自由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自此开始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治统治,这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封建时代都要来的漫长。

与此同时,封建传统婚恋观根深蒂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夫一妻多妾”、“同姓不婚”、“门当户对”等深入人心,成为封建社会婚恋最高准则。

在这种制度下,婚姻毫无自主性可言,在当时自由恋爱是被严格禁止的,私相授受,私定终身,都会被冠以“淫奔”之名,是封建社会所不容的。

婚姻必须经媒人介绍,并由父母做主,单有父母之命,或是单有媒妁之言都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

“一夫一妻多妾”,也并非男性对婚姻有自主选择权,男人可以拥有很多女人,但妻子只能有一个。

如果一个男人有两个及以上妻子,或者以妾为妻,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突破了封建传统婚恋观,颁布了新时代的婚姻法,国人的婚恋观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父母包办转向自由恋爱,女性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婚姻制度由旧社会夫为妻纲的“一夫一妻多妾”变成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一夫一妻”,就是说一个男人只能够和一个女人结婚,如果同时和两个及以上人结婚,则构成重婚罪。

封建社会的童养媳和买卖婚姻也以法律的形式被明令禁止,自此中国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婚姻自由。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贫富差距相差不大,没有涉及过多的物质条件,受利益因素干扰小,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纯真,女性在择偶时偏向找思想觉悟高的劳动模范和革命战士。

恋爱对象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介绍,形式比较单一。

1978年—2000年婚恋观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的婚恋观也出现差异。

当代爱情观与婚姻观的演变

当代爱情观与婚姻观的演变

当代爱情观与婚姻观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当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强调的是家庭的稳定和传统道德观念,而现代的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幸福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一、传统爱情观与婚姻观传统社会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束缚。

在传统爱情观中,男女之间的婚姻是为了守着家族的传承,继承父辈的衣钵。

爱情在这种观念下排在次要位置,而且婚姻更多是依据父母的安排和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

婚姻被视为一种契约,固定的角色与责任被赋予给男女双方,要求他们顺从社会的期望,遵守婚姻的法规和道德规范。

二、现代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现代爱情观与婚姻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爱情不再被束缚于家族的期望和社会的规范,而是变成了个人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对于当代人来说,婚姻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自由契约而非束缚。

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与平等,更看重夫妻间的精神共鸣与情感交流。

夫妻双方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伴侣,并且可以相互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和需求。

在现代爱情观与婚姻观中,个人的追求和幸福感变得更加重要。

爱情和婚姻不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个体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同样重要。

爱情与婚姻更多地被看作是个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三、当代爱情观与婚姻观的挑战尽管现代爱情观与婚姻观带来了许多积极方面的变化,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夫妻关系的维系变得更加困难。

当个体的需求超过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时,容易导致夫妻间的矛盾和分歧。

双方过于强调个人的权益,很容易忽视了彼此之间的互助与支持,导致婚姻关系的疏远和不稳定。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也对婚姻和爱情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工作压力、经济问题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婚姻关系。

夫妻间的沟通和互动也受到了限制,容易导致感情的疏离和婚姻的破裂。

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

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

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在婚姻观念方面。

传统的婚姻观念曾经给中国女性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中国婚姻观念主要强调婚姻的纽带性和家庭的稳定。

在过去,父母往往是决定子女婚姻的最终裁决者。

大多数女性被迫接受包办婚姻,而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育和家庭的延续。

然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开始追求更广阔的人生空间和自由选择。

她们逐渐认识到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而是一个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幸福的方式之一。

其次,近年来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和匹配度。

传统的相亲和家长介绍逐渐被交友平台和线上婚介所取代。

女性们更加注重与伴侣的精神和情感契合程度,而非仅仅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她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而不再过度依赖婚姻来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国女性普遍更加独立和自主,她们愿意为了个人的追求而放弃不健康的婚姻或维持不幸福的婚姻。

进一步说,中国女性对于婚姻的期望和要求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婚姻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生育子女和照顾家庭。

然而现在,女性们更加关注婚姻中的平等和伴侣的价值观一致性。

她们希望能够与一个真正爱她们并且尊重她们的人结婚,并且在婚姻中能够平等分担家务和职业责任。

中国女性现在更加注重婚姻的幸福指数,而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保障。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变迁也面临一些挑战。

