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三首诗歌

合集下载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一、原诗呈现。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二、其一赏析。

1. 人物形象刻画。

- 首句“寂寂东坡一病翁”,上来就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孤寂、患病的老者形象。

“寂寂”这个词啊,就好像把苏轼一个人扔在一个冷冷清清的角落,他又生病,感觉很是可怜呢。

“白须萧散满霜风”,你看,他那白胡子乱乱地在风中飘着,就像被霜打过一样,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2. 幽默的转折。

- 后面“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就特别有趣。

小孩子看到苏轼的脸红红的,还以为他脸色红润有精神呢,高兴得很。

结果苏轼自己心里清楚啊,这哪是什么健康的脸色,不过是喝酒喝得脸红罢了。

这就像一个小玩笑,本来前面的氛围有点压抑和凄凉,这么一来,就有了一种诙谐的感觉。

就好像苏轼在自嘲,自己都这么病恹恹的了,还被小孩子误会身体好呢。

三、其二赏析。

1. 身份与关注。

-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这里说村里的老人们都争着来看苏轼戴着的乌角巾,为啥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官呗。

你想啊,在古代,一个村子里能出个当官的那可不得了,虽然苏轼现在被贬了,但他以前当官的光环还在呢。

就像现在一个小村子里出了个大明星或者大官,大家肯定都好奇地围上去看。

2. 孤独的姿态。

-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这一句画面感超强。

苏轼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在夕阳下一个人站着数路过的人。

他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感觉有点被边缘化。

他曾经是个有身份的人,现在却只能这样无所事事地站着看路人,有一种淡淡的落寞和寂寥。

这和前面老人们看他的热闹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闹是别人的,他只有自己的孤独。

四、其三赏析。

1. 生活的窘迫。

-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这里说北方来的船不到,米就像珍珠一样珍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及周边景色的诗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文笔,将大海的浩渺和周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碣石"与"沧海"相对,突显了大海的辽阔无垠。

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长江两岸风景的诗歌。

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青山与绿水相对,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

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春景的诗歌。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水初生,云脚低垂的西湖春景。

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

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寂静。

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则通过深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总结:以上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大海、长江、西湖和秋天的景色,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
中国古代的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它汇集了早期汉族民间最高质量的文学成果。

《诗经》中收录了三百五十余首诗歌,极具古风和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重要实质性载体,为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分别为《小宛》、《桃夭》、《湘夫人》,通过赏析来探讨它们的文学特点。

《小宛》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其内容描述的是有关古老的小宛城的故事,以此来赞美小宛城的辉煌历史。

诗歌采用了倒装句等技巧,在表达上灵活多变,情节饱满,承前启后,且呼应默契,节奏流畅,让读者在享受精神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意。

《桃夭》是《诗经》中的另一首经典诗歌,其内容描述的是宣歌赞美桃花的美丽,以此来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歌展现了古风之美,通过桃花的美丽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湘夫人》是《诗经》中的另一首经典诗歌,其内容描述湘夫人从独处到有情人的经历,以此来赞美有情人生活的美好。

诗歌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充分表达了两性之间的心灵共鸣,表现了充满感情的爱情世界,以此来唤起人们对爱情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性的思考。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小宛》、《桃夭》、《湘夫人》,充分体现了古风之美,通过其表达的内容及文字手法来构筑出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以此来展示古人的哲理思想,呼应了古代的文化精神,
为中国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游三首诗鉴赏

陆游三首诗鉴赏

陆游三首诗鉴赏
第一首: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自比梅花,咏梅的同时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示儿》
陆游(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绝笔,经典爱国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执念”哲学上这样定义它,一个人过分专注于某事某物,长时间沦陷于某种情绪,这一情结就会成为有形,将之束缚住。

将国家统一作为一生的执念,是喜是悲?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它抒写了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情景,诗歌描写了诗人出游到农家、村外景物、村中之事和频来夜游的画面,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做了和谐的统一,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艺术格调。

