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微信使用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微信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微信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既带来了机遇和便利,也产生了问题和挑战。
本文尝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扬长避短、合理有效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标签:微信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这代人的自主意识较强,但集体观念缺乏,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网络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基于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信这一新型的自媒体平台,从方法、观念、技巧等多方面深化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一、微信平台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一)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互联技术给人际交往模式带来的最大变革便是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即突破以往的face—to—face限制,不再受到现实世界的时间、空间限制。
对于微信用户而言,交际模式演变为用户一手机一用户。
这种信息的交流很可能是非同步的,但并不妨碍交流的连贯性,还使得用户在交流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更加人性化。
这使得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随时随地的。
(二)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手段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橱窗、校内网、广播等形式,且内容枯燥,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而微信的交流方式是多样的,不再局限于语音、文字,还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网页的超链接的形式,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手段保证了学生信息获取质量。
(三)半匿名性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大学生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有倾诉或者发泄的途径和出口,但很多人对于熟人往往讳莫如深,反而容易对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
而微信则使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半匿名性成为可能。
从微信的传播机制来看,既可以有效的维系熟人社交的强关系,也可以通过扫一扫、摇一摇、漂流瓶等方式结交陌生好友,这既提高了微信交友的趣味性和随机性,也可以在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作者:郑美玲,杨秀莲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9期郑美玲,杨秀莲(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同伴交往的关键时期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时期,网络社交为青少年同伴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但在对同伴交往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的负面影响。
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和合理地使用网络社交,减少或消除网络社交依赖症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社交;青少年;人际交往;负面影响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04—02一、我国青少年网络社交的特点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智能发展,青少年迅速成为网络社交中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喜欢在网络社交中自由地表达,更喜欢在网络社交中结交新的朋友。
网络社交已悄无声息地成为青少年交友的大本营。
(一)参与网络交友的人数多,新网友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青少年占网民总体的25.5%。
[1]也就是说,网络已影响到三分之一以上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这足以证明,“人—机”间接的交往方式冲击着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方式。
与2012年相比,青少年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下降了4.4个百分点,[1]从而看出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网络交友提供了便利手段,他们甚至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心理,形成了网络依赖综合症。
(二)上网时间长,刷屏频率高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8.4个小时,比2012年增加1.9个小时。
[1]也就是说,青少年上网时间为每天2.5小时以上,寒暑假时间更长,甚至废寝忘食。
“刷屏”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常规动作”,有些中学生手不离手机,每分每秒都在“刷屏”,生怕漏掉任何信息,致使青少年成为低头族的一员,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使其无暇顾及周围同伴,削弱了实际交往能力,整天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友中,享受着网络交友带来的虚拟快乐。
浅谈当前家园利用微信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

浅谈当前家园利用微信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当前家园利用微信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周天瑶来源:《世纪之星·沟通版》2018年第07期[摘要]随着微信通讯技术、软件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了人们即时沟通的有效软件,几乎是人人必备,微信沟通超越了时空限制,就幼教领域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阅读、发表或者回复班级留言,更好地满足家长对视频与音频信息需要的同时,也能更快更多地获得孩子在幼儿园的信息,培育了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凝聚力,有利于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家园合作的有效性。
但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讨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家园沟通; 微信利用;问题及对策家庭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特别力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幼儿园进行的,且双方面临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幼儿园必需与家庭教育互相沟通、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为幼儿的进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家园利用微信或者微信群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1.沟通内容缺乏针对性,更新速度缺乏即时性很多年轻教师缺乏将理论学问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阅历,专业能力缺乏,不知如何选择一些有利于促进孩子进展的状况告知家长。
还有的教师转载的文章很长,不知道文章中哪些问题能引发家长的阅读、思索和商量,家长阅读起来很累,降低了家长的阅读量和互动沟通,使得微信的独特作用不能真正发挥。
再加上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的工作紧急繁杂,只能在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查看信息,导致信息更新不够准时。
2.教师和家长在微信沟通中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因为孩子的年龄较小,还不完全具备使用微信的能力,所以微信沟通的用户名虽然一般是孩子的姓名或者乳名,发言人却是孩子家长。
孩子发言的机会很少,也很少有教师或家长能留意到应当调动孩子发言的主动性,微信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家长俱乐部'。
3.教师与家长沟通缺乏艺术性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是需要讲究方法的。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探究作者:王艳凤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0期摘要: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工具,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成为大学生手机里的必备软件。