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例如年龄和外貌成为女性婚姻市场中的制约因素。

此外,社会的期望和家庭的压力也使得一些女性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婚姻观念,迎合社会的要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勇敢地选择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并追求属于自己的婚姻幸福。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成长和个人追求。

改革开放30年 国人爱情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 国人爱情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国人爱情观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爱情观栉风沐雨几经变迁。

从羞羞答答面红耳赤的对视、牵手,到大庭广众下“我爱你”的表白,人们的爱情观也悄悄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而改变。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80年代:牵手谈恋爱在80年代初,有种夸张的说法:“凡有华人处,便有人能吟唱邓丽君的歌”。

她那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歌声飘扬在人们耳际。

具有颠覆效果,让大陆听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新。

如邓丽君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小城故事》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倾诉个人情感、带着微微颓废和忧伤的旋律存在。

唤醒了,是很多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温柔与忆旧的情调。

1977年后恢复了高考,谈恋爱也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关键词。

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

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

知识、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

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同时也主宰着我们的择偶观和爱情观。

90年代初:让你亲个够1994那一年间出来了三首歌,《牵挂你的人是我》、《爱情鸟》和《纤夫的爱》,分别捧红了高林生、林依轮、尹相杰和于文华。

《牵挂你的人是我》迅速火起来,并不是靠广大学生传唱,而是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甚广。

这是一首情歌,老百姓长久以来在这方面的听觉都是空白。

中国人向来在感情方面含蓄内敛,突然听到一首直抒胸臆的歌,顿时觉得畅快,压抑了很久的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得以释放。

这首歌的诞生,极大满足了中国老百姓对情歌的渴求,自然也就火了。

和《牵挂你的人是我》同一时期的《爱情鸟》,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歌词兼容了直白和含蓄。

尽管歌名只有三个字,但将这是一首情歌的信息传递得清楚无误。

这是中国第一首把“爱”和“情”直接用在歌名里的歌。

歌词更是紧扣“爱的脉搏”,一共十二行,出现了六个“爱”字,平均每两行一个,再傻的人也能听出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中国人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人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人口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婚姻观念也受到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将从传统观念、时代变革和现代观念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一、传统观念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重要事务,家族的利益和传承被视为优先考虑因素。

婚姻往往是经由家族之间的安排和协商来实现的,个人意愿和爱情在婚姻选择中并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此外,择偶标准也更注重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二、时代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的权益逐渐得到重视。

传统婚姻观念逐渐受到冲击,开始朝着婚姻自由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开始更加看重婚姻中的爱情和情感,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利逐渐增强。

三、现代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人口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观念中,婚姻被看作是自由选择和平等参与的结果,个人意愿和爱情成为婚姻选择的主要因素。

此外,经济独立和职业发展等个人追求也成为婚姻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现代观念下,婚姻更多地追求共同的人生目标和幸福感。

总结起来,中国人口婚姻观念的变迁经历了从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变。

传统观念中,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较为重要,个人意愿和爱情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时代变革中,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的权益逐渐获得重视;现代观念中,个人意愿和爱情成为婚姻选择的主要因素。

人们越来越注重婚姻中的情感和幸福感,追求共同的人生目标和自我实现。

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述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一种趋势,不代表全体中国人口的婚姻观念。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年龄群体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然而,总体上,中国人口婚姻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婚姻观念的普遍趋势。

总之,中国人口婚姻观念的变迁经历了传统观念、时代变革和现代观念的演变过程。

人们婚恋观的变迁

人们婚恋观的变迁

人们婚恋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过去,婚姻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且主要是为了生育子女和维护家庭的稳定而存在的。

但是,随着女性解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也开始逐渐发生了改变。

现在,人们的婚恋观念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权,不再把婚姻看作是一种必然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单身生活,或者选择非传统的婚恋方式,例如同居、开放式婚姻等等。

同时,离婚率也在逐渐上升,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已经从“一生一世”变成了“只要爱情还在”。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也对于婚姻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和婚姻形式。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法律制度上,例如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等等。

总之,人们婚恋观的变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婚姻形态,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婚姻观念的变化将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幸福。