鹳雀楼的三首诗

鹳雀楼的三首诗

鹳雀楼的三首诗唐代诗人王之涣写了三首名为《登鹳雀楼》的诗歌,这些诗歌通过美丽的辞藻、深刻的比喻和华美的词藻,表达了王之涣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三首《登鹳雀楼》的简介和赏析:《登鹳雀楼》(其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俯瞰周围的山川大河,似乎将整个世界尽收眼底。

诗人用“白日依山尽”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白天的结束,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然而,他并不因此感到失落,反而想要更上一层楼,继续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奥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登鹳雀楼》(其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儔然得自偏。

这首诗则通过崇高的友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路途的思考。

他认为,能有一个知心朋友是何等难得的一件事情,就算身处天涯海角,也依旧能够感到心有灵犀的感觉。

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以真正的情感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抉择,不要被外界浮华的诱惑和束缚所迷惑,要一心一意地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意义。

《登鹳雀楼》(其三)白雲深處有人家,書樓明窗濟小河。

聞說鶴鳴春夜後,誰家玉笛暗飛過。

这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界的向往和想象。

他认为,在深藏云端的地方,必有一片绿洲,有一座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的书楼。

在这样的环境中,就算是一个小巧的河流也能洒下灿烂的光芒。

同时,诗人也暗示了这样的环境里,还存在着高贵的文化和情趣,那么多治愈和陶冶心灵的美好事物,就像那闪耀的玉笛一样,在深夜中飞过。

通过这首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魅力和力量,以及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华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三百首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是对唐代文化艺术的最好诠释。

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部分唐诗三百首的译文及赏析。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赏析:太阳落山山已无,黄河水入大海流。

想要看尽万里情,高登一楼更精神。

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沧桑和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登楼望远的景象,揭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赏析:春天醒来不知天,到处听到鸟哭声。

昨夜风雨吹门外,花儿落下多少情。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通过描绘春天的醒来与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内心的思考。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赏析:窗前明亮月如光,怀疑地上覆霜霜。

举头望见高悬月,低头怀念故乡乡。

这首诗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乡的心情。

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冷冽的寒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译文及赏析:花间一壶酒,独自喝,无同伴。

举杯邀明月,与影成三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在花前独自饮酒,借喻着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思考。

酒、明月和影子成为了作者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5.《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赏析:太阳落山山已幕,黄河水流进大海。

想看尽万里情况,再爬登一楼更开怀。

这首诗通过描绘日落山幕,河水流入大海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广阔世界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诗歌不仅是对唐代社会生活、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反映,更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诗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价值以及优美的语言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屈原的诗鉴赏3首

屈原的诗鉴赏3首

屈原的诗鉴赏3首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屈原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典诗词鉴赏之屈原篇——《湘君》1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1]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2],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3],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4]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佤兮蕙绸,荪桡[5]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6]侧。

桂櫂[7]兮兰枻[8],斫[9]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10],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鼂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11]。

捐余玦[12]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采芳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注释】:[1]:音“邀”。

