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赏析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译文及鉴赏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译文及鉴赏《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是由龚自珍所创作的,这首词因落第出京触引,叙事咏怀,纵横倾泻,直觉—派沉郁悲慨之气勃然纸上,而柔情侠骨交注笔端,咳唾珠玉随处生发,正属定庵的一贯格调。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清代:龚自珍我又南行矣!笑今年、鸾飘凤泊,情怀何似?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似春水、干卿何事?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
催客去,去如水。
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
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
更结尽、燕邯侠子。
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
木叶怨,罢论起。
《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译文我又向南方出发了!可笑今年如此飘泊不定,心中情怀到底如何?纵然文章能在世间引起轰动,也不过是在纸面上妄谈民生罢了,对现实社会起不了影响。
像那吹皱一池春水的春风一样,能起什么作用?傍晚时分,忽然下起雨来,天空中雁影不见。
萧瑟秋声中,只见关山一片苍茫。
细细分析我青春的心态,也曾经愿意像家乡的名人吴越王钱镠一样,在广陵吴市骑骏马,赏钱塘潮,过着奢侈的生活。
我希望得到大量的金钱,来尽情地和天下美人名士相交,更要去认识燕赵地区的豪侠之士。
明年北京的春天,还是会早早到来吧,劝那北京的杏花,务必不要因为苦苦地思念我而憔悴。
我写下的木叶词,惹起了众多的和作,都是要罢官休隐江湖的议论啊。
《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注释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
癸酉(yǒu):嘉庆十八年(1813年)。
鸾飘凤泊:比喻英俊之士落魄沉沦,亦兼寓夫妻离别意。
卿:你,作者自谓。
聊:愿意。
广陵:今江苏扬州。
吴市:指苏州,与扬州皆当时吴越之地的大都会。
金缕曲·赠梁汾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缕曲·赠梁汾原文|翻译及赏析
德也狂生耳,起句十分奇兀,使人陡然一惊;因为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辅。
纳兰性德华正茂,文武双全,在他面前正铺设着一条荣华富贵的坦途。
然而,他竟劈头自称狂生,而且还带着颇为不屑的语气,这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不得不注意品味。
跟着三句,是他对自己身世的看法,偶然间,缁尘京▼轶事典故
纳兰容若写的这首金缕曲有个故事,他这首词是赠给好友顾梁汾的,但词中的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说的却是另一个朋友的事。
这个朋友名叫吴汉槎,是当时有名的江南才子(籍贯江苏吴江),和顾梁汾及纳兰的交情都很好。
顺治丁酉年,吴汉槎考中举人,但不幸得很,这场考试,由于主考官有舞弊的事情发生,闹成大狱。
吴汉槎虽▼
创作背
清代词坛,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词人,竞用〔金缕曲〕这一词牌填词。
像陈维崧,一生竟写了〔金缕曲〕几百首。
而在清代众多的〔金缕曲〕里,最受人注意的,有纳兰性德赠梁汾一首。
据徐釚在《词苑丛谭》中说,此词一出,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初年杰
出的▼。
励志古诗词《金缕曲》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金缕曲》原文及赏析
《金缕曲》
九万里路云山去,一路风雨兼程过。
千里莺啼绿映红,万紫千红总是春。
马渡轻烟花渐落,谁怜楼台上月华?
赏析:
《金缕曲》是晚唐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段令人羡慕的漫游旅途,带给读者多种感受。
这首诗以九万里的距离开始,旅客凭着勇气和毅力,经历风雨兼程,呈现出一种留恋的状态,就像走在原野上,沿途错落有致的绿色和红色花朵,令人惊叹不已。
随着旅途的推进,山路转弯,烟尘朦胧,花长短大小特别异,充满了无限的令人屏息的美丽景色。
最后,旅客到达楼台上,沐浴着月光,看着繁星闪烁,令人情不自禁地怜悯这片壮丽的世界。
《金缕曲》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含义的诗歌,其中包含了许多对生活的倡导、漫游的健身方法以及精神追求的励志情怀。
作者以他的观点和思想来展示他的旅行,将美景如画地描绘出来,并带来了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激情,唤醒人们对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渴望。
此外,诗歌中穿插的散文段落,也多次提醒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勇敢而乐观地面对人生,勇往直前。
总而言之,《金缕曲》不仅饱含着美丽的生活态度,也教会了我们活出精彩的homunculus humanvita.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要
活出你的精彩,勇敢的把自己的梦想追求下去,直到梦想成真!。
顾贞观金缕曲其一从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鉴赏

