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脑卒中伴发高血压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lg ,in C t Jl rvn e 1 2 1 2 De at n f u oo , id n s i l n L n tn D sr tJl t ,i e e J i i in P o ic ,3 0 3; . p r l y, i me t rlg T e o gHopt o ga it c ,i nCi J— o Ne y ai i i y
关 键 词 :脑卒 中伴发 高血 压 ; 自主神 经功 能 ; 交感神 经皮肤反 应
文献标 识码 :A 中图分 类号 :R 6 . 9 51
A i g o tc v l f s m p t e i k n r s o s n sr k a i n s wih h — d a n s i a ue o y a h tc s i e p n e i t o e p t t t y e
ra f inCt,inCt,inPoic , 0 0 C ia euo l i Ji i Ji rvne 12 0 , hn ) Ji y l y l 3 A src :Ob ci T x l etedan scvleo m a e csi rso s ( S b ta t j t e oepo i ot au fs p t t kn ep ne S R)i p t nswt s k e v rh g i y h i n a e t i t e i h r o
120 ) 300
要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 ) S R 在脑卒 中伴发高血压患者 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0例脑 卒
ssr是什么意思

ssr是什么意思
SSR在医学专业领域的意思包括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清道夫受体。
1.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人体接受刺激后出现的皮肤反射性电位。
由交感神经传出纤维释放的冲动诱发汗腺的同步活动所产生。
测定时刺激方式有多种,如电刺激、惊吓刺激、磁刺激等。
2.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是RA的致病分子。
SSR可促进机体炎性T细胞、产生致炎因子,靶向抑制SSR-A。
同时,清道夫受体可改善类风湿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
从而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靶点。
清道夫受体是吞噬细胞表面的一组异质性分子,至少以6种不同的分子形式存在。
非糖尿病功能性肠病老年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临床研究

=
表�
研究组和对照组 SSR 波 Am p 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上肢 下肢 组别 例数 � � � A� m p( m V , � ) 肢数 � 值 � 值 A mp ( m V , � ) 肢数 值 对照组 腹泻组 便秘组 60 � 2.70 0 .25 56 5.68 3 <0 .0 10 1.78 0 .26 3� 8 2.3 3 0 .28 30 5.0 4 2b <0 .0 10b 1.4 2 0 .3 0 4� 0 2.3 9 0 .19 31 4 .961c <0 .0 50c 1.3 8 0 .24
2 � , w ma n-Ke ul sT e st ), re Te s t ), . 0 5 为检验水 均数差异 � 两两比较用 检验( Ne � 构成比分析用行 列表的 检验( Ch i Squa 取 = 0
准� 二� 结果 1 . 研究组 SSR 波引出率的变化 : 两组共检测 1 3 8 条上肢, 1 7 个 SSR 波, 引出 1 其中 对照组 56 个, 引出 率 93.3 % , 研 究组 61 个, 引出率 7 8 . 2%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 . 0 1 ), 研究组引出率低于对照; 检测下 肢 1 38 条, 引出 10 8 个 SSR 波, 其中 <0 .0 1) �亚组分析显示, 腹泻组和便秘 > 0 . 0 5) , 见表 1� <0 . 0 1) �腹泻组� 便 � 7% , 8%, 对照组 52 个, 引出率 8 6. 研究组 56 个, 引出率 71. 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 � SSR 波引出率均显 著低于对照组( < 0 .0 1) , 组上下肢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 ( (1 .36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MMJC ,Dec 2012,Vol 14,No.12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 )是指人体在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射性电位,是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电生理方法之一[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该项技术的逐步成熟,SSR 在脑梗死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及失眠、抑郁症等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现把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1SSR 在脑梗死中的应用Korpelainen JT 等[2]通过58例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的对照性研究显示,大脑和脑干梗死患者SSR 幅度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
脑梗死急性期和缓解期SSR 幅度均降低,而只有脑梗死急性期的潜伏期延长。
刘萍等[3]对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发现,急性脑梗死SSR 异常率为40.4%,主要表现为SSR 波形缺失、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SSR 异常以基底节-丘脑最高(55.56%),皮质-皮质下次之(36.96%),脑桥最低(28.57%)。
其中,异常SSR 在皮质-皮质下及基底节-丘脑组绝大多数表现为双侧(82.35%、86.67%),而脑桥组则全部为双侧。
同时发现,波形缺失患者肢体瘫痪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严重,日常生活能力差。
陈寅等人同时发现[4],脑梗死组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CAI )者单侧SSR 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干梗死组(P <0.05),但脑干梗死组双侧SSR 异常显著高于MCAI 组(P <0.01)。
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可能是中枢交感神经催汗纤维的起点或者说交感神经催汗纤维接受来自对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传出冲动。
1.2SSR 在脑出血中的应用张福全等对38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显示[5],急性脑出血后脑心综合征患者SSR 异常率达86.8%,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波幅率增高和波形缺失,与健康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0.01);同时,多数患者出现ST-T 改变和心律失常。
皮肤交感反应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支配 汗腺 , 前 后 均 为胆 碱 能 C类 纤 维 , 后 末 梢 节 节
上肢 S R 出现率 为 7 , S 3 下肢 仅为 5 。 2
2 2 性 别 .