微信的兴起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微信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维护好现实和网络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今后的生活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研究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及探究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以视频、语音、文字的形式输出,据调查,至2015年为止,注册用户已经突破近7亿,使微信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社交软件,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大学生是接受社会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微信当然也不例外,并且目前微信的使用群体正在向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
[1]一、微信的积极影响1.微信使大学生的社交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微信好友的数量大于60人占90%,大于110人的占60%,大于200人的占30%,可显而知,使用微信聊天的大学生还是较多的,而有70%的大学生表示与微信陌生人交流过,其中40%的人认为微信帮助了他们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社交范围只是在班级,寝室之间,由于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社会的发展,所以他们需要不断扩大社交范围。
而微信的出现正满足了大学生的要求,在微信聊天中,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地域的限制,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聊天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使大学生的社交范围能够无限制的扩大。
[2]2.微信能够让大学生畅所欲言在生活中,有时大学生面对朋友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在微信这个虚拟的网络里能够完全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方式更受大学生的青睐。
在微信聊天中,大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与人交流,甚至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心事,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里,能够保持心情愉快,畅所欲言。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其中,微信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应用之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广泛使用。
然而,微信的普及和便利是否对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一、微信的便捷性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积极影响1. 拓宽社交圈子微信通过朋友推荐、公众号关注等功能,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结识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更为广泛和多元化的社交网络,从而获得更多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的社交经验。
2. 方便沟通交流微信提供了即时通讯的功能,使得大学生能随时随地与朋友、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他们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便利性。
3. 促进学术与学习交流微信的群聊功能,可以使大学生与同学们轻松地组建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学术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这使得大学生能够迅速获取和共享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
二、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消极影响1. 面对面交流减少微信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虚拟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沟通,而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次数。
这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真实社交场景中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的欠缺,影响到他们与他人建立深入联系的能力。
2. 沟通方式简化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虽然提高了沟通的便利性,但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情感的表达却显得有限。
人们更容易使用简短的文字和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无法传递出足够的信息。
这可能导致信息的曲解、误解和不完全理解,增加了沟通的困难度。
3. 社交焦虑加剧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社交压力。
他们往往会对朋友圈、群聊等功能过度关注,担心自己的社交表现得不到认可或被忽略。
微信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微信支付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购物、缴费 、转账等,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04
微信对人际关系带来的挑 战与问题
微信使用过度导致的沉迷问题
沉迷影响生活与工作
一些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在微信上,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工 作。
忽略现实交往
过度使用微信可能导致人们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减 少了亲朋好友间的亲密接触。
微信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展望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微信 可能会推出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使用户能够更为便捷地找到感兴趣的朋友 和群组。这种发展可能提高用户的社交效 率,但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现象,限 制用户的社交视野。
VS
情感分析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用户的聊天记录和朋 友圈进行情感分析,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 朋友的情感状态。这种应用可能增强用户 对朋友的理解和关心,但也可能引发用户 的过度解读和误解。
公众号服务
提供公众号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推广 和营销渠道。
小程序应用
提供小程序平台,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即可 使用各种应用。
微信的用户群体
微信用户覆盖各个年龄段和职业群体,包括学生、白领、企 业家等。
微信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中,他们使用微信进行社交 、交流、学习和工作等活动。
02
微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微信使用中的网络暴力与谣言传播问题
网络暴力
在微信上,一些用户使用侮辱性言辞进行人身攻 击,给他人带来伤害。
谣言传播
微信上存在大量的谣言信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 响。
不实信息传播
微信上存在大量不实信息,误导公众,给社会带 来不良影响。
如何抵御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

如何抵御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社交网络在当今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它不仅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如何减少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注意自我管理任何事物都有双向性,正如社交网络一样,当我们使用它时,就必须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应该控制自己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不要让其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要避免沉迷其中。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行举止,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避免传播虚假信息,不要随意攻击他人,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端。