[2]:音“琵”。

[3]:音“厘”。

[4]:音“瞻”,转。

[5]:音“挠”,旗杆上的曲柄,用来悬挂作为装饰旗帜的布条。

[6]:音“匪”。

[7]:音“照”,意通“棹”。

[8]:音“易”。

[9]:音“酌”,意为“敲击”。

[10]:音“间”。

[11]:音“护”。

[12]:音“决”,玉佩。

湘君:湘工水神。

君:湘君夷犹:即犹豫蹇:楚方言中的虚词。

中洲:水中的小块陆地称洲。

要眇:美妙的样子。

宜修:修饰得美好。

沛:船行疾速的样子。

桂舟:以桂木做的船。

参差:指排箫。

这种吹奏乐器用高低不等腰的竹管排列组合而成,因此高低参差不齐。

谁思:思谁的倒装。

飞龙:即前面所说用“桂舟”。

征:行。

邅:转。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

薜荔:香草。

柏:即“箔”,装饰船舱内四壁。

绸:船舱的帷帐。

荪:一种草。

桡:船尾后划水并兼舵的船浆。

涔阳:地名,约在当时郢都(今湖北江陵)附近。

横:往来的意思。

灵:精诚。

未极:未尽。

女:作者为灵巫所设想安排的侍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诗歌的表达技巧
开课时间2017年11月26 日
学院文学院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学号2016304510305
姓名汤婧
学位类别教育硕士
任课教师陈星萍
交稿日期2017年12月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赏析以下三首诗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叶
李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遏红无礼是泥尘。

【注】①上阳:唐宫名。

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天宝中有官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

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

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全诗赏析:
阳是唐宫名,在洛阳禁苑之东。

唐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漾荡乘春取次行。

”又有宫女题诗梧桐叶上,使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

寄与有情人。

”又有宫人韩氏有题红叶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真是“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深宫是“见不得人的地方”,“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宫女落寞之境,悲愤之情,郁结之愁,付诸红叶,多么悱恻动人!这不正是“上阳宫女诗思多”吗?而承载宫女银河之思的“残叶”,与“宫女”何其相似乃尔!难怪作者凭栏凝思,“栏边为汝最伤神”。

“为汝”二字,真是一箭双雕,虽为抒情,却将“残叶”与“宫女”两个形象叠映起来,使人互生联想,心有戚戚焉。

满树茂密的叶子,太多太多已经被摧残而凋零了,“一树摧残几片存”。

即使尚未凋零的,也已成为“残叶”。

在我看来,“残叶”并不是“摧残剩下的叶子”,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已经摧残了和仍在摧残着的叶子”。

这是更残的“残叶”!在这凄风苦雨的深秋之夜,可怜的残叶啊,你千万不要“翻动”,稍一翻动就会扯断我的心弦。

你曾经拥抱着花朵的美,俏丽地秀在枝头,春意盎然,青春招展,青翠清纯,春思荡漾。

可是,这些都被摧残了。

想想过去的岁月,只有太阳和月亮,还有星星眷顾你,照出你的倩影,而今你要凋零了,那“无礼”的“泥尘”要将你蹂躏,揉碎,你的归宿在哪里呢?去找“上阳宫女”吧!上阳宫女将以你为珍贵的彩笺,题写多情的诗,寄予心中的想往——只有她们最懂你的心!你可千万不要托身于随意草率、无情无义的“取次人”。

“取次人”是什么人?《宋诗鉴赏辞典》将“取次”解释为“随便、草草、等闲”。

那么,“取次人”就是“随便草率、无情无义”的人了。

诗中“残叶”与“宫女”互为映衬,不妨看做互为比喻,“残叶”宛如“宫女”,“宫女”犹如“残叶”。

诗人重点描写“残叶”的命运,今昔对比,使人倍觉萧索凄凉。

最后,多情的诗人为“残叶”设想了最好的归宿,并诤言“残叶”“莫寄人间取次人”,表达了诗人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对随意草率无情无义之人的愤懑。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蓬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从词的下片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片却写午梦西湖。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解析:
作者是从侧面的角度来描写荷上雨的,分别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诗歌赏析:
作者的词和诗一样,都善于描写事物的动态。

钱钟书的《谈艺录》说:“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

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

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

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

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末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像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不同凡响。

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正是满湖烟雨,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迷人的环境里荡舟花底。

——这些描写好像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

更向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发的“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在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蓬声。

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

“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

“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

接下去,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象一窝泛波的水银。

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都是“人所未言”者。

再说,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简要分析。

解析:
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情景,表现惆怅别情。

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送魏二》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淮上与友人别》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指扬州。

这首诗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向潇湘”,诗人自己则上长安。

这首写在扬州与友人握别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生情,烘托了离人的别离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