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有毒与无毒
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

实质,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违反了中医治病必辨方证的原则。
“鱼腥草注射液”风波
目前上市的含鱼腥草的注射剂
鱼腥草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炎毒清注射液 鱼金注射液
常见中药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或长期持续服用。 2. 用法不当,没有按中药的正确用法使用。 3. 炮制不充分,有毒成分含量过高。 4. 患者不遵医嘱,自行服药。 5. 中药品种混乱、有毒药物管理不善。
四、中药中的有害物质
(一)外源性污染: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二)内源性毒性物质:一般是指中药自身
比利时学者报告了服用含有马兜铃酸 的中草药致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并称 这种肾脏损害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CHN)”。
此后,有关马兜铃酸引起肾脏损害的 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陆续发表有关研究报告。
“马兜铃”的震撼
国内学者认为,不宜笼统地将马兜铃 类植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称作“中草药 肾病”。
1.2 干法消解(灰化法) 该法是通过高温方法将试样中的重金属元素游 离。一般是将样品先于小火炭化至无烟,再移 入马弗炉中高温灰化完全,冷却,用稀酸溶解 灰分,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1.3 压力消解罐消解法(高压密封溶样法) 样品仍采用强酸消解,与湿法消解不同的 是样品要置于聚四氟乙烯罐内密封,置于 烘箱内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1)火焰原子化法:该法是利用化学火焰使 物质分解并原子化的方法。可用于铜、铁、 锌、锰、钙等常量元素的检测,缺点是原子 化效率不高, 火焰中自由原子浓度很低,灵 敏度低。
中药的毒性如何划分

等功效,主要围绕滋补为主,可以进行日常服用或是长久服
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硫黄的出现要避免朴硝的出现,而朴
用,是无毒。 中品药物按照君臣使划分,即为臣,通常是以治
硝的出现也要避免硫黄的出现,由此可推见水银和砒霜之间
疗为主,通常是微毒有毒,比如白果有小毒,可以进行少量服
也不可以同时出现,而狼毒和密陀罗也是同理,巴豆和牵牛,
中药的毒性如何划分
聂继军
我国地大物博,重要种类繁多,而中医恰好是我国传统
有一定数目要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当臣子。
医学,中药在中医学中占据很大位置,可以救治疾病,还与人
配伍除了根据相应症状进行药物配伍外,还要根据十八
可使心脏骤停出现生命危险。
还有药物保存上也要注意,将有毒和无毒药物区分放
开,避免放置一起,也要注意以上所提到十八反和十九畏相
反应,还要注意药品储存方式,避免药物受潮,产生药物不可
使用或是发霉损坏药性增加毒性等,要进行特别注意。
作用,就像螃蟹配啤酒一样,会产生痛风、中毒等现象发生。
以上就是药物毒性分类,就是从中药材单品分为上、中、
有细辛和芍药出现,因此出现乌头、甘草以及藜芦要对药方
毒性,不可久服。 最早成书《 神农本草经》 中记载分为有毒和
格外注意,仔细检查避免出现相反。
无毒两类。
十九畏中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
上品药物按照君臣使划分,即为君,通常是补虚补气血
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0·
作者简介:
聂继军,四川达州 开江县中医医院。
出现后面几种药材不可出现在药房中,同理甘草出现甘遂、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妙和常听人说什么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另一些人会反驳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等等。
在俺看来,对中药的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另外还有西医用他们的理论为中药立下愚蠢的规矩,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房又把这些愚蠢的规矩视为法典。
兹整理旧报纸,拜读了几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每日健康》版上的相关文章,虽说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了点儿,观点不新,陈年老康,且和当下的“主旋律”大同小异,但俺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一下,也算抛砖引玉吧。
“毒”有两解,误判千年。
2004年11月2日题为《中药也不要随意服用》(作者李芹)的文章,文章标题的立意没有错,即中药也不可以随意服用,但内容上的硬伤颇多。
文章开篇说:“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的毒副作用反应相对比西药要小些。
”这是对中药的错误认识。
中药的使用关键在于方剂的运用是否正确以及服用剂量的拿捏是否准确,如果这两者都被运用得当的话,就是高明的医生(上工),如扁鹊、张仲景,哪里有什么“毒副作用”?反之,就不是什么“毒副作用”的问题,而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
所谓“副”的作用是在有正作用、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作用。
西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没辙;而中药在“吃错药”的情况下,没有正作用,所以谈不上副作用,只能自认倒霉。
可对于中医来说,被你诊治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了“毒副作用”,那一定是不高明的医生(下工,庸医)所为,是医术不精到,或辨证错误,或用方错误,或用药剂量错误的问题,但错不在药!文章接着说:“中药也有毒性,如服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
”并列举了川乌、附子等几味中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作者对中药的“毒性”认识是有误区的。
中药在古代本来就叫“毒药”,但这个概念与今天对毒(如敌敌畏、耗子药、氰化物、沙林毒气)的理解是两码事。
中国古代谈中药的“毒”字就是该味药的偏性,即偏于温凉寒热的药性。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然而,中药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潜在有毒风险的成分。
本文将就中药的有毒与无毒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有毒成分1. 毒性植物:部分中草药本身带有毒性成分,如罂粟壳、薏苡仁等。
这些植物中的毒性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可用于治疗疾病,但过量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性反应。
2. 动物性药材:一些中药还包含动物性药材,如蜂胶、蝎子等。
这些动物性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合适的剂量和方式下使用。
3. 重金属:中药草药中有时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
长期过量摄入重金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的无毒成分1. 植物性药材:大部分中草药属于植物性药材,其成分多为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对人体相对安全。
例如,黄芩、连翘等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