二、选择正确的平台在选择社交网络平台时,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符合自己需求、具有良好声誉、领先于行业的平台。
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平台的特点和规则,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网络。
三、积极参与有价值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不只是单纯的发朋友圈,更应该是有价值的交流和商业媒体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专业社交网络和社群,获取更多优质信息和联系商业机会。
四、保护个人隐私随着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被泄露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在公开平台上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
五、不要随意和陌生人交流不良信息和骗局在社交网络上也时有发生,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随意和未知的人交流和互动,以避免被骗或危害安全。
六、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社交网络让我们与远在他乡的朋友和亲人保持联系变得容易,但是它并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我们应该常常与家人和朋友进行面对面交流,保持良好关系,增进彼此情感和了解。
七、借助工具减少社交网络时间当我们无法自我约束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减少社交网络的时间。
例如,将社交网络的应用程序移到手机的最后一页,不要置入桌面;使用应用程序来限制使用时间等等。
总之,社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无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这些影响,并获取社交网络带来的正面效益。
呼吁大家要自我约束,选择正确的平台,积极参与、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利弊影响及应对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利弊影响及应对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影响。
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由于其在社交方式上的即时性和便利性,广受对新事物具有强烈敏感性的大学生青睐。
据调查,在新媒体的使用中,大学生是其使用的主力军。
对微信的使用,84.7%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 13.4%的大学生听说过微信,但没使用过;而仅 1.9%的大学生从未听说过微信。
[1] 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微信之广泛。
目前随着手机的更新和使用速度也在加快,手机终端大屏化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微信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速度。
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重要的媒介。
本文旨在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利弊影响,并提出趋利避害之措施。
1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利影响1.1微信带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多元化微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深受的欢迎和喜爱。
微信加大了学生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它的即时性和交际性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微信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和同学的沟通方式还能够给大学生传播信息带来巨大的选择空间。
微信所具有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及匿名性都极大的拓宽了大学生的沟通空间,使大学生更有机会接近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理念。
1.2微信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微信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人际交往的好奇心。
微信不仅可以传送文字信息,还能够通过语音消息来传递信息。
类似的信息还包括视频、动画、动态图像等多种融合的信息进行交流。
微信中的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也能够加强微信和周边人社交的功能。
微信还能够通过公共主页的关注功能来实现了解学习和生活中咨询的功能。
微信的各种现代化的功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元化的人际交流沟通的方法。
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弊端分析2.1 微信社交偏执微信虽然增加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的空间,但是信息空间的过大容易给学生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微信使用的负面影响与对策摘要:微信的使用不仅为人类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巨大便利,也给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
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发现当下的微信社交存在交往对象虚化、交往情感淡化、交往规范破坏、交往语言异化和交往资质缺乏等现象。
以消解这些现象为目标,提出相应的破解途径和治理对策,以帮助人们在高新技术时代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交往方式。
关键词: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社会交往; 微信技术;Abstract:The rise of WeChat has provided great convenience for human' 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antime, it has brought negative influence to people' s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Based on Haberma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in WeChat communication, such as virtual communication object, desalination of communication emotion, de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norms, alienation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qualification.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se phenomena,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help people cultivate healthy and upward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high-tech era.Keyword: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social interaction; WeChat technology;一、引言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微信越来越成为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大众传媒工具。
微信技术蕴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的传播与交流,给移动社交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微信综合了当下传播媒介的先进技术,开发出了当下最受追捧的移动社交产品。
它依托庞大的用户群和手机联系人,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投射到智能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社区的融合,拓展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范围,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娱乐消遣、获取信息、自我表达和沟通交流早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微信凭借功能上的持续创新和用户体验上的不断优化,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异的需求心理,让大众更喜欢使用这种新型的传播交流工具而忽视以往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的联结方式、行动规模与形态。
伴随着互联网服务的普及,手机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语音通话和短信,微信技术的出现构建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模式,并以强大的冲击力重塑了传统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模式。