释放 乙酰 胆碱呈 毒 蕈碱样 反应 , 奋 时泌汗 。 兴
1 2 S R获 得 . S
无 明 显 差 别 。有 文 献 报 道 男 性 左 右 侧 肢 体
传出与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密切相关泌汗纤维不交叉在脊髓起于胸1以下胸腰段侧角上肢来自胸2至胸8或9节段下肢来自胸10至腰2或3节段循周围神经血管周围支配汗腺节前后均为胆碱能c类纤维节后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呈毒蕈碱样反应兴奋时泌汗
维普资讯
临 床 神 经 电生 理 学 杂 志 。 0 7年 6月 。 1 第 3期 . o r ao l i l lcrn u。 h s lg ( hn )J n 0 7 Vo.1 。 . 20 第 6卷 J un l f i c et。 e rp y i 。 y C ia .u e2 0 . 1 6 No 3 C n aE o
关, 主要 为 A 类有 髓 粗 径 纤 维 , 叶可 能 参 与 S R 额 S 引 出 , 叶参 与 波幅 调整 。传 出与 下丘脑 、 干 网状 顶 脑
2 S R 影 响 因素 S
S R是 多 突触 反射 , 激 方 法 多 , 响 因 素多 , S 刺 影
结构密 切相 关 , 泌汗纤 维 不交叉 , 脊髓 起 于胸 1以 在
下胸腰 段 侧角 , 上肢来 自胸 2至胸 8或 9节 段 , 肢 下 来 自胸 1 O至腰 2或 3节 段 , 周 围神 经 、 管 周 围 循 血
其 中皮 温 、 习惯 化影 响最 大 。
2 1 年 龄 . .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附66例报告

新医学2008年4月第39卷第4期[2]张宝仁。
徐志云。
邢建iIII.单纯二尖瓣置换术3416例疗效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4):196-198.[3]C0xJL,sCHuEssLERRB。
BOINEAUJP,eta1.7n他devd.opmentoftIlema∞procedu弛f曲tIleh啪entof8ni8lfibrillati∞[J].sem.m7rhor∽cardiovascsuIg,2000,12(1):2一14.[41ABREUFILH0CA,USBOALA。
DALLANLA,etaLE伍∞.ti砌伪softllem矗跣pmcedu把啦ingc∞led硒pIadiolreql地ncyab-舢∞inpatientsw汕pe舯肋entahial6¨llali伽aIIdrheum日licmitralvalvedisea∞[J].circull岫彻,2005,112(9suppl):120一125.[5]KHARGIK,KEYHAN·FAIsAFlA,Hul’IENBA,elaLsurgi—cBl缸e曲memofatrmfi“lI撕∞[J].m脯∞IIril吼8chefth髓Elek.坤h埘ol(德文),2007,18(2):68_76.[6]丁平,李莉,徐志云,等.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预防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房颤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3):215之18.(收稿日期:200r7一12—25)(编辑:洪悦民)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析——附66例报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610031)陈兰赵新[摘要]目的:探讨检测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IIlp8tlleticskinre8pon∞,SSR)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6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A组26例(有自主神经功能症状患者)及糖尿病B组40例(无自主神经功能症状患者),对2组进行上、下肢的SSR检测;并与50名健康者(对照组)对比分析。
帕金森病50例皮肤交感反应特点分析

帕金森病50例皮肤交感反应特点分析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皮肤交感反应(SSR)的特点,并探讨其与自主神经损害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1月我院门诊或病房收治的PD患者50例,同时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50例,均采用常规肌电图检查,测定其运动神经传导、F波、感觉神经传导(SCV)和SSR。
结果正常对照组SSR全部引出,50例PD患者中,上肢5例波形缺失,下肢16例波形缺失。