2. 矿物质类药材:中药中还有一些矿物质类的药材,如石膏、朱砂等。
这些药材往往用于清热解毒或缓解疼痛,中毒的风险较低。
三、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1. 临床应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临床应用的原则,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和用药,以减少有毒反应的发生。
2. 合理剂量:中药使用需掌握合理剂量,并遵循药方的配伍原则,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质量标准:选用优质中药材,遵循药材质量标准,减少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可能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的科学研究与监管1. 中药的研究:科学研究有助于对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有毒风险和解毒机制,并寻找替代品或合理使用方式。
2. 中药的监管:加强中药的监管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包括对中药生产企业的注册和管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监测等。
综上所述,中药既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也包含许多无毒成分。
要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需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掌握合理剂量,选择优质中药材,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关键词】有毒;无毒;现代认识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
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
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変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
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
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
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浅谈中药有毒与无毒

服 。 ,本 经》 ” 《 中药性 有毒 无毒 并非专 指毒 害之有 无 ,
而 主要 是指 药性 之强 弱 , 烈之别 , 峻烈之 品多被 视 缓 性 为毒药 。
2 3 毒 为药 之 害 : . 随着 医疗 实 践 的发 展 与 进 步 , 药 毒 概念逐 渐 由广义 转 向狭 义 , 药 专指 使 用 不 当会 产 生 毒 毒副反 应 甚 至 人 死 亡 的特 征 , 汉 张仲 景 《 寒 杂病 东 伤 论》“ :蜀极 闭 口者有 毒 , 食 之 , 人 咽 喉 , 病 欲 绝 , 误 强 气 或吐下 白沫 , 体 痹 冷 。 历 代 本 草 在 药 物 条 目下 “ 身 ” 有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 医 20 08年 1 第 2 卷 第 1 月 3 期
CG T M Jnay 0 8V l 3 1 J M C aur 20 . o2 .
・9 ・ 5
浅谈 中药 有 毒 与无 毒
徐 红 山东省滨 州市 中 医医院 (56 0 王 兆 荣 山东省 济南 市平 阴县 骨科 医院(54 0 26 0 ) 2 00 )
关键词: 中药学; 中药基础理论 由于西 药 的副作用 或毒 副反应 逐渐 被人们 认识 和 了解 , 中药越 来越 倍 受 人们 的关 注 和 青 睐 。不少 人 认 为 中药及其 制剂是 有 病 治 病 , 病健 身 , 全 可 靠 , 无 安 甚 至有 人把 中药滋补 类 药 品作 为保 健 品 常 年服 用 , 实 其
内容 不断修 正补充 。 2 中药 有毒 无毒的 含义
头碱 等 , 马钱 子有 毒 因其 含有 番木 鳖碱 。
32 整体 是否 有 毒 : . 由于 中 药是 多 成 份 的 , 份之 间 成 有协 同 , 亦有指 抗 , 致使有 些含 有有 毒成 份的 中药在 整 体 上并 不显示 有 毒 , 人参 中 , 如 人参 皂 苷 B、 C有 溶 血 作用 , 而人 参 皂 苷 A有 抗 溶 血 的作 用 , 因此 人参 整 体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五、皮肤状况
皮肤的生理与病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中药的有毒 无毒。 ①首先,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中药某些成分的吸 收量与速度不同。 ②其次,完整皮肤与破损皮肤,对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即吸收速度与剂量也不同。 ③此外,皮肤的干湿与温度对外用有毒中药的毒性 大小也有影响。
环境污染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影响
全面认识有毒无毒
首先,应认识到有毒与无毒是针对药物间的 不同性效对比而言,它表示了不同药物在常 量应用时,其性能的峻缓及对人体的毒害大 小。据此,可将药物分为有毒与无毒,但是, 仅仅认识到此还很不够,这是因为药物的有 毒与无毒,有时是针对某药因用量及使用方 法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性效变化而言。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或“无毒”,它的治疗 效能与毒副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相关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有些无毒 的药,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 转化这“有毒”之物。如甘草、人参等。
其次,性能相异的有毒药,对人体的毒害程度有别。 一般说,在等量应用等条件下,有大毒的药对人体 损害较大,常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小,小毒的药损 害更小。 再次,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多数 是通过临床直接观察而获得的,对于急性中毒反应 易于发现,而对于慢性中毒反应则往往认识不足。 因此,对文献上尚无毒性记载而现今发现具有一定 毒性的某些药物也应慎用。
二、有毒的含义
“毒”或“有毒”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属“毒”字“恶而厚” 的范畴。 广义:①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毒药”。 药即“毒”,“毒”即药。 ②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
三、无毒的含义
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规用量时,不会对 人体造成伤害。 中药:对人体有明显毒性的药 有潜在毒性的药(偏性较突出,作用较强, 当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时,虽不会损害人体,而 大量应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大黄、人参) 确实无毒的药(偏性甚弱,作用平和,即使 大是或超大量应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粳 米、山药、薏苡仁、浮小麦等药食两用之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源流
唐代王冰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就安全用药而言,这显然比《神农 本草经》中所云“取去为度”更加 科学。
历史源流
