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的目的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引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引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引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将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分区,并对不同分区内的土地用途进行分类和规划的指导文件。
该指引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规划,旨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开发边界、城乡建设用地边界、海岸带、国家重要水域等。
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区域;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是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区域;风景名胜区是保护国家风景名胜资源的区域;城市开发边界是指规划城市发展的边界,避免无序扩张;城乡建设用地边界是界定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边界;海岸带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开发合理利用的区域;国家重要水域是保护和合理利用重要水域资源的区域。
在土地用途分类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将土地用途划分为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经济用地和特殊用地等。
生态用地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农业用地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包括粮食生产区、果园、农田等;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和农村建设,包括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经济用地用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包括工业园区、商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等;特殊用地主要是指国家特殊需求和特殊用途的土地,如军事用地、交通用地等。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引在推进国土空间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合理布局和调整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利用的合理配置;可以提升国土空间的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规划和管理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边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强土地生产力;可以提高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效率,实现节约集约的用地目标。
总之,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引是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工具,它对于推动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策划

国土空间规划策划国土空间规划是指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空间利用和发展需求,对国土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的行为。
国土空间规划策划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所采取的运筹安排措施,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目标。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其合理利用和规划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和利用各类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生态条件,合理安排各类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社会公平: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居住、就业和交通的便利。
二、国土空间规划策划的原则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策划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综合协调原则: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协调各类利益关系,确保规划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3. 公平公正原则:规划需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国土空间规划策划的步骤国土空间规划策划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来完成。
1. 调研与分析:对国土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了解相关数据和背景信息。
2. 目标确定: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3. 布局设计:根据国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划定各类功能区和用地范围,进行国土空间的布局设计。
4. 政策制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规划的实施,引导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策划

国土空间规划策划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策划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和相关策划的方法,以期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与意义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进行布局、配置和整合的过程,以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人民福祉的统筹协调。
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国土空间规划策划的原则1. 由顶层设计、分层次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策划应该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统筹城乡和各个层级的规划,确保规划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 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策划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理论为基础,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3. 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国土空间规划策划过程应该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形成多元化的决策结果。
4. 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国土空间规划策划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同时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国土空间规划策划的方法与步骤1.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
2. 问题识别与目标确定:根据现状分析的结果,识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发展方向。
3. 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按照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对国土空间进行布局和分区划定,明确各个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功能要求。
4. 政策制定与措施推行:根据空间布局和分区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方案的实施和资源的配置。
五、国土空间规划策划的实践案例以某地为例,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压力的问题。
在国土空间规划策划的过程中,该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城市更新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土空间分区的概念与方法探讨

3、运用了AHP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分区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客观 化。
3、运用了AHP等方法对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使分区过程更加 科学化和客观化。
1、基于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综合考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东部、中部、 西部三个大区,以及南部、北部两个亚区。
概念探讨
国土空间分区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环境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国土空间分 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土空间分区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空间资源配置 等。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土空间分区过程中,要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 会和环境发展,避免过度集中和资源浪费。空间资源配置是指在国土空间分区过 程中,要合理配置土地、水资源、能源等重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 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在实施过程中,该省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产 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引导和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省的 国土空间分区初步形成,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得到了有效提升,资源利用和 环境保护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 差异较大,给企业和人才流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同时,部分区域的产业布局和 发展方向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和引导措施。
案例分析
以某省国土空间分区为例,该省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工业区、中部农业区和西部生态区三个区域。东部工业区主要 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农业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西 部生态区则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展生态旅游等产业。
土地利用分区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三界四区”示意图
禁建边界
行政界线
禁止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扩展边界
禁止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现状+规划)
规模边界
县级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限制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
图2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形态变化示意
划
地域分区案例
(1)全国
西部地区——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晋豫区、湘鄂皖赣区、 东部地区——京津冀鲁区、苏浙沪区、闽粤琼区
(2)江苏省
苏锡常、宁镇扬、通盐泰和徐连淮宿等四个土地利用区域
(3)常州市
常州市中心城镇土地利用区 东部和中部平原粮、渔为主的土地利用区 西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林茶果为特色的土地利用区
逐级行文上报
批准
市人民政府逐级 行文上报
报经省政府批 准后须报国土 资源部备案
土地利用分区
1、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土地用途分区 3、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综合分区、功能分区
(1)目的:为科学组织区域分工、实行 分类指导、发挥地域优势提供宏观决策 的科学依据
(2)划分依据:地带性规律、地形地貌 、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
(3)性质:宏观,应用于大的地域范围 (4)适用规划级别:国家、省、市级规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般农地区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独立工矿区 风景旅游用地区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林业发展区 牧业发展区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目标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目标(实用版)目录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背景和意义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目标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实施措施4.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成效和展望正文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背景和意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指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种制度。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土地资源是我国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剧,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目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主要目标是: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来说,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实现以下目标:1.守住耕地红线。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提高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做好国土空间要素保障,推进重大项目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5.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合理安排农村土地资源,保障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实施措施为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实施措施,包括:1.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各类用地的规模、布局和用途,指导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2.落实用途管制制度。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用途管制,严格审查各类用地申请,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3.强化土地执法监管。
加强土地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秩序。
国土空间布局规划的战略意义与作用

