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江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的思考

合集下载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作者:唐伟白杨夏孟杨学作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1年第28期摘要:公众参与是体现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人为本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招。

本文从公众参与机制的产生与进程、我国公众参与的发展、与国外空间规划、国内其他行业、空间规划体系进程的类比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结合新时代发展理念而继承、完善、发展深化的公众参与制度的理论逻辑为基础,实现空间正义的价值理念追求为目标,从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程序、方式和渠道构建起融合沟通式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公众参与的制度,并提出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公众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理论逻辑;融合沟通式;实现路径Abstract: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eory of land and space planning system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n indispensable key move in the whol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mergence and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 the analogy with foreign spatial planning, other domestic industries and the process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inherited,improved and deepen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new era, aiming at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concept of spatial justi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tegrated and communication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subject, scope, procedures, methods and channel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mprov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n the new era.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eoretical logic;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簡称“《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是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确立后,为解决长达几十年各类空间规划存在“重叠”“交叉”“打架”等问题提供的重要方案之一。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的思考

车辆工程技术158理论研究1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管制工作在不断完善,但受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影响,加之缺乏长期且专门的顶层设计,我国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规划编制实施规范不一,规划协调衔接度不高 从我国规划现状来看,不同部门规划编制侧重点不同、实施标准与规范不一、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使各项规划之间相互牵制。

目前,我国空间规划呈现出以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为主的国土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规划和其他规划的“三规并立”规划局面,缺乏综合性和统一性的空间规划协调机制,使得规划协调度与衔接性较差,这直接造成规划实施难以对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与布局提供长远且有效的指导作用。

同时,各项规划编制过程中所强调的重点各异,如土地利用规划重点关注耕地资源保护,城乡规划主要关注城乡建设,环境规划强调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在用地结构、功能、空间布局中缺乏充分地交流、各司其责,难免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各项规划工作(包括用地标准、统计口径等)步调不一、缺乏协调等问题,导致各主管部门之间出现利益纠葛、责任推诿等现象,最终使得各项规划实施无法有效达到预期目标。

1.2 规划执行理念相对较弱,规划统筹调控力度不强 长期受经济建设中心思想的影响,过去的各项规划通常把经济增长作为规划编制标杆,对社会发展、生态保护问题关注力度不够,导致了规划实施不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虽然后期在规划编制中逐步使得民生等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得以关注,但社会法制建设不完善或贯彻力度不够、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意识仍然较弱,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同时,规划内容说明相对模糊,内容深度不一,一定程度上缺乏实际操作性,实施不易落地。

盲目追求经济建设,脱离规划本身且未严格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区域建设扩张蔓延加速,致使土地刚性需求居高不下,土地供需矛盾加剧,加之与上一级国土规划及其相关规划衔接不当、管控不力,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用地空间备受挤压,造成城镇建设、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在空间配置上的问题突出,使得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关系不尽协调。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须加快完善空间治理体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妥善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在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同时,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一)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架构初步搭建。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缺位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部署,目前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初步确立,已基本形成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等三大空间战略格局,初步搭建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总体战略架构,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目前,不同类型空间的主体功能已开始显现,对优化人口、经济和资源配置,推动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逐渐明晰。

十八大以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不断拉动,中国人口、产业向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不断增强。

京津、江浙沪、闽粤等主要东部沿海省区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值区域。

2018年东部地区人口、GDP分别占比全国29.59%和44.20%,而东部地区内部也分异明显,人口及主要的经济份额向东南大城市地区加速集聚。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作为核心引擎继续发力;与此同时,成渝、武汉、中原、长株潭、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核心城市群为战略增长极,以“一带一路”带动下的沿海、沿江、沿边、沿主要交通干线为主要开发轴带,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逐渐明晰。

(三)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

如何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实现空间开发高质量

如何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实现空间开发高质量

如何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实现空间开发高质量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是指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实现国土空间开发的高质量。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实现空间开发高质量。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领导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的职责与权限,并将其纳入法律责任制度中。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加强统筹协调。

二、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开发,需要科学编制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合理确定国土空间开发的布局和发展方向。

同时,还应加强对总体规划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加强空间开发管理与监管为了保证国土空间开发的高质量,需要加强对空间开发的管理与监管。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国土资源利用行为的监管。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