- 1 -。

不同年代的婚恋观

不同年代的婚恋观

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在中国传统婚恋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人们对婚姻的认识。

自古以来,父母为媒、媒作红娘的形式一直沿袭至今,即使在当今社会,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而在当代年轻人看来,婚姻不再是简单的结合两个家庭,婚恋观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年代的角度探讨婚恋观的变迁。

一、古代婚恋观念在古代,婚姻是一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往往是由父母和长辈包办的。

当时的人们认为,配对的考虑除了双方是否相互喜欢外,更重要的是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政治关系等因素。

因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须遵守的规矩。

对于当事人来说,个人感情并不是重要的考虑之一,而是要服从家族的安排,维护家族的荣誉。

二、近现代婚恋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了一些新型的婚姻形式,比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

人们逐渐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而不再只是经济或政治考虑的产物。

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

当时的婚恋观开始追求个人感情和幸福,而不再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

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可以令人感动,也让人羡慕,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向往。

三、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到了当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婚恋观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现代人追求独立、平等和自由,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需求。

在当代社会,男女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再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年轻人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初恋观念,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自由恋爱、同居甚至试婚等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他人的选择,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选择。

四、不同年代婚恋观的比较综合来看,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主导,家族地位和经济条件更占优势。

在近现代,个人感情和家庭幸福更受到重视,自由恋爱、自由婚姻逐渐兴起。

到了当代,婚姻更多地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从《诗经》开始就成了文学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但是任何时代的爱情都有其特点。

现在粤港伊人把它总结了一下,爱情整体发展史如下。

古时候,闺阁女子总是等待有那样一个女子来拯救自己,把自己从这种烦闷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而同时,男人总是渴望碰见一个像神仙一样的女子来拯救自己。

这种爱情方式可以称之为才子佳人爱情。

1.五四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

这时候的爱情很西方化,女人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
开始要求独立。

从这时候起,人们要求自由恋爱。

2.建国初期,人们的爱情观很纯洁,大多数人都是组织安排,要不相亲结婚。

还属于革
命友谊下的爱情。

那时候人们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多的杂念,只是简单的过日子的想法。

离婚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爱情观有了很大转变,社会流行傍大款,开始从注重精神转为注重物质。

3 六七十年代是纯洁的爱情,幻想着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象牙塔
4.是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或许会沾上新新人类的某种气息。

可是骨子里却仍然保护着
一些传统的习性
现代人的爱情有了追求刺激成分,于是有了网恋,有了闪婚。

同时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于是这时候很多人单身,因为每个人泡在网上,泡在工作的时间太多而缺少人际交际圈子,于是征婚交友网应运而生,粤港伊人也是其中一个。

这是这个时代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它的成就也是它的悲哀。

但不管如何,粤港伊人都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爱情,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60后:英雄崇拜末世之火代表电视剧:《渴望》播出年代:1990
年首播爱情解读:20世纪60年代人的初恋,正好赶上了中国英雄崇拜年代的最后盛行。

一枚立功奖章,可以让无数的乡村姑娘为之倾倒;一把军用水壶,也许就能成就一段真挚的爱情传说;而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足以激荡起爱情里最绚烂的浪花。

可以说,60后的人,是用极尽朴素的情感需求来挑战80年代国门大开而瞬间涌来的迷茫和彷徨,他们用极尽谦卑的自信向心灵倾情诉说,去抵御贪欲所带来的无形侵蚀。

所以,《小草》、《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能够唱红大江南北;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坐着轮椅从哪里走过,哪里就有英俊的小伙捧上爱的鲜花;而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里勾勒的爱情景象,也成了20世纪60年代人的爱情圣经:向往忠贞,付出真爱,收获婚姻,得到事业。

他们的爱情,从来都是共同的事业酿造出来的醇和的美酒,香浓无比,芬芳醉人。

所以在1990年,有一个名字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她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善良的心,她就是刘慧芳,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

当举国上下都在痛骂王沪生自私和无情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人几乎同时都站在了这个集善良、优秀、单纯于一身,不惜用生命呵护情感,不惜忍辱负重宽容他人,为了捍卫自尊而放弃金钱的完美女人身旁,为之流泪,为之叹惋。