国土空间布局规划的战略意义与作用□刘维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质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国土空间布局规划。
它构建了“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了“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了“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规划》同时按开发方向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并划定了相应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
如能认真的贯彻落实,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展现出非常理想的远景。
1 明确了全国功能区划的方向从理论上讲,这个《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
《规划》虽然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讨论,尤其是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博弈后,成功的划分出四大类功能区,并于2011年6月8日正式出台公布。
这就弥补了过去一些地方摸着石头过河式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缺失所造成的问题重演。
从这个角度上讲,尽管《规划》出台晚了一些,因为目前中国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耕地保护红线受到极大冲击,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但总是有了一个规范和衡量区域开发的尺度和标准。
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个美好的中华民族崛起的蓝图。
《规划》提出: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扩展,这与近些年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思路是贯通的。
对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给人们展现出一个美好前景,提高了人们奋斗的信心。
2.《规划》出台的根本目的是规范开发程序,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开发,克服自顾本地区,本部门利益的盲目无序开发,破坏环境的事件重演。
我们不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后要沿着《规划》的目标前进,并按四大类功能区的划分要求进行,这是中国真正走上自然、人口、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

浅谈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摘要:土地利用功能区应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区域发展实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发展权,淡化指标管理,以追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模式为目标,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下,建立指标体系,逐步判别缩微划后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等进行划定,并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和调控指标。
关键字:土地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功能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1研究背景传统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一般以区域+主要用途进行命名,如东部农林牧业发展用地区,其目的是确定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后,改变了以往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的固有思路。
本文所研究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国家主体功能分区为基础,将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
2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定的基本要求2.1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文件要求,在土地政策上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2.2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淡化指标管理节约和集约土地利用是加强土地利用调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重要原则,是制定不同区域调控指标的重要依据。
应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禁止用地目标为导向,严格执行相关用地定额标准,加强项目用地审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进入门槛,淡化指标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的目的对国土空间实施用途管制,这是国际上实现空间治理的通行做法。
中国政府于2018年在国家层面全面推进的空间规划体制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落实国家战略,全面协调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的矛盾,克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效应,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落地生效,优化配置国土空间资源,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的目的,具体阐述如下:(一)降低负外部性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是具有高度外部性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块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活动对相邻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质量、开发利用方式选择、国土空间价值产生都会有显著的影响。
比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三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等分开,危险品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等分开,都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
因此,国土空间治理必须详细研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问题。
不少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市场的途径来解决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问题,但均未取得预期效果。
庇古(A.C.Pigou)认为对付负外部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可以通过课税或补贴予以解决;科斯(R.H.Coase)相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负外部性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寻找和信息成本、议价与决策成本、检验与执行成本均很高等,事实上都无法解决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问题(吴次芳等,2019)。
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管制就是国家采取社会控制手段对造成环境和他人损害的国土空间用途类型和相互之间会受到损害国土空间用途类型从空间上严格分离,防止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负外部效应的发生,从而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解决市场不能防止负外部性发生的失灵问题,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本质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控制,包括数量配置的控制、用途定位的控制和不同时段资源配置的控制等。
例如,通过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把有污染的三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分开在两个区域布置,把危险品仓储用地布置在无人居住的区域,禁止敏感地段海岸带围垦开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就是通过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来降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
科学的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有利于妥善处理山、水、林、田、湖、草、城、村、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调不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之间造成的冲突,较好地解决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可能影响资源利用、危害生态环境、影响产业发展、影响区域发展和产生社会伤害等负外部性问题。
减少和避免国土空间不当的开发利用,避免国土空间利用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发生,是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的主要目的。