顾贞观金缕曲其一从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鉴赏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谪的深切关怀、同情和慰藉。
上片写对友人的问候、同情。
“季子平安否”,不是一般寒暄,而是对谪戍远方至友的深切关怀。
“冰与雪”,暗喻自己与吴兆骞,都是在清朝严酷的统治下辗转反侧。
下片劝慰好友并写自己全力相救的赤诚之心。
“置此札,君怀袖”,劝友人以此信为安慰,放宽心,解忧愁。
全词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在那黑暗的社会里,这种友谊,更觉难能可贵。
在艺术手法上,通篇如话家常,宛转反复,心迹如见。
一字一句,真挚感人。
金缕曲-慰西溟(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缕曲·慰西溟清代:纳兰性德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
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
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
又萧寺,花如雪。
标签抒情、人生、友人、志向译文什么事让你哽咽哭泣呢?纵然命运不济使你试而不第那又如何,不要自己折磨自己。
人世间的事自古以来都是失意多于如意,更何况才气太高也。
会使自己的福气受损,你独坐在高城上,仰望北斗七星,吹笛自乐,听更鼓报夜。
大丈夫不要因为仕途不顺而急躁,不如索性学习范蠡泛游五湖,消闲隐居,怡然自得。
纵然有像秋雨一般流不尽的眼泪,也应该洒向知己者。
不要羡慕那些位列朝堂的人,京城里永远是这般熙熙攘攘的景象,人们忙着争名逐利,不如就让秋风把这京城的月亮吹凉,你且以达观处之吧。
你所住的寺院中鲜花盛开,正如雪花般散落。
注释簸弄:玩弄、播弄。
磨涅,磨砺浸染。
比喻所经受之考验或外界之影响。
蒙床:用莱草茎编织的床。
北斗:指北斗七星,古代诗文中常以北斗喻指朝廷,故此处亦寓含不忘朝廷之意。
玉笛:笛之美称。
谯鼓:指谯楼上之鼓声。
热:热中、躁急之意。
五湖:后人以此为不贪官位,隐居自适之典。
料理,安排、安置。
秋霖:秋雨。
野田黄蝶,谓郊野田间黄蝶蹉跎(cuōtuō)蹁跹(piān xiān)之景,可引申为家园、知己。
承明班列:承明,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为入朝、在朝为官之典。
班列,位次,即朝班之位次。
萧寺:西溟居京时曾寓萧寺。
赏析上片直奔主题,劝慰好友不要哭泣,既然命途多舛,在科场上屡试不第,就任凭天意弄人吧,不要被这些琐事消磨了意志。
接着,他又说古往今来,凡是有旷世之才的人多失意潦倒,是被过高的才华折损了福分。
不如独自闲卧在莱草编成的床上高眠,抬头仰望天上的北斗七星,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吹玉笛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愁,劝慰对方莫赞叹“兰摧玉折”,以为才杰受屈。
金缕曲赠梁汾赏析简短

金缕曲赠梁汾赏析简短摘要:一、金缕曲背景介绍二、词作赏析1.词牌名及词题意义2.词句意境与情感表达3.艺术手法及特点4.词作价值与影响正文:【金缕曲背景介绍】金缕曲,词牌名,源于唐代曲调。
此词牌特点是上下片各四仄韵,全词八句,句句用韵。
金缕曲在明清时期尤为流行,不少文人墨客以此抒发情怀。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创作了一首《金缕曲·赠梁汾》,成为佳作。
【词作赏析】【1.词牌名及词题意义】词牌名“金缕曲”寓意华丽、珍贵,与词中赠友主题相呼应。
词题“赠梁汾”表明了这首词是纳兰性德赠予好友梁汾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2.词句意境与情感表达】词中“谁料同心人,而今各异天”一句,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惋惜之情。
原本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却天各一方,不能共谋事业。
词人通过描绘离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悲痛和不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回顾了往事,展现了曾经的豪情壮志。
【3.艺术手法及特点】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
在对仗方面,如“谁料同心人,而今各异天”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在借景抒怀方面,词人通过描绘离别场景,抒发了对友人离去的悲痛和不舍。
【4.词作价值与影响】《金缕曲·赠梁汾》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水准。
此词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词句、独特的艺术手法,感染了无数读者。
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还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纳兰性德《金缕曲(洒尽无端泪)》诗词注释与评析

纳兰性德《金缕曲(洒尽无端泪)》诗词注释与评析金缕曲(洒尽无端泪)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
洒尽无端泪。
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
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
莫更著、浮名相累。
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
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
