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功能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也随之增加,中外交流更加密切,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使用语言交际,人们还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交际。
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触摸等肢体语言,也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
了解特定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规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靠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同时由于非语言交际具有模糊性和文化规约性,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和冲突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中心内容。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1.1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胡文仲,1999)(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Ting Toomey,1999)(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她)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
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Samovar et al,2010)1.2非语言交际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四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也是就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例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
(2)副语言(Paralanguage),也称辅助语言,它包括发音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
语言有真有假,而副语言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往往是不自觉流露的。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指的是人的相貌、服装、饰品、体味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非言语交际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
◎李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薇
辽宁・沈阳 110036)
摘 要 本文着重论述了非言语行为在对外商务谈判, 异性交往, 亲子关系等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肯定了非言语行为 交际不仅是语言交际行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 还往往会超越后者, 进而达到 “无声胜有声” 的境界。 关键词 语言 非言语交际 辅助 超越
用的古老方法之一, 它的魅力有时甚至超越了言语。人们可 以从与异性的目光接触中发现对方的爱慕或厌恶。 它们是直 接反映心灵的。 “女性在凝视的时候, 例如 其整张脸都会变得 柔和, 眼神则现出温柔, 邀请和欢迎的友善反映” ④因此, 在某 种程度上可以说, 读懂对方的眼神在与异性的顺畅交往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体触 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身体的接触。 人类是 感觉复杂的动物。 我们需要独处, 但同时也需要交流, 这种强 烈的对触摸和被触摸的需求对婴幼儿健康成长更是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以现在所提倡的母乳喂养来说,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母乳 相对于奶粉营养上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过程中, 母子以 身体接触的形式进行着交流, 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 在孩子还听不懂有声语言的时候, 触摸就作为母子间交流的 纽带, 孩子可以通过触摸发出需求, 引起母亲的注意, 关心并 付出行动以保护孩子的身体保持平衡健康, 母子之间的“交 际” 就是通过 “体触” 这一非言语交际行为得以实现。 (三)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交际行为各有其作用, 在交 际中往往互为补充 语言交际是基础和核心, 非语言交际是其强有力的辅助 而且在某些特殊场合和情况下会超越语言行为达到 “无声胜 有声” 的境界。事实上, 许多学者认为, 非语言符号不应该被 简单地看做表示意义的一般代号, 而是一种更为强烈的, 使用 范围更广泛的代码。在辨认感情真假的问题上, 非言语符号 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语言符号。 但是我们强调非言语交际在日常交际中的功用并非要排 斥和降低语言交际的核心和基础性作用, 毕竟人是需要交流 沟通的生命而语言又是沟通的第一选择。只是在语言不通, 词不达意, 抑或是对方不愿在语言表达中说清楚自己的意图 时, 在或者是为制造一种更高层的交流的时候, 我们就必须了 解这种隐形的, 无声的语言。以便了解对方真实的情感和意 图, 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有效的交 流和沟通。
副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性及其语用启示

副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性及其语用启示作者:王晓卉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0期摘要: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时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对言语交际有效的补充与说明。
副语言对语言交际具有解释功能,是说话人真实感情的流露,同时也能够替代言语并具有幽默性。
对副语言的使用要注意区分场合、保持本色和顺其自然。
这样才能用好副语言,充分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副语言言语交际特性语用启示前言我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副语言作为辅助手段,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狭义地说,副语言仅指人们说话时伴随语言而产生的一些发音特征和语言现象,包括停顿、语速、节奏、语调、重音等;广义地说,副语言包括各种身势语,如面部表情,头部动作、眼神、手势等,这些往往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
副语言交际也被称为非语言交际。
国外关于副语言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关于副语言与话语意义的研究Malinowski (1985),Firth(1985),Verschueren(1999),Yus Ramos(1999),Leech(1981),Saeed(1997)。