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管制最基本的合法性在于,它可以通过国土空间使用分区排除因为私人占有市场造成的土地、海洋等资源的错误分配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外部不经济效果,并可以通过制止不适当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来保护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已有建筑和自然遗产,保护农村景观,从而提高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水准,确保健康、安全等目标的实现。
(二)协调开发保护现代基因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欲望有无限膨胀的趋势,这种膨胀会给人体带来本能的愉悦感,于是便不断形成新的“占有欲”。
也就是说,如果不对人性的欲望基因进行限制,任其自由放纵,由于“欲壑难填”,很快就会膨胀成为无限的贪婪。
如此,会带来无限的“愉悦感”。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无限的贪婪或愉悦感必然促进自然系统的熵增加,是有限资源环境灾难的根源。
由此可见,人类欲望基因的无限膨胀,终将会通过国土空间开发耗尽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能源资源,这是导致人类问题和地球危机的第一根源。
人类出问题了,这在21世纪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4年,国际最权威的《科学》杂志发表了《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
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
2018年3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土地退化与恢复评估决策者摘要》报告,认为过去300年来87%的湿地损失,自1900年以来全球54%的湿地损失。
土地退化已经威胁全球至少32亿人的生计,将地球推向第6次大规模物种灭绝,2010年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经济成本超过全球年度总产值的10%。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近1/5。
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还有3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胡利娟,2017)。
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全国约有20%的农业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年损失粮食1000多万吨(张凤荣等,2006;王兴利等,2019)。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态调查公报(2014)》,被污染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
因此,人类必须通过国土空间用途分区,设置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有条件开发区和允许开发区,把影响国家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等的区域优先保护起来,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做到应保尽保、宜建则建,以协调开发和保护这一对永恒的矛盾。
它需要对区域开发和保护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及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评价和梳理分析,以确定在特定时期内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阶段性特征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现实基础和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全面协同的目标导向和战略框架。
根据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指引和约束,开发主体就会明确,应该选择哪些空间开发行为,如工业、商业、住宅、交通还是水利;在哪里安排资源利用行为最有效,什么时间安排何种资源利用行为最合适。
于是,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就成为起到全面协同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功能,并不断提高协同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前瞻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安身立命”之地也在于此。
有效、有序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及国土空间开发速度,规范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开发活动的区位和类型,限制国土空间要素使用的规模、强度及控制人口密度,从而使整个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处于协调的动态平衡,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分区的重要目的。
(三)落实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自然保护、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高品质建设的整体性谋划和有目的行动,是国家和地方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在国土空间范围内进行各类开发、保护、利用、整治、修复、建设等活动的基本依据,具有整体性、未来性、战略性和长时空性的特点。
例如,2019年开始编制的全国以及各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其规划期限是2020~2035年,时间跨度达15年;不少国家的空间规划,跨度还超过15年,例如荷兰第五次国家空间规划、韩国第四次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时限达20年;法国2009年10月正式推出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时限长达30年;《美国2050年空间展望》,构建了美国40~50年的空间发展蓝图。
在这样一个横跨15年甚至更长的时段里,规划这张蓝图主要是通过持续的实施来推进的。
所谓三分规划七分实施,说的就是实施对于规划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规划的实施,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国土空间用途分区。
也就是说,依据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及其规定来组织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这是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说到底,任何国土空间规划,都是对国土空间用途的转换、调整和优化,要么物质性置换,要么功能性变更。
例如将农业用地区转换成建设用地区,将一般耕地区调整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林地区调整为自然保护地,将商业区转换成复合功能区等。
任何国土空间规划目标,都是通过落到国土空间用途分区上得以推进实施的。
如果缺乏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国土空间规划就只能成为一种发展展望,最终很难落到空间实处。
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空间规划,都是通过用途分区来予以落实的。
如英国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功能用途分类中所使用的NLUS分类系统,就采用了4个层次体系:将全国土地利用分为15个大类、78个组、150个亚组、600多个级(秦明周,1997);中国台湾地区空间规划把土地使用分为非都市土地和都市土地两大类,其中非都市土地分为9个使用分区、18种使用地。
美国早期的城市规划,就称为城市土地分区规划,将城市分区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途用地、工业用地、公共机构用地、闲置土地区域、混合使用区域等,用途分区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1915年,美国高级法庭,通过法规证实运用政治权力来消除土地利用纠纷的效果。
一年后,美国第一例意义重大的现代法规在纽约市获得通过。
这一法规将整个城市分成若干区域,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物高度以及整体覆盖率。
10年后,俄亥俄州的Euclid以法律形成确定了分区规定的地位。
1922年美国商业部通过了统一标准的州内规划实施条件(1926年重新修订),1927年通过了一个相关的标准分区规划实施条例(1928年重新修订),这两个法规被用作州内规划及城市分区立法的范例。
20世纪30年代早期,这一条例被许多州立法机关以不同形式采纳,相应地,许多城市也开始建立规划委员会并采纳分区规划法令(程烨等,2003)。
通过用途分区来实施空间规划,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也是内生和内在的必然要求。
简言之,空间规划的空间组织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行为,最终都必须落到一个具体的对象上。
这个对象,就是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所确定的区域。
它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对象和基础,也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组织框架和目标任务的基本单位。
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立足国土空间规划,对区域的长远发展有一个总的清晰的蓝图,明确区域发展的目标,并将土地利用、交通运输、住房建设、环境质量、经济发展、社区设计和文物保护等通盘加以考虑,使得每一要素都成为分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使得各要素得到最佳配置,是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的题中之义。
(四)合理配置资源在市场竞争结构条件下,国土空间这种具有社会性的资源配置模式,将会决定具有特殊复合性的国土空间效益、开发成本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和生态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研究国土空间本身(物质形式或能量形式)、竞分者(开发者、利用者、分配者)以及竞分规范的合理结构,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朝着更为持续、协调和优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