近年来,对微信的研究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但对于微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信传播的途径与管理、微信营销模式等领域,而将微信与社会交往行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我们将以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介对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抑制手段和治理措施。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将人们身处的世界看作是由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三者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着可以感知和可以把握的物理世界、言语者的意识状况或精神状况的世界以及基于合法规范而构成的人际关系世界。
【2】75-82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理性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技术理性的发展和其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全面渗透,然而技术理性本身无法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
他主张交往理性,放弃或至少限制技术理性,强调以沟通为取向的交往行为是合理行为,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在对现代性及其困境进行诊断时,哈贝马斯进一步提出了由系统和生活世界构成的社会双层结构模式,他将生活世界理解为"交往行为始终运行于其中的境域";。
具体来讲,哈贝马斯把人类活动的行为归结为四种不同的行为类型:第一,目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目标为取向的行为。
一定情况下,行为者在权衡和计算各种方案之后,选择出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和最合适的方法,最终实现某一目标或进入一种理想的状态。
【2】83而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行为倾向时,目的行为发展成为策略行为,通常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受到共同价值取向约束,并严格遵循某一确定且有效的规范实施行动。
在这样的行为范式下,规范发挥了行为定向的作用,所有人都有着相同的行为预期。
行为者要扮演恪守规则的角色,并能够建立起恰当的人际关系。
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实施者需要有意识地在各自的观众面前把自己的主体性部分表露出来,旨在集中展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而尽可能地弱化自身不足。
这样通过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来左右双方的互动过程,使互动的结果契合自身的目标。
因此,在这种行为模式下的自我表达不是直觉的表达行为,也不是人为地制造错误的印象,而是面对观众对自身的经验加以修饰的行为。
第四,交往行为,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互动,在这类行为中,言语沟通被看作是实际行动的调节机制,坦诚的交谈是其主要形式。
交往行为参与者在生活世界的前提和背景假设下,实现人际沟通和达成相互理解。
交互的双方使用语言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的工具,建立起正当的人际关系,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在做出上述的类型划分之后,哈贝马斯进一步认为,交往行为是理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首先,从交往行为与主体上看,交往行为下的各个主体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享有同样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应当是自由而非强制的,并且不受除了交往环境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哈贝马斯看来,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交往行为的主体。
从生活世界再生产的角度看,交往行为在相互理解的层面发挥了传播和更新文化价值的功能;在协调行动的层面上,它承担了社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在社会化的层面上,交往行为使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的形成成为可能。
因此,要确保交往行为的顺利进行,参与交往的主体必须能够以语言为交往工具进行沟通,同时具备一定的思维和行为实施能力。
其次,从交往行为与语言上看,语言在所有行为模式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目的行为者将语言当作众多媒介中的一种;在规范调节行为者眼中,语言是传播文化价值的有效工具;在戏剧性行为中,语言被片面地等同于自我表达的媒介。
而只有交往行为将语言当作全面沟通的媒介。
其中,语言是行为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各自行为目的并达成共识的关键,任何语言的表达都应当满足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三个有效性的要求。
具体要求包括:第一,行为者所陈述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可靠的,以便让其他人能够正确领会和分享他的知识;第二,行为者所选用的语言必须尊重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便交往双方能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中达成共识;第三,语言与目的要保持一致,诚实地表现自我意志与意图,以便获得他人的信任。
再次,从交往行为与主体间性上看,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平等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它倡导在个体之间形成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交互关系。
此外,只有从主体间性出发,才能确认个体是否遵守了既定的规范,并赋予规范以合法性。
交往行为将达成相互理解和普遍认同当作行动的根本目的与核心,这意味着参与其中的行为者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它起到调节因工具理性扩张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的功能。
总之,合理的社会行为要求经过对话说服他人,在双方达成共识后,形成一致认同的规范。
然而语言、规范、理解都必须以主体间性的存在为前提。
由此可见,主体间性是交往行为的重要基础,实现了对话双方交往的不断深化。
最后,从交往行为与规范上看,交往行为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之上,它们发挥着行为定向的作用。
交往行为是在集体之中确立起来的,由此便产生了人际关系问题。
建立并贯彻这些规范与准则有利于行为者正当目的的顺利实现,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行。
要让行为主体承认和自觉遵守规范,让准则发挥制约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规范与准则就必须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志。
所以,交往规范的确立需要让一切相关的行为者参与讨论和对话,经过反复论证和审议后,最终得出普遍、有效、合法的社会规范。
因此,社会规范的指导对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微信使用及其负面影响1.作为社交平台的微信使用微信丰富和改变了原有的移动社交手段和格局,成为目前人们交往的重要技术手段。
微信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使用者大多都是这些表情符号的忠实用户,他们将表情符号广泛应用于微信的对话当中,实时分享自己的情感与状态。
他们用大量的表情符号来化解对话的尴尬性、增加互动的趣味性、表现自身的幽默感,增进与互动对象的亲密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性彰显和情感表达的诉求。
微信快捷的功能与新奇的体验使人们对它由接触、接纳逐渐发展为交往依赖,这对人们养成健康的交往方式产生了诸多阻碍,微信正在塑造人们之间新的交往方式。
但是微信社交在满足人们自我价值实现、情感表达等需要的同时,还体现了弱控制的特点,容易引发道德滑坡、语言非理性和快餐式交往等失范行为。
微信技术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虚拟社区"朋友圈";。
相比于微博等网上交流平台,微信更加注重"朋友圈";里的强关系,以形成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闭环交流通道。
它将分享的信息限定在朋友或者熟人之内,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延伸至网络空间。
除了强关系组成的熟人社交以外,微信还通过名片推送、附近的人、公众号等方式将陌生人或泛泛之交引入微信社交圈。
这在创造更多松散而广阔的社会联系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和失范行为的产生。
它们的出现让一些公共话题得以进入私人生活领域,使得人们关注和谈论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而不再仅限于狭隘的熟人日常事务。
与此同时,许多商家将目光投向了朋友圈以开拓熟人市场,这就极有可能使微信社交平台变成商业平台。
贝里(Berry)指出网络是全球性的公共资源,移动通信对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带来了公共领域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