王冰又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 以薄药”。意思是说,临床用药时应根 据患者对“毒”的耐受能力,审慎选取 药物。
云:“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 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 毒,服四丸如小豆”
历史源流
而毒中又有轻重,且如狼毒、钩吻,岂同附子、 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
意思是说,使用毒药治病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斟酌药物中含毒量或药物的毒性大小决定服 药剂量的大小。
“毒”字的本意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毒’, 厚也。从‘艸’,毐声。”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云:
“‘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 ‘臭’兼香臭也。”
“毒”字的本意
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的厚,其本意应 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示“多也”、“重也”、 “剧也”、“峻烈也”等。 据此推之,“恶而厚”可谓之为“毒”,“善 而厚”也可谓之为“毒”。
一些清代著作从药物偏性角度阐释药物毒性,并提出 警示。如景东阳云:“一药之生,其得寒热温凉之气, 各有偏至,以成其体质,故曰药。药者,毒之谓。”
含义辨析
毒字本意 有毒的涵义 无毒的涵义 全面认识有毒与无毒
“毒”字的本意
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也不例外。 所以,要弄清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须 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字的本意。
有毒的涵义
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 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 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 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溶血反应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
1988年-2006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共收到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258例。
上表数据检索时间:1988年-2006年5月31日
人们对中药毒认识的误区
全然不知中药毒性(老百姓) 片面夸大中药毒性(西方医学) 刻意回避中药毒性(某些中医) 因此,与战斗在临床用药第一线的执业 药师同仁探讨中药的有毒无毒理论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源流
汉代,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 草经》按有毒无毒将365种药物分为上品、 中品、下品三类。
上品“无毒”,中品“有毒或无毒”, 下品“多毒”。
历史源流
不仅如此,《神农本草经》还首次明确 提出了配伍禁忌和配伍减毒思想。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历史源流
二、中药有毒无毒内涵探讨
历史源流 涵义辨析
历史源流
中国人对毒性的认识源远流长! 《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一日而遇七十毒”。 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历史源流
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用药物的“毒性” 治病。 故《周礼·天官》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毒”字的本意
时至今日,毒字的含义已多指“恶而厚”(害), 而极少指“善而厚”(好)。 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毒”字有“恶”的含义, 却不知道其为中性形容词,表示“多也”、“厚也” 等,还有“善”的含义。 由毒字本意引发对中药毒的思考
有毒的涵义
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 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泰和县2011药械从业人员 培训课程
提纲
课程背景介绍 中药有毒无毒的内涵探讨 中药毒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课程总结
一、课程背景介绍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 中药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人们对中药毒认识的误区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中草药肾病 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国内主要是指龙胆泻肝丸事件。 2002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重点通报了龙胆泻肝丸致肾损害。 国内期刊文献报道 70例,27例肾衰
竭,43例轻度肾损害。
肾损害
肾损害
胞浆毒学说 肾缺血学说 细胞凋亡学说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学说 马兜铃酸的DNA加成物学说
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 规定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 制剂按处方药管理;增补说明书使用注意。
慎用
禁用
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马兜铃酸肾病的国际负面影响
美国FDA于2001年6月作出决定:
①禁止进口和全面回收市场上含马兜铃酸 的植物制品。
②敦促医师在开具植物药处方时,去除含 马兜铃酸成分的制品。
历史源流
明代,张景岳强调凡药皆有毒,如《景岳全书·卷四十 八·木草正》云:“本草所云某有毒、某无毒,余则甚不 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也。”,“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又如《类经·卷十二·论治类·五方病治不同》云:“毒 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历史源流
清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毒性分级的认识更加细化,如汪 昂《本草易读》突破前世本草四级分类法,将有毒药 物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和微有小毒五个等级。
并提出服用毒药的剂量疗程控制原则, 云:“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不 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以上记载说明,汉代,人们已懂得通过 药物配伍和控制药物剂量疗程的方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逐一标明药 物的“有毒”或“无毒”,并对服用毒药的剂量 原则作了进一步阐述,
马兜铃酸肾病的国际负面影响
EU 英国、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禁止进口和 销售含马兜铃酸成分的植物制品。 Canada 禁止进口和销售含马兜铃酸成分的 植物制品。
Malaysia 禁止进口和销售含马兜铃酸成分
植物制品。
严重影响中药国际声誉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急性肾功能损害 严重过敏反应 占中药ADR75%以上