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大豆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大豆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Z i x u n t a i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

主要侵染大豆茎部。

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

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

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

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2、防治方法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

①喷洒25%咪鲜胺1500mL/hm2;②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对水300kg/hm2,均匀喷雾,隔7d再补喷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灵1500g/hm2对水喷雾。

二、大豆疫病1、症状识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

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

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2、防治方法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

②用2%克露1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三、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

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

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

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

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由于重迎茬种植,加之向日葵、油菜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菌核病逐渐成为大豆生产田主要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一、分布国外大豆菌核病主要分布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日本和印度等国,国内则主要发生于华北、华东、西南、东北等大豆产区。

在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的黑龙江省,进入80年代后菌核病日趋严重,发病率由5%左右上升到20%-30%,严重地块高达50%以上,甚至绝产。

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迎茬大豆面积逐年增加,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呈扩大蔓延、加重危害的趋势,对大豆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

菌核病主要是由菌核作为初侵染来源引起危害,田间再侵染的作用不大,控制初始菌量是防治菌核病发生危害的有效方法。

二、为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1、苗期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2、成株期症状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问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

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褐色,四周暗绿色,湿度大时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

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向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

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菌丝后期集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

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

豆荚染病呈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荚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荚内不能结粒。

三、病原菌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解读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解读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解读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作者:蒋晓慧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9期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作物种类之一,大豆在种植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大豆菌核病。

一般来说,大豆菌核病会造成处于花期、苗期的大豆叶片和茎秆被感染,由此致使叶茎出现腐烂的现象,同时茎部会形成棉絮状的菌丝,直至最终枯萎死亡。

鉴于大豆菌核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极大,导致大豆的产量降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为此,系统分析与思考大豆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大豆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分析①自然天气因素的影响对于大豆的花期与结荚期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一般会引发大豆菌核病产生。

当温度、光照及湿度等因素较为合适的时候,此时便会形成菌核,这当中,湿度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菌核病的适合温度在16-25℃的范围内,而土壤的相对湿度则处于71%-82%之间,再加上下雨气候的影响,最终导致菌核病发。

当菌核萌发之后形成了子囊盘,并由此依靠气流和雨形成迅速地蔓延,其中最远的距离达到了32m。

通常情况下,每年的7月—8月份期间,属于大豆的开花期与结荚期,这个阶段经常会阴雨连绵,降雨量非常大,导致田间的湿度很高,而较为合适的温度则处于17-23℃的范围内,为大豆菌核病的形成产生了可乘之机。

而菌核的萌发会由大豆的盛花期始终延续至相应的鼓粒末期阶段,每年的8月份温度很高的情况下,被感染的植株则显现出相应的菌核病病症。

②种植管控失误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播种的形式,还是种植的密度,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大豆种植的密度太大的时候,会导致田间封垄非常早,形成通风性不佳,土壤的湿度提高等不良现象,引发菌核病的病菌产生,加剧了大豆菌核病的病症;针对一样的条件,大豆40cm窄行密植的发病率对比采用垄上双条种植的发病率更高。

同时,整地因素也容忽视。

当土壤的深度不断增大时,大豆菌核的萌发数量会随之缩减,如果土壤为2-3cm的深度区间当中,并能够正常萌发,假如低于3cm时,则无法萌发。

大豆菌核病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探讨大豆菌核病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摘要]大豆菌核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及时发现、及早防治。

主要分析了该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菌核病特点原因防治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242-01随着我区大豆面积的逐渐扩大、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肥量的增加,加上不利天气的影响使大豆菌核病在大豆生产区普遍发生。

该病菌侵染茎和叶柄,影响养分输送,严重的使茎叶枯死,造成豆田植株成片死亡而使大豆减产。

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者达50%,植株成片腐烂枯死。

一、症状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尤其开花结荚后危害较重,危害地上的部分茎杆,造成茎腐,也可产生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

一般病部先表现深绿色湿腐状,潮湿条件下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逐渐使病部变白,进而在被害部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幼苗先在幼苗茎基部发病,以后向上扩展蔓延,病部成深绿色湿腐状,其上生白色菌丝体,以后病势加剧,幼苗倒伏、死亡。

成株一般在茎部或茎基部产生暗褐色形成条状病斑,扩大后可绕茎一周成一段段病斑,后呈苍白色以致枯死,可造成茎杆折断。

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其中杂有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病茎内部中髓变空,菌丝充满其中,并有菌核散生。

后期遇干燥条件茎部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呈乱麻状。

病重时全株枯死、绝产,病轻时部分分枝和豆荚提早枯死而减产。

叶片被害,呈湿腐状,也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

叶柄分枝均可发病,病部苍白;后期表皮破裂,也呈乱麻状,其上也有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

豆荚病部变褐,以后呈白色,结小粒或不结粒,大多荚内种子腐败干缩。

二、病原鉴定大豆菌核病系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olerotiorum(lib)de bary(核盘菌)真菌引起。

