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饮酒》优秀ppt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15
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 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 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 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 的心境。
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 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刻画了 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ⅴ。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精选下202的1版梅课件,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18
②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 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 而遇。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精选2021版课件
1
饮
陶酒
渊 明
精选2021版课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
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
“静穆”、“淡远”之作,
为后世所称道。
精选2021版课件
20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 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陶渊明《饮酒》ppt课件(23张PPT)[优秀课件]
![陶渊明《饮酒》ppt课件(23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88545533d4b14e85246882.png)
《饮酒(序文)》
•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 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 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陶饮 渊酒 明》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时 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 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 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 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 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 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 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 水田园风光,抒发作 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 对理想的追求 诗句 是
二、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 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 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 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 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 美。
• 心远 指心远离世 俗,远离官场。
• 哲理:一切自然 的乐趣都是由于 心灵的超凡脱俗 才能感受到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 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 却道出了他自己的 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处闹市若幽兰
大隐隐于市,小隐 隐于野
品味“见”与“望”字哪 个更贴切
•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 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 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 索然矣。”
陶渊明《饮酒》ppt课件

5至10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01
02
03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总结全篇)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01
02
人物小结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赏析: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02
01
03
04
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
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饮酒》 陶渊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PPT课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发了人生真谛的感悟,那正是 一种欲辩已忘言的境界,而诗人 的欣喜之情也跃然纸上了。
❖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 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自然 的恬淡心情。
总结全诗
❖ 特点:(1)全诗风格淡泊清新, (2)用字简炼,然意境全出,
读之如山泉般清冽,飞云般舒展。其 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 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 蕴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 诗人身处闹境而能没有车 马喧嚣的烦恼,为什么? 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 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
作业:联系全诗,回答问题。
返回
1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 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 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 言表达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 为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 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 解释: 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 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继 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 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 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 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 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 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返回
陶渊明--饮酒优秀PP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构筑居室。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如此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傍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近黄昏 的时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人生有的真真意正,意欲义辨已忘言。
人类聚居的地方。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
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 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 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 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 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 怀得失,以此自终。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B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 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 闹的尘世。 B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构筑居室。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如此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傍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近黄昏 的时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人生有的真真意正,意欲义辨已忘言。
人类聚居的地方。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
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 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 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 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 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 怀得失,以此自终。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B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 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 闹的尘世。 B
《饮酒》PPT优质课件

指此时此地
指自然之趣
的景和情。
和人生真谛。
直接抒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明恬适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化用《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 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
赏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
析 点明了全诗主旨。
诗词品读
饮酒(其五)
点明归隐之所,指
陶渊明
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
喧嚣扰攘的尘世。
马,代表官场烦琐的应
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
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
析 引发读者的思考。
叙事议论 奠定基调
指代上两句内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
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揭开悬念:因为心情闲适,
借绿苔、青草表现对居室幽静环境的喜爱。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 句子是:__采__菊__东__篱__下_,_悠__然__见__南__山__。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 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 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车马喧嚣的环境似 乎也变得偏僻安静了。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绩《野望》、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lú
陶渊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xiānɡ 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陶渊明)