SSR潜伏期:正常对照组上肢(1.33±0.04)s,下肢(1.99±0.38)s,PD 组上肢(1.50±0.11)s,下肢(2.16±0.17)s,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SSR波幅:正常对照组上肢(3.31±2.15)mv,下肢(1.73±0.98)mv,PD组上肢(1.23±0.67)mv,下肢(0.72±0.45)mv,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在50例PD患者中,SSR异常35例(70%),其中上肢异常10例,下肢异常35例,上肢SR异常的患者,其下肢SSR均有异常。
下肢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二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PD患者SSR异常主要表现在:波形消失16例,潜伏期延长7例,波幅下降19例。
自主神经损伤症状组SSR异常率明显高于无自主神经损伤症状组。
结论PD患者可出现SSR的异常,SSR能为PD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提供依据。
标签: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皮肤交感反应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较常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平均起病年龄55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震颤、肌强直和运动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见皮脂腺分泌亢进所致的“脂颜”,汗腺分泌亢进所致的多汗,流涎,消化管蠕动运动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便秘,交感神经系功能障碍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血管反射性障碍为基础的四肢循环障碍以及尿频、尿潴留、性欲下降等,表现在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等多个系统[1]。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研究进展

语 , 中 以 S R更 多 被 引 用 。 其 S S R是 一 种 由内 源或 外 源 性 刺 激 诱 发 的多 突 触 交 感 神 S 经 反射 。 内源 性刺 激 如 咳 嗽 、 呼 吸 等 , 源 性 刺 激 如 电刺 深 外 激 、 刺 激 和 听觉 刺 激 等 。这些 刺 激 经 由粗 大 的有 髓 感 觉 纤 磁 维或 听神 经 传 人 , 由催 汗 的 交 感 纤 维 传 出 。 但 S R 的 中枢 S
维普资讯
实 用 临床 医学 2 0 0 8年 第 9卷 第 4期
P a t a C ii l dcn , 0 8 V l , o rc cl l c i n a Me i e 2 0 , o 9 N 4 i
交 感 神 经 皮 肤 反 应 的 研 究 进 展
感神 经 皮 肤 反 应 ( y ah t kn rs o s , S 等 诸 多术 s mp t ei s i e p n e S R) c
激 相 比 , 刺 激 为无 痛 性 刺 激 , 且 直 接 刺 激后 根 神 经 , 人 磁 并 传 冲动强 , 同步 性 好 , 明 显 的 适 应 性 , 目 前 认 为 诱 发 S R 无 是 S
处 胫 后 神 经 , 激 持 续 时 间 0 1 0 2ms 刺 激 强 度 1 ~ 刺 . ~ . , O
3 0 mA, 予 无规 律 刺 激 , 激 间 隔 >6 以 减 少 受 刺 激 部 给 刺 0s,
位 的 适 应 性 。 整 个 实 验 不 超 过 1 n 。 左 右 侧 记 录 的 S R 5mi S
文 就 S R 的反 射 机 制 、 测 技 术 、 S 检 主要 观 测 参 数 及 其 临 床 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方法学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二、方法学
SSR异常:X+2.5×标准差为正常上限,超过者属延 长(异常);波幅(mV)测量5个波中最高的波幅的一个波, 取几次测量的均值,低于对照组最低者为降低(异常), 几次测量均不出波形者示属异常。
此外SSR受皮温,刺激方式,刺激强度,记录部位,深 呼吸等影响。
经典的交感催汗通路皮质下结构包括下丘脑后 部、脑干和脊髓,内囊基底节区对SSR皮质下中枢也 有调节作用。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二、方法学
检查室要求明亮、安静,室温22~25℃。 受试者仰卧最佳,在检查过程中要求受试者 保持清醒和放松。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二、方法学
记录电极采用表面盘形电极放置于手心,参考电极放置 于手背的第二骨间肌,距指蹼大约3cm处。接地电极位于腕上 15~20cm处。刺激电极位于对侧腕部正中神经处。刺激强度 以拇指屈曲动作为准(约15~20mA),电刺激时程0.1~0.2ms,带 通1—30Hz,分析时间3000ms(3秒),灵敏度0.1~0.5mv/cm,刺激 频率0.6HZ或0.1Hz,刺激2—4次,每次刺激间隔1min以上,给予 无规律刺激,以避免习惯性对结果的影响。不用叠加平均即 可阅读,测量起始潜伏期和波幅。