病菌不形成无性孢子。

菌核白色,后期集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盘碗状,浅褐色至深褐色,下部有柄,从菌核长出。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3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与措施 由于 菌 核 的 抗 逆 性 很 强 ,4 ℃的 低 温 下 不 一0 会 死 T , 土 中可 存 活 时 间 可 达 2~3年 , 也 L在 = 其 是此病害的唯一初侵染来源。 因此 , 大豆菌核病 的 防治 应 根 据 其 病 的 发 生 特 点 协 调 耕 作 制 度 、栽培管理及 气候条件 等凶素影 响采 取综 合 的治理措施。 31农 业 防 治 311 用 抗 耐 病 品种 。 种 病 害 采 用抗 耐 ..选 此 病 品种是最经济有效 的措施 。 选Ⅲ株 型紧凑 、 尖 叶或 叶片上举 、 x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 。 通J l 目 前黑龙江 省有 垦农 4号 、 合丰 4 0号 、 垦农 5号 、 合 丰 3 东农 3 9、 4号等品种。 3i .. 2轮作。与禾奉科作物实行 3年 以上轮 作 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避免大豆连作或 与 向口葵 、 油菜等寄主作物轮作或邻作 31 . 壤 深 翻 。菌 核 在 土 壤 深 度 3 c 以 3土 、 m 上 能 正 常 萌 发 , n 以下 不 能 萌 发 。 因 此 发 病 3 l 严 重 的地 块 ,秋 季 大 豆 收 获 后 及 时进 行 土 壤 深
的特 性 合 理 密 植 。 垦农 4号 、 农 5号 每 hl保 垦 I l !
苗 3 万 一 5万株 ;合 3 O 3 9号、合= O F4 号每 h m 保菡 2 万 ~ 2万株 :及时排水 , 8 3 降低 田间
湿度 。 31 .. 时 清 洁 … 园 。 发 痫 初 期 , 及 时 拔 5及 要 除 病 株 , 出 田间 深 埋 处 理 大 豆 收 获 后 , 将 带 应
农 林 f科 研
jI 黑 思 = l —信 江 — I技 | — 龙— I = : ・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原与发病机理大豆菌核病的病原为菌核病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土壤侵染传播。

病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过种子萌发、侵入幼苗或通过土壤侵染侵入大豆植株,进而引发病害。

菌核病菌在植株体内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内的分生孢子传播病害,形成菌核。

二、田间管理措施1. 良种选择:选择耐病品种进行种植,选用具有较好抗病性的大豆品种,如“抗菌核病”等品种,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采用种子拌药的方式,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能够降低病害的种子传播率。

3. 合理播种密度:控制大豆的密植程度,增加植株间的通风空间,减少病菌在植株间的传播机会。

4.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避免施用过量的氮肥,同时加强土壤的通风排水,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三、农药防治措施1. 预防性喷药:在大豆生长期的关键时期,如幼苗期、花期和果实膨大期等,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药,能够有效地防治大豆菌核病。

2. 轮作防治:合理进行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和传播,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3. 病害监测:定期对大豆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生物防治措施1. 利用拮抗菌:选择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如青霉菌、链格孢等,能够有效地抑制菌核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 使用有益生物:通过使用对大豆有益的微生物,如根际固氮菌等,增强植株的免疫力,增加植株对病菌的抵抗力。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涉及到田间管理、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结合具体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大豆四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6年第5期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

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

2.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种子质量0.3%~0.4%的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拌种防病。

对已发病田块,可在病初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灌根,7~10天灌1次,连防2~3次。

二、大豆菌核病1.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危害茎秆,从7月下旬开始发病,病初形成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最后变成黑色颗粒(即菌核)。

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2.药剂防治。

防治此病时,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核菌净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三、大豆灰斑病1.症状。

该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始发,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7—8月份高温多雨时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都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

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种子质量0.3%的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大豆花荚期,可用50%多菌灵或施可得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每667平方米用5%己唑醇悬浮剂或18%咪鲜胺·松脂酸铜乳油2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

四、大豆霜霉病1.症状。

该病可危害大豆幼苗、叶片和子粒。

病苗在第1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

成株染病后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期变为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

染病子粒表面黏附灰白色菌丝层,内含大量病菌卵孢子。

该病在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8月份为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

2.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种子质量0.5%的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种植。

然而,在大豆的生长期间,由于病虫害的危害,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想保证大豆生产的高产稳产,就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介绍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大豆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大豆疫霉病
疫霉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症状是叶片出现浅灰色斑点,边缘为红色,叶片逐渐干枯并脱落。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病原菌,适时进行药浴、药灌、药剂喷雾等农药防治。

2、大豆菌核病
菌核病是大豆的一种寄生性病害,较难防治。

其主要症状为植株生长缓慢,出现黄化和萎蔫。

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药浴、药灌、药剂喷雾等防治方法。

大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橙黄色小斑点,扩散后会使整个叶片变黄、枯萎。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防锈优良种子,加强田间管理等。

蚜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虫害,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卷曲、变形、变黄。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喷施农药、放置粘虫板等。

象甲是一种地下害虫,其幼虫常以大豆根为食,会导致大豆生长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包括种植抗病虫害强的大豆品种、施用合适的化学药剂等。

3、大豆刺蛾
大豆刺蛾是大豆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害虫。

其主要危害是危害大豆的地下部分,导致根系受到破坏。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光陷阱、喷施农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症状识别
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尤其开花、结荚后为害较重。

为害地上部茎秆,造成茎腐,也可产生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一般病部先表现深绿色湿腐状,潮湿条件下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逐渐使病部变白,进而在被害部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病原鉴定
大豆菌核病系由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引起。

三、侵染循环
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中越冬的菌核,是主要初次侵染来源。

气候适宜,土壤表层的菌核陆续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可弹射出大量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子囊孢子在田间可存活12天。

本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但可以菌丝体接触,进行再侵染,所以倒伏可使大豆病株上的菌丝接触健株而加重病情。

四、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2、深翻。

发病田应在收割后进行深翻,将地表菌核埋入土壤深层,并将病残体拉出田外,减少菌源。

3、中耕培土。

病田应在大豆出苗后及时进行中耕培土,这不但可以促进侧生根形成,减轻根腐病为害,又可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或将菌核萌发的子囊盘切断,减轻病情。

4、选用优良品种。

5、化学药剂防治
(1)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兑水喷雾。

(2)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兑水喷雾。

(3)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750—1000克,兑水喷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