内容述评
艺术赏析
精选完整ppt课件
相关图片
退出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 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 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 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 直至贫病而卒。
末二句写“忘言”心境。
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委运自然心境逐层深化 的三部曲。
二、虚静、物化、直觉:适意自然的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三部曲,在观物心态上,也就是审美心 理三境界。
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
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 物化心态。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
以歌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 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于酒
后陆续写成的,颇能见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这里所选
的第五首大约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
定居南村六七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7)左右,当
饮酒
陶渊明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陶渊明《饮酒》诗 共二十首,本篇为 第五首,当写于其 归隐之后不久。题 为《饮酒》,据诗
建造住宅
饮酒·其五 这里是居
住的意思。 人世间
只要心志高远 处指不扰于世的受,喧喧俗尘住闹扰交俗地之往的尽中干管,
作者:陶也渊能像明在偏僻
结庐在人境 ,闲的适而样自子无得 车马喧安静。之处一样。
返回
9
饮酒陶渊明课件PPT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他们纷纷效仿他,追求自由 、独立、自然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中 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
05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自然景物的描绘
陶渊明的诗歌常常描绘自 然景物,如山水、田园等 ,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 感。
情感表达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真挚, 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 自然的感悟,给人以深刻 的思考和启迪。
03
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与酒的关系
陶渊明对酒的热爱
他常常在诗中提及酒,表达出对酒的深厚情感。
酒在陶渊明生活中的地位
酒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伴他度过许多时光。
陶渊明与酒的特殊联系
酒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成为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陶渊明饮酒的原因
01
02
03
逃避现实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政 治黑暗,他通过饮酒寻求 心灵上的解脱。
他的思想和精神成为后世文人 墨客追求自由、独立、自然的 精神象征。
陶渊明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 文学产生了影响。
02
《饮酒》诗解析
《饮酒》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对现实不满,但又 无力改变,于是寄情山水和田园。
陶渊明的个人经历也是他创作《饮酒》的原因之一。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 ,但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最终选择辞官归隐。
陶渊明的诗歌常常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场景来突
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 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05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自然景物的描绘
陶渊明的诗歌常常描绘自 然景物,如山水、田园等 ,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 感。
情感表达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真挚, 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 自然的感悟,给人以深刻 的思考和启迪。
03
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与酒的关系
陶渊明对酒的热爱
他常常在诗中提及酒,表达出对酒的深厚情感。
酒在陶渊明生活中的地位
酒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伴他度过许多时光。
陶渊明与酒的特殊联系
酒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成为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陶渊明饮酒的原因
01
02
03
逃避现实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政 治黑暗,他通过饮酒寻求 心灵上的解脱。
他的思想和精神成为后世文人 墨客追求自由、独立、自然的 精神象征。
陶渊明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 文学产生了影响。
02
《饮酒》诗解析
《饮酒》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对现实不满,但又 无力改变,于是寄情山水和田园。
陶渊明的个人经历也是他创作《饮酒》的原因之一。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 ,但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最终选择辞官归隐。
陶渊明的诗歌常常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场景来突
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 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 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 却不能说出。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 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 “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 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 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 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 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 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 心情。
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 隐居之情,以纯朴自 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 诗人闲适的生活,感 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 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 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物我合一, 心和自然亲近。
• “心远地自偏”,隐居 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山中的落日, 回巢的飞鸟, 都显得那样美 妙,诗人从中 体会乐趣。而 飞鸟归巢自然 勾起了诗人辞 官归隐的联想。
此中有真意, 由山中之景领 欲辨已忘言。 会到人生真 (总结全篇) 谛,但诗人
并未明辨。 世界上美好 的东西往往 是无法用语 言表达的, 只能用心灵 去感受它。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 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 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 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 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 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5至10句 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 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 无限的意趣。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 为什么生活是如此 的平静、心灵是如 此的安宁呢?原来 是自己保留着一颗 远离俗世的心。这 几句语言朴实,却 道出了他自己的心 境和生活的真谛。
在自家的菊园里 采菊以佐酒,悠 然闲适的抬头来 欣赏南山美丽的 景色。显示出了 诗人超然物外的 生活方式,与那 采菊东篱下, 些官场中人孜孜 悠然见南山。 以求名利截然不 (写诗人高尚情致) 同。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听读全 诗,想想 这首诗讲 了几层意 思,分别 写的是什 么?
1至4句为 第一层,讲作 者因为能够超 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 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 也偏僻幽静了。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 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 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 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 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 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 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 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 “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 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 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 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 (田园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 明,一字元亮,东晋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 诗人、辞赋家、散文 家。曾著《五柳先生 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 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饮酒PPT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 1、比较两首诗的不同思想感情,理解 不同气质诗人不同的思想境界;
• 2、感受并欣赏两诗的艺术特色,理解 诗词写景与议论的特点;
• 3、能有感情的背诵和准确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 1、欣赏两首作品的艺术性; • 2、体会两位诗人不同的思想情
怀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 3、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 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 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 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 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 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 “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 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 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 洁的人生追求。
•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 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 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 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 在悠闲自得之中。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悠然”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 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 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 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 “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 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 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 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 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 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 心情。
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 隐居之情,以纯朴自 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 诗人闲适的生活,感 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 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 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物我合一, 心和自然亲近。
• “心远地自偏”,隐居 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山中的落日, 回巢的飞鸟, 都显得那样美 妙,诗人从中 体会乐趣。而 飞鸟归巢自然 勾起了诗人辞 官归隐的联想。
此中有真意, 由山中之景领 欲辨已忘言。 会到人生真 (总结全篇) 谛,但诗人
并未明辨。 世界上美好 的东西往往 是无法用语 言表达的, 只能用心灵 去感受它。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 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 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 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 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 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5至10句 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 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 无限的意趣。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 为什么生活是如此 的平静、心灵是如 此的安宁呢?原来 是自己保留着一颗 远离俗世的心。这 几句语言朴实,却 道出了他自己的心 境和生活的真谛。
在自家的菊园里 采菊以佐酒,悠 然闲适的抬头来 欣赏南山美丽的 景色。显示出了 诗人超然物外的 生活方式,与那 采菊东篱下, 些官场中人孜孜 悠然见南山。 以求名利截然不 (写诗人高尚情致) 同。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听读全 诗,想想 这首诗讲 了几层意 思,分别 写的是什 么?
1至4句为 第一层,讲作 者因为能够超 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 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 也偏僻幽静了。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 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 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 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 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 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 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 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 “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 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 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 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 (田园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 明,一字元亮,东晋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 诗人、辞赋家、散文 家。曾著《五柳先生 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 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饮酒PPT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 1、比较两首诗的不同思想感情,理解 不同气质诗人不同的思想境界;
• 2、感受并欣赏两诗的艺术特色,理解 诗词写景与议论的特点;
• 3、能有感情的背诵和准确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 1、欣赏两首作品的艺术性; • 2、体会两位诗人不同的思想情
怀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 3、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 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 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 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 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 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 “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 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 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 洁的人生追求。
•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 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 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 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 在悠闲自得之中。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悠然”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 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 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