同时还需要完善用地审批制度,并建立健全用地审批与环境评估相结合的机制。

四、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实现空间开发高质量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与应用。

要加大对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他们在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前沿性研究。

同时还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并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采取节能环保的措施。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实现空间开发高质量,需要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

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国土资源管理意识。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谈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

谈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

谈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能够有效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率,还能促进城市发展的稳步进行。

由此,本文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以提高空间规划效果。

这不但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还能为后续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国土空间;空间规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有关部门需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加强重视,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规划体系。

此过程中,规划人员需对工作目标加以明确,及时找出国土空间规划中潜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此外,规划人员还需基于现有的理论知识及规划要求,制定统一的参考标准。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

一、国土空间规划中常见的问题(一)编制单位的技术水平不一致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而言,规划编制结构的工作水平对最终的规划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编制机构对整个规划工作的掌控力度存在不足,无法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指导[1]。

与此同时,部分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程度较低,国家相关政策内容也过于笼统,致使部分经验及技术能力较差的企业也投入到规划工作中。

在这种情况下,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水平存在严重的差异化问题,需要规划管理人员加强审核。

(二)规划内容局限性较大从社会发展及基础建设这两方面来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社会发展要求在于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善,并设计完善的水电供给系统,满足当地居民的基础生活需求。

而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建设则需在保障居民生活基础上,对公用设施、土地使用及相关性能指标等进行合理设置[2]。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与思考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与思考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与思考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就是有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随着自然资源部门的成立,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一项关键任务,也是解决土地资源使用、城乡发展等方面的矛盾的有效手段。

要想实现国家的高速以及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体系。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历程;思考引言因为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出现新的问题。

早期这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经验,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力度不足,导致用地分类、区域划分、顶层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使得目前的规划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

所以新时期要在总结国土空间规划历程的基础上,了解时代发展对此的影响,并思考新时期进行规划的可行策略。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空间规划主要是按照空间所需的功能需求,对相关土地资源进行协调利用的工作,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下实现良好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对于所有的国土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的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这项工作成为调控地区发展、平衡经济发展、优化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手段。

这项工作从建国初就开始进行,但因为不同时代的背景和发展形势不同,过去的规划已不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需要实时调整。

一般在进行规划时,国家更多的是考虑当前时代的发展,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空间有限,所以很地区的空间规划都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变化很大,面积不断扩大,对于布局以及土地利用也出现新的要求,需要有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我国进行国土规划是在建国初就开始进行,对自然资源、地理特征进行调查和统计,从而为第一次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当前社会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以资源浪费问题,因此需要拓展新的规划思路。

上世纪后期国家为此专门提出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并为当前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03 江西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03 江西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2.2 空间战略
“一圈引领” 以大南昌都市圈为引领,形 成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地区“两轴驱动” 强化沪昆(浙赣)和京九高 铁两条开发主轴“江湖联保” 统筹长江、鄱阳湖和赣江等 省内主要河流的生态环境 保护“三屏筑底” 围绕赣东 - 赣东北、赣西- 赣西北、赣南的山地丘陵地 区,筑牢 3 个森林生态安全 屏障
2.1 目标定位 总体定位
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大湖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示范区 内陆双向开放发展高地 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区 文化与自然魅力彰显的宜居家园
2035 年形成大湖流域国土空间整体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生态、农业、城镇 空间实现合理协调布局。国土空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管控体系进一步强化,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国土空间绿色开发竞争力持续提高,城镇空间开发更加集聚高效,节约集约、 绿色低碳的资源利用体系基本建成。 国土空间开放水平和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能源、水利和防灾减灾等 设施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内陆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全面建成。 国土空间品质稳步提升,魅力空间体系全面建立,城乡人居环境达到全国一流 水平。2050 年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全面建成,生态竞争力和文化自信力全国领先,形成 经济富裕、山川美丽、人人幸福、安全稳定的生态文明高度发展新局面。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优越、均衡开放、宜居安全、 魅力突出、集约高效,成为大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典范。
“一带”:长江生态修复带。 “两核”:鄱阳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核心区、赣南岗地 - 大庾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核心区。“六区”:饶河流域矿山与农田生态修复区、抚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区、赣江中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区、修河流域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与农 业生态修复区、信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小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区、赣江下游农村土 地综合整治与城市工矿生态修复区。