SSR由后根传入,经中枢反射(脑与脊髓),最后由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传出,属于多突触反射。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可以用于评估男性阳萎的诊断,阴部皮 肤SSR检查可以区别阳萎是由于器质性或功能 性引起的。(记录电极与肢体记录一样,刺激部 位在会阴部肛门与阴囊之间的皮肤),
资料所见:阴部SSR正常值:1.63±0.26s,波 幅面积:1.18±0.88mV×S,年龄为35-53岁之间。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
2018.03.09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一、原理
SSR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释放冲动产生 的动作电位,其结果是使汗腺膜对钾离子通 透性产生变化而发汗,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 与下的催汗反射。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一、原理
SSR是多突触的交感神经反射,反射弧的中枢部 分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下丘脑后部和中脑网状结构 是其最重要的神经结构,此外大脑皮层在调节SSR方 面也有重要作用,但植物神经调节的高级中枢在大 脑皮层代表区的定位目前仍不十分确定。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二、方法学
SSR波形分三种:P型(正相波成分占优势),N型(负 相波成分占优势)和M型(P型与N型混合型),并发现M 型易产生习惯性。
所谓习惯性是指通过连续刺激使SSR波幅随刺激 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它受皮层意识及注意状态的 影响。
SSR的波形潜伏时一般为1.33±0.1s(秒),波幅 为1.59士0.378mV。
SSR潜伏时与波幅与皮肤温度呈线性相关,即皮 温下降,SSR潜伏时延长,波幅降低。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三、SSR异常:
糖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损害、脑 梗死、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均能致SSR异常。
SSR是一种与汗腺活动有关,并反映交感神经节 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刺 激所诱发。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三、SSR异常:
25例健康人上肢(15~65岁) SSR正常值(男15例、 女10例,本室测定)
潜时:1.36±0.10(S) 波幅:1.56±0.382(mV) 最高值:1.60s(秒) 最低值:0.95s(秒)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三、SR异常:
SSR的异常标准:①SSR缺失;②SSR潜伏时延长;③ SSR波幅及波幅率异常;④SSR波形波幅面积(mVs)的 缩小。
SSR缺失提示交感神经反射通路阻断或中枢传导 通路的完全抑制。
SSR潜伏时延长提示周围神经感觉纤维损害 (MCV或SCV排除后),或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病变(C型无 髓纤维)。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三、SSR异常:
SSR波幅及波幅率异常(降低或消失):提示 交感神经反射活动的中枢抑制,可预示亚临床 病变,皮层病变引起双侧SSR抑制,内囊基底节 区和脑干梗死也引起双侧抑制,但以病灶侧为 重度。
SSR波形面积缩小的程度提示神经损害的 轻重程度。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感谢各位的聆听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交感催汗通路可能起源于大脑皮层广泛的区 域,然后投射到下丘脑后部和同侧中脑和桥脑被盖 部,穿过延髓后外侧,交叉到对侧脊髓。反射弧的 传入支由粗大的有髓鞘皮肤感觉神经纤维组成。 反射弧的传出支由细小的无髓鞘C型(胆碱能)纤维 组成,并支配汗腺活动。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一、原理
SSR检查是反映植物神经功能,特别是交感神经 功能的客观指标,是定量分析交感神经功能的一项 敏感捡测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