国内关于副语言的研究开始得相对较晚,本文统计了从1997年到2011年的相关论文和译著,内容主要涉及副语言交际及副语言特征的如毕继万(1999),孟小平(2004),曹合建(1997),熊学亮(2000);有关副语言与言语语义的研究如刘艳秋(2006),宗世海(2003,2004,2005),王德春、孙汝建和姚远(2000),何兆熊(2000)等。
国内外关于副语言研究内容覆盖面广,但这些研究鲜有全面系统地谈论副语言的特性及其语用启示。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在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非语言交际行为有可能更多地、更微妙地表达人们发出的不同信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对非语言交际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认识不足。
“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人在谈话时,只有35%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因素传递的。
人际间的交流往往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

1.人际间的交流往往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l)语言2)非语言。
如人们在交际时,除发出有声语言外,还经常伴随着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非语言。
美国人类学家伯德斯特尔认为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由非语言方式传递的。
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表明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非语言交际的四大种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1体态语(身体语言)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得惠斯特尔首先提出的。
他指出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动作、器官运动都可以表达感情态度,这些机制所传递的信息意义往往是语言传播所不能及的。
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体触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面部动作、眼神、手势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 副语言语言学文献中的副语言往往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副语言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如语调、重音等)、突发性特征(如说话时的笑声、哭泣声等)以及次要发音(如圆辱化音、鼻化音等)。
这些特征可以表明说话人的态度、社会地位及其它意义。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上述的狭义副语言特征,而且包括一些非声特征,如面部表情、视觉接触、体态、手势、谈话时双方的距离等。
而狭义的副语言常常被称为副语言特征(Paraverbalfeatures)。
本文中的副语言指的是狭义的副语言。
3.客体语.客体语包括衣着饰物个人用品等的交际作用及其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体距、领地观念等)、时间信息等。
其中体态语的论述角度包括眼睛动作、面部笑容(突然中止的笑、产朗的笑、见面开口笑、掩嘴而笑)、手势(“塔尖式”手势、十指交叉、相握背手、搓手)、腿部姿势(交叉躁部、跷二郎腿)、身体姿势副语言包括语调、重音、音的长度、停顿、音高和语速、沉默、话轮转接,环境语包括相貌、服饰、饰品、气味、笔迹,客体语包括时间语、空间语等。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摘要: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不同的文化别井下非语言交际的行为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之间的区别、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一、引言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尽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人们在交往中有时用有声语言,有时用无声语言,以便增强交际的效果和感染力。
作为交际行为,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然而非语言行为在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交际中,没有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配合,言语行为往往很难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探讨非语言交际,对于有效地避免与克服文化冲突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关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的成败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有着更显著的地位。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在交际时人们一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影响,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及由于文化差异和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1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通常人们谈交际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殊不知语言知识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
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各种信息。
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语言交际活动之外的所有交际活动,即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

非言语交际简述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并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分。
它包括除了使用言语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从广义上讲,非言语交际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等?!"身体动作与姿势又称身势,传递信息者通过自身器官或部位的动作即手势、面部表情、腿部动作、头部动作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 手势主要包括手指、手掌和双臂体态语。
鉴于手是动作灵活的器官,人们广泛利用手势进行交流。
食指靠近嘴唇并与嘴唇交叉成十字型,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
将中指和食指叉开或将双臂叉开成$型,表示争取胜利的决心或表达胜利的喜悦。