完善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王龙

完善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王龙

完善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王龙发布时间:2021-10-29T07:05:25.869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2期作者:王龙[导读] 土地规划是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空间的重要催化剂,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强制性和普遍性乾县国土空间规划事务中心摘要:。

在分析国家空间规划相关概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制国家空间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国家空间规划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体系;规划编制权引言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导致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力度也越来越大。

同时,为了使后期的城市发展能够按照规划进行,就必须在前期做好国土空间规划。

但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不可只考虑眼前需要,应具有前瞻性。

另外,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国土空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所以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有效引导非常重要。

1.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概述国土空间规划指的是从一定区域出发,在空间和时间序列上对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乡五个层次,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三种类型。

新的国家空间体系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包括发改部门主体功能区规划、住建部门城市规划、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部门专项规划。

实现了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了国家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四个子系统,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2.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点内容2.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类型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主要有六种类型:指标性内容、结构性内容、名录型内容、位置型内容、分区型内容、边界型内容。

指标性传导内容的确立应围绕减少GDP总量等非空间属性展开,并且注重均值GDP等能反映空间利用绩效的指标,增强指标体系针对性。

结构型内容是对生态安全格局、重大战略功能区布局等各类保护性要素的控制要求,这种方式经常用于过去的城乡总体规划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完善江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的思考作者:谢花林来源:《老区建设》2019年第22期[提要]优化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当前,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正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障碍约束,亟待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阐述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现行国土空间优化的障碍约束,从创新空间分区体系、推进国土开发城乡融合、优化“三生”空间、细化“三线”管控等六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江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作者简介]谢花林(1979—),男,江西省委党校第55期中青班学员,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资源与环境政策。

(江西南昌 330013)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是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生态幸福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构建一套以统一协调、层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为基础,以严格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解决空间利用低效、空间治理紊乱、部门职能冲突等问题是当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自2010年国务院推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以来,江西省在全国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先后印发实施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江西省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2014年)、《江西省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区划》(2016年),细化了省域国土空间功能区的边界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试点了9个县市的“多规合一”,落实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及其体制机制改革建设。

由于早前国家行政执政的体制机制未能适应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运行,导致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呈现无序、乱序、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存在且愈演愈烈,这一点在江西省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些突出问题和障碍约束,严重制约了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

因此,江西乃至中国都处在亟需完善现代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的关键期。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这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的完善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也即如何实现国土空间科学、有效、合理、先进的开发保护有赖于具体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

制度完善的具体思路是发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实践问题和障碍约束,以寻求问题解决路径为突破口,以探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制度需求为目标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运行的制度理论和制度体系。

一、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现状与问题(一)国土空间利用的低强度和低效率并存2017年,江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为7.79%,略高于全国5.71%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中排名第十七位。

从中部六省的情况看,江西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最低,排在末尾。

仅从土地利用强度看,江西国土空间利用呈现出低强度的现状。

从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看,2018年,江西省人均GDP为47434元,单位建设用地面积GDP产值为13168.7万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994.94万元/平方公里。

生产空间上所承载的产业质量将会决定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水平,产业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产出效率上的差别,贡献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也存在差别,且这种差别体现的更为基础,也较为隐蔽[2]。

江西省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产业基础薄弱,增长方式粗放。

根据江西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江西省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6:46.6:44.8,二产比重最高,三产比重紧随其后,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3.8%和17.1%,但已经形成的光电、新能源、生物、航空、冶炼、建材、农畜产品等支柱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尚未摆脱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社会经济低收益、经营与管理粗放型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技术升级缓慢,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系统破坏、城乡环境质量下降、重点地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减弱、国土空间利用总体效益不高。

另外,受到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赣南老革命地区公共财政支付能力较弱,土地开发投入不足,土地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处于较低水平,土地综合整理有待加强,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匹配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品投入缺口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產和生活空间品质不高。

(二)国土空间的重点轴线及其等级体系还不健全“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难点在于科学、定量地刻画国土空间发展架构[3][4]。

基于开发视角,为促进经济增长刻画区域间相互作用下地域功能和空间结构,形成“点-线-面”的开发方案,服务于时空尺度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空间的有序扩张。

基于保护视角,为实现生态保育评估区域景观生态的格局、过程和机制,突出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作用,保护生态空间。