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
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
歌与哭、任猜何意。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
知我者,梁汾耳。
【注释】吴汉槎:吴兆骞字汉槎(1631—1684),江苏吴江人。
因顺治十四年(1657)科场案被牵连,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
吴兆骞为顾贞观好友,顾贞观结识性德后,遂求助于纳兰明珠、性德父子。
性德被顾贞观的至诚所感动,以五年为期,允诺将倾尽全力施以援手。
后经纳兰性德多方营救,五年后,吴兆骞果于康熙二十年(1681)被赦还北京,时五十一岁。
此词或作于顾贞观向性德求助后不久。
简梁汾:写给梁汾的信札。
简,即书信。
琼楼:本意为神仙世界中的亭台楼阁或月宫。
此处或指朝廷。
声影供群吠:出自成语“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结为至交,频繁出入性德父亲、时任吏部尚书的明珠府第,时人遂不乏以“趋炎附势”猜忌中伤者。
其实康熙五年(1666)起,顾贞观即任内国史院典籍;康熙十年(1671),因病辞归,从此漂泊江湖,再无入仕之意。
投靠权贵之讥,对顾贞观而言,实乃莫须有之罪名。
性德深知顾贞观秉性,其视仕宦如断梗残枝,微不足道,然“群吠”汹汹,实在冤枉悲哀。
此为慰藉、怜惜顾贞观之语。
判:拼,甘愿之意。
此句谓对挚友一往情深,即便为此憔悴亦心甘情愿。
丁宁:同“叮咛”,一再嘱咐。
爇:点燃。
香易燃,玉易碎,喻贤良之人易遭人陷害。
软红尘:都市飞尘,喻指京城繁华。
软红尘里客,喻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
任猜:任凭他人猜测。
绝塞生还吴季子:吴季子,春秋时吴国贤公子季札,封于延陵,人称延陵公子。
此处代指吴兆骞。
让吴兆骞能够从塞外生还,是性德对顾贞观的千金一诺。
【评析】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曾有《金缕曲》两首寄吴兆骞,其时纳兰性德初识顾贞观,读顾词后大为感动,甚至为之泪下,遂郑重承诺全力营救吴兆骞,此词应作于此时。
金缕曲赏析

《金缕曲》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词作,通过对燕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变法失败后政局更加不可收拾的深切悲痛和决心为国出力却报效无门的抑郁心情。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用了“燕子”这一自然物象,通过对其飘流归来的描绘,暗示了自己身世的漂泊和心灵的孤寂。
同时,通过对燕子所思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在词的开篇,作者以“瀚海飘流燕”的形象,点明了抒情主人公的身分经历。
这个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浩瀚的人生海洋中孤独漂泊的境遇。
而“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则进一步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为全词增添了一抹凄凉之感。
在词的下片,作者通过“滴空阶”二句,表达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之情与上片的“寒更雨歇”相呼应,共同构建出全词哀婉凄凉的意境。
同时,作者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葬花天气”这一意象,暗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总体而言,《金缕曲》是一首情感深沉、寓意深远的词作。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深入浅出的哲理思考,这首词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痛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挚和生命意义的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
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
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
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
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是清代词人顾贞观写给友人吴兆骞的两首词中的第一首,《金缕曲·我亦飘零久》是第二首。
第一首重在写吴兆骞的苦恨,第二首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
两首词“以词代书”,融为一体,感人至深,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金缕曲》两首,以“季子平安否”为第一首开头,以“言不尽,观顿首”为第二首结尾,俨然是一封书信的格式。
因此,这两首“以词代书”的词,其实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虽然第一首重在写吴兆骞的苦恨,第二首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两首词各自似可独立成章,但其实这也只如一封信分几个段落层次而已,就我个人观点,不能将这两首词说成是两封信。
清代顺治帝年间,诗人吴兆骞因在科场案中受人诬陷,被流放至冰雪绝寒之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时年二十九岁。