双手抱臂体现一种高傲、漠然、。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各种手势在各国所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或“棒极了”,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
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神经有问题。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 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做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
中国人表示“(”时伸出食指和拇指,而英美人通常用这一手势表示“)”。
英美人向人示意向其走进时,通常是掌心朝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则是掌心向下,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英美人站在公路旁向上伸出拇指,向过往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 0123);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办得成功,故有“4335 67389 :17;309 <069932”的说法。
!") 面部表情则通过面部各个器官眼眉口舌等的变化来表情达意。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 8 语言 8,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 8 语言8。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与作用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与作用非语言交际可能被认为是不直接依赖于语言使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总体来说,在哪个地方区分分开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形式是很难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简单地认识到人类互动的许多方面取决于不能用语言所表达的交流形式,但这对我们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在说话和在文字表达的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知道许多交流不需要语言也能相互交流.一个人在会议上所穿的衣服可能对其他参与者暗示着他对这次会议是有多么认真地准备。
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别人认为是一种交流方式的行为或者是表现的任何方面。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如制服,发型,化妆,等等。
拿身势语举例:“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首先,来看看各国的文化差异.阿拉伯人经常以亲吻脸颊的方式来进行问候。
在日本,人们以弯腰来表达问候,在美国,人们会进行握手.在泰国,为了表示另外一个人靠近,人们往往会前后移动手指,手掌向下。
在美国,人们为了吸引别人过来,往往举起手掌,对别人移动着手指。
汤加人坐下来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而在西方,往往站着。
在美国双腿交叉经常是表示轻松的方式;而在韩国,这是社会所忌讳的。
在日本,礼物常常用双手交换.穆斯林认为左手不干净,不能用它来吃东西或者是交换物品。
佛陀主张沉默是金。
而在美国,人们通过谈话来真正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无论是有目的还是无意,我们都会关于别人的内心想法做出重要的判断和决定-——那些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想法.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非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来评价人际交往的质量高低.在我们和同伴之间从语调到距离再到我们所参与的彼此接触的次数,我们就能收集和同伴间的亲密程度的信号。
非语言交际是那么地细微以至于身体区域的一次小移动也能传达一种信息。
你的第一次和同伴握手到触碰他(她)的脸颊,你在传达一种信息,如果你的触碰得到回应,那么这种信息就表现得极为重要。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cl r o m nct n) ~ 门新 兴的边 缘学科 。跨 文 化 uua C m u i i 是 t l ao 交际既指不同民族不 同语 言之间的交际 , 指不 同民族 同 也
一
人之 间的距离等 , 时常 被用来补充语 言信息 以起到补充信 息传播的功效 。既然是 “ 充” 则表示该行 为不能单独传 补 , 播所想要传播的信 息。举例来说 , 我们在机场 迎接 客人 , 一
引 言
文献 标 识 码 : A
语 言 交 际通 常 与 语 言 交 际 结 合进 行 , 不 同的 情 况 下起 着 在
跨 文 化 交 际学 (It cl rl o m n ao ne ut a C m u i tn又称 Cos r u ci rs —
不同的作用 ,大致上起补充 、 “ 否定 、 重复 、 调节 、 替代或强调 的作用” J 。非语言暗示 、 象声词 、 面部 表情 、 手势或人与
识 的 途径 与 方 法 J 。
一
、
非语 言交 际 的 界定
非语言交际或非言语行为, 就像文化一样 , 有着狭义和 广义 的不同理解 , 众说纷纭 , 各有争议。广义的非语 言交际 包括除言语交 际以外 的所有 交际行为 , 包括 眼神 、 手势 、 面
部表 情 、 装 打扮 、 默 、 体 的 接 触 、 话 人 之 间 的 距 离 、 服 沉 身 讲
能有接 收 人 反 馈 的、 使 用 言词 以外 的人 类 属 性 或 行 除 动”2。美 国语 言学家马兰德罗和 巴克认为上面 的定义是 _ J 有限的描述 , 经过考察 , 他们认为 “ 非语言交际是个人 发出 的有可能在他 人头 脑 中产生 意义 的非语 言 暗示 的加工过 程, 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 , 在特定 的场合或语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功能
[摘要]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语言的有效补充,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四种类型并探讨了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所具有的补充、否定、替代、强调和调节等语用功能。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语用功能
0. 引言
人类交往是通过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方式进行的。
其中,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表达,而是通过人体及其它形式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的非言语符号系统。
非言语交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的有效补充,它往往能在不经意间传达出语言所要表达或语言无法表达的内涵。
因此,非言语交际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中有时能起到比语言还要重要的作用。