当前,江西省按照“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要求布局国土空间发展架构,重点在于优化全省主体功能分区,统筹优化全省三区三线,保障重要支撑体系空间布局,但忽视了国土空间系统内部的相互竞争和各类空间的相互协同,尤其是产业发展在国土空间上的协同带动,缺乏重点轴线及其等级体系的发展架构,从而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开发和保护方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具体来说,江西省现有产业类型比较分散,各产业之间横向联系较少,各产业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多为单一的生产基地模式,研发机构、市场开拓部门大多较为分散,使得各产业几乎没有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

各地市之间、区县之间在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同构化现象,使得各地产业类型相似、各类产业集聚的平均规模较小,各区县、园区产业发展均无法形成高水平集聚效应、集群效应,形成恶性竞争与低水平产业发展的循环。

产业园区布局、交通运输系统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规划方面尚未形成统筹协调的机制。

(三)生活空间的品质不高和低效运行生活空间是指为人类提供居住、消费、休闲和娱乐等为主导功能的场所,其本质是承载和保障人居,在国土空间中涉及城市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商业用地。

生活空间的品质高低和运行效率可以通过安全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环境亲切友好性等来体现。

当前,江西省各地城镇化建设进展相对缓慢且参差不齐,村庄布局分散,生活空间面积相对偏小且效率不高,加之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传统乡村地域和功能带来极大挑战,一些地区呈现出农村生产功能紊乱、农村生态环境失衡、生活空间破碎化的乱象,生活空间的开发利用及优化还具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潜。

部分地区居住城镇化与产业及就业规模城镇化进程不匹配。

整体来看,江西省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并不多,低效运行较为常见,便捷舒适、环境亲切友好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就城镇化水平而言,江西省各地差距明显,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等地市较高,其他各地市相对较低。

江西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实力不够,人口分布与国土空间功能布局不相匹配,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基础配套服务差距较大。

同时,城乡总体规划工作的缺失导致在已有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缺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忽视了周边农村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目标及前景,进而导致乡村发展滞后、恶性循环等负面效应。

此外,由于产业发展不能与城镇功能相协调,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配置跟不上,进而导致一些产业园区功能单一、利用低效;一些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仍然在追求土地财政带来的利好,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规划,轻视产业发展,导致“睡城”、“空城”等现象,这造成了国土空间的极大浪费。

随着城市在空间上的外延和扩张,小产权房、棚户区与城中村等城市近郊区的乡村空间成为利益争夺和管理失控的灰色地带[5]。

乡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出导致了居民点建设用地空废化和农业土地荒芜化,进一步加大了公共资源配置的难度,加快了基础设施空心化[6][7]。

(五)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体系尚待完善江西省生态空间面积较大,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空间有效保护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鄱阳湖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强烈、洪涝干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再生恢复能力弱;赣南山区,地形复杂、海拔较高,崩塌、泥石流灾害侵袭,但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尚未落地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产、生活空间挤占生态空间的现象时有发生。

受工业污染排放、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影响,水资源和土壤资源污染仍广泛存在,需要建立有效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以保证生态空间质量,保障生态安全。

二、国土空间优化的障碍约束(一)价值理念模糊由于空间规划起步较晚,虽已有相关实践探索,但相关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空间规划“理念”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封建理念的历史基点——城市计划经济与新自由主义的徘徊——新自由主义策略引导——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理念楔入[8]。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态、宜居、循环、可持续、低碳等新兴词语的不断涌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的发展革新,对规划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本指引规划实践方向的核心理念受到冲击,原有的规划思维也变得日渐模糊。

在尚缺乏“理论”的我国规划学界,空间发展理念泛化,从源头上模糊了规划目标,弱化了规划的理性思维。

(二)技术障碍约束各种规划基础数据不统一、各类规划之间缺乏衔接,导致重叠、交叉、冲突和遗漏等现象常有发生,给规划的具体实施造成两难甚至多难困境,给区域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造成混乱;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主的各类功能区划多存在尺度转换上的问题,造成了同一区域甚至同一地域的用地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都存在差异;地域空间划分单元过大,难以进行微观空间管控,影响了政策实施的针对性。

(三)制度难题困扰主要体现在不同部门管理制度存在矛盾与冲突,“多规合一”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相关法律规定在协调规划间的矛盾和冲突还不够充分;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与“多规合一”对应的法律法规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现行的空间管制手段单一,行政、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仍然占据主导,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激励与引导手段不足,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还未完全体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