十七年后,他的童稚之交、作者顾贞观,入大学士纳兰明珠府中当教师,乘间为之求助于明珠之子、词人纳兰性德。
但性德与吴兆骞并无交情,一时未允。
1675年(康熙十五年)冬,作者离居北京干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为之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
性德读过这字字血泪的两首曲,泪下数行,道:
“河粱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
后经纳兰父子的营救,吴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性德词)、“金兰镜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顾永诗),从此,作者悉力奔走以救穷途之友的故事,便广为人所咏叹、而作为故事中心的《金缕曲》二首,更成为至今传诵不衰的友谊名篇。
这便是《金缕曲》两首的由来。
因为是以词代信,所以第一首是将问候平安作为首句,这是书信的常套。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次句“便归来”三字,却看似平易而实为突兀,破空飞来。
本来,此词的上片,全是为说兆骞的“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这“万事”实在难以诉尽,作者姑且简而言之,举其大者:远行在外、无人慰藉,此为不堪回首者一;母老、家贫、子幼,从前杯酒论欢的朋友亦消散难忆,此为不堪回首者二;被那些魑魅魍魉般的小人诬陷了,却无从申冤、无从复仇,只能叹一声“应见惯”,哀一声“总输他”,此为不堪回首者三;日日与宁古塔的冰雪周旋,此为不堪回首者四。
短短五十个字,道出了作者对友人心思的体察以及对友人的万分关切,足可悟出作者与友人交情非比寻常。
作者还能在这干万重苦恨之上,更添上“便归来”三字,令读者的感知和领悟更深一层。
此三字,给了绝塞良朋以“归来”的希望,哪怕只是极模糊的假定也罢。
所以,凭着这笼盖上片的“便归来”三字,简单又直白的表达了作者与吴兆骞的相知和相交,同时作者
盼望有人归来的心情也借着简单的三个字涌了出来,在一方白纸上留下了一抹艳丽的墨色。
下片首句“泪痕莫滴牛衣透” (乱麻编成之衣,典出《汉书·王章传》),“透”字乃是精于措词的典例。
在上片中,作者直说到友人的极痛处,令他恸哭而不能自已,泪滴牛衣。
但是,倒尽满怀苦水,乃是为了重振精神,故牛衣不可无泪,亦不可浸透泪水——消沉绝望。
哭过了,也该退一步、回头思量一番。
吴兆骞有毅然出塞相伴的爱妻、有生于北地的儿女,如此能够骨肉完聚之家,已算万幸。
当年科场案发,有多少红颜少年为之丧生,下场更不如如今还生存着的兆骞,此又足可庆幸者。
当然,绝塞之地是苦寒难当的,但有了这些自慰和庆幸,又如何不该顽强地生存下去呢?更何况,前头还有希望,还有立下“终相救”誓言的当今申包胥在奔走。
所以,作者劝说友人,虽然泪透牛衣,但仍可把这“以词代书”的书札藏入牛衣的环袖、耐心静候好音。
《金缕曲》(其一)的上片是浅浅地给友人以“归来”的希望,却深深地刺痛了到友人的最痛处,因为疼痛已无以复加,所以下片只得折回来寻找安慰、淡化疼痛,最后再把“归来”的希望放大。
无上一首,便无这一首。
词的开首几句,正是从上一首的末尾几句中导出。
那几句“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说得真可谓“慷概悲凉”。
其誓欲营救良友的决心,称得上是慷慨激昂。
然而这番营救要长达“廿载”,而且,还是“乌头马角”
般地渺茫,则又不能不使人顿感有些凄凉了。
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作者不过一书生而已,没有实际的权利和地位。
因此,词开头的“我亦飘零久”,本身已是发一长叹,再与“廿载”二句联读,更觉沉重。
“飘零久”,指约是作者自1666年(清康熙五年)中举人以来,几度奔走京师、飘泊异乡,而仕途上却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到眼下还是寄人篱下。
作者深恨自己中举后的十年里不能得到一定的权利地位去拯救友人,却只是“飘零”、只能幻想“乌头马角”般渺茫的希望,这实在是辜负了兆骞这位死生师友(生死之交、半师半友)。
然而,“飘零”只是作者所受苦处之一。
苦处之二,则是“消瘦”。
作者少年词章与吴兆骞齐名,而且是铢雨悉称的齐名;如今,他俩的憔悴消瘦,竟也是不相上一下,犹如杜甫漂泊四方一的颠沛,丝毫不减于李白流放夜郎的苦痛。
苦处之三,是作者妻子薄命告亡、知己远戍一方,身边竞无一人可语,“凄凉否”?这其实已不需要回答了。
就如同吴兆骞“平生万事,那堪回首”一样,作者也有上述三苦一类的“千万恨”要“为兄剖”。
作者与友人是生死之交的同时,也是一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友。
作者作为一个病人,却抱病去救另一个病人,这正是他的人格的感人生深之处。
第二首与第一首一样,上片发一人之恸。
下片收泪思量来日:兆骞生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作者生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两人年龄相仿,共同受过世事变迁的“冰霜”,都成了的早衰者。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几句,或认为是作者劝勉吴兆骞之辞,其实从上文看,这是劝勉友人,更是作者自勉。
怀着“飘零”、“穷瘦” 、“凄凉”等等苦难的作者,也需保养心神、不宜呕心沥血于词赋小技的。
作者亦希望与良友共享寿考,等待词清之日,怕那是“乌头马角”式的渺茫也罢。
到了那一日,还需友人把戍边时的诗稿翻出整理。
因为,文人总指望着身后之名,哪怕只是于己无补乃至有害的“空名”一也罢。
“归日”二句,作为书信的最后内容,是作者专留给友人的,引得真有其事;作者的本意,大约是想让友人读到篇末、破涕为笑吧,哪怕他一笑之后马上悟到这是虚幻也罢。
两词不仅“宛转”。
而且次序并然、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看似平常,却无一脱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