因为他们知道,在眼泪中,他们其实看到了他们自己。

经典名言:“我想,爱应该是对一种对象的重要价值的确认。

这种确认到一个程度,就称为爱。

而且这种价值有惟一性,所
以爱是专一的。

因此爱是真理。

” ——作家北村之语
70后:在失衡中寻找平衡代表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
出年代:1998年首播爱情解读:很多人说,生于70年代的人非常幸运,因为他们20多岁时正好赶上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把大把地挣钱,大把大把地花钱,沉浸在物欲洪流中好不快乐。

但70年代的人却认为,物欲带来的快乐如此短暂,而且总是止于悲伤。

他们青春萌动时,校园严禁早恋,于是他们拼命读书,白白浪费掉花前月下的美好景致;而当他们磨平棱角走出校园的时候,却要面临一个需要个性、需要改革的社会现状。

分配制度取消,学生结婚获得准许,这些突然而至的改变让他们好似一口气闷在胸中不得舒展。

在传统与反叛之间,70年代人游移不定,他们觉得被社会抛弃,“有作为的是60年代的人,有希望的是80年代的人,谁都没把70年代的人放在眼里”。

稳定与不稳定,就像一架天平的两端,在他们心头摇摇摆摆。

所以,70后的人总把爱情当做这架失衡天平下的一个制衡砝码,于是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开始挑战传统观念,婚姻、爱情在他们眼中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以说,60年代人所坚持的从一而终、海枯石烂的爱情观在这里受到了致命冲击。

当然,70年代人偶尔也会看看青春偶像剧,比如1998年举国风行的《将爱情进行到底》。

在杨峥与文慧的爱情长跑里,他们也会偷偷落下几颗眼泪,然后就会迅速擦去,不留一丝痕迹。

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逝去的、浪费的、错过的,已经成了过去。

徐静蕾不是都开公司了吗?明天下班去听一场金融投资讲座应该更为实际。

经典名言:“在你我相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依然有爱情在游荡;在你我相爱的地方依然有人在唱,依然还是年少无知的感伤。

” ——《将爱情进行到底》主题曲
80后:没有敌我只有自我代表电视剧:《奋斗》播出年代:2007
年首播爱情解读:任何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的记忆,但80年代的确处于一个尴尬位置。

因为它没有具备成为一个不朽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戏剧性因素,也没有沾染上任何一种鲜明颜色。

80年代人的集体回忆里总在呈现着其他年代的历史符号,共同经验里总是杂草丛生、支离破碎。

比如他们模仿60年代人收集糖果纸、火柴盒,模仿70年代人听甲壳虫、罗大佑,然后不厌其烦地把所谓的新歌词抄在本子上。

在模仿中他们长大,开始幻想,开始迷惘,开始沉迷网络,开始描绘绝对爱情。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的孩子沐浴着太多的爱,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却从来没有人教会他们怎样回报,怎样不颓废得令人失望。

他们的孤单,他们的浪漫,他们的爱情,谁又懂得呢?如果说60年代人心中的条条框框让爱情与他们过于疏离,如果说70年代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常常让爱情错过,那么在80后这一代的内心深处,对爱的追求才是对人生最炽烈的表达。

于是,在《奋斗》里,我们没有看到没完没了的情感铺垫,没有看到哭哭啼啼的缠绵悱恻,而是如编剧石康所言,“男女在一起就是一见钟情,一转头说分就分了,绝不拖泥带水”。

“青春本身是矫情的,所以不带矫情地书写青春非常可贵。

”戴锦华评价《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这句话,已成为80后对《奋斗》的最高评价。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部电视剧不带矫情地还原了当代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生存现实,准确地勾勒了80后的生存状态和奋斗轨迹。

主人公就是
他们自己,剧中的故事正在被自己经历或者正在身边发生,所以才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经典名言:“我现在脑子有点乱。

以前从没想过自己的一生有何价值,要如何度过,只是追时髦、玩酷,以为是有性格,但是谁也没有你酷,你说死就死了……谁也没有你有性格,谁也没有你酷。

你的死突然提醒我,生命原来是这样的脆弱,死亡和我们如此的接近。

我要回去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我要想,如何度过我的一生。

我还要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以前,我觉得自己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高强你一死,我觉得原来的一切全都失去了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