1.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根据毕继万对非言语交际的分类,非语言交际可分为四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和姿势,比如握手、微笑等所表达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非语义声音、话轮转接等;(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衣着、化妆、颜色、气味和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4)环境语(Environment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及人对自然的影响。
1.1体态语
体态语通常被称为身体动作或身体语言。
面部表情是交际过程中最基本的体态语,它是对外流露内心感觉和感情的主要途径。
人们对不同的手势也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
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不同的涵义。
例如,“OK”这个手势,在美国表示“同意”等意思;在日本表示“钱”;在法国表示“零”或“没有价值”的意思;在巴西这是一个令人非常反感的动作。
交流时身体自身也在讲话,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也就是姿势所发送的信息来反映你的感觉。
你也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比如低垂着双肩可以表示你身负重担或是对交谈的话题毫无兴趣。
1.2 环境语
交际发生在特定时空立体环境中。
环境语就是空间和时间在日常交际中所传达的信息。
每个人要求别人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称为近体距离。
一旦别人与自己之间的距离超过允许的限度,人们就会觉得不安和紧张。
这种近体距离由近及远可以划分为私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其中个人距离是人们在非正式场合,比如课堂上、工作中或是派对里最经常保持的人与人之间的
距离。
如果增大这种距离,你也可能让别人觉得他们是在被人拒绝。
而最远的公众距离通常是用来维持和那些我们不太希望与之发生关系的陌生人的距离。
守时是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和时间有关的误解和意见相左会导致许多沟通问题和关系上的问题。
1.3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伴随话语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声现象,如说话时的语音、语调等。
此外,诸如喊、叫、叹气、口哨等也可以看作是副语言现象。
比如,说话时语调很高可能表示生气了,某个字音拉得很长表示强调或暗示等。
沉默也是一种副语言形式。
不同的文化给沉默赋予的内涵也不一样。
在西方国家,沉默是不得体和令人反感的行为,通常表示消极的,不关心的、冷漠的意思。
但在中国有“沉默是金”的说法,沉默则有一些积极的涵义,它代表顺从、同意、默许等意思。
1.4 客体语
客体语包括衣着、化妆、颜色、气味和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
这种非语言形式通过人体的附饰物的某部分形态或变化来传递信息。
比如衣着邋遢表示对对方的不尊重。
现在中国人在见面之前也会往身上喷香水,这说明对对方的重视和希望给交际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颜色也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美国白色代表纯洁,白色是婚礼的主色调,新娘穿白色的婚纱;而白色在中国和日本则代表忧郁,是葬礼的主色调。
又如,紫色在美国代表高贵和神秘,而在拉美国家紫色则代表死亡。
我们通过把红色赋予“中国红”,因此红色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而在日本人们则忌讳红色,不用红色包装礼物。
2.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功能
言语交际是单通道的线性传播,而非语言交际信号则是立体全方位传输,它可以补偿言语信号暂时性的空白和加强言语信号的意义表达。
它主要具有以下语用功能。
2. 1 补充功能
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不准确或比较模糊时,体态语可以对言语行为起到修饰的作用,弥补语言意义表达的不足。
如在给人指路时,我们会为了让传递的信息更明确,就会自然地用手指着某一个方向,此时手指指的体态语就补充了言语的不足,并使言语交流更加直观立体。
一个男人对他的未婚妻说“我爱你”时把右手放在左胸上并给她一个深深的吻,这一系列的肢体语言使“爱”的信息更加饱满。
当老板问你工作做完了没,你回答完成的同时用手做出一个OK的手势,这种补充地信息会使老板更加确信你完成了工作。
当非言语信息和语言信息能互相补充完成的时候,信息的内容就得到了加强。
2. 2 否定功能
当体态语所表达的意思与语言行为完全相反时,人们通常相信非言语行为更真实,往往会选择真实流露的体态语所传达的信息,体态语的这种反对言语信息的真实性的功能称为否定功能。
比如,一个女人对她身边的男士娇滴滴地说“讨厌”,脸上还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她的语调这种副语言形式和笑容这种体态语都否定了她言语所表达的表面意思。
这种交流表明如果非言语的信息和语言信息互相矛盾,非言语信息通常会比语言信息更能准确地表现交际的目的和意图。
2. 3 替代功能
体态语的替代功能并不需要伴随言语而出现,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便或不必用口头或书面语进行表达,体态语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人们会用体态语的替代功能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比如,用手指着一个人意味着要选出某个人。
耸肩表示你对那件事情并不感兴趣。
把手指放到唇边则暗示你希望停止说话保持安静。
在一个开着窗的寒冷屋子里,你用劲裹裹身上的衣服,主人就会主动将窗户关上。
在上述这种情况里,话都不用说,你想关窗的信息就传递出去了。
2. 4 强调功能
非语言可以重复或强调某个重要的信息,它是伴随着语言行为出现的,对有声语言有较强的辅助作用和加强作用。
比如,在演讲过程中放慢速度或提高语调来强调某处意思很重要,或是强调关键词。
在向别人表示欢迎时,一边说着“欢迎欢迎”一边笑着伸出友好的手以示握手,这些都非言语都在加强或强调发出的语言信息。
在众多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上级给下级布置任务时,下级会立正站好,拍着胸脯说保证完成任务,以这些非语言行为来表示态度的坚决和完成任务的决心。
2. 5 调节功能
体态语的调节功能是指它能起到协调信息转换确保交流畅通的作用。
开会时发言人即将开始或结束说话时会用手、头、眼神等信号暗示讲话已经开始或即将结束。
人们还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
如着急紧张或不知所措时人们就会来回踱步,对某事不明白时就会抓耳挠腮,兴奋时就会手舞足蹈,这种自我情绪调节的行为都是潜意识的,是内心的真实反映。
非言语暗示还能帮助调节交际时信息转换的节奏。
我们能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调整话轮的转换节奏和频率,也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掌控交流的进程。
3.结束语
总之,非语言交际完成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各种不同的语用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人类交流日益频繁,范围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一样都浸透着各种文化因素,因此不同社会文化中人们所使用的非语言行为也有所不同。
只有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中外文化中体态语的差异,增强他们对非语言交际的认识,才能在交际中减少误解,
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顾嘉祖,《文化与交际》[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